GB_T51416-2020: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safety monitoring
从掌握建筑物运行性态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监测,并运用监 资料评价结构运行安全性,提示建筑物安全风险的工作
电气标准规范范本supervisorycontrol
在安全监测基础上,辅以综合分析和结构安全性评价手段,发 现建筑物及其环境中的异常征兆和安全隐患,警示安全风险,为后 续安全控制措施制订提供支持,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onlinesupervisorycontro
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实时安全 益控的工作。
inspection
Hesignthreshold
基于设计计算成果和类似工程经验确定的混凝土坝正常状态 的监测物理量及其变化速率的限值
monitoringindices
基于结构设计计算分析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成果确定的监测 勿理量及其变化速率的限值。
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后的首次测值为初测值
监测仪器设备安装理设正常工
2. 0. 11 基准值
firstmeasuremen
initial value
base line value
作为各阶段计算起点的测值。可根据各阶段计算分析需要选 取计算基准值。
基于各种原理的传感器、监测装置及其相应的监测信息采集、 传输和供电设备的总称
各类监测仪器设备及其保护装置、观测房、观测便道等辅助设 施的统称。
monitoringsystem
巡视检查和仪器观测所获得的数据记录等资料的统称
2.0.17枢纽区边坡
临近混凝土坝和附属建筑物,其失稳将直接影响混凝土坝 全的边坡,
3.0.1混凝土坝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应设置专责人员 事监测设计、施工、运行的人员,应准确把握混凝土项安全关 位及其监测项目,确保监测项目有效实施和运行。
3.0.2对于高坝大库或结构特别复杂且安全风险高的混凝
3.0.2对于高坝大库或结构特别复杂且安全风险高的混凝土坝 宜建立大坝安全在线监控系统,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分析、反馈 预警。
3.0.3混凝土坝安全监测应设巡视检查项目。对于坝高15
或结构简单且安全风险低的混凝土坝可简化或不设仪器观测项 目;其他混凝土坝原则上应设仪器观测项目,不设仪器观测项目应 经专题论证和安全风险评估,
3.0.4混凝土坝的安全监测项目及其观测频次应实行动态管理
1基于大坝建设与运行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控理念,混凝土 项安全监测项目按运行寿命分为永久监测项目、长期监测项目和 短期监测项目三类。永久监测项目的监测设施应保证可以修复或 更换。对于长期监测和短期监测项目,当监测设施完成使命后可 以封存停测。 2当发现新的坝体危害性裂缝、沉降、坝段错动、坝基和坝肩 渗漏新增出水点,以及近坝库岸、枢纽区边坡拉裂缝等缺陷和隐患 时,应增加监测项目。 3当发生有感地震、特大暴雨、台风、库水位骤变以及混凝土 坝工作性态异常时,应增加观测频次,必要时应增加监测项目。 3.0.5监测设施的安装埋设应位置准确、时机适宜,保证各项技 术性能正常。 3.0.6监测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关区域监测项目应同步观测,巡视检查与仪器观测成果 相互印证,做到监测资料连续,记录真实,注记齐全,整理分析及 时;发现测值异常应立即复测并分析原因。 2监测资料管理应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完成监测资料的 入库、整编、分析、应用,及时监控大坝的运行性态。 3监测设施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鉴定,对存在的缺陷和 问题.应及时分析处理
监测物理量正负号应符合下列关
1水平位移:混凝土坝水平位移向下游为正,向上游为负;向 左岸为正,向右岸为负。边坡水平位移向临空面为正,向坡内为 负;面向临空面向左为正,向右为负。 2垂直位移:下沉为正,上抬为负。 3倾斜:向下游转动为正,向上游转动为负;向左岸转动为 正,向右岸转动为负。 4接缝和裂缝开合度:张开为正,闭合为负。 5 岩体轴向变形:拉伸为正,压缩为负。 6 应力应变:拉为正,压为负。 7 渗透压力:压为正。 8 界面压应力:压为正。 3.0.8 监测物理量的单位,对水压强值和应力值宜为MPa,位移 值宜为mm,渗流量值宜为L/s,泄流量值宜为m/s,高程和平面 坐标值宜为m,温度值宜为℃,锚索锚固力值宜为kN。
.1.1监测设计应进行总体规划
1.1监测设计应进行总体规划,监测项目设置和测点布置应考 建设期和运行期有机结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便于 走行维护。
4.1.2监测仪器布置应考虑工程规模、混凝土坝级别、结构特点
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要素、工程建设、运行阶段及工程运用等 素,并与结构计算和模型试验成果相结合;施工期临时监测和科 试验等短期监测的仪器布置应根据工程需要确定;监测仪器及 缆布置不应影响结构安全。巡视检查范围和内容应根据工程特 确定。混凝土坝安全监测项目分类和选择见本标准附录A.1
4.1.4对需要进行高频次或多项目同步监测或受条件制约 难以监测的项目,宜采用自动化监测,自动化系统应定期进行 比测。
4.1.5施工期坝体临时挡水度汛或蓄水前坝体永久和长期监测
4.1.6混凝土坝坝基扬压力监测孔不应与排水孔互相替用
4.2.1监测设计应依据下列基本资料:
2.1监测设计应依据下列基本资料:
施工测量控制网布置、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工程基本资料。2结构计算、工程安全风险分析、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及水工模型试验等成果。3坝体混凝土材料物理力学参数、坝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4交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方案。5同类型建筑物监测资料及发生安全事故案例等资料。6监测仪器原理、技术性能指标。7其他相关资料。4.2.2监测总体规划应包括监测项目的选择、永久和长期监测项目划分、监测资料分析反馈及安全评价要求、安全监测信息化管理要求、监测仪器设备数量、投资估算等。4.2.3监测设计专题报告应包括监测系统布置、重点监测部位与项目、各监测项目运行时段、监测仪器设备选型、监测施工与观测要求、巡视检查内容与要求、监测资料分析要求、人工观测通道设计、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需研究的监测技术问题、投资概算等。4.2.4监测设计施工详图应包括测点布置、测站布置、人工观测通道布置、电缆走线、监测系统工程量及技术指标等。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施工详图应包括监测自动化系统接入测点数量、测站与管理站布置、网络拓扑、通信、供电、防雷、数据采集、监测信息化及安全监控系统功能,自动化设备工程量及技术指标等。4.2.5监测施工及观测技术要求应包括监测仪器设备检验、监测设施安装完成时间节点、安装埋设方法、电缆走线及连接、监测设施保护、观测方法、观测频次、初始值及基准值选取、施工期转序到运行期的安全监测工作衔接、监测信息化管理、监测资料整理整编及综合分析等要求。4.2.6监测工程工设计报告应包括监测布置、永久与长期和短期监测项目划分、重点监测部位与项目、施工期设计变更、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监测仪器及自动化设备工程量及技术指标、巡视检查范围和内容、观测频次、运行初期监测资料分析结论等,并对安·7
全监测系统是否满足竣工验收要求作出评价。 4.2.7监测运行维护要求应包括运行期重点监测部位与项目、监 测仪器设备运行条件、维护要求、观测要求、封存报废条件、监测资 料整理整编及综合分析要求、设计警戒值,监测系统修复、增设及 更新改造要求。
4.3监测项目选择及布置
4.3.1环境量监测布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环境量监测项目的选择及布置可与枢纽区气象及水情测 报系统相结合。 2枢纽区应布置上、下游水位测点,坝后无水时宜在坝趾布 置地下水位监测孔代替下游水位测点。 3枢纽区宜布置气温和降水量监测点,测点应设置在坝址区 开阔地带。 4高坝宜布置库水温监测点,下游水深较深的高拱项宜布置 下游水温监测点。 5库区可能出现阶段性结冰期的宜设置冰压力监测项目,并 应同步监测气温与冰厚。 6泥沙对建筑物运行影响较大的工程宜设置坝前淤积监测 项目,坝下游冲淤可能影响建筑物稳定和机组出力的宜设置下游 冲淤监测项目。
4.3.2工程区域变形范围和深度大或枢纽区受施工、蓄水影响
4.3.3变形监测工作基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准直法、交会法、GNSS法和精密水准法等变形观测方法 应布置工作基点,位置应选择在相对稳定的地方。 2水平位移工作基点的位移可采用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或 到垂线或延长线基点等方法校测,垂直位移工作基点的位移可采 用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或双金属标等方法校测
4.3.4重力坝变形监测布置应符合
1纵向监测断面宜沿坝轴线方向布置,高坝沿高程方向宜设 在坝顶、坝基和项体中间高程,低坝可仅设在坝顶。横向监测断面 宜垂直于坝轴线方向布置,应选择地质条件或坝体结构复杂的坝 段、最高坝段和其他有代表性的坝段。 2高坝的水平位移监测宜设置纵向和横向监测断面,低坝的 水平位移监测可仅设置坝顶纵向监测断面,宜从垂线法、引张线 法、真空激光准直法、视准线法、交会法等监测方法中选用。 3垂直位移测点监测宜与水平位移测点结合布置,宜从精密 水准法、静力水准法或真空激光准直法等监测方法中选用。 4倾斜监测宜沿横向监测断面布置。高坝宜在基础廊道和 坝顶布置测点,必要时可在坝体中间高程的廊道布置测点,低坝可 仅在坝顶布置测点,宜采用精密水准法或静力水准法等监测。 5高坝的坝及坝趾部位或坝基岸坡较陡或地质条件复杂 的建基面应设置接缝变形监测,岸坡较陡的坝段宜同时布置侧向 稳定测点。 6重力坝设有横缝、纵缝、诱导缝的可在缝面布置接缝变形 测点。 7高坝的坝鐘及坝趾部位或坝基地质条件复杂时宜布置坝 基深部位移测点
4.3.5重力坝渗流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坝基扬压力监测应设置纵向和横向监测断面,扬压力横向 监测断面宜与变形横向监测断面一致,在谷岸台地、灌浆雌幕转折 等坝段应增加横向监测断面。 2上游惟幕后、下游惟幕前的各排水幕线上应布置坝基扬压 力测点,其他部位根据需要布置。 3坝基存在多层承压水、薄弱地质结构或为软基、深覆盖层 等情形时,宜布置深层渗透压力测点。 4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宜在坝体混凝土层间设置渗透压力
测点。 5绕坝渗流监测应在两岸惟幕后沿流线方向设置监测断面 和测点,具有岸坡灌浆平碉的,其端部应布置渗压测点。 6渗流量监测应结合排水和集水设施分区布置测点,必要时 可对单个排水孔、渗水点单独监测。 7水质分析宜在坝基排水孔、绕坝渗流孔、坝基坝肩渗水点 等部位采样,应同时做库水、下游河道及山体地下水水质对比 分析。
4.3.6重力坝应力应变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坝应设置应力应变监测项目,低坝可根据需要设置。坝 本应力应变监测断面宜与变形横向监测断面一致。 2坝体应力应变监测应根据坝体应力计算成果布置,同一高 程沿上下游方向不宜少于2个测点。宜采用平面应变计组,主应 力方向明确的部位可布置单向或两向应变计,每组应变计组旁 1.0m~1.5m处应布置无应力计。 3高坝应设置坝基应力应变监测项目,测点宜布置在坝和 坝趾部位。 4坝基进行置换处理的宜在置换体与基础及置换体与坝体 的接触面上设置应力应变监测项目。 5坝基采用锚杆、预应力锚索等加固措施的宜设置锚杆应力 和锚索荷载监测项目。 6坝体内闸墩、坝体孔口、预应力大梁等部位应设置钢筋应
4.3.7拱坝变形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拱向监测断面宜沿拱坝轴线方向布置,沿高程方向宜设 坝顶和拱向推力较大的高程。梁向监测断面垂直于拱坝轴线方 布置,应选择拱冠梁坝段、左右1/4拱坝段、地质条件或坝体结 复杂坝段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坝段。 2高坝的水平位移监测应设置坝体梁向和拱向监测断面
两岸拱座部位,低坝的水平位移监测宜设置坝体梁向监测断面及 两岸拱座部位,宜采用垂线法或交会法监测。 3垂直位移监测宜与水平位移测点结合布置。高坝宜在基 础廊道和坝顶布置测点,具备条件时还宜在坝体倒悬部位附近廊 道布置测点,低坝可仅在坝顶布置测点,宜采用精密水准法或静力 水准法监测。 4倾斜监测宜沿梁向监测断面布置,宜在基础廊道和坝顶布 置测点,具备条件的高坝还宜在坝体倒悬部位附近廊道布置测点 宜采用静力水准法或精密水准法等监测。 5坝体横缝每个灌区中部应布置测缝计监测横缝灌浆前后 的变形,梁向监测坝段的横缝距上、下游坝面2m~3m处宜布置 则缝计监测横缝灌浆后坝体的整体性。 6高坝的坝及坝趾部位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建基面应布置 接缝变形测点。 7拱坝设有诱导缝、周边缝的宜在缝面布置接缝变形测点。 8高拱坝应设置坝体弦长变形监测项目,测点宜布置在项 顶、拱向推力较大高程的两拱端坝体部位,宜采用测距法监测。 9高坝的坝及坝趾部位或坝基地质条件复杂时应布置坝 基深部位移监测点。坝基岩体应力较高部位宜布置卸荷变形 测点。 10拱座地形单薄或孤峰突出或有地质缺陷的应在拱向推力 较大部位布置深部位移监测点。 11高拱坝枢纽区岸坡卸荷发育的宜设置谷幅变形监测项 自,测点宜布置在两岸同高程坝肩岩体上。 4.3.8拱坝渗流监测布置除应符合第4.3.5条第4款~第7款 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坝基扬压力监测宜设置拱向和梁向监测断面,梁向扬压力 监测断面宜与梁向变形监测断面一致,薄拱坝可不设置梁向扬压 力监测断面
2上游惟幕后、下游惟幕前的各排水幕线上应布置坝基扬压 力测点,其他部位根据需要设置。 4.3.9拱坝应力应变监测布置除应符合第4.3.6条第4款~第 6款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坝体应力应变监测应设置拱向和梁向监测断面构成拱梁 监测体系,宜与变形梁向和拱向监测断面一致。 2坝体应力应变监测应根据坝体应力计算成果布置,梁向监 测断面的测点应结合拱向监测断面所在高程布置,每个拱向监测 断面应在两拱端坝体内布置测点。 3坝体应力应变监测宜采用空间应变计组,应变计组的主平 面宜分别平行于拱梁截面。厚拱坝或重力拱坝梁向监测断面的同 一高程沿上、下游方向宜布置3个~5个测点,薄拱坝梁向监测断 面的同一高程宜在上、下游坝面附近各布置1个测点。每组应变 计组旁1.0m~1.5m处应布置1支无应力计。 4.3.10坝体、坝基温度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坝体温度监测断面宜与坝体应力应变监测断面一致,可根 据温控措施增设温度监测断面。 2坝体温度测点宜结合温度场的分布按网格状布置,在温度 梯度较大的坝面或孔口附近宜适当加密,布置有能兼测温度的其 他仪器处可不再布置温度计。 3高拱坝宜在距下游坝面混凝土10m范围内布置导温系数 测点,测点间距宜由外至内由密至疏。南北向河谷的拱坝宜在两 岸坝体表面布置温度测点。 4高项宜设置坝基温度监测,测点宜布置在坝体温度监测断 面的坝基钻孔内,最深测点应在坝体混凝土温度影响范围外。 4.3.11封堵体与洞壁接缝、封堵体分缝处应布置接缝变形及渗 透压力测点,布置有温控措施的封堵体宜设置温度监测。
2上游惟幕后、下游惟幕前的各排水幕线上应布置坝基扬压 力测点,其他部位根据需要设置。 4.3.9拱坝应力应变监测布置除应符合第4.3.6条第4款~第 6款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坝体应力应变监测应设置拱向和梁向监测断面构成拱梁 监测体系,宜与变形梁向和拱向监测断面一致。 2坝体应力应变监测应根据坝体应力计算成果布置,梁向监 测断面的测点应结合拱向监测断面所在高程布置,每个拱向监测 断面应在两拱端坝体内布置测点。 3坝体应力应变监测宜采用空间应变计组,应变计组的主平 面宜分别平行于拱梁截面。厚拱坝或重力拱坝梁向监测断面的同 高程沿上、下游方向宜布置3个~5个测点,薄拱坝梁向监测断 面的同一高程宜在上、下游坝面附近各布置1个测点。每组应变 计组旁1.0m~1.5m处应布置1支无应力计
2上游幕后、下游惟幕前的各排水幕线上应布置坝基扬 力测点,其他部位根据需要设置。
4.3.10坝体、坝基温度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坝体温度监测断面宜与坝体应力应变监测断面一致,可根 据温控措施增设温度监测断面。 2坝体温度测点宜结合温度场的分布按网格状布置,在温度 梯度较大的坝面或孔口附近宜适当加密,布置有能兼测温度的其 他仪器处可不再布置温度计。 3高拱坝宜在距下游坝面混凝土10m范围内布置导温系数 测点,测点间距宜由外至内由密至疏。南北向河谷的拱坝宜在两 岸坝体表面布置温度测点。 4高坝宜设置坝基温度监测,测点宜布置在坝体温度监测断 面的坝基钻孔内,最深测点应在坝体混凝土温度影响范围外。 4.3.11封堵体与洞壁接缝、封堵体分缝处应布置接缝变形及渗 透压力测占,布置有温控拱施的封烤体宜设墨泪度临测
4.3.12消能建筑物渗流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幕线上。水垫塘宜在底板基础廊道顺河流向布置1个~3个 压力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的测点不宜少于2个。 2二道坝和水垫塘底板宜分区布置渗流量测点
4.3.13板细区边坡及近坝库岸变形
1变形监测应以整体稳定性监测为主,兼顾局部稳定性。主 监测断面宜结合勘探、稳定性分析成果沿主滑方向布置,每个主监 测断面不宜少于3个变形测点。 2表面水平位移测点宜与垂直位移测点结合布置。水平位 移宜采用交会法监测;垂直位移宜采用精密水准法监测,满足精度 要求时也可采用三角高程法监测。具备条件时可采用GNSS法 监测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3深部变形测点宜与地下水位及表面变形测点结合布置。 4边坡在施工或运行中出现危害性裂缝的应布置裂缝变形 测点。 5边坡采用抗滑桩、挡墙等抗滑支护结构的,可在顶部布置 表面变形监测点,在内部
1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稳定性对地下水敏感且对混凝土坝 安全有较大影响的滑坡体或高边坡,宜设置地下水位监测项目。 2边坡表面较近部位布置有压泄洪洞、引水洞的宜设置内水 外渗监测项目。 3边坡布置有排水洞的宜分区设置渗流量监测项目。 4.3.15枢纽区边坡及近坝库岸支护结构受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 列规定: 1预应力锚索(杆)应设置锚索(杆)锚固荷载监测项目,监测 锚索应采用无黏结预应力锚索。 2设置非预应力长锚杆的可设置锚杆应力监测项目。 3边坡布置有抗滑桩、抗剪洞与锚固洞的可设置钢筋应力、 混凝土应力应变界面压力等监测项目
4.3.16强震动、水力学专项监测应根据工程特点,综合分析论证
3.16强震动、水力学专项监测应根据工程特点,综合分析论证 设置相应的专项监测项目
4.4.1监测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监测仪器设备、数据采集装置、计 算机及外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电源及防护设备、采集软件与安 全监测管理软件等。
4.4.2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应包括纳入自动化系统的测点
原则、接入测点数量、测站与管理站布置、网络拓扑、通信、供电、防 雷与接地、数据采集、监测信息化管理及分析、自动化设备工程量 及技术指标等。
4.4.3监测站应具备数据采集功能,宜设置在监测仪器
的部位。监测管理站、监测管理中心站应具备现场监测数据采集 数据存储和备份、数据分析及信息发布等功能,宜合并设置。
4.4.4监测自动化系统网络拓扑可采用星形、环形和总
4.4.5电源宜采用双回路专线供电,无可靠交流电源时,可买
太阳能或风能等现地电源供电。电源应结合现场情况设置速 器、隔离装置及稳压装置,容量应根据系统功率计算确定。监 理中心站及监测管理站应配置不间断电源(UPS)
4.4.6监测自动化系统应进行直击雷和雷电感应过电压防
计,宜接入工程接地网。监测站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2,1
4.4.7数据采集装置的测量范围应满足被测对象的有效工
4.4.8监测目动化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掉电保护、自诊断功能、 数据异常报警及故障显示、数据存储及管理、通信及网络安全防 护、防雷及抗干扰、与便携式读数仪或计算机的通信接口等功能。
询与修改、自诊断、测点维护、数据存储、异常告警及权限管理等 能,并应开放数据库接口。
4.4.10安全监测管理软件应具有监测数据存储、编辑、查询
出与备份、数据可靠性检验、报表与曲线分析、预警提醒及信息推 送、工程文档及影像资料管理、输出等功能
4.5.1巡视检查范围应包括混凝土坝及永久堵头等挡水建筑物、 泄水及消能建筑物、近坝库岸、枢纽区边坡、闸门及启闭机、安全监 测设施等。
4.5.2巡视检查应贯穿混凝土坝全生命周期,设计应提出不同阶
4.5.3巡视检查频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日常检查:施工期1次/周,首次蓄水期1次/天~1次/2 天,运行期1次/月~2次/月(枯水期)或2次/月~4次/月(汛 期)。 2年度详查:汛前、汛后各1次。 3特殊情况检查:当发生有感地震、极端气温、重现期5年以 上洪水、库水位骤降骤升、高水位期、低水位期及其他影响混凝土 坝安全运用情况时,应进行巡视检查
5.1.1监测施工包括监测仪器设备的施工准备、安装埋设、初期
5.1.1监测施工包括监测仪器设备的施工准备、安装理设、初期 观测与施工资料整编。主体工程施工应为监测设施安装、理设和 观测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监测设施安装埋设应紧跟主体工程 进度,并做好仪器设备的保护
质条件、工程施工规划,熟悉安全监测设计文件。 5.1.3监测施工不得影响建筑物结构与防渗安全,施工过程应采 取措施保护人员与设备安全。
5.1.3监测施工不得影响建筑物结构与防渗安全,施工过程应采
求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 监测仪器设备的选型、性能指标及采购计划。 2 监测仪器设备的检验方案与检验计划。 监测仪器设备的安装理设方法及保护措施。 4 观测方法、频次和监测数据采集设备使用、维护方法及 要求。 施工程序与进度计划。 组织机构、现场工作场所布置及主要设备配置。 安全、质量、环保与文明施工措施。 5.2.2 监测仪器设备采购应考虑供货能力与质量保证,其性能指 标应满足设计要求。
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技术说明书或使用手册及配件 齐全。 2 外观检查满足产品标准和说明书的规定。 3 仪器读数正常、稳定。 4 绝缘电阻满足相应标准要求。 5.2.5 监测仪器设备安装理设前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检验 宜在工地进行。 5.2.6安装埋设前应提前核查监测仪器设备及其保护装置,准备 相应的施工机械、工器具和材料,必要时应进行预安装。
5.3.1监测系统应根据现场主体工程施工进度与施工环
:.1监测系统应根据现场主体工程施工进度与施工环境受化 及时进行施工,并及时读取初测值和初始值。具体要求如下: 1变形监测控制网应尽早建成投入使用,并在首次蓄水前取 得初始值。 2布置在坝基、边坡等部位的监测仪器应随岩体开挖、支护 等施工进度及时安装埋设。 3布置在混凝土内部的监测仪器应随混凝土浇筑进度进行 安装理设。 4布置在混凝土坝廊道或坝顶表面的监测仪器设备应在具 备安装埋设条件后及时完成。 5两岸绕坝渗流监测设施应在蓄水前完成施工并投入使用 6灌浆影响区域内的渗压监测设施应在灌浆后安装理设,确 需在灌浆前安装的应对渗压监测设施采取防堵塞措施。 5.3.2观测通道、安全防护与保护设施等宜与监测仪器设备安装 埋设同步建设。
5.3.3混凝土中监测仪器理设宜采用与混凝土浇筑同步理设法
5.3.3混凝土中监测仪器埋设宜采用与混凝土浇筑同步埋设法
5.3.3混凝土中监测仪器理设宜采用与混凝土浇筑同步理设 对于碾压混凝土中的仪器安装埋设可采用预留坑槽、挖坑槽争 埋法。
5.3.4监测设施安装埋设位置与方向应
5.3.4监测设施安装理设位置与方向应
装过程应随时测读和监控仪器的状态是否正常,并检查仪器位置 及方向正确,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或更换仪器,重要的隐蔽工程应 保留安装理设时的影像资料;安装、理设后应测读仪器的初测值, 并进行记录。
5.3.6监测设施安装过程应设置安全标识,并派人观察交叉作业
5.3.7监测钻孔应根据设计要求取芯或做孔内电视摄像,应做岩 芯描述。钻孔回填灌浆压力应根据结构与监测设施承受能力确 定,回填应密实,
5.3.8监测线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缆线路应按设计要求和现场施工情况进行规划,宜做到 “横平竖直”。 2线缆应防止遭受机械性外力、高温、腐蚀及接触尖角锋利 物品等破坏,应做好牵引线路标志和记录。 3线缆跨缝时应采取措施使线缆有伸缩的余地。 4线缆垂直敷设时应避免线缆承受过大拉力。 5建筑物内部表面线缆敷设宜采用桥架、线槽或保护管。外 部线缆敷设应采用钢管保护或挖槽回填保护,严禁裸线牵引。 6对有抗干扰要求的线缆线路,不得设置在具有强电磁干扰 设备的附近,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抗干扰措施。 5.3.9监测线缆连接应符合工艺要求,连接前后应记录监测仪器
5.3.10监测设施安装理设后应复核安装埋设位置并设立醒
识,必要时采取保护措施。
线图,开填与基本资科表。其体要求如下 1埋设竣工图应详细标明监测仪器设备安装理设位置、方 向、结构尺寸、设计编号,以及线缆的走线。必要时应绘制安装埋 设大样图。 2基本资料表应记录安装理设时间、部位、气温、气象、监测 人员姓名,安装理设方法与过程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埋设在 混凝土内部的监测仪器宜同时记录混凝土等级、级配、人仓温度。
5.4初期观测与施工资料整编
5.4.1监测仪器设备安装理设应及时进行观测,观测频次应符合 下列规定: 1混凝土应变计、无应力计、温度计理设后的第1天:1次/4 小时;第2天~第3天:1次/8小时;第4天~第7天:1次/12小 时;第7天~第14天:1次/24小时;之后按本标准附录A.2中的 测次要求进行观测。 2测缝计、裂缝计、钢筋计、基岩应变计、基岩变形计、锚杆应 力计埋设后第1天~第3天:1次/8小时;第4天~第7天:1次/ 12小时;第7天~第14天:1次/24小时;之后按本标准附录A.2 中的测次要求进行观测。 3锚索测力计与预应力锚杆应力计锁定后第1天~第3天: 1次/12小时;第4天~14天:1次/24小时;之后按本标准附录 A.2中的测次要求进行观测。 4其他监测仪器设备安装理设正常工作测得初始值后,按本 标准附录A.2中的测次要求进行观测。
5.4.3监测施工记录应完整、规范、准确、字迹清晰。观测记录应 及时录人数据库。 5.4.4监测施工后应及时绘制监测竣工图、编制监测施工竣工报 告,并及时整理、归档保存以下资料: 1仪器开箱验收资料,包括仪器设备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 验收记录等资料。 2仪器与电缆检验资料,包括原始检验记录与检验报告。 3仪器电缆连接记录表,包括仪器出厂编号、接长电缆型号 及长度、连接前后的仪器读数及电缆芯线电阻、连接时间及人员等 信息。 4钻孔取芯的芯样描述、芯样照片、钻孔柱状图,钻孔记录等 资料。 5安装埋设资料,包括安装埋设竣工图、基本资料表、安装埋 设时的影像资料。 6监测施工质量评定表与验收表。 7初期观测原始记录。 8监测数据采集设备的检定或校准报告、期间核查资料、运 行记录。 9设计图纸、设计技术要求、设计变更通知、监理指令
6.1.1监测设施安装完毕,完成初期观测,并取得初始值后,应开 展进入监测运行阶段的相关工作。 5.1.2监测运行工作的内容主要应包括监测、监测资料综合分 析、安全监控、监测系统管理。 6.1.3首次蓄水期、初蓄期、运行期混凝土坝监测项目测次应按 本标准附录A.2的规定执行。 5.1.4监测仪表应设置专库存放和管理,并满足仪器存放要求, 定期检验或校准,检验或校准周期根据设备的性能、使用环境以 及使用频次等确定。
6.1.5发现测值异常时,应及时复测,同时视检查相关位置
6.2.1仪器观测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仪器观测应同时记录观测时段相关环境及工程形象面貌 等要素。 各类监测仪器中成组布置的各测点应同步观测。 3 同部位的各类监测仪器应在同一观测时段进行观测。 4 发现测值异常应及时复测,并与巡视检查成果比对。 6.2.2 变形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工程特点和监测设计要求,制订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2变形观测采用的仪器设备应与观测精度相匹配,使用前应 进行检查、校正,并做好记录。
6.2.1仪器观测应遵循以下原
3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精密测量仪器在观测前仪器温 度与环境温度应趋于一致,观测中不得受到日光的直接照射。 4变形观测外业成果应完整记录原始数据。 5每期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对变形观测外业成果进行检查, 验算,全部合格后进行计算处理。 6根据变形观测成果和现场环境条件,定期对变形观测工作 基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判。 6.2.3渗流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特点和监测设计要求,制订 渗流观测实施方案。 2量水堰型式与渗流量不匹配时,应及时调整。 3有集水井等抽排系统的,应定期收集、记录抽排水量资料。 4渗水中发现有析出物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记录;必要时 取样进行渗水和析出物水质分析。 6.2.4巡视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巡视检查范围应按第4.5.1条的规定执行。 2巡视检查应按规定的路线、方法、频次实施。 3巡视检查应配备现场检查所需的工器具和安全防护装备。 4巡视检查应有专门的记录表格,检查记录内容包括文字、 略图、素描、照片、录像等。记录应随查随记,描述应准确、完整 5巡视检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检查记录并编写检查报 告,报告应及时存档,并录入电子台账。 6巡视检查中发现有重大缺陷和重大安全隐患时,应进行专 项检查。 6.2.5监测自动化系统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监测数据宜每3个月进行一次备份。 2发现数据异常应及时进行检查、复核。 3每半年宜对接入自动化系统的部分或全部测点进行人工
4监测目动化数据采集装置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6.2.6每次仪器观测或巡视检查后应随即对原始记录加以检查 和整理,将资料录入数据库或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作出初步 分析。 6.2.7每年应进行一次监测资料整编
.7每年应进行一次监测资料零
6.3监测资料综合分析
6.3.1监测运行阶段应定期进行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在首次蓄水
1仪器观测与巡视检查成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 结合。 2分析监测物理量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与工程地质、水文 地质、环境要素和结构特点的关系。 3监测数据分析宜采用比较法、作图法、特征值统计法及数 学模型法。采用数学模型法分析时,应分析效应量与原因量之间 的相关关系,确定效应量的时效分量的大小和变化趋势。 4对异常现象作出成因解释,并分析其对建筑物运行安全的 影响。 5评价建筑物的运行性态。 6.3.3各时期、各类型大坝的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应符合本标准附 录B的规定。
6.4.1混凝土坝安全监控工作应通过仪器观测、巡视检查等手 段,监视大坝运行性态的变化,发现混凝土坝缺陷、隐患以及监测 管理等问题时,应及时预警,为后续安全控制措施的制订提供 支持。
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成果,参考类似工程经验提出单测点监控指 标和结构安全综合评判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标和结构安全综合评判指标,开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6.4.4当单测点监控指标超限时,应及时排除监测仪器和管理问 题;结构安全综合评判指标超限时,应及时分析异常情况对大坝安 全的影响
电缆标准6.4.5在线监控系统应符合下
1在线监控系统应具有在线监测管理和在线安全监控等功 能,实时反映监测系统的工作状况和混凝土坝的工作性态,并实时 预警反馈。对特高坝或高风险坝,在线监控系统宜具备在线技术 会商和快速分析功能。 2在线监控的监测项目测次不宜少于1次/关,遭遇大地震、 大洪水、极端气温等恶劣自然条件或大坝出现异常时,应加密监控 测次。 3在线监测管理功能宜包括监测信息远程传输、误差识别和 反馈,监测系统运行情况监控,监测问题反馈,闭环管理等功能, 4在线安全监控功能宜具备在线信息检查、在线结构性态评 判、在线安全问题管控等功能
6.5.1监测运行阶段应进行监测设施的定期检查、鉴定和维护, 并建立仪器仪表维护档案。 6.5.2监测设施及其标识标牌等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使用环境采 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6.5.1监测运行阶段应进行监测设施的定期检查、鉴定和
工作环境应利于仪器设备、监测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与维护管 理。监测自动化系统操作应设定权限,定期对监测自动化系统进 行检查维护,并记录、存档。检查周期不应超过30天。
6.5.4监测仪表均应放置在专用库房园林绿化标准规范范本,由专人保管,并应注意防
....- 安全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