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21-2015 降水量观测规范

  • SL 21-2015 降水量观测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0-17
  • 发 布 人: 月光忆江南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SL 21-2015 降水量观测规范

    替代SL 21-2006

    5.3.1查勘设站任务完成后应及时编制考证簿,建立技术档案。 5.3.2逢5年份应考证雨量站情况;逢0年份可重新考证。雨量站考证内容有变化时,应 或另行建立考证簿。

    5.3.2逢5年份应考证雨量站情况;逢0年份可重新考证。雨量站考证内容有变化时,应随即补充 或另行建立考证簿。 5.3.3考证内容包括测站沿革、观测员情况、观测场地环境、仪器使用情况。 5.3.4考证簿应采用纸质和电子文档两种方式保存,编制方法和格式见附录B

    5.3.3考证内容包括测站沿革、观测员情况、观测场地环境、仪器使用情况。 5.3.4考证簿应采用纸质和电子文档两种方式保存电缆标准,编制方法和格式见附录B

    6.1仪器分类及适用范围

    .1.1降水量观测仅器分为人 器和自记雨量计,自记雨量计有翻斗式、称重式、转 虹吸式等类型。降水量观测仪器见附录C

    自记雨量计有翻斗式、称重式、轮盘斗 式等类型。降水量观测仪器见附录C。 2降水量观测仪器适用范围如下: )人工雨量器适用王驻测的雨量站观测液态和固态降水量

    6.1.2降水量观测仪器适用范用如下

    雨量器适用于驻测的雨量站观测液态和固态降

    b)翻斗式、称重式和轮盘斗立 用 驻测和无人驻测的雨量站观测液态降水量 c)虹吸式雨量计适用于驻测的雨量站观测液态降水量,

    6.2仪器基本技术要求

    6.2.1雨量器(计)应具备野外工作条件,有防堵、防虫、防风等措施,能方使、可靠、牢固地进 行安装;各零部件所敷保护层应牢固、均匀、光洁,并有较强的防锈、防蚀性能,各类标识应清晰、 牢固。 6.2.2承雨器口内径不同的雨量器(计),应备有专用量雨杯,专用量雨杯的最小刻度不应低于雨量 站的记录精度,最下起始刻划线应等于1/2记录精度。 6.2.3自记雨量计应计时准确,具有人工或自动校时功能,采用中心站随机指令进行数据传输的仪 器应具有授时功能。计时方式分为电子计时和机械计时两种。计时装置的允许误差见表1。

    6.2.1雨量器(计)应具备野外工作条件,有防堵、防虫、防风等措施,能方便、可靠、牢固地进 行安装;各零部件所敷保护层应牢固、均匀、光洁,并有较强的防锈、防蚀性能,各类标识应清晰、 牢固。

    表1计时装置的允许误差

    .2.5固态存储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存储容量不少于1年的数据量。 b)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不少于25000h。 c)具有人工置数功能,可在现场设置参数、校准时间、读取日降水量和累计降水量。 .2.6可靠性、重复性等其他技术要求应符合GB/T21978的规定

    6.3.1仪器安装前,应检查确认仪器各部分完整无损,暂时不用的仪器备件,应妥善保管

    3.1仪器安装前,应检查确认仪器各部分完整无损,暂时不用的仪器备件,应妥善保管。 3.2仪器安装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地面观测场的人工雨量器安装高度为0.7m,自记雨量计安装高度为0.7m或1.2m,地面雨 量器(计)安装高度为0.05m,杆式雨量器(计)安装高度为2.53.0m。 b)多年平均降雪量占年降水量达20%以上的地区,观测降雪量的雨量器(计)安装高度宜为 2.0m;积雪深的地区,可适当提高,但不应超过3.0m。 c)雨量器(计)安装后高度不应随意变动,以保持降水量观测资料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3.3安装仪器的基座和杆式雨量器(计)的基础、立杆应稳固,保证仪器在暴风雨中不发生抖动 倾斜,基座顶部应平整。

    6.3.4人工雨量器应安装在特制的圆形铁架上,以保证仪器位置不变。

    a)仪器底座与基座连接应牢固。外壳有简门的仪器,其简门朝向应背对本地常见风向。部分仪 器可加装3根钢丝拉紧仪器,绳脚与仪器底座的距离宜为拉高的1/2。 b)各零部件应安装正确,有水准气泡的仪器应调节水准气泡居中。 c)记录存储传输装置应安装稳固,信号线和电源线应连接正确、牢固,有防水要求的插头和插 座应密封。用电缆传输信号时,电缆长度尽可能短,宜加套保护管后埋地敷设;若架空铺设, 应有防雷措施, d)仪器调试和注水试验结果应符合仪器性能要求

    e)试验完毕,应清除仪器内部存留水量和试验数据。 6.3.6地面雨量器(计)安装应便于观测,暴雨时基坑内不应积水,雨水不应溅入承雨器口,安装 方法见附录D。 6.3.7雨量器(计)防风圈安装应便于观测,并能减弱器口处气流对降水的影响,雨水不应溅人承 雨器口,安装方法见附录D。 6.3.8仪器安装完毕,应复核承雨器口是否水平,测定安装高度和观测场地面高程

    7.1.1用人工雨量器观测降水量,可采用定时分段观测,段次划分及相应时刻见表2。

    7.1.1用人工雨量器观测降水量,可采用定时分段观测,段次划分及相应时

    表2降水量分段次观测时刻表

    量计与人工雨量器进行校测可采用1段次或2段次:当自记雨量计发生故障时,不应少于2段次

    7.1.2降水量观测段次,少雨季节宜采用1段次或2段次,遇暴雨时应随时增加观测段次;自记雨 量计与人工雨量器进行校测可采用1段次或2段次;当自记雨量计发生故障时,不应少于2段次。

    7.2.1每日观测时,应检查人工雨量器有无变形,漏斗有无裂纹,储水筒有无漏水,器口是否水平。 7.2.2观测时如遇较大降水,应取出储水筒内的储水器,放人备用储水器,然后到室内用量雨杯测 记降水量。如降水很小或已停止,可携带量雨杯到现场测记降水量。 7.2.3使用量雨杯读数时,视线应与水面凹面最低处平齐,观读至量雨杯的最小刻度,并立即记录, 然后校对读数一次。降水量很大时,可分数次量取,分别记在备用纸上,然后累加得其总量,并记录 在降水量人工观测记载簿中。降水量人工观测记载薄见附录E。 7.2.4暴雨时,应及时更换储水器,防止降水溢出。如已溢流,应同时更换储水筒,并量测筒内降 水量。 7.2.5如遇特大暴雨,无法进行正常观测工作时,应及时进行暴雨调查,调查估算值应记入降水量 人工观测记载簿中,并加文字说明。 7.2.6为减少蒸发损失,应在降水停止后及时观测降水量。 7.2.7 观测后应清除储水器、储水筒和量雨杯内的积水。应定期清洗储水器、储水筒和量雨杯。

    7.3.1在降雪或降苞时,应卸下承雨器的澜斗或将承雨器换成承雪器,取去储水器,用储水筒承接 雪或,在规定的观测时间用备用储水筒替换,并将换下来的储水筒加盖带回室内处置。 7.3.2固态降水量的量测应选择下列方法:

    a)取回室内的储水筒内的雪或苞,经自然融化后(不得用火烤),用量雨杯量测。 b)取定量温水加人储水筒融化雪或,用量雨杯测出总量,减去加入的温水量,即得雪或 霍量。 c)配有感量不大于1g台秤的站,可用称重法。称重前应将附着在储水筒外的降水物和泥土等清 除干净,用台秤称出总质量,将储水筒内降水物清理干净后,再称出储水筒的质量,按公式 (1)换算成降水量。

    式中: P 降水量,mm; GI 降水物和储水筒总质量,g; G2 储水筒质量,g; 元 圆周率,可取3.14; 降水物融化成水的密度,g/cm",可取1.0g/cm*; U 人工雨量器承雨器口直径,mm。

    7.4.1出现冰霍和霜冻应观测记载;在降雪量较大地区,应观测雪深,以作为测算降雪量参考资料。 7.4.2遇固态降水物或需要观测雾、露、霜时,应记录降水物符号,降水物符号见表3。降水物符 号应记于降水量数值的右侧,单纯降雨或无人驻测的雨量站不注记降水物符号。

    7.4.3雪深与雪压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雪深记录以cm为单位,记至1cm。 b)当观测场四周视野地面被雪覆盖超过一半时,应测记雪深。 c)可在观测场安置面积为1m×1m的测雪板进行雪深测量,亦可在观测场附近选择一块平坦, 开阔地面,于入冬前平整好,并做上标志作为测记雪深的场地。 d)测记雪深应采用最小刻度为1cm的专用测雪杆。 e)每次测量雪深应分别测3点,求其平均值作为该次测量的值;在测雪板上观测,3点相距 0.5m;在附近场地上观测,3点相距5~10m,且每次测点位置不应重复。 f)雪深应折算成降水量。当雪深超过5cm时,可用体积法或称重法测量与雪深相应的雪压(记 至0.1g/cm"),同时观测降雪形态,作为建立雪深和雪压关系的参数;未测雪压者,可将雪 深与同期用人工雨量器观测的降雪量建立关系(亦应考虑降雪形态),必要时可乘以0.1系数 将雪深折算成降水量。 g)雪深、雪压或雪深折算系数应记在降水量人工观测记载薄相应的备注栏中,也可列表单独 记载。 h)雪深和雪压应只观测当日或连续数日降雪的新积雪。 i)一日或连续数日降雪停止后,应将测雪板上或测记雪深场地上的积雪清除;冬季降雪量较大 且不易消融的地区,可采用压实并平整场地上和雪的办法测量新积雪深

    7.4.4冰雷直径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冰苞直径记录以mm为单位,记至1mm b)遇降较大冰苞时,应选测几颗能代表为数最多的冰電粒径作为平均直径,并挑选测量最大冰 電直径。 c)被测冰的直径,为三个不同方向直径的平均值。 d)冰霉直径应记录在降水量人工观测记载簿相应的备注栏中

    8.1.1驻测站每日8时应检查降水量记录,进行日常检查和操作,清除承雨器内杂物,保持仪器清 洁;暴雨时适当增加巡查次数;每月应进行1次全面检查维护。 8.1.2无人驻测站每年检查维护不应少于2次;特大暴雨过后,应对暴雨中心区域的雨量站检查维 护1次;多风沙地区应适当增加检查维护次数。 8.1.3降水量合理性检查应对照区域内的雨量站进行,重点检查异常值和暴雨特征值。若出现异常, 应分析查找原因,及时进行处理。

    1仪器检查维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a)检查维护前应先下载降水量数据,检查时间误差,然后断开信号线和电源线,再进行仪器拆 装、调试等操作。注水试验后,应清除仪器内部存留水量,清除试验数据,复核仪器参数设 置是否正确。 b)固态存储器的站号、日期、时钟、仪器分辨力、存储记录时间间隔、通信方式等参数设置应 正确;记录时间间隔宜设置为5min,需要时可设置1min。 c)仪器应稳固、无变形,器口内径应符合性能要求。 d)承雨器口应水平,器口平面水平倾斜度应小于1°。 e)仪器内外应清洁,过水部件汇流畅通、无堵塞。 f)供电和通信系统应正常。 g)存储器记录值、数据中心接收值与传感器输出值应一致。 h)避雷接地应完好,接地电阻应小于10α。 i)时间误差不应大于土5min。 j)测量误差应符合仪器性能要求。 k)检查维护情况应现场详细记录,记录和填写要求见附录F。 .2翻斗翻转应灵活,调节翻斗翻转容量基点的装置不应松动,如有松动应送检。 3仪器测量误差试验方法如下: a)注水试验前应注人5~10mm清水湿润过水部件,并检查翻斗运转是否灵活、信号输出是否 正常,清除翻斗存留水量后,采用注入法或自身排水量法进行试验。注人法,用便携式雨量 计校准装置或其他带有标准量器的降雨强度模拟装置以1.5~2.5mm/min的模拟降雨强度向 仪器注入清水,同时对翻斗翻转次数进行计数,翻斗翻转10/c次(c为仪器分辨力)立即停 止注水,记录注人水量、传感器输出值和历时。分辨力为0.1mm、0.2mm的仪器每次注人 量不少于10mm,分辨力为0.5mm、1.0mm的仪器每次注人量分别不少于12.5mm和 25mm。自身排水量法,操作要求同注人法,只是记录采用标准量器测量仪器自身排水量。 至少进行3次试验,取其注人水量或自身排出水量的平均值。 b)对仪器输出值与注入水量或自身排水量进行比较,按公式(2)计算仪器测量误差

    式中: E.测量误差,%;

    式中: E.测量误差,%; Vm仪器记录水量,mm:

    Vm V ×100% (2) 4

    注入水量或自身排出水量的平均值,mm

    一注入水量或自身排出水量的平均值,mm

    8.3.1冬季结冰地区,在结冰期之前,应按仪器说明书要求在储水器内加人适量防冻液。非结冰期 应及时清理储水器内防冻液,将储水器清洗干净。 8.3.2风速较大的地区,应安装防风圈,以减小从承雨器口进入仪器内部的风力对称重准确性的 影响。 8.3.3无自动排水装置的仪器,当储水器的积水量达到80%,应及时清除储水器内积水。 8.3.4仪器检查维护应符合8.2.1的要求。 8.3.5仪器测量误差试验方法如下: a)进行注水试验,以4.0mm/min左右的模拟降雨强度向承雨器注入50mm清水,每注入3~ 5mm,分别记录仪器测量值和注人水量。 b)按公式(2)计算仪器测量误差

    1每日8时应观测,有降水之日应在20时巡查仪器,并划注20时记录笔尖所在位置的时间 遇暴雨时应适当增加巡查次数,以便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防止漏记降水过程。 2观测程序应符合下列要求:

    观测前的准备。在记录纸正面填写观测日期和月份,背面印上虹吸式雨量计观测记录统计 见表4。

    表4虹吸式雨量计观测记录统计表

    b)每日8时整,立即对着记录笔尖所在位置,在记录纸零线上划一短垂线,作为检查自记钟快 慢的时间记号。 C)用笔档将自记笔拨离纸面,给机械钟上发条或检查电子钟电池。 d)更换记录纸,给笔尖加墨水,对准记录笔开始记录时间,划时间记号。每次对准北京时间开 始记录时,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记钟筒,以避免钟简的输出齿轮和钟筒支撑杆上的 固定齿轮的配合产生间隙,给计时带来误差。应经常用酒精洗涤自记笔尖,使墨水流畅。 e)换纸时无雨或仅降小雨,应在换纸前,慢慢注人一定量清水,使其发生人工虹吸,检查注人 量与记录量之差是否在士0.05mm以内、虹吸历时是否小于14s、虹吸作用是否正常,检查 或调整合格后才能换纸, f)观测自然虹吸量。若有自然虹吸量,应更换储水器,然后用量雨杯测量储水器内的水量,并 记载在该日观测记录统计表中;暴雨时,估计降水量有可能溢出储水器时,应及时用备用储 水器更换测记。

    g)观测后应稍停片刻,观察仪器记录划线、自记钟等运转情况,仪器运转正常方可离开。 h)巡查过程中如发现虹吸不正常,在10mm处出现平头或波动线,应将笔尖拨离纸面,用手握 住笔架部件向下压,迫使仪器发生虹吸,虹吸终止后,使笔尖对准时间继续记录,雨停后及 时对仪器进行检查和调整。 i)量雨杯和备用储水器应保持干燥清洁

    8.4.3更换记录纸应符合下列要求

    a)更换在钟筒上的记录纸,其底边应与钟筒下缘对齐,纸面平整,纸买纸尾的纵横坐标衔接。 b)当8时降小雨或无雨,且记录纸前期划线记录不超过5mm刻度时,可不换纸,应向承雨器 注入清水,使笔尖升高至整毫米处开始记录;但每张记录纸连续使用日数不宜超过5日,并 应在各日记录线的末端注明日期;每月第一日宜换纸,以便按月装订。降水量记录发生虹吸 之日或划线超过5mm刻度应换纸。 c)在8时换纸时,若遇大雨,可等到雨小或雨停时换纸;若记录笔尖已到达记录纸末端,雨强 还是很大,则应拨开笔档,转动钟筒,转动笔尖越过压纸条,将笔尖对准纵坐标线继续记录 待雨强小时才换纸。 d)特殊情况8时未正点观测换纸,换纸后应将笔尖对准与换纸时间对应的时间坐标线上。 e)自记纸应平放在干燥清洁的橱柜中,不应使用潮湿、脏污、破损的记录纸

    d)特殊情况8时未正点观测换纸,换纸后应将笔尖对准与换纸时间对应的时间坐标线上。 e)自记纸应平放在干燥清洁的橱柜中,不应使用潮湿、脏污、破损的记录纸。 $.4.4雨量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a)正常的虹吸式雨量计的雨量记录线,应为累积记录到10mm时即发生虹吸,允许误差为 土0.05mm,虹吸终止点恰好落到记录纸的零线上,虹吸线与纵坐标线平行,记录线粗细适 当、清晰、连续光滑无跳动现象,无雨时应呈水平线。 b)每日时间误差不大于士5min。 .4.5仪器器身、器口等检查应符合8.2.1的要求。 .4.6注水检查调试方法如下: a)示值检定。将虹吸管安装在虹吸点略高于10.2mm的降水量标线,向承雨器注人清水,直至 虹吸排水为止,排水结束后,将自记笔调整到零点位置上,再次注水,通过虹吸使笔位回零, 记录零点的示值。用量雨杯分别注水5mm、10mm,得到5mm和10mm降水量的示值,其 与零点示值之差,应在(5士0.05)mm和(10士0.05)mm范围内。 b)虹吸管位置的调整。当示值检定合格后,慢慢降低虹吸管高度,直至虹吸,此时即为虹吸管 最佳安装位置,再重新注水,进行复核。 c)零点和虹吸点稳定性检查。用量雨杯以4.0mm/min左右的模拟降水强度向承雨器注人 10mm清水,当水流停止后,仪器应虹吸1次,读取零点和虹吸点示值,重复进行3次,相 互间读数之差不应超过0.1mm。

    8.4.6注水检查调试方法如下

    虹吸排水为止,排水结束后,将自记笔调整到零点位置上,再次注水,通过虹吸使笔位回零, 记录零点的示值。用量雨杯分别注水5mm、10mm,得到5mm和10mm降水量的示值,其 与零点示值之差,应在(5士0.05)mm和(10士0.05)mm范围内。 b)虹吸管位置的调整。当示值检定合格后,慢慢降低虹吸管高度,直至虹吸,此时即为虹吸管 最佳安装位置,再重新注水,进行复核。 c)零点和虹吸点稳定性检查。用量雨杯以4.0mm/min左右的模拟降水强度向承雨器注人 10mm清水,当水流停止后,仪器应虹吸1次,读取零点和虹吸点示值,重复进行3次,相 互间读数之差不应超过0.1mm。

    8.5.1仪器检查维护应符合8.2.1的要求。 8.5.2轮盘斗式雨量计的小翻斗应翻转灵活,测针应调整至斗轮小承雨斗的正上方中心位置,仪器 测量误差试验方法参照8.2.3的规定执行。 8.5.3仪器安装调试和注水试验结果应符合说明书要求,且测量误差不大于土4%。 8.5.4雨雪量计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多风地区使用时,应加设防风圈。

    a)在多风地区使用时,应加设防风圈。 b)观测降雪量时应与人工观测值进行比较,误差不大于土8%。 c)采用不冻液融雪的仪器,应定期向融雪器内补充不冻液,并按照低毒化学试剂的有关规定 善处置排出的溶液,以免造成对周围环境污染和人员伤害。

    d)采用电加热装置融雪的仪器,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外壳应可靠接地,以保证人身安全。

    9.1.1雨量站有固态存储或遥测记录资料时,应采用固态存储器或数据接收中心原始数据库的降水 量资料进行整理

    1.2整理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9.2人工雨量器观测资料整理

    9.2.1有降水之日于8时观测完毕后,应立即检查观测记载,记载应正确、齐全。如检查发现问题, 应按9.1.7的要求进行处理, 9.2.2计算日降水量时,当某日内任一时段观测的降水量注有降水物或降水整编符号时,则该日降 水量也应注相应符号。 9.2.3每月初应统计填制上月观测记载表的月统计栏各项且

    a)每日观测后,将测得的自然虹吸量填入表4第(1)栏。然后根据记录纸查算表中

    若记录时间和降水量超差,应先进行时间订正,再进行降水量订正。如不需要订正,则表4 第(4)栏数值即作为该日降水量。 b)一日内记录时间误差超过10min,且对时段降水量有影响时,或一日内记录时间误差超过 5min,且对暴雨极值和日降水量有影响时,应进行时间订正,时间订正方法见附录G。 c)当自然虹吸量大于记录量,且按每次虹吸平均差值达到0.2mm,或一日内自然虹吸量累积差 值大于记录量达2.0mm时,应进行虹吸订正;虹吸记录线倾斜值达到5min,应进行虹吸记 录线倾斜订正;记录线不正常应进行处理;使用有器差的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观测时,应进行 器差订正。订正方法见附录G。 d)经过订正后,将摘录的各时段降水量填记在自记纸相应的时段与记录线的交点附近;如某时 段降水量含苞或雪时应加注苞或雪的符号

    A.1降水量观测误差组成

    ,1用雨量器(计)观测降水量,由于受观测场环境、气候、仪器性能、安装方式和人为因 司,使降水量观测值存在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其组成应按公式(A.1)和公式(A.2)计算。

    力=m十△p .....................................

    式中: p 降水量真值,mm; pm 降水量观测值,mm; Ap 降水量观测误差,mm; Ap 风力误差,mm; Apw 湿润误差,mm; Ape 蒸发误差,mm; Ap 溅水误差,mm; Apb 积雪漂移误差,mm; Ap 仪器误差,mm; △p; 仪器计量误差,mm; Ap: 测记误差,mm; Apa 仪器残留误差,mm,

    A.1.2误差来源如下

    形成涡流和上升气流,器口上方风速增大,降水迹线偏离,导致仪器承接的降水量系统偏小 而产生的误差。风力误差的大小与风速、器口安装高度、雨量器(计)形状、雨滴大小有关, 降雪风力误差值大于降雨。风力误差是降水量观测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安装不当可使年降 雨量偏小2%~10%,年降雪量偏小10%~50%。 b)湿润误差。在干燥情况下,降水开始时,雨量器(计)有关构件会黏滞一些降水,使降水量 系统偏小而产生的误差,。湿润误差的大小与仪器结构、观测操作方法、风速、空气湿度和气 温有关。每次降水量的湿润误差,一般为0.05~0.3mm,可使年降水量偏小2%左右;降微 量小雨次数多的干旱地区,年湿润误差可达10%左右。 c)蒸发误差。降水汇人储水器、雨停后截留在翻斗内的降水量,因蒸发损失而产生的误差。 蒸发误差与风速、气温、空气湿度以及仪器封闭性能有关。蒸发误差可达年降水量的 1%~4%。 d)溅水误差。较大雨滴降落到地面上,可溅起0.3~0.4m高,并形成一层雨雾随风流动降人地 面雨量器(计),以及正好落在承雨器口边缘和防风圈上的雨滴溅入承雨器,导致降水量偏大 而产生的误差。溅水误差与雨滴和风力大小成增函数关系,防风圈的溅水误差可使年降水量 偏大1%左右,地面雨量器(计)的溅水误差可使年降水量偏大0.5%~1.0%。 e)积雪漂移误差。因风力将积雪吹起漂人承雪器口,造成伪降雪,致使降雪量偏大而产生的 误差。 f)仪器误差。因承雨器口不水平和仪器受碰撞变形等产生的误差。 g)仪器计量误差。因仪器计量精度不准确产生的误差,其大小取决于仪器的测量精度

    记误差。由于观测人员的视差造成的随机误差, 器残留误差。仪器排水不尽而产生的误差,如翻斗式雨量计在降水停止后不足一斗时,将 留在翻斗内,无法进行计量;或在降水前期因有上次降雨残留量,降水量未满一斗时就会 斗计量,造成部分降水量值的延后,属于随机误差,具有抵偿性。

    A.2.1为研究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对降水量的影响,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组 成的“雨量仪器安置位置试验研究”协作组曾进行了风洞试验、安装高度试验和房顶雨量器(计)试 验,证明障碍物、安装高度等因素对降水量观测结果有明显影响。 A.2.2风洞试验。对独立的房屋,在迎风面,距离障碍物越近风速越小,气流辐合抬升作用越强, 到房檐附近,风向仰角可达30°,房顶中心处风速增大达15%,风向仰角达23°,形成增压区,迎风 面风洞试验结果见表A.1;在背风面,气流流线受房屋的影响很大,成为俯仰角交错的乱流区,最大 仰角达80°,最大俯角达50°,离边墙距离为房高的4倍时,气流流线尚未恢复正常;侧风面的影响范 围小于迎风面。

    表A.1迎风面风洞试验

    A.2.3安装高度试验。以地面雨量器(计)的观测值为标准,承雨器口为0.7m、1.2m和2.0m不

    表A.2不同安装高度降水量比测误差结果表

    不同安装高度降水量比测误

    .2.4房项丽量器(计)试验。以地面雨量器 口高于地面3.7~11.3m)比地面雨量器(计)的观测成果系统偏小,且偏小值随器口离地面高度的 增加而增大,随房屋高低和型式及其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唯有少数设在避风区的山区 站,由于常年风速小,房项顶仪器观测误差不大。房顶雨量器(计)测雪偏差更大,日降雪量平均偏小 54.7%,最大偏小94%,月降雪量平均偏小49.4%

    表A.3房顶雨量器(计)比测误差结果表

    表A.3房顶雨量器(计)比测误差结果表(续)

    考证簿格式见表B.1,用A4纸印刷,装订成

    8.1雨量站考证薄格式见表1

    B.2封面填写应包括下列内容:

    B.5观测场地环境填写应符合下列要求:

    a)器口离地面 记至0.1m b)使用防风圈或观测雪深的雨量站应将采用防风圈的情况和测雪深的方法填入。 c)其他栏根据仪器说明书填写。 B.7考证簿可续纸填列,并按补充填制的时间顺序,装订在考证簿内

    SL212015表B.1雨量站考证簿格式(续)一、测站沿革1.场地查勘设站或设站或迁移测站类别坐标变动距离变动迁移部门姓名年月日设站目的观测时制/km原因东经北纬2.场地设置观测场场地防护措施设站或栏栅变动年月面积/m地面高程/m备注材料高度/m疏密度/%3.观测场地面高程来源引据水准点地形图编号基面位置比例尺17

    表B.1雨站考证蒲格式(续)

    SL21—2015表B.1雨量站考证簿格式(续)2.观测场地平面图(比例尺)3.观测场周围环境障碍物作物至仪器测量高度宽度器口至障碍物名称方位高度距离的仰角名称裁种期时间方位/m/m/(°)/m/m19

    SL21—2015表B.1雨量站考证簿格式(续)四、观测仪器说明1.雨量器(计)使用年月口径分辨力自记周期器口离地面型号备注/mm/mm(记录时间间隔)高度/m开始终止2.防风圈和雪深观测防风圈雪深观测测雪板平坦地面备注安装使用时间时段面积/m安置方位面积/m方位填制者:20

    用于观测固态降水的雨量器,配有无漏斗的承雪器,或采用漏斗能与承雨器分开。

    C.1.2仪器性能如下,

    图C.1人工雨量器及量雨杯

    图C.1人工雨量器及量雨杯

    a)承雨器口内径为$200+0.6°mm;承雨口材料坚实人防标准规范范本,其口缘呈内直外斜的刃口状,内壁光滑, 刃口角度40°~45°;极限条件下,进人承雨器口的降水不溅出承雨器口外。 b)承雨器口面与器身中心轴线垂直,与储水筒外壳底面平行。 c)量雨杯总刻度为10.5mm,最小刻度为0.1mm。

    C.2.1翻斗式雨量计由传感器和存储装置构成。翻斗式雨量传感器主要由承雨器、翻斗、发信部 件、底座组成,如图C.2所示,内部结构如图C.3所示,

    C.2.2仪器性能如下

    a)承雨器口内径为$2000.6°mm。 b)分辨力为0.1mm、0.2mm、0.5mm、1.0mm四种。 c)降水强度测量范围为0~4mm/min, d)当降雨强度在0.1~4.0mm/min范围内变化时,测量误差不大于土4%

    C.3.2仪器性能如下

    a)承雨器口面积为200cm和400cm两种市政定额、预算,分别简称为200型、400型, b)鉴别灵敏度(分辨力):200型为0.2mm/min,400型为0.1mm/min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