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430-2008 调水工程设计导则.pdf

  • SL 430-2008 调水工程设计导则.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7-10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1.2.3应在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地下 水的可开采量,

    4.3交叉断面设计洪水与设计洪水位

    4.3.1交叉断面河流上下游短缺实测水文资料时,可采用暴雨 径流查算图表推求设计洪水,必要时应对设计暴雨参数和产汇流 参数进行复核。

    不锈钢板标准叉断面设计洪水的影响。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应采用同频率洪水

    接近并有较长资料的参证水文站成果,采用水文比拟法推求非汗 期施工设计洪水。

    接近并有较长资料的参证水文站成果,采用水文比拟法

    4.3.4调水工程交叉断面设计洪水位的计算,宜符合以下

    1交叉断面上下游有实测或调查水文资料时,可采用水面 线法计算。 2交叉断面上下游短缺水文资料时,可按曼宁公式法推算, 3设计河段发生洪水漫溢或串流时,可采用二维非恒定流 法推算。

    4泥沙、冰情、水文测报

    4.4.1对于从多沙河流调水的工程,应根据设计需要,统计分 沂弓水口断面的悬移质含沙量及其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分析含 沙量与流量的关系以及泥沙的颗粒级配和矿物组成。

    4.4.2对于需布置输水倒虹吸的交叉断面,应分析计算历年最

    大月平均含沙量的均值。当交叉断面河流无泥沙资料时,可利用 邻近地区集水面积接近并有较长资料的参证水文站成果,应考虑 下垫面差异进行推求。

    4.4.3对于寒冷或严寒地区的调水工程,应统计有关

    持征,提出结冰开始时间、解冻时间、开河方式、流冰量、最大 冰块尺寸等数据,分析冰情对工程施工与运行的影响

    4.4.4对于水库工程,应按有关标准进行水文自动测报系

    水工程布置、选线和选址进行地质论证,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5. 0. 2[ 区域地质及地震勘察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区域地质与构造背景。 2 区域构造稳定性。 3地震动参数。 4 对于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的工程区(段),进行 专门论证。 5.0.31 调水工程水库、湖泊等调节控制工程,应主要勘察库区 (湖区)的渗漏问题、关系主要建筑物安全和正常运行的工程地 质问题,库水位骤升、骤降等特殊工况对库岸岩(土)体边坡稳 定性的影响等。 5.0.4输水渠道(包括埋涵)勘察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地形地貌、喀斯特塌陷区、古河道、移动沙丘及地下采 空区等。对于穿越城镇、工矿区的渠道,还应包括地下构筑物和 地下管线等。 2地层岩性,重点是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 3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地下水补排条件、岩土体的渗 透性和土壤的盐渍化现状等。 4山渠道线崩塌、滑坡、泥石流、洪积扇和残坡积土 等的分布。 5基岩渠段的覆盖层、岩体风化带与卸荷带、地质构造 主要结构面组合及对工程的影响。 5.0.5输水隧洞勘察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地形地貌。

    5. 0.2 区域地质及地震勘察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区域地质与构造背景。 区域构造稳定性。 3 地震动参数。 4 对于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的工程区(段),进行 专门论证。 5.0.31 调水工程水库、湖泊等调节控制工程,应主要勘察库区 (湖区)的渗漏问题、关系主要建筑物安全和正常运行的工程地 质问题,库水位骤升、骤降等特殊工况对库岸岩(土)体边坡稳 定性的影响等

    5.0.4输水渠道(包括埋涵)勘察应包括以下主要内

    1地形地貌、喀斯特塌陷区、古河道、移动沙丘及地下采 空区等。对于穿越城镇、工矿区的渠道,还应包括地下构筑物和 地下管线等。 2地层岩性,重点是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 3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地下水补排条件、岩土体的渗 透性和土壤的盐渍化现状等。 4傍山渠道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洪积扇和残坡积土 等的分布。 5基岩渠段的覆盖层、岩体风化带与卸荷带、地质构造 主要结构面组合及对工程的影响。

    放射性元素及有害气体等。 3地质构造发育情况等。 4岩体风化、卸荷特征、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物理 地质现象等。 5地下水位、主要含水层、汇水构造和地下水补排条件等 6对于深埋长隧洞,包括形成高外水压力、突(涌)水 (泥)的地质条件,围岩变形较天的岩组及天断裂破碎带的分布 和特征,地应力特征及产生岩爆的可能性,地温分布特征等。 7对拟采用掘进机施工的隧洞,还应围绕对掘进机设计和 施工影响较大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地质论证。 5.0.6交叉建筑物及控制建筑物勘察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地形地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等 2地层结构、岩土类型,重点为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等的 分布。 3水文地质条件,重点为地基渗漏、渗透稳定及基坑开挖 发生涌水、涌砂的可能性。 4岩石地基的覆盖层厚度,风化与卸荷带特征,地质构造 及主要结构面组合关系,岩溶发育情况等。 5.0.7大然建筑材料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内容应包括工程所需各类料源的分布 诸量、质量及开采运输条件。 2考虑输水线路及建筑物的分布情况进行料场选择。 3对于工程开挖料和拟外购的大然建筑材料,应按有关规 定进行勘察

    6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

    6.1.1水资源供需分析应重视对有关地区经济社会、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搜集以往有关水资源规划和科研 成果。

    在节水、治污开合理利用当地水源的基础上,分析需调水量。调 出区应在考虑生态与环境用水的基础上,分析可调水量。 6.1.3应根据调入区水资源供需分析结果、调出区各取水点的 可调水量成果,考虑水源的优质优用等因素,提出可能的调水组 合方案,

    6. 2规划范围与分区

    6.2.1调入区水资源供需分析范围,除有直接关系的地区和流 域外,必要时还应包括可能涉及的地区和流域。 6.2.2调出区水资源供需分析范围,应包括取水点断面上游为 与取水点断面来水有直接关系的区域和下游因调水可能影响的 范围,

    65.2.3调入区水资源供需分析的分区应依据河流水系、行政区 划和供水系统进行划分

    现有主要供水工程的位置、水文站等因素进行分区,下游应考虑 调水可能影响的对象进行分区。

    6.3.1设计水平年宜采用基准年和近期、远期水平年,并以近 期水平年为重点。

    6.3.2应根据调水工程的任务及用户的重要程度,结合水资源 分布及可利用情况,合理确定供水保证率。城乡生活供水保证率 为95%~97%,工业供水保证率为90%~95%,农业和生态环 境供水保证率为50%~90%

    6.4调入区水资源供需分析

    65.4.1调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内容应包括供水工程的 供水量、不同用水行业及部门的用水量,分析现状用水结构、节 水水平、缺水状况及原因

    水水平、缺水状况及原因。 6.4.2调入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应在国家、地区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远景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缺乏地区远景规划 资料的,可根据地区历史情况,结合近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生 产力布局进行合理预估推测。 6.4.3调入区需水量预测应遵循从紧的原则,制定可行的节水 方案,采用节水定额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 6.4.4供水量预测应在现状实际供水量的基础上:考虑当地水 资源挖潜,结合现有工程供水能力可能的增减变化和规划拟新 建、配套、扩建工程项目可能增供的水量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非 常规水的可供水量。 一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远景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缺乏地区远景规划 资料的,可根据地区历史情况,结合近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生 产力布局进行合理预估推测。

    6.4.3调入区需水量预测应遵循从紧的原则,制定可行的

    资源挖潜,结合现有工程供水能力可能的增减变化和规划 建、配套、扩建工程项目可能增供的水量进行预测,同时考 常规水的可供水量。

    6.4.5应进行各水平年当地水源的水资源供需分析,提出

    6.5调出区水资源供需分

    6.5.1调出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应重点调查取水点断 面下游地区现状供水工程及供水量、河道内生态用水情况等。 6.5.2调出区需水量预测,应充分考虑调出区社会、经济长远 发展和维护生态与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 6.5.3应进行调出区长系列水资源供需分析,提出各可能取水 点的可调水量及过程。

    6.5.4必要时应分析有补偿措施条件下的可调水量

    6.6.1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应遵循优水优用、高水高用、当地 水与客水统一配置的原则。 6.6.2应将调入区、调出区作为一个整体供水系统,建立供水 系统网络节点图。 6.6.3应结合可能的调水工程方案,进行调入区水资源配置, 提出受水区、供水对象、需调水量及过程。 6.6.4应根据调入区水资源配置结果、调出区各取水点的可调 水量以及水质状况,提出可能的调水组合方案。 6.6.5应分析调入区和调出区同时发生特枯水年的供水状况: 制定相应的应急供水对策

    6.6.1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应遵循优水优用、高水高用、当地 水与客水统一配置的原则。 6.6.2应将调入区、调出区作为一个整体供水系统,建立供水 系统网络节点图。 6.6.3应结合可能的调水工程方案,进行调入区水资源配置

    6.6.5应分析调入区和调出区同时发生特枯水年的供水兆

    7.1工程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7.1.1调水工程应综合考虑调出区各取水点的取水条件、供水 目标的满足程度以及技术经济环境等因素,论证并提出总体布局 方案:应根据各区段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建筑物形式进行总干渠 分区段水头分配,确定主要控制点水位,提出全线总体控制性 指标。

    7.1.1调水工程应综合考虑调出区客取水点的取水条件、供水 目标的满足程度以及技术经济环境等因素,论证并提出总体布局 方案:应根据各区段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建筑物形式进行总十渠 分区段水头分配,确定主要控制点水位,提出全线总体控制性 指标。 7.1.2工程总体布局方案应结合水资源配置方案拟定,从社会 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多方案比选。 7.1.3调水工程宜选用自流引水方式。需要采用提水方式时, 应综合考虑运行管理费用和工程投资等因素进行全面比较 7.1.4供水水源丰富、调水规模相对较小时,可直接从江河、 湖泊等天然水域取水;供水水源年内分配不均匀,调水规模较 大,要求保证率文较高时,宜从水库等人工水域取水。 7.1.5应根据调水工程的落差,结合输水线路的地形、地质条 件,以及移民占地、工程投资、运行管理与维护费用等,分段对 明渠、管涵、管道等输水建筑物型式进行技术经济比选。 7.1.6输水线路上宜设置一定数量的调蓄水库,特别是输水线 路终端的调蓄水库。调蓄水库应结合供水系统特点和用户的分布 情况进行合理布局,宜设在有成库条件的输水线路上或距输水线 路较近的位置。已有水库、湖泊:在不影响原有功能的前提下, 应尽量利用。 7.1.7应通过调入区和调出区长系列联合调节计算,按满足保 证率要求确定设计调水量。并结合供水系统的统一调度,确定调 入区各分区的设计调水量。

    7.1.2工程总体布局方案应结合水资源配置方案拟定,从

    7.1.5应根据调水工程的落差,结合输水线路的地形、地质条 牛,以及移民占地、工程投资、运行管理与维护费用等,分段对 明渠、管涵、管道等输水建筑物型式进行技术经济比选。

    路端的调蓄水库。调蓄水库应结合供水系统特点和用户的 情况进行合理布局,宜设在有成库条件的输水线路上或距输 路较近的位置。已有水库、湖泊:在不影响原有功能的前报 应尽量利用,

    7.1.7应通过调人区和调出区长系列联合调节计算,按满足保 证率要求确定设计调水量。并结合供水系统的统一调度,确定调 入区各分区的设计调水量。

    应安排适当的工程措施予以补偿。补偿标准以恢复原有工程的项

    能和原规模的效益为原则

    要善协调与防洪、排涝的关系,保障交义建筑物的安全。经过蓄 带洪区的,除保证渠系安全外,不应影响蓄滞洪区的正常运用 对河道回水有影响的,应予以补偿

    展对调水的紧迫程度要求不同时,应结合资金筹措和工程实施条 件,按照分期建设方案相互衔接的原则确定分期供水目标与范 围,对多组分期实施方案进行比选,推荐可行的分期建设方案

    7.2.1应收集调入区、输水工程沿线和调出区的社会经济资料, 7.2.2 水源工程建筑物规模,应按调水的最大规模确定。 7.2.3调水工程的总干渠及各级渠系的规模,可根据总调水量 目 路八

    和各分区调水量,结合调蓄工程规模和受水区的需水过程等分析 论证,合理确定

    7.2.4输水线路上的倒虹吸、渡槽等交叉建筑物的规模,

    据所在区段渠系工程的规模,结合输水系统水头优化、局部水头 尤化等合理确定,并与交叉工程设施的规模相适应。利用现有防 洪、排涝河道输水时,应考虑防洪、排涝的要求。

    7.2.5输水系统中泵站的规模,应根据站址地形、控制点设计 水位等综合分析确定

    7.2.6输水渠系上节制闸的规模,应与所在渠系的规模一至

    7.2.7退水闸的规模,应考虑退水段的水量、退水时间、退水 承泄区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

    7.2.8补偿工程规模,应以不降低调出区用水保证程度为原则

    7.2.9应根据调水量、可利用水头,以及电力系统对电力电量

    7.2.9应根据调水量、可利用水头,以及电力系统对电力电量

    7.2.10应根据调水工程分期建设的任务和分期建设方案,考虑

    7.2.10应根据调水工程分期建设的任务和分期建设方

    不同分期之间的衔接,拟定分期规模。

    7.3.1应根据调出区的用水要求,有关水文、气象条件,工程 检修要求,以及外调水与当地水之间的配置关系:论证并提出工 程总体调度运行原则 7.3.2应研究调水工程与相关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工程的

    7.3.1应根据调出区的用水要求,有关水文、气象条件,工程 检修要求:以及外调水与当地水之间的配置关系:论证并提出工 程总体调度运行原则。 7.3.2应研究调水工程与相关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工程的 关系,提出满足各部分功能要求的工程调度运行原则。 7.3.3寒冷和严寒地区的输水工程有冰期输水要求时,应提出 防治流冰、冰塞以及冰盖下输水的调度运行方式。 7.3.4对长距离自流输水的调水工程,应按满足工程功能要求 和输水安全的原则提出调度控制方式

    8.0.1水源保护规划应包括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水体污染负 调查,水体纳污能力及入河(水库)控制量计算等内容。 8.0.2水质现状重点调查内容应包括取水口、现有输水河道或 渠道、支流人口、调节水库的水质监测资料,确定水质类别,分 析水质在年内的变化规律,

    渠道、支流人口、调节水库的水质监测资料,确定水质类别,分 析水质在年内的变化规律。 8.0.3水体污染负荷调查内容应包括取水口以上相关联河道 现有输水河道、调节水库排污口的废污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排 放规律

    现有输水河道、调节水库排污口的废污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排 放规律,

    8.0.5应根据不同用水部门对水质的要求,按最高功能要 定水源保护目标。

    8.0.6应进行取水口以上相关联河道、输水河道、调节水库的 水体纳污能力计算,提出入河(调节水库)污染物控制量

    水体纳污能力计算,提出入河(调节水库)污染物控制量。

    9.1.1调水工程水工建筑物布置与设计应根据各自的功能需要 故到任务明确、相互协调,保证调水工程正常运行。 9.1.2输水线路穿越铁路、公路等工程时,交叉建筑物设计除 应符合水利行业标准外,还应满足相关行业设计标准的要求

    9. 2工程等级和洪水标准

    9.2.1调水工程的等别,应根据工程规模、供水对象在地区经 济社会中的重要性,按表9.2.1综合研究确定,

    9.2.1调水工程的等别,应根据工程规模、供水对象在地

    济社会中的重要性,按表9.2.1综合研究确定

    表 9. 2. 1 调水工程分等指标

    9.2.2以城市供水为主的调水工程,应按供水对象重要性、弓 水流量和年引水量三个指标拟定工程等别,确定等别时至少应有 两项指标符合要求。以农业灌溉为主的调水工程,应按灌溉面积 指标确定工程等别。 9.2.3调水工程各单体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级别,应根据其所属

    9.2.3调水工程各单体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级别、应根

    工程等别和建筑物重要性,按表9.2.3确定

    表9.2.3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级别划分

    9.2.4对特别重要的2~4级主要永久性水工建筑物,失事后将 造成重天损失,修复难度天、历时长,或站址地质条件特别复 杂、或采用实践经验较少的新型结构时,应经过论证并报主管部 门批准可提高1级,但洪水标准不予提高;失事后造成损失不大 的1~3级主要永久性水工建筑物,应经过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批 准可降低1级。 9.2.5利用现有河道输水时,河道堤防级别应根据调水工程的 等别、原河道堤防级别、输水位抬高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因素综合 确定,但不得低于原河道堤防级别。 9.2.6穿堤输水建筑物级别不应低于所在堤防级别。

    9.2.5利用现有河道输水时,河道堤防级别应根据调

    .2.8调水工程永久性水工建筑物洪

    泵站的洪水标准应取上限,但5级泵站校核洪水标准重现期 应取20年;穿越堤防的永久性建筑物洪水标准,应不低于所在 提防洪水标准。 调水工程河渠交叉建筑物洪水标准,应根据穿越河道断面以 上流域面积、交叉建筑物布置及结构形式等综合分析确定

    9.3.1输水线路应根据输水形式、地形地质条件、地面建筑 物分布情况,结合受水区分布条件,通过综合比较工程占地 环境影响、输水安全、施工条件等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 确定。

    水文地质条件有利的地区,宜避免通过不良地质地段

    9.3.3输水线路在满足输水任务的前提下,宜短而顺

    水线路为适应地形变化需设置弯道时,弯道半径应在可能范围内 选择较大值

    9.3.4输水线路宜避免穿越蓄滞洪区。必须穿越时应进行计

    9.3.4输水线路宜避免穿越蓄滞洪区。必须穿越时应进行论证 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输水线路穿越重要河流时,可适当调整线路,选择合适的交 叉点,要善处理交叉建筑物布置与交叉河道的防洪、排涝、航运 等关系。

    9.3.7采用明渠输水时,应避免或减少调水工程沿线的高填方 或深挖方地区,不可避免时,高填方渠段宜布置在重要城镇 下游。

    户分布,结合供水时段特点,选择距离输水线路较近的天然沟

    谷、洼地,具备地质条件好、移民占地少、施工方便、工程投资 少、无环境影响制约,并满足防洪、供水要求等条件的地址

    9.3.9泵站站址应根据调水方案、工程规模、运行管理要求并 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对外交通、电源、工程占地、施工等因素经 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9.3.10首部取水枢纽应根据取水条件和取水方式以及与输水设 施的关系,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合理选择取水场址,进行取水枢纽 建筑物选型和布置

    9.3.10首部取水枢纽应根据取水条件和取水方式以及与输水设 施的关系,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合理选择取水场址,进行取水枢纽 建筑物选型和布置。

    9.4.1应根据选定的调水方案、输水形式和运行调度要求,结 合地形地质条件及施工环境,确定首部取水枢纽、输水建筑物 控制建筑物、各类交叉建筑物、泵站和调蓄水库等主要建筑物的 功能、型式和布置。

    9.4.2首部取水枢纽采用有坝弓水时,工程布置应符合以下

    9.4.2首部取水枢纽采用有坝引水时,工程布置应符合以下 原则:

    1取水口位置应考虑水库淤积或漂浮物影响,水质应满足 供水要求,布置在库岸稳定、地形地质条件适宜、人流通畅的 位置。 2取水口高程应根据水库供水规划、供水要求,结合输水 建筑物布置经综合比较确定。 3控制设施的控制能力应满足水库供水水位变化和供水系 统运行调度要求,并考虑检修的需要。 4闸前弓水工程布置和弓水建筑物型式应结合地形条件 确定。 5引水工程控制建筑物的规模应满足水库最低供水位时取 水流量要求。

    1取水点位置应满足水质和水量要求,引水高程适宜,供

    水量充足,且运行管理灵活方便;并应根据河岸地质条件、河道 洪水特性、含沙量、河床变迁规律,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2取水口高程应根据取水河段的水文条件、供水要求,结 合输水建筑物布置经综合比较确定。 3在多泥沙河流上引水,应采取有效防沙措施,防止泥沙 进人干渠。 4在有漂浮物的河流上,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漂浮物及 冰凌进人十渠。 5渠首附近上下游河道,应根据需要因地制宜进行整治: 使河床保持稳定,保证取水口引水顺畅。 6弓水工程控制设施布置应满足大然河道防洪和弓水工程 安全运行要求

    9.4.4首部取水枢纽采用泵站提水时,工程布置应符合以下

    1站址应选择地形地质条件较好,适于建站,便于输水线 路前后衔接、交通方便、附近有较好电源条件的地址。 2考虑防洪要求,滞洪区内不宜设置泵站。 3满足供水水质和水量要求,且运行管理灵活方便。 4在有漂浮物的河流上,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漂浮物影 响泵站正常运行。 5渠首附近上下游河道,应根据需要因地制宜进行整治: 使河床保持稳定,保证泵站取水口引水顺畅。 9.4.5应根据输水规模、水质要求,结合输水线路沿线的地形 地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输水建筑物型式。 利用天然河道输水时,水质应满足供水要求,必要时应利用 输水管道将供水系统与天然河道分离,实现清水、污水分流

    使河床保持稳定,保证泵站取水口引水顺畅 9.4.5应根据输水规模、水质要求,结合输水线路沿线的地形 地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输水建筑物型式。 利用天然河道输水时,水质应满足供水要求,必要时应利用 输水管道将供水系统与天然河道分离,实现清水、污水分流 9.4.6采用明渠输水时,应根据地形条件、水头分配,分段合 理确定渠道纵坡。 9.4.7输水线路沿线应根据输水任务、工程安全、运行调度要

    利用天然河道输水时,水质应满足供水要求,必要时应利用 输水管道将供水系统与天然河道分离,实现清水、污水分流 9.4.6采用明渠输水时,应根据地形条件、水头分配,分段合 理确定渠道纵坡

    求布置分水设施、退水设施、节制闸等建筑物。

    1分水设施应根据用水户分布及其配套设施规划,并应结 合用户要求和运行调度模式,布置在运行过程中水位或断面压力 水头相对较稳定的部位。 2退水设施布置应结合工程安全需要,选择合适的退水位 置,宜布置在重要交叉建筑物的进口前。 3节制闸布置应结合输水工程的调度模式、水位或流量控 制要求,宜与重要交叉建筑物结合布置

    9.4.8长距离输水工程与天然河道、其他输水工程等交叉时, 交叉方式可采用平交和立交。交叉方式应结合交叉河流(或渠

    9.4.8长距离输水工程与天然河道、其他输水工程会

    交叉方式可采用平交和立交。交叉方式应结合交叉河流(或渠 道)的水流条件、防洪要求、输水工程的运行模式、功能、水质 保护等因素经分析论证确定

    件、各级调蓄水库控制水位、泵站进出水池水位等经综合比较确 定;各级泵站设计扬程宜相近:在满足机组选型、输水管道承压 情况下,宜减少泵站级数,

    理布局,调蓄水库的设置应有利于提高供水工程的供水保证率、 有利于均化区段供水设施的供水强度,非常情况下可作为部分用 户的应急水源。

    9.4.11城市、工业供水为主的输水线路具备双线输水条

    9.4.12位于寒冷地区的输水工程,当有冰害时应采取有效的防 冰排冰措施。

    9.4.13输水工程布置时应考虑必要的检修条件。拟定检

    件时应结合输水建筑物的特点、沿线调蓄水库的分布情况、用 水户的依赖程度等,经分析合理确定。必要时检修条件可分段 拟定。

    9.4.14对大型交叉建筑物.应经安全性分析确定是否需要

    息单独检修条件。当需要考虑单独检修时,应按多通道输水设 计,并应在交叉建筑物进出口布置检修闸

    9.5 水工建筑物设计

    9.5.1采用明渠输水时,过水断面型式应结合渠道穿越的地形 地质条件、输水能力、施工要求、工程占地、投资等因素分析比 较确定。

    9.5.6人工输水渠道衬砌方案,应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地质 等自然条件,结合渠道断面设计、过水能力及工程投资和运行维 护等要求,经比较选定。

    9.5.7利用大然河道输水时,应根据河道现状情况、输水和水

    9.5.7利用天然河道输水时,应根据河道现状情况、输水 质要求对河道进行必要的整治。输水位高于原河道水位时, 析其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9.5.8采用压力管涵输水时,应根据输水能力要求、管道压

    线分布情况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分析比较确定管涵的结构型 式、过水断面尺寸、理置深度和材料选择。压力管涵设计应遵循 以下原则: 1管涵的最小压力水头不宜小于2m,在管道出口处可根据 具体情况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1m。 2管涵理置深度应根据内外水压力、土压力、冲刷深度、 冻土厚度、环境条件和检修条件合理确定,不应小于冻土厚度, 当覆土区种植农作物时,理置深度应大于耕作层和农作物生长所 需的覆土深度;对于穿越城市市区的管涵还应满足城市设施相关 要求。 3管涵沿线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运行要求,布置所需的

    检修井、检修排水通道、通气、调压减压等设施,并设置必要的 变形缝和伸缩缝(伸缩节)。在管道检修井、通气并出口处应做 好防护和标志。

    好防护和标志。 9.5.9采用无压隧洞输水时,过水断面型式应根据地形地质条 件、输水能力、施工要求、衬砌工作条件等因素经综合分析比较 确定。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无压隧洞断面结构选型、衬砌型式应结合围岩条件、施 工方法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地质条件较好时宜采用城门洞型 断面。 2长距离无压隧洞检修、通风补气通道宜结合施工支洞 对外交通条件进行布置,必要时应进行通风补气计算。 3无压输水隧洞采用城门洞型且顶拱锚喷支护时,水面线 不宜超过直墙范围。 4对于低流速通气条件良好的无压隧洞,在恒定流情况下, 洞内水面线以上的空间不宜小于隧洞断面面积的15%,其高度 不应小于0.4m。 9.5.10梯级泵站采用串联有压运行时,应采取有效工程措施保 证站间流量平衡。 9.5.11利用输水工程附近的现有水库作为调节水库时,应根据 运行调度需要进行水库与输水工程之间的连接和控制建筑物 设计。

    9.5.12输水建筑物地基应满

    建筑物基础处理方案应综合考虑地基地质条件、建筑物结构特 点、施工条件和运行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对特殊 地质条件的地基应进行必要处理

    9.5.13应根据全线输水系统的运行调度要求及不同运行工况

    进行整个系统非恒定流计算,确保系统正常安全运行 9.5.14应根据输水工程型式、沿线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质 情况,进行输水工程防渗、排水设计。

    进行整个系统非恒定流计算,确保系统正常安全运行。

    9.5.15调水工程分期实施时,建筑物设计方案应根据

    特点、建筑物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施工方法,结合分期规模 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确定。

    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确定。 9.5.16调水工程各输水建筑物安全监测设计应根据建筑物重要 性、地基条件、工程运用及设计要求,确定监测部位、监测项 目、合理布置监测仪器,选定主要监测仪器及设备数量。 9.5.17输水线路穿越下列不良地质渠(洞)段时,应进行专门 安全监测设计。 中、强膨胀土渠段。 2 中等以上湿陷性黄土渠段。 3 煤矿采空区渠段。 饱和砂土渠段。 5 其他特殊渠段。 0518 调水工程重要建物应进行

    10.1.1调水工程机电及金属结构设计应与整个调水工程的重要 性和建设标准协调一致,重大技术问题应安排必要的专题论证和 研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灵活、安全可靠、检修维 护方便

    10.1.2调水工程水力机械设计应遵循以下规定

    1水泵的效率应符合国家对机电设备能效限定和节能评价 的有关规定,大型水泵(装置)的效率指标应通过综合论证 确定。 2水泵进、出水流道的设计,应根据泵站特征水位、泵型 及地形地质条件确定,并满足水泵安全、高效、稳定运行的要 求。大型泵站的进、出水流道应进行三维流动数值仿真计算优 化,并通过装置模型试验验证。 3水流含沙量高或具有较强腐蚀性时,应对水泵通流部件 的材料选择和抗磨蚀保护措施进行综合研究。 10.1.3调水工程调度及自动化系统应包括计算机监控系统、信 息采集和处理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及其相应的通信网络等。 10.1.4调水工程调度及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内容应包括确定调 度分级及监控权限,确定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功能要求及主要设 备配置方案等。 10.1.5调水工程调度及自动化系统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技术 先进和经济合理的原则,并应进行专项研究,提出专项报告。 10.1.6调水工程中闸门、启闭机等设备的规格宜统一。 10.1.7金属结构设备选型应满足调水工程全线远程(自动化) 操作的需要

    10.2.1水泵型式和参数应在考虑工程规模、重要性及对运行可 靠性要求、泵站布置条件、国内外科研成果、制造厂的设计制造 能力及水平、可选泵型的技术特性及经济投资等因素后,经方案 综合比较选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调水工程中的梯级泵站或泵站群中泵站的主要参数和条 件基本相同时,宜优先采用同一种泵型:当不同泵型经综合比较 差别不大时,宜优先选择结构简单、利于工程运行和维护的 泵型。 2对于叶轮出口直径不小于1000mm的离心泵、叶轮出口 直径不小于1600mm的轴流泵、混流泵,应有可靠的水泵模型 试验资料,必要时应依据国标、行标及IEC标准(亏进项目 进行模型验证试验。 3需要国内新开发水泵水力模型,或从国外引进水力模型 或产品时,应进行论证。 10.2.2泵站水泵装机台数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1梯级泵站确定水泵单机流量(工作台数)时,考虑泵站 间来水、分水、调蓄能力及水量损失等影响,并满足梯级泵站间 灵活运行、流量匹配和调水工程最末一级泵站不同时段设计供水 流量的要求。 2对于进、出水位变化较大的泵站,结合输水系统的调蓄 能力,研究在最高运行扬程下调水工程对水泵供水流量的要求。 对于有分期建设要求的泵站,水泵单机流量按照各分期供水流量 要求确定。 3对于运行在多泥沙水流中的泵站,水泵单机流量选择时, 考虑取水泥沙含量、泥沙特性以及泥沙沿输水线路的分布对不同 泵站水泵性能和站间流量平衡的影响,适当留有裕度。 4备用机组的台数,应根据工程规模、重要程度、泵站年 运行小时数,泵站间输水线路的调蓄能力与流量平衡要求、水泵

    10.2.2泵站水泵装机台数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安排等,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 10.2.3泵站扬程变幅较天时、或加权平均扬程接近泵站最天运 行扬程或最低运行扬程时,应对所选水泵能否在全部运行范围内 安全、稳定运行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布发永水 化里 小里 非出现开吊作 况,在正常运行期间应尽量避免产生弃水。当输水系统存在流量 不平衡因素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运行调节控制措施,重 大技术方案应通过技术经济综合论证后选定

    水力过渡过程危害的泵站照明标准规范范本,应进行各种危险组合工况下的水力过 渡过程计算。计算结果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施工条件和投资等因素外,还应从保证输水系统和水泵组长期安 全运行的角度,选用水力学运行相对比较简单的布置方式。有条 件时应避免采用泵站间有压串联运行或水泵并联运行。当经综合 论证必须采用泵站有压串联运行或水泵并联运行时,应满足下列 要求: 1通过有压管(涵)串联运行的泵站,其水泵的扬程~流 量特性和装机台数宜一致:串联运行泵站的数量不应超过两座 并应对第二级泵站水泵进水系统和水泵壳体的强度进行校核。 2采用并联运行的水泵的设计扬程应接近,并联运行的台 数不应超过4台。天型泵组或泵站出水系统水力损失占水泵运行 总扬程的比例较天时,应尽量减少并联运行水泵的台数。当采用 定速水泵和变速水泵并联运行时,应核定变速水泵的变速范围和 运行稳定性。

    10.2.7水泵配套电动机功率,除应考虑水泵在全部运行范

    运行工况下可能出现的最天轴功率要求外,还应考虑在规定的水 泵天修周期内,由于泥沙磨蚀等因素造成水泵效率下降使轴功率 增加等不利因素并计入一定的功率储备系数后,经综合分析后

    10.2.8压力输水管涵上的调节阀、液控阀、泄水(压)阀及检 修阀等,应根据工程总体布置情况和要求选择确定;空气阀的数 量、型式、规格及布置应根据过渡过程计算成果确定。 10.2.9调水工程中含有多座泵站评定标准,并需要逐级进行系统初充水 时,整个输水系统的初扬水充水系统宜统筹考虑

    10.3.1调水工程的供电(接入电力)方案应根据工程规模和负 荷性质,结合所在地区的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经技术经济比较确 定。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沿线闸站、梯级泵站的供电系统应进行整体设计。经论 证配变电网络可统筹设置。 2重要水闸、泵站宜采用专用供电线路供电。根据各泵站 的规模、在调水系统中的重要性及泵站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合 理确定供电线路弓接点、供电电压、供电回路数及无功补偿等。 3大中型泵站宜采用“站变合一”的专有变电站。 10.3.2电气主接线应根据工程供电系统设计及泵站在工程中的 重要性、建设规模、运行方式、电动机启动方式、配电装置选型 等因素,按满足供电可靠、接线简单、操作灵活、维修方便、便 于实现自动化、节省投资等要求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分期 建设时,应便于分期过渡。 1泵站高压侧可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桥形接线、单母线 接线或线路一变压器组接线。经比选可采用其他接线形式。 2泵站电动机电压侧宜采用单母线接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 3电动机后动方式根据供电系统情况、电动机型式、容量 及台数可选用全压异步启动、变频启动或降压启动等方式。 10.3.3主要电气设备选择应遵循与整个调水工程的建设标准协 调一致,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管理方便、优先 选用节能环保型产品:符合当地环境条件,同类设备减少品种等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