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446-2009 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pdf

  • SL 446-2009 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7-10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表4.0.6沟蚀强度判别指标表

    5.1.1横坡改垄应符合下列规

    5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

    5.1.1横坡改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适用于顺坡、斜坡耕种的坡耕地。 2在改时应根据不同地形、土质、坡度、气候等条件 拉伸强度测试标准, 原则上按等高线,大弯就势,小弯取直,便于机耕作业等综合因 素调整垄向。 3改应视立地条件与截流沟、地植物带等水土保持措 施配套使用。 4将原有顺坡垄、斜坡垄改为横坡时,应先深翻、耙平。 耙平后,踏勘测量定出基线,沿基线开好第一犁。 5.1.2地植物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适用于3°~5°坡耕地。 2地植物带应沿等高线布设,间距应保证其地之间坡 面不发生坡面径流冲刷为原则,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式中L一 一临界距离,m; Umax 地植物带间开始发生土壤侵蚀的临界流速,m/s, 可取0.15m/s或0.16m/s; m 流速系数,根据地形切割度大小而定,其值可取 1.0~2.0; C——径流系数; P 根据坡降与地面糙率决定的系数,其值可取7

    30/i(i为地面坡降)。 3)无实测数据时,在坡度为3°~5°时,间距可根据降 水量采用表5.1.2所列数值。

    地硬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顶宽a可为30~50cm,高h可为50~60cm,内 外坡比均为1:0.5。 2)如遇水线洼兜时,地应适当加高、夯实。 3)地埋植物带布设,应按图5.1.2所示进行。

    3地埋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a)地埋植物带纵剖面

    图5.1.2 地硬植物带布设图

    4地修成后,应在地上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护植物。 地灌木每隔2~3年应平茬一次。地埋毁损应及时修复。

    5.1.3深松耕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适用于耕作层薄,土壤质地为中、重壤土或黏土的坡 耕地。 2应视生产和土壤改良需要,定期进行深耕。土壤深耕深 度应根据土壤质地、地形、栽培作物种类及深耕方法确定,宜为 25~30cm,以打破犁底层为宜。 3深松耕时应逐步加深。深松后应立即进行粑压,蓄水 保。 4 苗期应进行垄沟深松,深度20cm以上。 5.1.4 向区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适用于水土流失严重、坡度小于5°的坡耕地。 2 区田的土应从田块最高处开始修筑。 3 土的高度应低于垄台2~3cm,宜为14~16cm,土 间距宜为60~70cm,底宽宜为30~45cm,顶宽宜为1020cm。 5.1.5 少耕免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适用于大于3°的农耕地。 2 少耕免耕应与等高种植结合。 3 不进行秋、春整地,留茬越冬。 可采用免耕播种机作业,耕作时除播种或注入肥料外, 不应再搅动土壤,且不应进行中耕作业。 5 田面喷洒除草剂,只收获籽实,作物残留物留在地表。 5.1.6 鼠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适用于土层深厚、土质黏重、排水不畅的作物耕作区。 2 鼠道应采用专门的鼠道犁进行作业。同一条鼠道应一次 完成,避免中途起犁引起鼠道堵塞。 3鼠道宜布设在田面以下50~60cm,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间距3~5m,使用年限为2~5年。 2)在耕地坡度小于1.5°时,鼠道坡度应与地形坡度一

    致,可顺坡作业,也可横坡作业;当耕地坡度大于 1.5°时,应按1%~2%的比降作业。 3)如鼠道直接与固定明沟相接,鼠道出口应高于明沟正 常设计水位20~30cm。 4)鼠道施工宜选择在农田休闲季节进行,施工时土壤含 水率应为田间持水率的70%~90%。 5)鼠道型构造及作业如图5.1.6所示

    图5.1.6鼠道型构造及作业示意图

    鼠道应与暗管排水措施配套使用,且应满足以下要求: 1)暗管的布局形式可分为棋盘形、鱼刺形和不规则形 3种。 2)暗管的直径应满足设计排水流量的要求,不形成满管 出流。 3)暗管埋深应低于鼠道,宜为80~90cm;暗管的铺设应 按设计坡降顺直地铺在基土、滤料或垫层上,不应出 现倒坡及起伏。 4)暗管的坡降依地形和所选定的管径等因素确定,宜为 1/300~1/100。 5)暗管的间距宜为50~100m。 铺设暗管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用开沟机械或人工按定线开挖沟,下暗管后,管身周 围应用粗砂砾覆盖。 2)覆土恢复平整田面,用鼠道犁开鼠道。 3)鼠道深度和间距根据土壤质地而定,应按表5.1.6的 规定取值。

    1.6不同土质的鼠道深度与间距经验

    1宜布设在任何河流、水库和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周边。重 点布设在耕地、放牧地等非点源污染源区域与河流、水库和湖泊 等受纳水体之间的地面,并临近水体岸边。 2植物缓冲带布设应垂直于地表径流方向,与受纳水体岸 长度方向平行;植物缓冲带的树种应选择耐水湿或中生的养木 和灌木,植物缓冲带的草种应选择地上部分生长迅速、茎叶繁 ,地下部分根系发达,兼具牧草作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缓冲 特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10m,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当下游水体为非饮用水源时,植物缓冲带宽可取10~ 15m;当下游水体为居民饮用水源时,植物缓冲带宽 不应小于15m。 2)当植物缓冲带宽不小于15m时,应将植物缓冲带分为 A、B两个区。 3)当植物缓冲带宽不小于20m时,应将植物缓冲带分为 A、B、C三个区。 4)A区靠近水体岸边,为永久性保护的植物带,其宽度 宜为10~15m;B区紧邻A区,为充许有计划地进行 砍伐更新的植物带,其宽度宜为5~10m;C区位于B

    区外侧,为邻近耕地的植物带,其宽度宜为5~8m。 3三个区的植物带应分别种植乔、灌、草。种植顺序可根 据立地条件灵活掌握。 4树种初植密度,乔木阔叶林株行距可取2.0m×2.0m, 针叶林株行距可取1.5m×2.0m,灌木林株行距根据不同树种的 树冠大小,可采用0.5m×0.5m,0.5m×1.0m或1.0m×1.0m。 5除必要的修剪等管理活动,应避免对A区的植被进行任 何干扰;对B区的植物,应定期进行改良;对C区的植物,应 定期修剪和控制杂草,维持植被的旺盛生长

    5.2.1台田应符合下列规定

    4)竹节梯田的坡角不应超过60°。 5)田坎上可种植经济灌木。

    4施工前应首先确定纵向基线,沿纵向基线测量地面坡度, 根据果树行距及设计标准计算田面宽度、斜面长度,确定各田坎 的基点位置,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先从坡脚的田面施工,将田面修平,挖好果树坑,然 后将上个田块的部分表土铺在下个田块内,并在 果树坑旁边留出一定量的表土供栽果树用。 2)根据确定出的开挖线,上、下两行果树坑的位置宜呈 “品”字形排列。 3)最上面的一阶田面,经平整后如表土不足,应采取客 土或增施农家肥的方法解决。 4)平整后的由面应向内侧略倾斜。由应一一边筑一边 夯实。 5上部有汇水面积时,应做好截流工程。每次大雨过后和 每年汛期后应对台由进行检修。 5.2.2竹节壕(水平坑、水平槽)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适用于土壤十旱瘩薄的低山丘陵区及土石山区。 2修筑应沿等高线方向进行,开挖后用表土回填。 3竹节规格可分为大竹节壕和小竹节壕。设计标准应按 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5.2.2竹节壕(水平坑、水平槽)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适用于土壤十旱瘩薄的低山丘陵区及土石山区。 2修筑应沿等高线方向进行,开挖后用表土回填。 3竹节规格可分为大竹节壕和小竹节壕。设计标准应按 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1)大小竹节壕的尺寸,可按表5.2.2选用

    表5.2.2竹节壕尺寸表

    2)的断面尺寸应根据竹节壕挖方量减去表土量所余方 量连成型,达到填挖平衡。 3)竹节壕布设,应按图5.2.2所示进行

    10000 ( +l)n

    式中K一一径流系数; R一一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mm。 8)竹节壕内可营造针叶树种或生长力较强的灌木,上 可栽植耐薄、抗旱、深根系的灌木。 4施工应首先沿等高线方向定线,按设计开挖沟槽。竹节 壕并挖时,应将表土堆放在上侧,底土置于竹节壕下侧做,待 挖到规定深度后,再回填表土。 5每年汛后和每次较天降雨后,应检查竹节壕完好情况 发现有缺口、穿洞等损毁现象应及时进行修补

    5.3。1柳跌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适用于集雨面积大的沟头。 2沟头处应修建集水,坡面进入沟道的水流应正对柳跌 水进入沟道。柳跌水的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当坡面来水在沟边另有多处径流分散进人沟道的情况 时,应在沟边全面地修建沟边。 2)当沟头以上集水区面积大于10hm以上时,应布设相 应的治坡措施和小型蓄水工程。 3)柳跌水布设,应按图5.3.1所示进行。 3柳跌水的柳条铺设厚度为15cm,宽度为150~300cm, 每级柳跌水和整个柳跌水的边沿应用柳条捆压住,并用直径5cm 的杨、柳树干打桩入土中50cm钉牢。柳条捆直径为10cm,用 铅丝捆住。 4柳跌水宜在沟道沟头段连续铺设,根据沟道的大小、坡 度和来水量确定柳跌水的长度,可为10~50m。 5柳跌水采用人工施工,应首先按设计尺寸将沟头削成小 于25°的坡度,然后在坡底端向上逐级修筑。最底端的柳条梢方 向应为顺流方向,以后向上的每级均为柳梢部向沟头方向;柳条 铺设后,柳根端和整个柳跌水的两侧应用柳条捆压实,并用杨木

    一铺土;2一铺柳条;3一地面;4一柳条捆(横向);5一沟顶线: 6一柳条捆(纵向);7一木桩;8一乔木:9一灌木

    图5.3.1柳跌水布设图

    桩钉牢,互相连接成一个整体。柳跌水上面应盖15~20cm厚的 土,压实,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柳条应捆扎结实。 2)在基础上应普遍铺一层粪或熟化土,柳条捆之间也 可用魔粪或熟化土填实。 3)开挖基槽应为挖方。 4)竣工后应在上冻前浇一遍水,利于柳条成活。 5)割柳条的季节应在秋季,待柳条叶子基本掉落光时进 行,并应在24h内铺设柳跌水。 6柳跌水投人使用后,每次较大降雨后,应及时进行检查, 发现跌水损坏应及时修复。

    5.3.2削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适用于低山丘陵区和漫川漫岗区沟壑发育、沟底下切、 沟岸扩张危害严重的侵蚀沟。 2削坡应在完成坡面治理的基础上进行,且与谷坊、淤地 坝、沟头防护等侵蚀沟治理措施互相配合,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削坡的重点位置应为沟道侧坡有天然集流槽,暴雨中 有径流进入沟道且易引起沟岸塌的地方。 2)削坡的沟沿上方与沟沿2~4m处应修封沟,见图 5.3.2;在集水区较大的沟蚀区,可在封沟以上间隔 5~15m的地方加筑一道水平沟。

    图5.3.2削坡布设图

    3)沿封沟的低洼段有坡水汇流的地方,应修筑集流 并铺设柳跌水。 3削坡前应首先确定削坡的基准线。沿沟底向沟沿引一条 直线,直线与水平成35°,削坡后的坡度应不大于土体自然倾 角,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实施削坡的地段与未削坡地段的连接应自然顺直、平 整,避免产生急剧变坡。 2)沟岸削下的土方经平整夯实后,可反压坡脚,或与谷 坊工程结合利用。 3)封沟、水平沟边坡宜为1:0.5~1:1。水平沟深

    不应小于30cm,封沟高不应小于.30cm。封沟修 筑前应清基,筑时应分层夯实,硬体干容重应达到 1.4~1.5t/m3。水平沟中每隔5~10m应修筑20cm高 的小土挡。 4削坡工程完成后,应及时营造沟头防护林、沟底防冲林、 沟坡防护林。植物措施的配置应乔、灌相结合,形成复层混 交林。 5汛前应检查维修,汛后和每次较大降雨后应及时清除封 沟及水平沟沟中淤积的泥沙,清淤的泥沙可直接用于筑。 发现沟岸裂缝及动物洞穴等现象应及时处理。 5.3.3堡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布设在深度小于2.5m的宽浅型侵蚀沟,见图5.3.3。

    5.3.3堡带应符合下列规定

    堡带;2—沟底;3—侵蚀沟坡;4一沟边;5挖方;6—填方;7—原沟坡线 图5.3.3堡带布设图

    图5.3.3贷带布设图

    4堡带的施工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沟道整形,先用推土机将沟沿两侧的表土推至一旁, 将生土推向沟底,回填的生土应达到原沟深的2/3。 最后将表土回填、铺匀,并实压。 2).推出沟槽,从沟头开始,每隔15~50m横向用推土机 在沟底推出宽2.4m(推土机的铲宽)、深0.35m的砌 岱沟槽,堡带的长度为沟宽。 3)砌筑堡带,在砌堡沟槽内错缝摆放堡块,砌后覆土2~ 5cm,充填堡块之间空隙。镶嵌完堡带后,用土压实 堡带边缘。 4)插柳成带,在堡带两端、沟沿或堡带间隔的空地栽植 柳条。 5治理后的侵蚀沟不应采用机械作业耕翻。每次降水后应 巡查,及时补修冲坏的堡带。 5.3.43 编织袋谷坊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适用于土料丰富、侵蚀沟发育的地区。 2编织袋谷坊不应单独采用,应和植物措施相结合,并应 饮合以下要我

    5.3.4编织袋谷坊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5.3.4编织袋谷坊布设图

    4施工时应做好沟床清基,谷坊应嵌入边坡50cm以上: 并满足下列要求: 1)在沟底谷坊轮廓线处每隔50cm打人直径不小于3cm 的杨树、柳树桩,树桩应打入地下50~100cm深。 2)用编织袋装80%容积的土,以线绳封好袋口,顺沟道 方向从下至上分层摆放,并按设计边坡逐层向内收坡。 3)摆放编织袋时各袋间应靠紧压实,错缝叠放,做到缝 隙最小。 4)表层编织袋装土应事先拌进灌木种子。编织袋摆放好 后,按15cm×15cm的间距对表层编织袋扎眼。 5每次较大降雨后和每年汛后,应检查谷坊现场,及时补 修损毁的谷坊。两年以后,可对灌木进行平。谷坊前的淤地, 应及时种植喜湿、耐淹、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林和果树。

    5.3.5石笼谷坊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适用于石料较丰富地区。 2布设石笼谷坊宜选择在沟底比降为10%~20%的沟段, 沟底和沟坡地形、地质(土质)状况良好,无孔洞或破碎地层; 工程量小,库容大。石笼谷坊剖面应按图5.3.5所示进行。

    图5.3.5石笼谷坊剖面图

    3防御标准应为10年一遇3~6h最大暴雨,尺寸应符合下 列要求: 1)石笼体横断面应为矩形,石笼长宜为0.6~0.8m,石 笼的宽和高宜为0.4~0.6m。 2)石笼谷坊的高度宜为2~4m,顶宽b宜为1~1.5m, 底宽b2宜为4~7.5m。 3)石笼谷坊溢洪口断面为矩形,溢洪口宽宜为1.5~ 2.0m,深宜为0.2~0.3m。 4)石笼谷坊背水面的溢洪口下部设石笼海漫消力段,消 力段宽宜为3.5m,长应为谷坊高的2倍。 4施工前应首先确定谷坊的位置,清除表面的强风化层, 按谷坊轮廓在两岸沟壁凿出结合槽,并应按下列步骤施工: 1)采用8号铁丝编网,格眼尺寸宜为10~12cm,网内填 充块石。 2)根据设计尺寸,从下向上分层垒砌,上下层石笼之间

    呈“品”字形交错排列,错缝筑,并逐层向内收坡。 3)料石应填满铁丝笼,石块厚度不应小于20cm。石笼间 接缝宽度不应大于2cm,并用铁丝固定形成整体结构。 5每年汛期后及时检查,发现损毁应及时补修;谷坊前淤 积的地块应及时种植喜湿、耐、经济价值较高的灌木或 果树。

    5.3.6固沟林工程应符合下列规

    1适用于溯源侵蚀活跌的土质沟道。 2按造林位置不同,固沟林可分为沟头防护林、沟底防冲 林和护坡林。 3在发展的沟道中造林应与沟头防护、柳跌水、谷坊等工 程措施相结合,趋于稳定的和已停止发展的稳定沟,可直接在进 水回地上造林。 4沟头防护林宜选择根藻性强、根系密结的灌木树种;沟 底防冲林宜选择耐湿、抗冲、根藻性强的乔灌木树种;护坡林 宜选择耐瘩薄、树冠茂密的速生乔灌木树种,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造林方法宜采用植苗造林,采取穴状整地,穴径应为 0.3m,深应为0.3m。 2)株行距,灌木宜采用0.8m×0.8m~1.0m×1.0m,乔 木宜采用1.5m×1.5m~1.5m×2.0m。 3)对于坡度大于15°的边坡,可采用灌木直播造林。 5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1)新造幼林应实行封育,在幼林郁闭前,应禁止修枝。 2)成活率在30%~70%之间的固沟林应进行补植,成活 率低于30%的应重新造林。 3)应采用低强度的松土除草,加强病虫害防治。

    5.4.1作业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作业路应能满足正常的小流域施工和管理以及农牧业生 产的交通要求,并与村级道路和村农业生产道路结合修筑。作业 路可采用土质、砂石等路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作业路 两侧(或一侧)应设置排水设施。 2作业路布设依地形情况而定,宜布设在分水岭或较完整 的缓坡坡面上,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作业路路面宽应为4.08.0m。有大型农具通过需求 的地区,作业路可适当加宽至10~12m。路面应高出 地面0.3~0.5m,道路中间比道路两侧应高出0.1~ 0.2m。排水设施以竹节壕式为宜,道路两侧宜种植护 路林。 2)排水沟断面尺寸应能够安全排走道路本身及周边汇水 面积的10年遇3~6h最大暴雨,底宽宜为0.3~ 0.6m,深宜为0.4~0.7m,边坡宜为1:0.5。 3)修筑道路时填方深度超过0.3m时,应分层碾压,铺 土厚度不应超过0.3m,千容重应在1.5t/m以上。 3应定期对作业路整修养护,汛前应开展检查,迅后应及 时抢修水毁路段及排水设施。 5.4.2水源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适用于干阜、半干旱地区。 2水源工程应以满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林草措施灌溉需 求为主,结合农业抗旱,实行灌溉综合利用,并应符合以下 要求: 1)灌溉方式应考虑节约水资源。 2)有提水设备的水源并应修建井房。 3)蓄水池进水口的上游应布设沉沙池。 3水源工程宜由蓄水池、集雨蓄水工程、水源井、渠道、 输水管道、提水设备或输水设备组成,各项工程应符合下列

    5.4.2水源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适用于十阜、半干旱地区。 2水源工程应以满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林草措施灌溉需 求为主,结合农业抗旱,实行灌溉综合利用,并应符合以下 要求: 1)灌溉方式应考虑节约水资源。 2)有提水设备的水源井应修建井房。 3)蓄水池进水口的上游应布设沉沙池。 3水源工程宜由蓄水池、集雨蓄水工程、水源井、渠道、 输水管道、提水设备或输水设备组成,各项工程应符合下列 要求: 1)蓄水池、集雨蓄水工程应布设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凹

    处,与集水沟(或排水型截水沟)的终端相连,容蓄 坡面来水。 2)一个坡面的蓄排工程系统可集中布设一个蓄水池,也 可分散布设若干蓄水池。 3)蓄水池的位置,应选择地形有利、岩性良好(无裂缝 暗穴、砂砾层)的地方修建,考虑蓄水容量大、工程 量小、施工方便等因素具体确定。 4)集水沟(或排水型截水沟)出来的水应进人沉沙池沉 淀后,再进入蓄水池中。 4施工时应依据水源工程设计图,确定实地位置,进行放 线开挖,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及时检查开挖尺寸及地基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需作石 料衬砌的部位,开挖时应预留石方衬砌施工工作面。 2)蓄水池底应做好清基夯实,防止漏水隐患等问题,并 用右方衬砌。 3)蓄水池石方衬砌的料石(或较平整块石)厚度应不小 于30cm,接缝宽度应不大于2.5cm。做到砌石顶部应 平,每层铺砌应稳,相邻石料应靠紧,缝间砂浆应灌 饱满;上层石块应压住其下一层石块的接缝。 5蓄水池四周可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6每年应对坡面蓄排工程进行一次清淤。每年汛后和每次 较大暴雨后,应对水源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如有冲毁现象,应及 时进行补修

    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

    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

    Z 术语.· 30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31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 32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 33

    1.0.1本标准主要适用于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规划编制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措施设计及其合理性 论证、水土流失防治效益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总体评估与峻工 验收。

    中未列出的措施,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GB/ 16453.1~6—1996)进行设计和施工。

    3.0.1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是在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根 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土壤侵蚀类型等自然条件,并考虑治理猎 施基本相同和适当考虑行政区划等因素,依据《水土保持规划编 制规程》(SL335一2006)的要求确定的区域界限

    3.0.2进行防治分区划分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1)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和有关水土保持法规文件。 (2)影响水士流失因素的相似性。 (3)水土流失强度的一致性。 (4)水土流失潜在危害的相对一致性。 (5)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似性。 本标准中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范围和内容确定,主要根据水 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2004年编制的《松花江防洪规划》和《辽 可防洪规划》中的水土保持规划内容以及2006年编制的《黑土 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中的水士流失防治分区内容划定。

    4.0.1黑土区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方法采用《土壤侵蚀分类分 级标准》(SL190一2007)的分类方法。 .0.2黑土区土侵蚀强度分级标准主要根据容许土流失量 不同地类水土流失危害综合调查和当前农地土壤流失速率等因素 确定。 (1)最低土壤侵蚀强度:采用容许土壤流失量。 (2)最高土壤侵蚀强度计算:黑土区农地绝天部分坡度小于 5°,根据黑土区农地土壤流失方程:

    式中A农地年平均土壤流失厚度,mm/a; 坡度,()。 计算出年平均最高土壤侵蚀强度为:A二0.7379×5=3.7 (mm/a),或A=4427t(km。a)(土壤容重为1.2g/cm3)。 (3)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各土壤侵蚀强度级别取整数值,并 从轻度以上按等差数列[[公差为1200t/(km。a)]划分。 4.0.5、4.0.6荒山荒坡和侵蚀沟的王壤侵蚀强度应采用表 4.0.5和表4.0.6所给出的双指标综合判别,

    5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

    5.1.1在不同条件下,坡耕地治理技术主要有横坡改垄、地域 植物带、垄向区田、鼠道耕法等。无论采用哪种坡耕地治理指 术,改垄都是各项措施的基础

    5.1.2地埋植物带种植的植物主要有胡枝子(茗条)、紫穗槐

    5.1.3深耕宜在每年秋季农作物收割完成后或第二年春季播利

    5.1.3深耕宜在每年秋季农作物收割完成后或第二年春季播利

    成为一个部分;秸秆还田方式以覆盖还田和混土还田为主,也可 秸秆堆驱还田和秸秆过腹还田;秸秆还田后应补施氮肥,避免微 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秸秆还田时间越早越好。一般稻草 麦秸用量4500~7500kg/hm;玉米、高粱等秸秆可全部还田 秸秆还田后应加强病虫害防治,

    5.1.6暗管是专用的波纹塑料暗管(直径6~12cm)。在布设暗

    5.1.6暗管是专用的波纹塑料暗管(直径6~12cm)。在布设暗 管时,局部闭流洼地和低洼水线处可适当加密至10m;鼠道出口 内宜插满树枝(麦秸或草),防止洞口塌

    5.1.7植物缓冲带的树种应以生长快、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

    5.2.1台田又被称为池田和竹节梯田,主要用于栽植果树,每 个田块宜栽植一棵果树。由于微地形变化,应根据“小平大不 平”的原则和适宜的果树密度来设计确定田的位置。田面宽应 等于果树的行距,根据果树品种的不同,通常为3~5m,一般采 用4m;田面长度为果树的株距,即沿原坡面横向相邻两田之 间的距离;修建台田的地块坡度宜为8°~15°,田坎高度宜为 0.6~1.1m,最大高度不应超过1.8m;固坎灌木应选择既能固 土护坡,又能增加经济收人的品种,以紫穗槐、黄花菜及紫花首 等植物为宜。

    5.2.2竹节壕开挖后应用表土回填,壕内栽植耐薄的乡三

    5.3.1柳跌水沟头防护工程应与谷坊、固沟林、塘坝等侵蚀沟 治理措施相配合。打杨树桩时吊环标准,应将根部端向下。 5.3.2削坡后的沟坡坡角应是土体自然倾角,由计算求得,实 际施工中常取35°

    5.3.3堡带应布设在坡耕地之间的带有水线或浅沟的充坡。

    发展林(果)牧生产;摆放在表层的编织袋宣用肥沃的填充 利于灌木种子萌发;灌木宜选择耐薄的胡枝子、柠条、沙棘 紫穗槐和柳条等;编织袋谷坊应使用无毒害、可降解材料制成白 编织袋,

    5.3.5石笼谷坊的间距应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沟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3一1996)的规定计算。石笼 可在现场编织,也可预先编织好。

    质量标准沟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3一1996)的规定计算

    5.3.6沟底防冲林宜结合植物(柳、杨)谷坊,达到防治效果,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