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T 238-1999 水资源评价导则.pdf

  • SLT 238-1999 水资源评价导则.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7-11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3.6.1总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 基础上进行,主要内容包括“三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关 系分析、总水资源数量计算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估算。 3.6.2“三水”转化和平衡关系的分析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分析不同类型区“三水”转化机理,建立降水量与地表径 流、地下径流、潜水蒸发、地表蒸散发等分量的平衡关系,提出 各种类型区的总水资源数量表达式。 2分析相邻类型区(主要指山丘区和平原区)之间地表水和 地下水的转化关系。 3分析人类活动改变产流、入渗、蒸发等下垫面条件后对 “三水”关系的影响,预测总水资源数量的变化趋势。

    3.6.3总水资源量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分区总水资源数量的计算途径有两种(可任选其中一种方 法计算),一是在计算地表水资源数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的基础上, 将两者相加再扣除重复水量;二是划分类型区,用区域总水资源 数量表达式直接计算。 2应计算各分区和全评价区同步期的年总水资源数量系列、 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的总水资源量;在资料不足地区,组成总水 资源数量的某些分量难以逐年求得,则只计算多年平均值。 3利用多年均衡情况下的区域水量平衡方程式,分析计算各 分区水文要素的定量关系,揭示产流系数、降水人渗补给系数、蒸 散发系数和产水模数的地区分布情况,并结合降水量和下垫面因 素的地带性规律,检查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的合理性。 3.6.4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利用过程中的水量转化关系,用扣除 地下可开采量本身的重复利用量以及地表水可利用量与地下水可 开采量之间的重复利用量的办法,估算水资源利用总量,

    园林工艺、表格4.1.1河流泥沙分析计算内容应包括河流输沙量、含沙量及其时 程分配和地区分布

    4.1.1河流泥沙分析计算内容应包括河流输沙量、含沙量及其时 程分配和地区分布。

    4.1.2河流泥沙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资料系列较长的河流泥沙站,均可选为河流输沙量与含沙 量分析的选用站,并应采用与径流同步的泥沙资料系列,缺测和 不足的资料应予以插补延长。 2选用站以上引出或引入水量和分洪、决口水量中扶带的河 流泥沙,以及选用站以上蓄水工程中淤积的河流泥沙,均应在选 用站实测资料中进行修正。 3计算中小集水面积选用站的多年平均年输沙模数,绘制评 价区的多年平均年输沙模数分区图,并用主要河流控制站的多年 平均年输沙量实测值与输沙模数图量算值核对。 4对主要站不同典型年的河流输沙量、含沙量的年内分配地 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4.2.2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参数一般选用pH值、矿化度、总硬 度、钾、钠、钙、镁、硫酸盐、硝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有 条件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的水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增加必要的参数。 2凡具有长系列观测资料的地表天然水化学监测站和基本 地下水化学监测井,可作为选用站,缺测和不足的资料应予以 11

    补测。 3天然水化学类型的分类方法、水化学特征值计算、分区图 的绘制方法参见有关规范。 4地表水、地下水应分别进行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

    4.3.1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内容应包括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地表 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地表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地下水资 源质量现状评价,水资源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水资源污染 危害及经济损失分析,不同质量的可供水量估算及适用性分析。 4.3.2污染源调查和评价主要应查明污染物的来源、种类、浓度 数量、排放地点、排放方式、排放规律,化肥、农药使用情况,固 体废弃物堆放和处置情况,污水库及污水灌溉状况。在此基础上, 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排放量及对水体污染的影响程度,评定主 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4.3.3水资源质量的评价,应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 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进行评价。 4.3.4水资源质量评价应分区进行,其分区应与地表水、地下水 资源数量评价的分区一致。

    4.3.5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评价区内,应根据河道地理特征、污染源分布、水质监 测站网,划分成不同河段(湖、库区)作为评价单元。 2在评价大江、大河水资源质量时,应划分成中泓水域与岸 边水域,分别进行评价。 3应描述地表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4.3.6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水域,应进行 水体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 4.3.7本导则中的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对象主要是浅层地 下水,其次是已开发利用的深层地下水,评价内容应包括地下水 污染途径和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分析。

    4.3.8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用的监测井(孔)应具有代表性。 2应将地表水、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地表水污染、污 水库、污水灌溉和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填埋等对地下水资源质量 的影响。 3应描述地下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4.3.9水资源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应选若干有代表性的评价单元 和水质参数,用历年(至少5年)的相同月份的监测资料对水资 源质量状况的年际变化作出趋势分析。 4.3.10水资源污染危害及经济损失分析,主要应调查、分析由 于水体污染引起的缺水、水生态系统恶化、水污染事故,以及水 污染对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估算造成的直接和间接 损失。 4.3.11应以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成果和同期水资源可供水量为 基础,计算并分析评价区内不同质量的地表水、地下水可供水量 和适用性。

    5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5.1社会经济及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分析

    5.1.1内容应包括:主要目然资源(除水以外).开发利用状况分 析、社会发展状况分析、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供水基础设施情况 分析。 5.1.2主要自然资源(除水以外)是指可用于农牧的土地,可开 发利用的矿产,可利用的草场、林区等,主要应分析它们的现状 分布、数量、开发利用状况、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1.3社会发展主要着重分析人口分布变化、城镇及乡村发展 情况。 5.1.4 经济发展分工农业和城乡两方面,着重分析产业布局及发 展状况,分析各行业产值、产量情况。 5.1.5供水基础设施应分类分析它们的现状情况、主要作用及存 在的主要问题。

    5.2供用水现状调查统计分析

    5.2.1选择具备资料条件的最近一年作为基准年,调查统计分析 该年及近几年河道外用水和河道内用水情况。 5.2.2河道外供水应分区按当地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外流 域调水、利用海水替代淡水、利用处理或未处理过的废污水等多 种来源,以及按蓄、引、堤、机电井等四类工程分别统计,分 析各种供水占总供水的百分比,并分析年供水和组成的调整变 化趋势。分区统计的各项供水量均为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 水量。 5.2.3河道外用水应分区按农业、工业、生活三大类用水户分别 统计各年用水总量、用水定额和人均用水量,其中,农业用水可 分为农田灌溉和林、牧、副、渔用水等亚类;工业用水可分为电

    力工业、一般工业、乡镇工业等亚类;生活用水可分为城镇生活 (居民生活和公共用水)、农村生活(人、畜用水)等亚类。统计 分析年用水量增减变化及其用水结构调整状况。分区统计的各项 用水量均为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 5.2.4河道内用水指水力发电、航运、冲沙、防凌和维持生态 环境等方面的用水。同一河道内的各项用水可以重复利用,应 确定重点河段的主要用水项,并分析近年河道内用水的发展变化 情况。

    5.3现状供用水效率分析

    5.3.1应根据典型调查资料或分区水量平衡法,分析各项供用水 的消耗系数和回归系数,估算耗水量、排污量和灌溉回归量,对 供用水有效利用率作出评价。 5.3.2分析近几年万元工业产值用水定额和重复利用率的变化, 并通过对比分析,对工业节水潜力作出评价。 5.3.3分析近几年的城镇生活用水定额,并通过对比分析,对生 活用水节水潜力作出评价。 5.3.4分析各项农业节水措施的发展情况及其节水量,并通过对 比分析,对农业节水潜力作出评价。 5.3.5分析城镇工业废水量、生活污水量和可处理废污水量的废 污水处理、回用状况,对近几年发展趋势进行评价。 5.3.6分析海水和微咸水利用及其替代淡水量,对近几年发展趋 势进行评价。

    5.4现状供用水存在问题分析

    5.4.1现状供需水平衡状况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以基准年社会经济指标和现有工程条件为依据。 2根据供水保证率对基准年供水量作必要修正,包括地下水 超采量和未经处理污水利用量的扣除。 3以基准年实际用水量为基础对不合理的用水定额作必要

    的调整,重新估算现状基准年的合理需水量 4按流域自上而下、先支流后干流分区进行供需分析,对各 分区和全流域的余缺水量作出评价,对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开发 利用程度进行分析,并结合现有的供水工程分布和控制状况,对 当地水资源进一步开发潜力作出分析评价。 5.4.2分析近几年因供水不足造成的影响,并估算造成的直接和 间接经济损失。 5.4.3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方面影响供用水的主

    可接经济损失。 5.4.3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方面影响供用水的主 要问题,以及河道外用水与河道内用水之间的矛盾。

    5.4.3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方面影响供用水的主

    5.5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环境的影响

    5.5: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造成的水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 1水体污染。 2河道退化、断流,湖泊、水库缩。 3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 4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咸水入侵。 5沙漠化。 5.5.2各项水环境问题评价的内容应满足下列要求: 1分析水环境问题的性质及其成因。 2调查统计水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空间分布特征和已造成 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3分析水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4提出防治、改善措施。 5.5.3河道退化和湖泊、水库菱缩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还应包 括河床变化和湖泊、水库蓄水量及水面面积减少的定量指标;河 道断流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应包括河道断流发生的地段及起 时间。 5.5.4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还应包括面 积、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质、土壤质地和土壤含盐量的定量 指标。

    1开采含水层及其顶部弱透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 2年地下水开采量、开采模数、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位年下 降速率。 3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漏斗中心地下水位及年下降 速率。 4地面沉降量及年地面沉降速率。 5.5.6海水入侵和咸水人侵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还应包括: 1开采含水层岩性组成、厚度、层位。 2开采量及地下水位。 3水化学特征,包括地下水矿化度或氯离子含量。 5.5.7沙漠化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还应包括地下水埋深及植 物生长、生态系统的变化。

    5.6.1水资源综合评价是在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现状评 价以及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遵循生态良性循环、资源永续 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状 况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所作的综合评价

    5.6.4水资源条件综合分析是对评价区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 程度的总括性评价,应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综合和类 比,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整体描述。

    5.6.5分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分析包括建立评价指标 体系、进行分区分类排序等两部分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评价指标应能反映分区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影响程度、水资源问题的类型及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难易,主要包 括以下内容: 1)人口、耕地、产值等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 2)用水现状及需水情况的指标。 3)水资源数量、质量的指标。 4)现状供水及规划供水工程情况的指标。 5)水环境状况的指标。 2应对所选指标进行筛选和关联分析,确定重要程度,并在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后,采用适当的技术理论与方法,建立数学模 型对评价分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判。评 判内容包括: 1)按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区、不协调区、基本 协调区、协调区对各评价分区进行分类。 2)接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将不协调分区划 分为资源短缺型、工程短缺型、水质污染型等类型。 3)接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程度和解决的难易程 度,对各评价分区进行排序。 3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以及评判标准,应充分征求决策者 和专家意见。有条件时应使用交互式技术,让决策者与专象参与 排序工作全过程。

    5.7.1在进行水资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应结合评价区水资源开 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措施建议。 18

    5.8水资源价值量评价

    5.8.1水资源价值量评价主要是核算水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内容应包括按水源、按水资源用途、按水资源质量,分类核算水 资源的数量和单位水资源量的价值,有条件地区可对该项进行研 究评价。

    5.8.2核算单位水资源价值量应遵循下列原则和要求

    1应根据各分区水资源数量、供需平衡情况和资源短缺程度 等因素综合考虑单位水资源量价值。 2不同水资源质量的单位水资源量价值不同。 3不是所有水资源数量都可利用,只有那些可被人类利用的 水资源才具有价值。 4要考虑水资源利用的多功能性,不同利用功能的水资源应 具有不同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水资源评价导则 SL/T238—1999 条文说明

    总则 一般规定 23 水资源数量评价 23 水资源质量评价·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1.0.1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在保障社会经济可 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查明水资源状况,是开发、利 用、保护、管理水资源,制定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编制有关 专项规划的基础工作。 1.0.2专项工作指农业区划、水利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土 整治等项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工作。 1.0.5相应规范主要指陆地水文、水文地质、地下水监测、普通 测量、水环境监测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 0. 3 一、三、三级流域分区将制定相应的行

    、二、三级流域分区将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

    3.1.1水汽输送是指大气中的水分随气流运移的现象。水汽输送 是成云致雨的基本条件,分为水平输送和垂直输送。水汽通量指 单位时间流经单位面积的水汽量,其方向一般与风向相同。水汽 通量散度指单位体积在单位时间内辐散或汇入的水汽量,辐散区 的水汽通量散度为正,汇人区的水汽通量散度为负。 3.3.1水面蒸发是反映蒸发能力的指标;陆面蒸发指土壤蒸发、 植物散发和水体蒸发之和,即流域或区域内的总蒸发量;干旱指 数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

    水体的动态水量,用河川径流量表示。 3.4.4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是指区内降水形成的河川径流量,不 包括人境水量。 3.5.1本导则所指的地下水资源数量邮政标准,主要是与大气降水、地表 水体有直接补给或排泄关系的动态地下水量。 3.6.1本导则所指的总水资源数量是指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 表、地下产水量(不包括入境水量)。

    水体的动态水量,用河川径流量表示。

    4.1.1河流泥沙是反映河川径流质量的重要指标,本导则所指的 河流泥沙是河川径流中的悬移质泥沙。 4.2.1天然水化学特征是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各类水体在自 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形成的水质特征,是水资源质量的本底值。 4.3.1水资源污染状况是指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质量的现状及 预测。 4.3.6水体污染负荷总量控制是指根据水资源质量管理标准、水 文条件和设计水量,通过对污染源的分布、排放量、排放方式的 调控,把水污染负荷总量限制在符合水体用途标准规定的范围 之内。

    5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5.2.1河道内用水是指水力发电、航运、冲沙、防凌和维护生态 环境等方面的用水。

    5.2.1河道内用水是指水力发电、航运、冲沙、防凌和维护生态 环境等方面的用水。

    钢筋工程书号:1580124·122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