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1368-202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pdf

  • GBT 41368-202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4-12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图4遥测站、分中心站和中心站组成结构模式(信息集中收发)

    GB/T 413682022

    6.5多目标并行组网组成结构模式

    行组网系统应按图5构

    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6.6扁平化组网构成互联网模式

    扁平化组网构成的互联组网模式应按图6构建

    图5多目标并行组网组成结构模式

    注:遥测站和中心站或分中心站作为对等的通信终端接人系统通信网络(如:物联网数据中心或通信中心)的互 组网模式。

    图6扁平化组网构成互联网模式

    7.1.1.1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7.1.1.1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a) 准确、及时、可靠地采集和传输水文信息及设备工况信息; 将数据以被行业认可的规范格式写人数据库,并实现信息资源报送功能; 重要遥测站配置相互独立的主、备数据传输信道,并具有传输信道的主、备模式选择设置和主 备信道数据传输自动切换功能;

    7.1.1.1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1.1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a) 准确、及时、可靠地采集和传输水文信息及设备工况信息: b 将数据以被行业认可的规范格式写人数据库,并实现信息资源报送功能; 重要遥测站配置相互独立的主、备数据传输信道,并具有传输信道的主、备模式选择设置和 备信道数据传输自动切换功能

    GB/T 413682022

    的通信设备,在以超短波为通信信道的系统中是超短波电台;在以移动通信为信道的系统中是移动通信单 DTU);在以卫星通信为信道的系统中是卫星小站(卫星通信终端)。

    7.2.2.1遥测站应具有下列功能

    a) 根据业务需求自动采集水文要素等数据,并实现要素数据的现地存储: b) 测试数据不存人现地数据存储器; C 具有不同工作模式设置功能; d 具有多信道互为备份的传输方式,并具有传输信道自动切换功能 e) 根据工作模式向一个或多个分中心或中心站发送数据以及设备运行工况信息的功能; f 遥测站数据发送或上报频率能根据业务需要设定; 实现超阅值加报; h 具有现场和远程读取以及修改遥测站参数的功能,参数包括监测要素范围、报信國值、测量时 间间隔和定时发信时间间隔等; 获取基准时钟实现自动校时功能 .2.2.2 根据系统建设管理需要,具备条件时,遥测站应具有但不限于下列功能: a) 实现存储历史数据的现场和远程提取,提供现场数据、站点参数显示功能; b) 雨量数据实时采集并超阈值加报,水位数据定时采集并超阈值加报 具有信道恢复数据补发功能,补发数据的时间段可根据业务需求确定,最长可补发15d内 数据; d) 具有图像采集传输功能; e) 具有视频监控以及辅助监测功能; 数据传输协议符合SL/T651的规定,必要时也能通过设定参数按照其他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7.2.3主要技术指标

    遥测站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供电电源: 1) 直流电压在标称值的90%~120%范围内,交流电压为(1士20%)220V; 2) 浮充供电条件下,设备长期可靠工作;无浮充条件下仅用蓄电池供电,保证设备连续正常 供电不低于30d;

    GB/T413682022

    遥测站MTBF符合7.1.2.3c)的规定; 工作环境条件: 1) 温带地区使用环境温度一10℃~十55℃; 2) 高寒地区使用环境温度一30℃~十55℃; 3)相对湿度不大于95%(40℃)。

    中继站或集合转发站应包括中继机或集合转发终端、通信、供电等设备。 注:集合转发站是一种功能更强的中继站。中继机只完成数据的转发任务,集合转发终端除实现中继机的功能 还能实现将若干遥测站数据重新打包、传输或在本地提取并应用。在移动通信信号不好或未覆盖的测区, 选用集合转发的工作方式。

    中继站或集合转发站应包括中继机或集合转发终端、通信、供电等设备。 注:集合转发站是一种功能更强的中继站。中继机只完成数据的转发任务,集合转发终端除实现中继 还能实现将若干遥测站数据重新打包、传输或在本地提取并应用。在移动通信信号不好或未覆盖 选用集合转发的工作方式

    7.3.2.1中继站可兼有遥测站的功能,中继站或集合转发站应具有下列功能: a) 能转发中心站的指令和遥测站的信息; b)具有发送本站信息和识别是否由该站转发信息的功能。 7.3.2.2根据系统建设项目设计及实际应用需求,集合转发站应具有完成隶属各遥测站数据汇集处理 存储和展示等功能

    7.3.3主要技术指标

    中继站或集合转发站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 a)供电电源符合7.2.3a)的要求; b)中继站MTBF符合7.1.2.3c)的要求; 工作环境条件: 1)中继站使用环境温度一10℃55℃,相对湿度不天于95%(40℃); 2)集合转发站使用环境温度5℃~40℃,相对湿度不大于90%(40℃)

    中心站(分中心站)应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 a)硬件设备:通信设备、工作站与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网络及安全设备、电源、运行环境设备和 其他配套设备; b 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其中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软件, 应用软件主要包括数据接收处理以及其他应用支撑软件

    中心站(分中心站)应具有但不限于下列功能: a)通信控制与数据接收、发送; b)数据处理; c)数据共享:

    GB/T 41368202

    7.4.3主要技术指标

    中心站(分中心站)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供电电源:直流电压在标称值的90%120%范围内,交流电压为(1土20%)220V; b)工作环境条件:温度为5℃~40℃,相对湿度不大于90%(40℃); c)中心站分为有中心机房和无机房中心站两类,没机房时设备使用环境符合7.3.3c)1)。

    中心站(分中心站)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a)供电电源:直流电压在标称值的90%~120%范围内,交流电压为(1士20%)220V; b)工作环境条件:温度为5℃~40℃,相对湿度不大于90%(40℃); c)中心站分为有中心机房和无机房中心站两类,没机房时设备使用环境符合7.3.3c)1)

    7.5.1数据通信组网

    系统通信组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根据测区通信资源、系统规模、信息流程、信息交换量等条件和要求,合理选择通信组网信道 b 在满足数据传输可靠性和速率的前提下,选择公用通信网和已建专用通信网; 重要站点采用主、备信道的组网方式; d 中心站及集合转发站的通信信道能满足系统最大数据量的传输要求; e 从充分提高通信资源利用率角度进行组网设计

    5.2.1系统通信方式应在移动通信、卫星、超短波、光纤通信等数据通信传输方式中选用。 5.2.2 2通信线路的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通信质量检测和方案比选,并符合下列规定: 采用移动通信组网时应符合: 1)信号强度满足通信误码率要求,个别测站信号强度达不到要求,站点位置不能改变时 过自建短距离信道将测站信息传至移动通信信号符合要求的地点,再采用移动通信信 自建短距离信道选用超短波、传感器网络、无线网桥或光纤等; 2) 传输速率由实际使用需求确定,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效性; 对移动通信服务商提出通信可靠性等服务技术指标的要求; 采用卫星信道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列指标: 1) 卫星通信终端的工作体制和工作频率; 工作频段的雨衰特性; 3 传输速率和时延; 4 卫星天线的仰角及信号强度; 5) 现场站点的卫星波束覆盖情况; 6) 通信数据的安全性; C) 采用超短波通信电路时,按附录C的规定进行设计; 采用光纤通信时,根据建设要求、网络结构、规模容量,制定合理的通信组网方案。 5.2.3 通信数据传输速率应依据通信方式按下列要求选择: a)超短波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1200bps.接口速率选择9600bps:

    GB/T 413682022

    7.6信息流程与工作模式

    系统信息流程应在逐级上传、集中分发、多目标并行组网或云平台模式中选用,并应分别符合下列 定。 a) 逐级上传模式符合: 1)按图1、图2或图3模式构建; 2) 采用遥测站发送信息至分中心站,再由分中心站向中心站转发的信息流向。 b 集中分发模式符合: 1)按图4模式构建; 2) 采用遥测站发送信息至中心站,再由中心站向分中心站转发的信息流向。 ) 多目标并行组网模式符合: 1)按图5模式构建; 2) 信息流向满足:遥测站通过逐级上传或集中分发模式同时向2个以上分中心站或中心站 发送信息。 d)云平台模式符合: 1)按图6模式构建; 2)信息流向为由遥测站发送至云平台,中心或分中心站从云平台查询读取所需信息。 注:云平台是指数据中心或通信中心

    7.7.1系统应执行统一的数据传输规约。

    .7.1系统应执行统一的数据传输规约。 .7.2系统数据传输规约制定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a 统一规定传感器至遥测终端机、遥测站至中心站的数据传输规约,遥测站至中心站的数据传输 规约示例见附录D; b) 规定数据传输链路规程; c)规定统一的要素或参数编码结构、报文正文结构、报文顿结构; d)报文顿正文中含遥测站号或地址、监测数据以及表征数据属性的标识符、测量时间等信息

    e)报文顿包括报头、传输功能码、报文正文及校验码等单元, 7.7.3具有信息传输安全保密要求的系统,应在统一数据传输规约基础上增加信息加密传输编码或技 术措施。信息传输加密应选择采用对报文正文加密或对整个报文加密等方式。

    1系统应具有与其他应用系统或数据资源平台进行数据交换的联网接口,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 应按照实际业务需求进行单独设计

    7.8.2系统联网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b 联网信道根据信息量和传输速率要求选择带宽,并配置备用信道 C 明确数据交换范围与权限,保证数据传输安全性,并保证各系统或平台数据同步和可扩展性; d)数据交换执行统一标准,并明确数据交换流程与频度。 7.8.3联网信道可以选择一种通信方式,也可以采用多种通信方式混合组网,通信方式及其指标应符 合7.1.2.2、7.5的相关规定

    a)根据服务器配置要求以及应用软件需求,选择稳定可靠、多用户、多任务、性能优良、被广泛采 用、符合安全要求的操作系统: b)根据中心站数据应用规模,选择适用的并具备可扩展性、安全性、稳定性的数据库系统软件。 .9.2应用软件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a 根据系统的规模、用户数量、性能要求等,确定中心站计算机设备选型和外围设备的配置方案 b 采用开放式架构,进行标准化设计,符合国家和行业规范; C 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进行应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逻辑结构和数据流程设计; d 7×24h稳定运行; e) 兼容常用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 根据系统规模设计响应速度及并发性的性能需求,并留有一定裕量,在系统规模不发生数量级 变化的情况下,不出现明显的性能下降; g)进行容错处理设计,能对由非正常因素引起的运行错误给出适当的处理或信息提示; h) 留有升级接口和升级空间; 进行安全性设计,不出现由于应用软件运行不安全而导致的系统安全性事故。 .9.3 系统应用软件主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a)通信控制与数据接收。根据通信方式和数据通信规约的要求,实现遥测站数据的实时接收。 接收的数据进行起始符、长度、结束符、校验码等各类校验 b)数据处理。能将接收到的报文按照通信规约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出的数据经过合理性检查后 分类写入数据库。 C) 信息预警。根据设置的数据阈值、传感器测量范围、报警阈值、设备工作条件、通信频率等信 息,实现监测信息、设备信息、通信状态等非正常状态的告警功能 d1 信息查询。能完成以交互方式查看各类监测信息、系统运行状态、测站以及系统的运行配置参 数等功能,对各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按照预定的项目和图表格式实现信息的显示和打印。 e)配置管理。实现中心站软件系统内各参数的配置等功能

    GB/T413682022

    7.9.4系统应用软件拓展功能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规定

    4 系统应用软件拓展功能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规定: a)实现对各类监测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导人、导出等功能,并具有保证数据库安全和数据的 一致性的功能; b 在信道条件充许时实现远程读取和修改遥测站参数的功能; C) 软件具备外部接口、指令、内容、流程的配置及应用功能; d) 根据应用要求,提供身份鉴别、数据加密存储、用户角色与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等安全管理 功能; e) 通过接人因特网/企业内部互联网(INTERNET/INTRANET)等方式,提供Web信息服务; f 与GIS相结合,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查询功能; &) 提供移动终端数据查询功能; h 提供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功能; i 建立和管理历史水文数据、基本资料数据库等; J 按照水文资料整编格式的要求,提供数据格式转换功能; k)进行水文预报作业功能

    系统应用软件拓展功能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规定: a)实现对各类监测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导人、导出等功能,并具有保证数据库安全和数据的 一致性的功能; b 在信道条件充许时实现远程读取和修改遥测站参数的功能; c) 软件具备外部接口、指令、内容、流程的配置及应用功能; d) 根据应用要求,提供身份鉴别、数据加密存储、用户角色与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等安全管理 功能; e) 通过接人因特网/企业内部互联网(INTERNET/INTRANET)等方式,提供Web信息服务; f 与GIS相结合,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查询功能; g) 提供移动终端数据查询功能; h 提供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功能; i) 建立和管理历史水文数据、基本资料数据库等; J 按照水文资料整编格式的要求,提供数据格式转换功能; k)进行水文预报作业功能

    10.1系统各类站点应配置防雷设施,并符合下列相应规定: a) 各类站点根据现场情况布设防雷设施,包括避雷器、防雷接地、设备接地和交流供电的电源接 地等,其中防雷接地包括防雷接地体(网)、避雷针和避雷器接地等: b 野外遥测站防雷接地电阻小于10Q,对于交流供电的野外遥测站防雷接地电阻小于42;中心 站的防雷接地电阻小于4Q2; C 太阳能电池供电的野外遥测站,设计防雷接地措施或采用悬浮避雷方式;采用悬浮避雷方式 时,满足以下特定条件之一: 1)主要设备安装在室内,无天线类室外设备或无室外设备,且设备用金属外壳封装,设备内 部电子单元与外壳无电气连接; 2)一体化金属外壳设备,设备内部电子单元与外壳无电气连接; 3)室外设备全部在独立的避雷针防护范围内,设备内部电子单元与外壳无电气连接; d 中心站和交流供电的野外遥测站设计防雷接地、设备接地,交流供电的电源接地; 交流电源接地、防雷接地和设备接地各自单独引线接入地网,并采用同一个接地网等电位连 接,其防雷接地电阻小于42,当三个接地分别接入各自的接地网时,三个接地体之间间距不 小于20m; f 安装在室外的设备,且未采用悬浮式避雷方式时,设备外保护箱有可靠的接地。 10.2 系统建设时还应根据现场情况相应采取下列避雷措施: 对雷电多发区以及有室外设备或安装室外天线的站点安装避雷针,避雷针将被保护设备覆盖 在其45°保护角之内,雷电多发区的防雷接地电阻小于1Q; b 根据现场及通信设备型式等具体情况选择配置通信天线系统避雷装置; C 交流电源输人端设置电源避雷器、隔离变压器或其他防雷装置,在雷电多发区,直流电源也采 用直流电源避雷装置; d)室外电缆采取加装防腐金属套管埋地或将金属套管一端良好接地等防雷措施,防止信号线弓 雷。信号线输入端应配置防浪涌设备或信号避雷器

    1.1供电电源应因地制宜地布设防雷设施,并按7.10的相关规定统一进行设计和配置。 1.2应根据系统的建设需求,计算现场设备正常运行的功耗并采用合理的电源配置,保证现场设备 续可靠地运行。 1.3野外遥测站或中继站(集合转发站)应采用太阳能板浮充蓄电池供电,电源配置应满足下列 求: a) 采用浮充蓄电池供电方式,配置充电控制器,太阳能充电控制器可以采用RTU内置或外置 方式; b) 充电控制器满足充放电对额定电压、最大充电电流、低值守功耗、防过充电控制以及过放电报 警等功能指标要求; c)根据当地日照条件和连续阴雨天数进行太阳能板和蓄电池的容量设计; d)从输出功率、转换效率、开路电压、短路电流等指标综合选用太阳能板或风能发电机,使其满足 现场使用设备的电源需求: e)遥测终端机和站点监测要素传感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用独立供电模式或同一电源供电 模式; f 蓄电池配置要求: 1)从电池类型、最大放电电流、容量、标称电压、温度特性、充放电特性、寿命等指标综合选用 蓄电池,选用密封免维护电池,根据现场需求及设备功耗情况选用铅酸、碱性或锂电池等 密封免维护电池; 2)蓄电池提供电流的能力能达到设备最大工作电流的1.5倍以上; 3)蓄电池的容量配置达到7.2.3a)的要求; g)野外遥测站或中继站(集合转发站)采用交流供电方式时,配置低功耗交流充电控制器,并满足 下列要求: 1)符合7.11.3b)的规定; 2)电源输入符合:单相交流电压(1土20%)220V、(1±2%)50Hz。 1.4中心站应采用交流供电,电源配置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a 配备不间断电源(UPS),能维持主要设备运行4h以上; 电源设备配置满足下列要求: 1)选择的电源设备的输入特性能适应当地供电的电压、频率波动范围,电源设备的输出特性 能满足其后端设备的电源输人要求; 2) 当供电电源质量不能满足UPS等电源设备的使用要求时,中心站采取稳压、滤波等措施 使电源质量符合UPS等设备的要求; 3)利 稳压电源设备输人满足:单相交流电压(1士30%)220V、(1土2%)50Hz; 4)中心站需要配置直流电源时,按照7.11.3的规定进行设计。

    7.11.1供电电源应因地制宜地布设防雷设施,并按7.10的相关规定统一进行设计和配置。 7.11.2应根据系统的建设需求,计算现场设备正常运行的功耗并采用合理的电源配置,保证现场设备 连续可靠地运行。

    7.12.1 一般规定

    2.1.1应根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和安装方式进行土建设计。 2.1.2遥测站设备的安装场地、防雷接地及辅助设施等土建工程应满足设备安装和防雷安全要求 2.1.3中心站机房的面积及结构、供电条件、温度、湿度、防静电和防雷接地等设施应满足中心站

    GB/T413682022

    备的安装要求和工作需要。 7.12.1.4系统新建水位测井、遥测站房、中心站机房、设备配套设施等建筑物应符合抗震设计要求。

    12.2传感器安装场地

    装应符合GB/T11828.2、GB/T11828.4等以及仪器使用条件要求。 12.2.2雨量计、雨雪量计的安装场地选择设置应符合GB/T21978.2、GB/T21978.6等的有关规定。 12.2.3流速流量监测设备安装场地应满足下列要求: a)明渠流速流量监测设备安装河(渠)段顺直、稳定、水流集中,无分流岔流、斜流、回流、死水等现 象;从仪器安装水深、水草干扰、航运干扰、稳定固定、安全保护、便于检修和防雷接地设置等方 面考虑,以保证其符合仪器使用要求,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采用流速仪法测流时测验断面的布设符合GB50179的有关规定; 2) 采用比降面积法测流断面无明显横比降,并在有一定水面落差的比降水位观测河段布设 上、中、下三个比降断面,使上中断面间距与中下断面间距相等,且比降中断面与流速仪测 流中断面重合; 3) 采用点流速仪和声学时差法、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法、电磁流速仪法测流的仪器安装位 置的选择从安装位置的水流代表性等方面考虑,以保证其符合仪器使用要求; b)采用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时的安装场地设置符合SL537的有关规定; C 采用封闭满管道流量测量场合,其安装场地设置符合GB/T35138—2017、CJ/T364—2011 的有关规定; d)采用其他测流方法的测验河段或渠系安装位置,满足仪器性能适用条件和资料整编要求。 12.2.4闸门(泵)开度传感器的安装场地设置应符合GB/T30950的有关规定。 12.2.5遥测蒸发传感器的安装场地设置应符合GB/T21327、SL630的有关规定 12.2.6 6遥测土壤情监测传感器的安装场地设置应符合SL/T364、NY/T1782、NY/T3180的有 规定。

    8.2.1雨量计和雨雪量计

    GB/T 413682022

    8.2.2.1水位计工作环境条件应符合: a) 温度:一10℃~50℃,被测水体没有结冰; 相对湿度:不大于95%(40℃)。 8.2.2.2 水位计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a 分辨力分为0.1cm、1.0cm,按业务需求选择; 测量范围分为0m~10m、0m~20m、0m~40m、0m~100m; 能适应的水位变率不低于40cm/min,对有特殊要求的不低于100cm/min; d 准确度按其测量误差的大小分为4级,符合表B.2的规定。其置信水平不小于95%,组建系统 选用3级以上的设备。 8.2.2.3水位计输出有全量输出、增量输出,应选用全量输出。输出插头应采用防水插座,输出特征应

    8.2.2.1水位计工作环境条件应符合: a) 温度:一10℃~50℃,被测水体没有结冰; b) 相对湿度:不大于95%(40℃)。 8.2.2.2 水位计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a) 分辨力分为0.1cm、1.0cm,按业务需求选择; 测量范围分为0m~10m、0m~20m、0m~40m、0m~100m; 能适应的水位变率不低于40cm/min,对有特殊要求的不低于100cm/min; d 准确度按其测量误差的大小分为4级,符合表B.2的规定。其置信水平不小于95%,组建系统 选用3级以上的设备。

    a)增量输出满足下列要求:

    a)增量输出满足下列要求

    GB/T413682022

    c)在单一类型输出不能满足系统要求时,采用全量输出与增量输出相结合的输出方法,同时闸门 开度计具备闸门启闭极限位置的报警信号功能并具有接点通断输出。 8.2.3.5 闸门开度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闸门开度计每变化一个规定值实时输出闸门开度数据;对于采用串行总线结构进行多个闸门 的开度测量时,每台闸门(泵)开度传感器具有设址和选址响应功能; b)采用直流供电,电源电压在标称电压的土20%间波动时仪器正常工作;采用单相220V交流 电供电时,电压在220V土20%内波动时仪器正常工作;掉电后具有位置记忆功能: ) 闸门开度计信号接口、交流电输人端采取防雷隔离措施,闸门开度计具有抗电磁干扰性能; 整机结构具有防潮、防尘、防电磁辐射及防盐雾措施; e) MTBF不小于16000h; f)选型符合B3的规定

    8.2.4流速流量传感器

    8.2.5水面蒸发传感器

    GB/T413682022

    8.2.6土壤璃情传感器

    GB/T 413682022

    8.2.7其他要素传感器

    用于对含沙量、盐度、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等水文气象参数、水质参数进行测量的其他传感 器除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a)由遥测终端机统一供电或独立供电,使用直流供电时,电压值允许为标称电压的90%~ 120%;使用交流供电时,电压值允许为(1土20%)220V; 注:通常使用直流供电。 b)在正常维护条件下,MTBF 不小于16 000 h

    遥测终端机应具有7.2.2.1天 主:遥测终端具有测试功能,并能自动退出测试状态回到正常工作状态。在测试状态下,其发送到中心的数据为测

    遥测终端机应具有传感器接口和通信接口。接口包括增量型、全量并行、全量串行、模拟量等类型, 接口配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雨量计、水位计的输入接口分别与8.2.1和8.2.2的规定相匹配; b)增量型输入接口满足: 1)接插件使用5芯圆形防水插头座,其引脚定义按表2的规定执行; 2)输入信号接口选用开关触点、TTL或CMOS电平的数字信号,并具有消除抖动与抑制过 压保护;

    表2增量型接口插头座引脚定义

    )全量并行输人接口满足: 1)接插件使用19芯圆形防水插头座,其引脚定义按表3的规定执行; 2)输入信号接口选用开关触点、TTL或CMOS电平的数字信号,并具有消除抖动与抑制过 压保护;

    表3并行输入接口插头座引脚定义

    GB/T413682022

    表4模拟信号输入接口插头座引脚定义

    太阻能板接口插头座引

    装饰装修标准规范范本8.3.3主要技术指标

    3.3.3在正常维护条件下,MTBF不应小于25000h 3.3.4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室内使用防尘防水等级不低于IP65; b)室外使用防尘防水等级不低于IP67

    8.3.3.3在正常维护条件下,MTBF不应小于25000h

    8.4中继机及集合转发终端

    a)中继机具有7.3.2规定的功能; b) 中继机兼做遥测站时,与其他设备的接口满足8.3.2的规定; C 集合转发终端具有7.3.2规定的功能; d) 集合转发终端具有一定的在站存储容量,对接收到的遥测站数据进行存储;能根据转发要求 重新打包,通过相同信道或其他信道与中心站进行通信,实现批量转发

    a)工作电源:符合8.3.3.1a)、b)的规定; b) 值守电流:小于50mA(12V); c)工作环境:符合8.3.3.2的规定; d)在正常维护条件下,MTBF不小于25000h

    方便面标准GB/T413682022

    8.6.1系统的供电设备应选用蓄电池、太阳能板、充电控制器、不间断电源、交流稳压净化电源、电源避 雷器等,情况特殊的站点应使用风能发电机。 8.6.2系统供电电源的设备配置应符合7.11的规定 8.6.3太阳能板应选用单晶硅板,性能指标要求满足以下要求: a) 输出电压与蓄电池组额定电压匹配; 最大输出电流达到0.02C0.05C(C为蓄电池容量)。 8.6.4充电控制器应符合7.11.3b)的要求。 8.6.5不间断电源选用应符合: a) 选用在线式不间断电源; 输人电压范围:优于标称值80%~120%范围; c) 充电电流满足其后备电池容量要求 8.6.6交流稳压净化电源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输人电压:优于标称值70%~130%范围; b) 输出电压:在标称值97%~103%范围之内; c) 具有浪涌及尖峰脉冲吸收功能。 3.6.7 应视现场情况配置1级2级电源避雷器,且应满足下列要求: a) 第1级避雷器泄放电流大于或等于40kA(8/20μs),残压(3kA8/20μs)小于或等于600V; b) 第2级避雷器泄放电流大于或等于20kA(8/20us),残压(3kA8/20us)小于或等于600V; 最高工作电压大于或等于标称值的130%。

    8.6.3太阳能板应选用单晶硅板,性能指标要求满足以下要求: a)输出电压与蓄电池组额定电压匹配; b)最大输出电流达到0.02C~0.05C(C为蓄电池容量)。 8.6.4充电控制器应符合7.11.3b)的要求。 8.6.5不间断电源选用应符合: a) 选用在线式不间断电源; 输入电压范围:优于标称值80%~120%范围; c) 充电电流满足其后备电池容量要求。 8.6.6交流稳压净化电源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输入电压:优于标称值70%~130%范围; b) 输出电压:在标称值97%~103%范围之内; c) 具有浪涌及尖峰脉冲吸收功能。 8.6.7应视现场情况配置1级2级电源避雷器,且应满足下列要求

    ....
  • 技术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