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767-2018 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pdf

  • SL 767-2018 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0-09
  • 发 布 人: 月光忆江南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SL 767-2018 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

    清晰无水印

    4.2调查评价工作流程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流程见图1,山洪灾害调查流程见图2,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流程见图3。

    出口标准图2山洪灾害调查流程

    4.3基础数据与工作底图

    图3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流程

    4.3.1基础数据应包括小流域、水系、行政区划、居民地、水库、湖泊、桥梁、塘(堰)坝、堤 防、水闸、土地利用、土壤类型、监测站点等矢量图层文件以及DEM数据、DOM影像等栅格 文件。 4.3.2DLG、DEM数据及工作底图比例尺应为1:50000、1:10000或更大的比例尺,DOM数据 分辨率应优于2.5m。 4.3.3工作底图和调查数据平面坐标系应采用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或WGS84坐标系统。投 影方式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3.4工作底图中的基础数据时限应为2年。

    5.1.1统计确定各类山洪灾害调查对象,收集整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a)各级行政区划及基本信息、县级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及县级统计年鉴等社会经济资料。 b)水库、塘(堰)坝、桥涵、水闸、堤防等涉水工程资料。 c)暴雨、洪水统计资料,水文测站整编之后的雨洪摘录资料等水文资料。 d)地方志、水利志、年鉴、防汛总结、出版物等有关山洪灾害的记载资料,统计历史山洪灾害 情况。

    5.2.1以行政村(居民委员会)、自然村(组)或企事业单位基层行政区划为单位,调查居民 口、户数、耕地面积、住房座数。分类调查家庭财产和住房情况等基本信息,调查表格式参见附 表B.1。

    5.2.2以县为单位进行抽样调查,确定居民家庭财产和住房分类标准。 5.2.3调查受山洪威胁的企事业单位情况,包括名称、类别、地址、驻地、占地面积、单位人数 房屋数量、固定资产以及年产值等。调查表格式参见附录B表B.2。

    5.3.1初步确定危险区范围。根据下垫面条件、现场查勘、实地走访等,调查历史最高洪水位或可 能淹没最高水位。合理确定沿河村落、乡(镇)中受山洪威胁的区域,在工作底图上勾绘危险区 范围。 5.3.2调查危险区内的社会经济情况。对于一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或自然村(组)有多个危险 区的,应分别命名以示区分,并对每个危险区分别进行调查。对于小于10户的散户居民区,可作为 一个危险区进行调查。 5.3.3调查危险区内的人口、户数、总房屋数。分类调查家庭财产、住房情况等基本信息。调查表 格式参见附录B表B.12。 5.3.4确定每个危险区的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点。应遵循就近、快速、安全的原则,明确转移路线 确定临时安置点。转移路线不得跨河、跨溪,应避开易滑坡等地带。安置点应高于历史最高洪水位 避开滑坡、塌方等区域。 5.3.5现场确定成灾水位点,并做相应的标记

    5.4监测预警设施设备调查

    5.4.1调查统计不同时期和部门已建的雨量站、水位站、水文站以及气象站等自动监测站点和视频 图像站点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格式参见附录B表B.3。 5.4.2调查统计已建简易雨量站、简易水位站以及无线预警广播站等简易监测预警设备的基本情况 调查表格式参见附录B表B.4~表B.6

    5.5.1对影响居民区行洪安全的塘(堰)坝、路涵、桥梁以及小型水库等涉水工程进行调查。 (堰)坝、路涵桥梁编码原则见附录A.3A.5。 5.5.2调查容积在1万m3以上、坝高在2m及以上的塘(堰)坝工程的容积、坝高以及坝长等基本 信息。调查表格式参见附录B表B.7。 5.5.3调查居民区附近、对河道行洪有较大影响的桥梁和路涵的高度、长度以及宽度等信息。调查 表格式参见附录B表B.8和表B.9。

    5.5.1对影响居民区行洪安全的塘(堰)坝、路涵、桥梁以及小型水库等涉水工程进行调查。垢 (堰)坝、路涵桥梁编码原则见附录A.3~A.5。 5.5.2调查容积在1万m3以上、坝高在2m及以上的塘(堰)坝工程的容积、坝高以及坝长等基本 信息。调查表格式参见附录B表B.7。 5.5.3调查居民区附近、对河道行洪有较大影响的桥梁和路涵的高度、长度以及宽度等信息。调查 表格式参见附录B表B.8和表B.9。

    5.6.1核对、修正小流域名称及下垫面信息。小流域命名宜简明确切、易于辨识,遵循当地的习惯 叫法。 5.6.2 应核查因新建水利工程、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改变等现势性变化信息。 5.6.3跨行政区划小流域,应按行政区划分别调查,按小流域统一汇总。 5.6.4调查表格式参见附录B表B.10。

    核对、修正小流域名称及下垫面信息。小流域命名宜简明确切、易于辨识,遵循当地的习 应核查因新建水利工程、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改变等现势性变化信息。 跨行政区划小流域,应按行政区划分别调查,按小流域统一汇总。 调查表格式参见附录B表B.10。

    5.7.1调查危险区范围内的居民户基本情况,包括户主姓名(或门牌号码)、家庭人口、建 建筑类型以及结构形式,房屋坐落位置是否临水和切坡等。 5.7.2测量居民户住房坐标和宅基高程,测量工作应执行SL197的有关规定。调查表格式参

    5.8.1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应采用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或WGS84坐标系统)。 5.8.2高程控制系统:高程控制测量应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在已建立高程控制网的地区亦 可沿用原高程系统;对远离国家水准点10km以上的地区,引测有困难时,可采用独立高程系统(假 定高程系统)。

    可沿用原高程系统;对远离国家水准点10km以上的地区,引测有困难时,可采用独立高程系统(假 定高程系统)。 5.8.3分析评价对象应进行河道断面测量。同一组宜为三个横断面,一个纵断面,其中标注居民区 成灾水位的横断面为控制断面,其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同一高程系统。如有多条支流汇人,每条支流 应加测1个纵断面和2~3个横断面。 5.8.4断面位置设定、特征点选择、测量方法选定和精度要求可参照GB/T50179。 5.8.5横断面水上部分应测至历史最高洪水位0.5~1.0m以上;对于漫滩大的河流可只测至洪水 边;有堤防的河流应测至堤防背河侧的地面;无堤防而洪水漫溢至与河流平行的铁路公路围圩时,应 测至其外侧。 5.8.6纵断面测量宜沿沟(河)道深泓线(山谷线)布置,并向上下游断面外各延伸100~200m。 宜测量河道纵向水面线。 5.8.7对于控制断面上下游有水工建筑物(如堰、闸、涵洞等)时,断面测量应符合SL537的有关 规定。 5.8.8进行断面测量时,应根据河道现场情况,描述断面形态和河床底质等属性,分段确定糙 率值。

    8.9成灾水位和历史洪水最高水位应符合下列

    b)测量控制断面处历史最高洪水位点经纬度和高程。 5.8.10断面测量成果格式参见附录B表B.14和表B.15。

    历史洪水调查应按 对近期发生的泰丽洪水,应现场调香灭害发生地点 寸段降雨量、控制断面的洪峰流量以及洪水造成的灾害情况,测量洪痕,计算洪水重现期。调 式参见附录B表B.16。 典型山洪安害事件调查内容包括洪水调查安害发生时间 安宝发生地点 过程隆雨量

    查表格式参见附录B表B.16。 5.9.2典型山洪灾害事件调查内容包括洪水调查、灾害发生时间、灾害发生地点、过程降雨量、死 亡人数、失踪人数、损毁房屋、转移人数以及直接经济损失等。洪水调查应按历史洪水调查的要求进 行,调查表格式参见附录B表B.17

    5.10重要乡(镇)地形图测量

    5.10.1地形图比例尺应为1:2000或更高,应以近期分辨率优于1m的遥感影像为底图。 5.10.2地形图测量可参照SL483。对重要乡(镇)进行现场查勘,补充测量必要的沟渠、道路等 线状物的断面、高程点。 5.10.3重要乡(镇)内的调查应按照重点防治区调查内容进行

    5.11山洪灾害调查成果整编

    6.1分析评价方法选择

    6.1.1在进行分析评价之前,应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分析评价名录,成果格式参见附录C表C.1。 6.1.2根据成果及资料,综合考虑资料的配套性、一致性以及完整性要求,对山洪灾害调查成果进 行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和分析评价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6.1.3对面积小于等于200km的流域,可采用雨量预警指标进行雨量预警;对面积大于200km的 流域可采用水位预警,也可建立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动态预警

    6.3.1小流域设计洪水应假定暴雨与洪水同频率。计算控制断面处应按6.2.3的5种频率设计洪水 有条件的地区可分析可能最大洪水(PMF)。 6.3.2设计洪水要素包括洪峰流量、洪峰水位、时段洪量、上涨历时和洪水历时等。 6.3.3根据小流域水文特性、下垫面特征和资料条件,应选择当地水文手册规定方法进行设计洪水 计算。在资料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等方法进行计算。 6.3.4控制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计算应按照SL278的有关规定确定成灾水位对应的临界流量。 6.3.5控制断面上下游有塘(堰)坝、小型水库、堤防以及桥涵等工程或受下游顶托、坡面流、冰 川融水、坡积水等特殊情况影响的居民区,应按照当地适用方法有针对性地分析评价工作。

    6.4 现状防洪能力评价

    6.4.1根据成灾水位对应的洪峰流量频率确定居民区现状防洪能力 6.4.2结合控制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统计成灾水位和各频率设计洪水位下的累计人口和房屋 数,绘制水位一流量一人口关系曲线。控制断面水位一流量一人口关系表格式参见附录C 表C.5。

    6.4.3防洪现状评价成果表格式参见附

    a)主要信息:成灾水位(特征水位)、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成灾水位(特征水位)及其对应的洪 峰流量和频率,以及各频率洪水位以下的累计人口(户数)和房屋数。 b)辅助信息:编制单位、编制时间等编制信息,图名、图例、横坐标名称以及纵坐标名称。 c)绘制防洪现状评价图,具体如图4所示,

    SIL 7672018

    6.5.1在确定成灾水位的基础上,根据流域特征、下垫面条件以及土壤特性等计算沿河村落、重要 乡(镇)等居民区的临界雨量。 6.5.2流域面积小于200km时,宜采用成灾流量反推法。根据居民区控制断面处水位流量关系, 推算出成灾水位对应的流量值,再根据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和典型暴雨时程分布,考虑土壤不同含 水率条件下(湿润、一般、干旱)反算设计洪水洪峰达到该流量值时,各个预警时段设计暴雨的雨 量,将其作为临界雨量。临界雨量经验估计法、降雨分析法成果表格式参见附录C表C.7和表C.8。 6.5.3流域面积大于200km时,宜采用实时水文模型法动态确定临界雨量。基于控制断面以上流 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根据实时降雨量,进行流域产汇流计算和河道洪水演进计算,得到控制断面处洪 水流量。以控制断面洪水流量达到临界流量时的实时雨量作为临界雨量。模型分析法计算成果表格式 参见附录C表C.9。

    6.6.1预警指标包括雨量预警指标和水位预警指标两类。预警指标又分为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两级 6.6.2预警指标的预警时段应在流域汇流时间段内选择30min、1h等水文标准历时直至汇流历时。 6.6.3对于流域面积小于200km的沿河村落的雨量预警指标计算,宜以临界雨量值为基础,分析 面雨量和点雨量的关系,通过折算得到关联自动雨量站的预警指标值,即为立即转移雨量(静态)预 警指标;根据居民区的灾前反应和安全转移响应时间,确定准备转移雨量预警指标。 6.6.4对于流域面积大于200km的沿河村落,应计算动态雨量预警指标。根据实测雨量或者预报 雨量等,考虑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基于典型的降雨、产流、汇流、演进、预警指标反推等环节。 进行动态雨量预警指标的计算,与沿河村落控制断面处的临界流量比较,判定是否发出预警及预警级 别,形成实时、滚动的预测预警。滚动预警的时间间隔宜为1h、3h和6h,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袋动时间间隔。 6.6.5水位预警指标以居民区控制断面处成灾水位为起算水位,通过洪水演进方法和历史洪水分析

    户居住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确定准备转移指标。洪水从水位站演进至下游控制断面的时间应不小于 30min。当控制断面上游有多条河流汇入时,应进行洪水遭遇分析,确定水位预警指标, 6.6.6预警指标分析成果表格式参见附录C表C.10。 6.6.7各地预警指标的实际应用可结合流域下垫面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并综合考虑资料可获得 性,选择合适的预警指标(水位预警指标,动态、静态预警指标,或两者同时采用)

    a)对调查阶段初定危险区范围进行核对和分级,统计不同等级危险区内人口和房屋等信息。 b)危险区等级划分采用频率法,具体划分标准见表2

    表2危险区等级划分标准

    2绘制危险区图,应包含下列信息:

    .7.3对重要乡(镇),应计算漆没范围和没

    图5北台子危险区划分图

    6.8.2设计洪水合理性分析,应采用下列方

    a)与历史洪水资料或本地区调查大洪水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b)与本地区实测洪水资料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c)与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流域面积和形状、河流长度等方面均高度相似情况的 设计洪水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d)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分析所有成果。 6.8.3在下垫面有较大变化(如新建控制性水利设施、大面积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变化) 时,应进行预警指标的修正。

    a)与当地山洪灾害事件实际资料对比分析; b)将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c)与流域大小、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行洪能力等因素相近或相同的沿 河村落的预警指标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7.1.1调查应真实反映居民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水利工程以及水文气象等情况,调查信息应 真实可靠。

    7.1.1调查应真实反映居民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水利工程以及水文气象等情况,

    调查应真实反映居民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水利工程以及水文气象等情况,调查信息应 靠。 提交成果,并应保证成果可汇人调查评价成果数据库。 提交成果包含下列内容:

    织过程、实施过程和调查评价成果; b)调查评价成果图集:将调查和评价成果以行政区划为单元形成图集: C)调查评价成果数据:将调查评价收集的资料、表格、照片整理形成纸质版和电子版数据体系。

    7.2.1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 7.2.2应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对各项工作的方法选择、资料要求、算法流程以 及分析成果等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7.2.3报告图表及附图附表应规范、实用易懂、标准统一、布置合理、美观清晰并便于阅读。 7.2.4报告具体章节目录可参照附录D编写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数据最终应汇入调查评价成果数据库,数据在入库之前应进行审核

    .3.2数据审核汇集应包括下列内容

    a)审核调查与评价对象的数量完整性和关系一致性; )审核调查与评价对象密度、比例和分布的合理性; )审核数据填报的规范程度和准确程度

    A.1.1依据SL249,参考有关标准,并借鉴水利普查等工作中的有益经验,制定山丘区小流域编码 原

    A.1.2流域河道分级具体要求如下

    a)所有的外部河道段(没有其他河道段加人的河道段)为第一级; b)两个同级别(设其级别为k)的河道段会合,形成的新的河道的级别为k十1; c)级别为k的河道段加人级别较高的河道段,级别较高的河道段增加1级。 1.3流域河道编码对象、要求及代码定义要求如下: .a)编码对象:流域面积大于500km的河流,以及大型、重要中型水库和水闸所在的河流。对 于流域面积难以确定的区域,以河流长度30km为标准。 b)编码要求:代码采用拉丁字母(I、O、Z舍弃)和数字的混合编码,共8位,分别表示河流 所在流域、水系、编号及类别。 c)代码定义:ABTFFSSY。当代码位数不够或对于不易分辨上下游关系的河网地区,取消对 FFSS的限制。取消限制条件的顺序为:取消SS第二个S为O的限制,仍不满足时,取消对 FF中00~09作为干流或干流不同河段代码的限制。代码含义如下: A 一一1位字母表示工程类别,取值A; BT 一2位字母表示水系分区码,按SL213的规定执行: FFSS 一—4位数字或字母表示任意一条河流的编号,F、S的取值范围是0~9、A~Y。字 段含义按表A.1的规定执行; Y 1位数字表示河流类别,取值按表A.2的规定执行

    表A.1河流代码FFSS字段规定

    表A.2河流代码Y字段规定

    d)编码次序规定如下

    1)河流编码按从上游到下游、先干流后支流、先左岸后右岸的次序,依汇流关系编码。 2)干支流划分:当水系分区正好为一个独立的水系时,将所有水流汇人的河流处理为干流, 汇人干流的河流为一级支流,依次类推;当一个水系仅有一条干流时,干流可划分为不 同河段。当水系分区为内流区或存在多个独立的流域时,将独流人海和汇入内流区的河

    流处理为一级支流; 3)干流不同河段编码:取FF的00~09作为干流或干流不同河段的代码。由上游至下游顺 次编码; 4)对三级、四级或更低级别的支流,按先高级后低级的顺序编码,此时SS不能反映干支流 的关系; 5)一级支流编码:SL213中确定的水系中,单独人海或汇人内流区的河流均作为水系一级 支流编码。 小流域编码位数为16位,每位的取值为大写字母(A~Z)、小写字母(a~z)或数字(0 流域和河段采用同一编码,小流域编码位规定见表3。

    表A.3小流域编码位规定

    A.1.5编码方法如下:

    a)以SL249中已编码河流为基础,从该河流出口向上游寻找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为干流,按小 流域出口节点分段,自上而下进行编码;汇人此干流的支流也自上而下进行编码;再以此支 流作为下级支流的干流,依此原则逐级编码; b)SL249中没有编码的独立水系(独流人海河流、内陆河流等),先依据SL249编码规则编制 前7位代码,再按小流域编码规则编制后9位代码; c)SL249中编码河流与1:50000DLG中河流名称、位置、流向不一致时,做相应修改,或按 上级河流重新编码; d)逐级合并后流域编码同其中最下游小流域编码

    A.2行政区划编码原则

    A.2.1以国家统计局最新行政区划代码为基础,行政区划代码扩展到自然村一级,应采用15位什 码,编码办法为:

    A.2.2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并有较大管理区域的生产建设兵团、农垦以及林场等单位,应按级别 地对应编码纳入体系。

    A.3塘(堰)坝编码原则

    属行政区划情况以行政区划编码为基础,采用18位代码,前1位为类型码,中间15位为行政区划代 码,后2位为顺序码

    A.4路涵(涵洞)编码原则

    据路涵(涵洞)所属行政区划情况以行政区划编码为基础,采用18位代码,由数字组成,前

    类型码,中间15位为行政区划代码,后2位为瓜

    以桥梁所属行政区划情况以行政区划编码为基础,采用18位代码,由数字组成,前1位为类型 中间15位为行政区划代码,后2位为顺序码,

    3.1防治区行政区划基本情况调查表格式见表B.1。该表用手调查防治区乡(镇)、行政村(居民委 员会)、自然村(组)社会经济基本情况。本表以自然村(组)为单元根据现场调查填报,行政区划 名称填报至自然村(组)。在进行现场调查前,应先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居民财产和住房进行分 类,在现场调查时,只填写每一类对应的居民户数和住房数。调查结果经由自然村(组)一行政村 (居民秀员会)一乡(镇)逐级汇总

    表B.1防治区行政区划基本情况调查表

    表B.2企事业单位调查表

    a)乡(镇)名称:调查对象所在的乡(镇)的名称,如X×乡(镇)。 b)乡(镇)代码:调查对象所在的乡(镇)名称对应的行政区划代码。 c)单位名称:企事业单位的名称,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工矿企业、学校、医院、旅游景区等具有常驻人口的独立单位,填 全称,根据注册登记时的相关证明填写 d)单位类别:分为事业单位和企业。事业单位: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 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企业: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 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e)组织机构代码:组织机构代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法注册、依法登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 位颁发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代码标识,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组织机构代码的管理工作。可通过“全国组 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网站查询获取。若单位无组织机构代码,则不填。 f)地址:单位注册登记时的地址,可根据组织机构代码证或其他证书上的地址填写。 g)驻地的行政区划代码:填写单位驻地对应的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要求参见表B.1行政区划代码相关字段说明, h)占地面积:企事业单位的建筑物所占有或使用的土地水平投影面积,宜按底层建筑面积计算。 i)在岗人数:汛期经常在单位驻地的人数。学校人数包括教职人员、在校家属和学生。 j)房屋数量:单位的所有房屋数量。 k)固定资产:企事业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数量。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 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 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手段,也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保留1 位小数。 1)年产值:年产值是指某个单位或行政区域内1年内生产产品或劳务的总值。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 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保留1位小数。

    B.3自动监测站统计表格式见表B.3

    B.3自动监测站统计表格式见表B.3

    B.3自动监测站统计

    粉煤灰标准B.7塘(堰)坝工程调查表格式见表B.7。 该表用于调查防治区影响居民区安全的塘(堰)坝工程

    表B.7塘(堰)坝工程调查表

    a)填报单位名称:乡(镇)级填报单位的名称,如××乡(镇)。 b)填报单位代码:乡(镇)级填报单位对应的行政区代码。 c)所在行政区名称:填写塘(堰)坝所在行政区名称,填写到自然村(组)。 d)塘(堰)坝名称:对于无名称的塘(堰)坝,可按照如下规则命名,所在行政区名称十挡水主坝类型十塘(堰)坝编 号。挡水主坝类型主要分为混凝土坝、碾压混凝土坝、浆砌石坝、土坝、堆石坝。如果所属行政区范围内只有一座塘 (堰)坝,则省去编号,只保留“塘(堰)坝”,如果有多座,按总库容从大至小加以编号,如“塘(堰)坝01”“塘 (堰)坝02",按顺序递增。示例为“××村混凝土塘坝”“××乡(镇)××村浆砌石堰坝02”。 e)塘(堰)坝代码:与塘坝名称相对应的塘坝代码。 f)容积:塘(堰)坝能容纳洪水的体积,m。 g)坝高:坝高指塘(堰)坝建基面的最低点(不包括局部深槽、并或洞)至坝顶的高度,m。填写设计文件中的主坝的最 大高度;没有设计文件的,可按日常生产管理运行采用的高度填写。 h)坝长:坝长指坝顶轴线长度,m。填写设计文件中的主坝坝长;没有设计文件的,可按日常生产管理运行采用的长度填 写,或进行实测。 i)挡水主坝类型:按建筑材料分挡水坝可分为,混凝土坝(包括碾压混凝土坝、浆砌石坝)、土坝、堆石坝。在以上坝型分 类中各选其一填写,并在相应列内打“/”。当挡水主坝类型为上述分类之外的坝型时,选择“其他”项打“√”。当挡 水主坝类型为上述分类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坝型时,选择建在主河道上的挡水坝坝型填写,具体如下: 1)混凝土坝指用混凝土浇筑或用预制混凝土块装配面成的坝。包括钢筋混凝土坝。 2)碾压混凝土坝指采用水泥含量低的超干硬性混凝土熟料,由现代施工机械和碾压设备实施运料、通仓铺填、逐层碾压 固结而成的坝, 3)浆砌石坝指用胶结材料将比较规则平整的石料砌筑而成的坝,又称工坝。 4)土坝指以土、砂、砂砾等当地材料为主填筑的坝。 5)堆石坝指坝体绝大部分由石料经过抛填或碾压而成的坝

    B.8路涵工程调查表格式见表B.8。用于调查影响居民区安全的路涵信息。调查信息与现场拍摄的 照片,应能反映路涵的基本情况, 注:路涵(涵洞)是公路或铁路与沟渠相交的地方使水从路下流过的通道,作用与桥相同,但一般孔径较小,形 状有管形、箱形及拱形等。涵洞是设于路基下的排水孔道,通常由洞身、洞口建筑两大部分组成。 B.9桥梁工程调查表格式见表B.9。该表用于调查影响居民区安全的桥梁的信息。由县(区、市 旗)组织,由乡(镇)级单位填报,行政区划名称填报到自然村(组)。调查信息与现场拍摄的照片 应能反映桥梁的基本情况,

    表B.8路涵工程调查表

    b)填报单位代码:乡(镇)级填报单位对应的行政区划代码。 c)所在行政区名称:填写路涵所在行政区名称,要求填写到自然村(组)。 d)路涵名称:对于无名称的路涵采用以下命名规则,所在行政区名称十路涵所属的道路名称十路涵编号。如果此道路只有 一座路涵,则省去编号,只保留“路涵”,如果有多座,按道路方向,给路涵加以编号格式如“路涵01,路涵02”,接顺 序递增。示例为“XX乡(镇)XX村XX道路路涵”“XX乡(镇)XX村XX道路路涵01”。 e)路涵编码:由现场采集终端统一生成。 f)类型:路涵类型,按照构造形式,路涵可分为圆管涵、拱涵、盖板涵、箱涵。在相应类型下填写“/”,具体如下, 1)圆管涵:由洞身及洞口两部分组成。洞身一般采用预制混凝土管,断面为圆形。洞口主要有八字墙和一字墙两种洞口 形式。 2)拱涵:洞身顶部呈拱形的路涵,一般采用料石或混凝土块砌筑,断面为城门洞形,是一种普遍的路涵形式。 3)盖板涵:主要由盖板、涵台及基础等部分组成,一般采用料石或混凝土块砌筑涵台及基础,盖板采用预制钢筋混凝 ,断面为矩形。盖板涵与单跨简支板梁桥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只是盖板涵的跨径较小。 4)箱涵:盖板及涵身、基础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起来的一个整体,断面为矩形 g)路涵高:路涵洞身高度。填写设计文件中的路涵高;没有设计文件的,可按日常生产管理运行采用的高度填写,或进行 实测 h)路涵长:路涵洞身宽度。填写设计文件中的路涵长;没有设计文件的,可按日常生产管理运行采用的长度填写,或进行 实测, i 路涵宽:如果是拱形或管形,则该项为直径。填写设计文件中的路涵宽;没有设计文件的,可按日常生产管理运行采用 的宽度填写,或进行实测。

    通信标准表B.9桥梁工程调查表

    B.10小流域基本情况表格式见表B.10。 B.11河流基本情况表格式见表B.11。 B.12危险区基本情况调查表格式见表B.12。该表在防治区基本情况调查(表B.1)的基础上完成 以自然村(组)为单元根据现场调查填报。调查结果经由自然村(组)一行政村一乡(镇)逐级 汇总。 注:山洪灾害危险区是防治区的一部分,是指居民聚居区在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下,或可能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 域。根据区域地形地貌、沟河分布、居民居住情况,现场查勘洪水痕迹,走访农户,综合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 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确定村落、乡(镇)中受山洪威胁的区域,在工作底图上实地勾画危险区范围, B.13入户详细调查表格式见表B.13。该表用于对危险区内居民户的详细调查。以居民户为调查单 元,调查内容包括村落名称、村落代码、基准点经纬度及高程、户主姓名、家庭人口、住房情况(包 括建筑面积、建筑类型、结构型式、经纬度、宅基高程、临水和切坡)。 B.14沟道横断面测量成果表格式见表B.14。如果是控制断面,成灾水位、历史最高水位在表B.14 里必填,其他断面可不填或填写相同值。

    3.15沟道纵断面测量成果表格式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