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2257-2021 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技术规范.pdf

  • DL/T 2257-2021  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6.5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8-18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L/T 2257-2021  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技术规范

    DL/T22572021

    5.4.2地质灾害危险性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分为大、中、小三级,见表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设计图纸■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应符合DZ/T0286的规定

    5.4.3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大,规划建 治,消除地质灾害影响,同时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中等,规划建设基本适宜,但 应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同时开展必要的监测预警工作;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

    6建设期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

    6.1.1水电站建设期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 6.1.2建设单位应组织成立水电站工程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小组,明确 各方管理责任;督促参建各方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应急管理 体系等,建立与地方人民政府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组织开展水电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相关 防治措施;培训、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6.1.3设计单位应开展地质灾害的勘察、评估、设计,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水电工程项目建设 过程中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全面的、分年度的动态评估,提出评估报告。 6.1.4监理单位应协助建设单位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设置地质灾害安全管理人员,明确相关 责任;在批准项目开工条件中明确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防治措施的要求;对施工单位地质灾害防治 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督促落实。 6.1.5施工单位应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小组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 系,设置地质灾害安全管理人员,明确相关责任;开展合同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及工 程治理工作,编制、演练应急预案等。

    6.2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6.2.1建设单位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组织、监督参建各方开展地质灾害隐惠排查工 作,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经常性巡查,隐患排查应做到全面、客观。 6.2.2设计单位应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新发现的危险性中等及以上的地质灾害 隐患或呈现发展变化的原有地质灾害隐患应立即开展评估工作,提出防治措施。 6.2.3施工单位应开展合同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记录格式参见附录 A、隐患点统计记录格式参见附录B,对危险性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落实监测预警措施,并编制应 急预案。对辨识出的危险性中等及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立即报告建设单位,落实设计的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应参加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组织的地质灾害联合排查,按要求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防治。 6.2.4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重点为陡崖、冲沟、潜在不稳定斜坡、人工开挖形成的边坡等威胁施工、生 活、交通的区域,包括:

    a)施工、生活区域的基础、边坡及附近冲沟; b)围堰、料场、渣场及附近边坡; c)主要道路、桥梁的基础、边坡及附近冲沟; d)设备停放、材料堆放等场所基础、边坡及附近冲沟; e)高陡边坡、洞脸边坡等; f)截排水设施(包括自然汇水沟)。 重点区域应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 6.2.5冲沟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主要调查流域地形、地质特征、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和泥石流发 生历史,量测流域面积,统计沟道内固体物质储量,统计降雨量,根据流量、流态特征和冲淤情况, 分析评价泥石流形成条件和近期内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 6.2.6潜在不稳定斜坡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应先进行斜坡形态、坡度、地质、地层岩性调查,统计库 水位上升、下降过程边坡有无开裂变形情况,分析斜坡稳定状况

    6.3.1设计单位应落实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内容,提出具体的防治方案和工程设 计;建设单位应对防治方案和设计进行审查,并组织参建各方落实防治措施。 6.3.2建设单位应组织工程主体设计单位在每年汛前开展年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针对各分项工程 的特点、工程进展和边界条件的变化,重新划分地质灾害评价单元,重点调查评价新增的危险性中等 及以上或呈现发展变化的原有地质灾害,必要的要进行专门勘查,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和防治措 施,评估成果应满足防治方案论证、比选要求。 6.3.3设计单位应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中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发育特征、危险性、防治措施等 作为专项设计交底内容。 6.3.4水电站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完建时组织对工程地质灾害进行综合评估,并将相关资料移交运行管 理单位。

    6.4.1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需采取工程治理或监测预警措施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与主体工程同 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6.4.2对规划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应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施工时,应密切监视周围地质环境 条件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工报告。 6.4.3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区的统一规划,对参建单位自行设置的各类营地实行申报审批制度。 6.4.4施工单位应重视营地、重要物资仓库等选址的安全性,对拟选地址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估,严禁将营地、重要物资仓库等建在危崖、沟口、滑坡体等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内。 6.4.5施工单位应对已使用的生活营地、重要物资仓库等周边的地质环境进行动态评估。 6.4.6建设单位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参建单位在施工、生活区域设置紧急疏散标识 牌,明确撤离路线等,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处设置危险性告知牌。 6.4.7施工单位应建立人员居住情况台账,实行分区、动态管理;各区负责人对居住人员进行动态登 记,汛期每半月、非汛期每季度向建设单位备案。

    7运行期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

    DL/T22572021

    估。地质灾害定期评估、应急评估应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组织实施。 7.1.2地质灾害年度评估应在水电站每年汛前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辨识、评估,并填写地质灾害 调查表(附录A),不得遗漏致灾体主要因素;汛后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汛后评价,根据地质灾害隐 患点在汛期的发展变化,进行再辨识、再评估,提出在非汛期需要采取的工程防治或监测预警等 措施。 7.1.3,地质灾害定期评估应按现行规范定期(每隔3年~5年)重新全面排查建设征地处理范围内地质 灾害隐惠点,复查原工程边坡设计参数、方法及安全度,整理分析观测资料成果,综合考虑运行期内 气象、水文、地质等变化情况,系统评价地质灾害状况并提出防治措施。 7.1.4地质灾害应急评估应对出现临灾征兆或已经发生需要判断其后续发展,并立即提出防治措施的 紧急评估。

    害隐患点,复查原工程边坡设计参数、方法及安全度,整理分析观测资料成果,综合考虑运行 象、水文、地质等变化情况,系统评价地质灾害状况并提出防治措施。 1.4地质灾害应急评估应对出现临灾征兆或已经发生需要判断其后续发展,并立即提出防治推 急评估。

    7.2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平估每年开展两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汛中增加一次。 2.2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应重点围绕地质灾害可能造成损失的地段开展,对可能构成威胁的坡体、沟 等逐一调查、辨识,对大坝、开关站、厂房、生活营地等所有的后边坡进行调查,判断发生崩塌、 骨坡、泥石流的可能性。 2.3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方法有历史资料查询、遥感调查、地面调查、地球物理探测、探槽、浅 手、钻探、测试与试验等。 2.4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应初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形成的地质条件、发育特征、引发因素、易发性及 危害性。 .2.5运行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应注意历史资料查询,收集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资料,具体如下: a)历史资料查询要收集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引发因素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人类经济活动等;要初步判断哪些区域容易发生地 质灾害。 b)收集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资料,包括:历史上(特别是建设期)所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的时 间、类型、规模、灾情和调查、勘察、监测、治理及抢险、救灾等工作的资料;收集有关地质 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程规范等。 .2.6存在安全隐惠或人员到达困难的可采取无人机航摄、高精度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新方法,实现 急患排查工作全覆盖。 .2.7通过地质灾害隐惠排查确认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登记在册,建立隐患点档案,并在现场树立 急患点铭牌、警示牌等明确告知相关人员。 .2.8对于同类群发地质灾害,应逐点排查,不得将相邻的灾害体合并为一个隐患点;对于同一地点 具有复合型地质灾害特征的,应针对每个灾害种类分别填表记录。 .2.9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过程中,发现稳定性差、危险性大或变形加剧的地质灾害体,水电站运行 管理单位应立即开展应急评估工作,提出防治、应急措施。

    7.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7.3.1水电站运行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确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然后按 照5.4.3所述的处理原则,开展防治工作。 7.3.2水电站应充分评估库水位升降、泄洪雾化等对工程边坡、自然边坡造成的影响。 7.3.3水电站库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编制地质灾害基本信息表,绘制分布区划图、易发性分区 图、防治工程规划图等。

    a)对于水电站运行管理单位开展的年度地质灾害隐患点评估,可以采用地质分析法、工程地质类 比法等进行定性评价,也可结合统计模型等进行定性为主、结合定量的评价; b)对于具备资质的单位开展的地质灾害定期评估,应结合无人机航摄、遥感资料、地面调查、物 探、钻探、坑槽探、测试与试验资料等,根据地质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统计模型及数值 模拟模型等进行定量为主的评价。 7.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应经运行管理单位组织审查后作为下一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据。 7.3.6水库影响区应建立群策群防、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与当地群众联防联控

    8.1.1水电站应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和应急管理要求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掌握 崩塌、滑坡(含崩滑危岩体统称崩滑体)变形破坏和泥石流活动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对监测数据 进行汇总分析,制定崩滑体变形破坏判据和泥石流活动判据,及时地按程序发布预警信息。 8.1.2暴雨、洪水主要监测降雨量、单点暴雨强度、水位等;崩塌、滑坡主要监测表面变形及深部位 移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支挡结构的应力应变等;泥石流主要监测泥石流的流量及其变化、流体特 征、较大物源体稳定、河道淤积及刷深、拦挡及排导停淤结构的变形等;地面塌陷、地裂缝及沉降主 要监测地表变形、地下水位变化、空腔变化、裂缝发展趋势等。 8.1.3水电站应通过现场调查和地质分析,结合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手段预测地质灾害致灾范围, 进而确定监测预警范围。应包括: a)崩滑体自身范围及泥石流形成、流动和堆积区; b)崩滑体地质灾害运动所达到的范围; c)崩滑体造成的次生灾害(如涌浪、堵江、河、渠和暴雨条件下崩滑体迅速转化为泥石流等)的 危害范围; d)在恶劣条件(地震、暴雨等)下放大效应所波及的范围。 8.1.4崩滑体监测点应根据崩滑体的特征及其范围大小、形状、地形地貌特征、视通条件和施测要求 选取布设,但对如下部位应增加测点:

    a)变形速率较大的地段或块体; b)对崩滑体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地段或块体; C)控制变形位移的裂缝、软弱带等。

    8.1.5泥石流监测点选取应根据以下原则

    a)泥石流补给、流动和堆积区,一般都应布设监测点; b)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崩滑体,崩滑体监测点选取同8.1.4。 8.1.6崩滑体监测指标包括变形指标(地表及深部位移量、位移方向、位移速率、裂缝变形量、地面 倾斜、钻孔倾斜、地声、地应力、地温等)、与变形有关的指标(地表水水位、流量、含沙量、地下水 位、水压、水量、水温、水质、降雨量、降雪量、融雪量、气温、蒸发量、地震及人工扰动等)以及 宏观前兆指标等。 8.1.7泥石流监测指标包括形成条件指标(固体物质、降雨量、融雪量、地下水位等)、运动情况指标 (流速、泥位、输砂率、输砂量、泥石流流量、总径流量、固体总径流量、流体动压力、石块冲击力、 地声等)以及流体特征指标(流体组成、流体稠度、重度、可溶盐等)。

    8.2.1滑体常用监测包

    a)简易监测,包括裂缝或滑面两侧插筋(木、钢筋等)、理桩(混凝王桩、石桩等)、钢尺测量变 形、裂缝或滑带上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玻璃片等。 b 地表变形监测,包括大地测量法、全球定位系统(GPS)法、遥感(RS)法和近景摄影法 激光全息摄影法和激光散斑法、地面测斜法、测缝法等。 c)地下变形监测,包括地下测斜法、测缝法、垂锤法和沉降法等。 d)物理量监测,包括地声法、地应力法、深部推力监测法、地温法、地下水动态监测法、水质动 态监测法、气象监测法、地震监测法等。 崩滑体变形宏观前兆监测应指定专人进行实地监测。 2.2泥石流监测应与紧急预警相结合,在选定若干个断面上进行。暴雨型泥石流必须设立以监测降 为主的气象站,冰雪消融型泥石流的气象站,应增加冰雪消融量监测。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崩滑 其监测预警方法同8.2.1。

    8.2.3崩滑体监测预警设备包括

    8.2.4泥石流常用监测预警设备包括

    a)小型或暴发率很低的泥石流沟可采用水文观测方法和仪器进行监测,例如:雨量计、泥位计、 黏度计、比重计、密度仪、流速仪等。 b)较大或爆发频率较高泥石流可针对泥石流流体特征和运动特性研制专门仪器进行监测,例如: 泥石流远程监测卫星传输预警系统、泥石流声波监测预警仪、泥石流视频监控仪、泥石流监测 预警传输电台、泥石流多功能报警器、泥石流防护网预警系统等。

    DL/T 22572021

    8.3.1水电站宜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并及时更新。 8.3.2监测数据应及时建立多种媒介的数据备份。手动记录的监测数据应立即换算成长度、体积、压 力等参数,加上监测点号、仪器编号、气温等相关资料,进行编号、建卡、归类、建档。 8.3.3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可由专门开发的软件程序进行分析处理。根据预警的需要,可按小时、日、 旬、月、季、半年或年绘制各类监测曲线,以供分析。 8.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应对滑坡、泥石流等提出量化的预整指标

    9.1.1应急信息平台功能应满

    .1.应震信息平合功能应 9.1.2应急信息平台应能管理满足业

    9.2应急信息平台结构

    9.2.1应急信息平台总体宜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通过浏览器即可进行主要功能操作。对 于数据采集服务、数据整编服务、定时任务服务、事件预警服务、信息推送服务、工作流服务、高级 应用分析服务等部分服务类功能可以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结构。 9.2.2应急信息平台系统层次结构宜包括数据资源层、通用服务层及应用表现层

    9.3应急信息平台功能

    DL/T22572021

    9.3.6综合信息展示功能可通过标准浏览器访问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或查看平面监 雨水工情信息、灾害预警信息、应急响应信息、撤离线路信息等均能在图形界面上进行可视 9.37应急信息平台可根据管理需要建设移动终端应用功能。

    9.4应急信息平台技术要求

    9.4.1应急信息平台应支持大数据海量信息的快速查询、统计和展现,对信息平台的各类人机交互探 作应能够实时响应,操作简单易用。 9.4.2应急信息平台的实体运行环境应选用成熟、可靠、先进的产品,设备应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 可扩充性。 9.4.3应急信息平台运行环境中与安全相关的网络设备(隔离装置、网关、防火墙等)应通过安全 认证。 9.4.4应急信息平台应选择通用、成熟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兼容常用的浏览器。 9.4.5应制订应急信息平台运行管理制度,配备专职人员操作、检查、更新和维护。

    0.1.1水电站地质灾害应急准备工作主要分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关键应急资源准备、应感澳 施、应急培训与宣传等。 h.1.2应急准备工作应坚持全面性、时效性、实用性原则。

    10.2.1水电站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及设计、监理、施工(含机电设备安装)单位应编制地质火害 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危险性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仅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10.2.2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应与总体预案及上级单位地质灾害专项预案相互衔接,并与相关人民政 府及其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衔接。 10.2.3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应组织专家评审后及时发布,并根据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所在地 政府及行业监管部门要求,完成应急预案备案工作。 10.2.4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应定期评估和修订,但修订周期最长不能超过5年。

    10.3.1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建立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体系包括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急管 公室、应急值班室、应急救援专家组、现场应急救援专业组等。 10.3.2应急救援指挥部是现场应对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对管辖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处置 直接指挥权、处置权。地方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正式介入后,应在地方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 一部署和指挥下,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应急救援指挥部工作内容包括: a)决定发布水电站监测与预警信息、指令; b)决定应急响应启动和结束; c)整合调配现场应急资源,必要时调配其他单位和周边地区应急资源; d)向上级主管单位、地方人民政府、行业监管部门汇报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和应急处置情况; e)根据政府授权对外发布灾情信息材料; f)组织应急响应结束后的评估、恢复、重建和总结改进工作。 10.3.3水电站应设立应急值班室,实行24h值班。

    DL/T22572021

    11.2.1应急救援最优先的目标是救人,应首先保证应急救援队伍自身的人员安全,疏散、撤离、安置 受到威胁的人员。 11.2.2应急救援指挥部应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 职工群众,对是否转移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 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 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11.2.3在地质灾害处置过程中,应指派专业人员对险情灾情发展实行24h监测,科学分析危害程度及 影响范围,应采取必要措施遏制险情灾情发展,必要时可以改变水库、机组等运行方式。 11.2.4对可能发生二次灾害的危险物质泄漏、火灾、二次反应有害物、爆炸危险物、受损建筑跨塌等 应进行监测预警,在组织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措施,妥善处理。 11.2.5善后处置工作应按国家政策有关规定,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事伤亡人员抚恤、补助或补偿事宜, 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财产损失理赔工作。 11.2.6事发单位应收集必要的物证、书证和痕迹,对事故现场进行照相、录像,绘制事故现场简图, 积极配合事故调查组对事故的起因、性质、损失、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 评估工作。

    11.3.1险情灾情发生后应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向社会发布信息, 于后 布工作。

    11.4.1应急响应结束后,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组织灾害损失评估,督促各单位编制生产、生 活恢复计划,迅速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组织恢复重建,同时预防次生、衍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11.4.2恢复重建应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避开已发生地质灾害位置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科学确 定重建选址。

    12.1.1水电站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评估主要分为应急管理能力(常态)的评估和突发性事件(非常 态)的评估两大类。 12.1.2应急管理综合评估应坚持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12.1.3应急管理综合评估工作由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完成自评后,应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 系统评价。

    12.2评估阶段和内容

    12.2.1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估应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响应、事后恢复与重 建等。 12.2.2预防与应急准备应评估法规制度、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培训与演练、应急 队伍、应急物资及装备等:监测与预警应评估监测预警能力、事件监测、预警管理等;应急处置与响

    12.2.1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估应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响应、事后恢复与重 建等。 12.2.2预防与应急准备应评估法规制度、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培训与演练、应急 队伍、应急物资及装备等:监测与预警应评估监测预警能力、事件监测、预警管理等;应急处置与响

    DL/T2257202

    评估先期处置、应急指挥、现场救援、信息报送、舆情应对等;事后恢复与重建应评估后期 应急处置评估、恢复重建等。 .3突发性事件的评估应包括事前预警,事件的起因、经过、性质、影响、责任,事后恢复重建 教训等内容。

    12.3.1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应根据不同的评估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指标打分为主开展的评 估工作,查找应急管理常态工作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12.3.2突发性事件评估主要通过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现场获取资料、相关人士访谈座谈等方式调查 获取、还原、整理、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全过程, 寻找并发现问题、 明确责任、提出整改措施

    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报告应包括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评估流程、评估方法、应急管理能力评 估的指标体系打分结果、综合的评价结论、突出间题和有争议内容的说明、改进措施和工作建议等

    DL/T22572021

    DL/T22572021

    表A.2水电站崩塌隐患点调查表

    DL/T22572021

    DL/T22572021

    水电站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见表B.1

    表B.1水电站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房地产标准规范范本水电站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统计表见表C.1

    DL/T22572021

    附录C (资料性) 水电站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统计表

    表C.1水电站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统计表

    应急物资及装备统计表见表D.1。

    应急物资及装备统计表见表D.1。

    设备安装规范附录D (资料性) 应急物资及装备统计表

    附录D (资料性) 应急物资及装备统计表

    表D.1应急物资及装备统计表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