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62-2014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替代SL 62-94,附条文说明)

  • SL 62-2014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替代SL 62-94,附条文说明)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7.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0-26
  • 发 布 人: 月光忆江南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SL 62-2014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替代SL 62-94,附条文说明

    一种试验时间较短、精确度较低的压水试验,其目的是了解 灌浆施工过程中岩体透水性变化的趋势。

    灌浆段的灌浆工作达到结束条件后,为使已灌人的浆液加速 凝固、提高强度,继续使用灌浆泵对灌浆孔段内的浆液施加压力 的措施。

    3灌浆材料、设备和制浆

    建筑技术交底3.1灌浆材料和浆液

    3.1.1灌浆工程所采用的水泥品种,应根据灌浆目的、地质条 件和环境水的侵蚀作用等因素确定。可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 酸盐或复合硅酸盐水泥。当有抗侵蚀或其他要求时,应使用特种 水泥。 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灌浆时浆液水灰 比不宜大于1。

    3.1.2灌浆用水泥的品质应符合GB175或所采用的其他水泥

    泥浆液。 4膏状浆液,系指以水泥、黏土为主要材料的初始塑性屈 服强度大于50Pa的混合浆液。 5其他浆液。 3.1.6覆盖层灌浆材料应根据覆盖层的地层组成、透水性、地 下水流速、灌浆材料来源和灌浆目的等要求,通过室内浆材试验 和现场灌浆试验确定,可使用下列类型浆液: 1水泥基浆液,包括普通水泥浆、细水泥浆、黏土(膨润 土)水泥浆、粉煤灰水泥浆、矿渣粉水泥浆、水泥砂浆、水玻璃 水泥浆等。 2黏土浆、膨润土浆,或掺人了胶凝材料的黏土浆、膨润 土浆。 3化学浆液,如水玻璃类、丙烯酸盐类、沥青等。 4其他浆液。 3.1.7根据灌浆需要,灌浆浆液或浆液组成部分的材料应满足 下列要求: 1灌浆用黏性土的塑性指数不宜小于14,黏粒(粒径小于 0.005mm)含量不宜少于25%,含砂量不宜大于5%,有机物 含量不宜大于3%。黏土宜采用浆液的形式加人,并筛除大颗粒 和杂物。 2灌浆用膨润土,其品质指标应符合GB/T5005的规定。 3灌浆用粉煤灰,根据工程需要可使用1级或Ⅱ级粉煤灰, 其品质指标应符合DL/T5055的规定。 4灌浆采用的砂应为质地坚硬的关然砂或人工砂,粒径不 宜大于1.5mm。 5根据灌浆需要,在浆液中加入的其他掺合料,应通过室 内试验或现场试验确定。 3.1.8根据灌浆需要,可在水泥浆液中加入下列外加剂: 1速凝剂,水玻璃、氯化钙、硫酸钠等,或使用硫铝酸盐 水泥

    2减水剂,木质素磺酸盐类减水剂、萘系高效减水剂、聚 羧酸类高效减水剂等。 3稳定剂,膨润土及其他高塑性黏土等。 4其他外加剂。

    3.1.9各类浆液中加人掺合料和外加剂的品种、性能及数量, 应根据工程情况和灌浆自的通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确 定。外加剂的品质应符合SD108或DL/T5100的有关规定。 外加剂凡能溶于水的宜以水溶液状态加入。膨润土宜加水润 胀后再加人

    3.1.10普通水泥浆液可不进行室内试验。其他类型浆液应根据

    1 掺合料(或细水泥)的细度和颗分曲线。 2 浆液的流动性或流变参数。 3 浆液的密度、析水率或沉降稳定性。 4 浆液的凝结时间或丧失流动性时间。 5浆液结石的密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渗 透系数、渗透破坏比降。 6其他试验。 3.1.11灌浆浆液在施工现场应定期进行温度、密度、析水率和 漏斗黏度等性能的检测,发现浆液性能偏离规定指标较大时,应 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浆液主要性能现场检测方法见附录A。

    3.2.1制浆机的技术性能应与所揽拌浆液的类型、特性相适应, 保证能均匀、连续地拌制浆液。高速制浆机的搅拌转速应不小于 1200r/min

    3.2.2灌浆泵的技术性能应与所灌注的浆液的类型、特性相

    应。额定工作压力应大于最大灌浆压力的1.5倍,压力波动范围 宜小于灌浆压力的20%,排浆量能满足灌浆最大注人率的要求。 为减小灌浆泵输出压力的波动,宜配置空气蓄能器。

    3.2.3灌浆管路应保证浆液流动畅通,并应能承受1.5倍的最 大灌浆压力。灌浆泵到灌浆孔口的输浆管长度不宜大于30m。 3.2.4灌注膏状浆液和沥青等高凝聚力浆液时,宜根据浆液特 性选择制浆与灌浆设备。灌浆管路直径宜大,长度宜短。 3.2.5灌浆塞应与所采用的灌浆方法、灌浆压力、灌浆孔孔径 及地质条件相适应,可选用挤压膨胀式橡胶灌浆塞或液(气)压 式胶囊灌浆塞。灌浆塞应有良好的膨胀和耐压性能,在最大灌浆 压力下能可靠地封闭灌浆孔段,并应易于安装和拆卸。

    3.2.6灌浆管路阀门应采用可承受高压水泥浆液冲蚀的耐磨灌 浆阀门。

    3.2.6灌浆管路阀门应采用可承受高压水泥浆液冲蚀的耐磨灌

    3.2.7灌浆泵出浆口和灌浆孔孔口处均应安设压力表。灌浆压 力表的量程最大标值宜为最大灌浆压力的2~2.5倍。压力表与 管路之间的隔浆装置传递压力应灵敏无碍

    3.2.7灌浆泵出浆口和灌浆孔孔口处均应安设压力表。灌浆压

    3.2.8灌浆记录仪应能自动测量记录灌浆压力和注入率。灌浆

    记录仪的技术性能和安装使用的基本要求应符合工程的需要以及 DL/T5237的规定,灌浆记录仪的校验应遵循SL509的规定。 3.2.9集中制浆站的制浆能力应满足灌浆高峰期所有机组用浆 需要,并应配备防尘、除尘设施。当浆液中需加人掺合料或外加

    3.2.9集中制浆站的制浆能力应满足灌浆高峰期所有机组用浆 需要,并应配备防尘、除尘设施。当浆液中需加入掺合料或外加 剂时,应增设相应的设备

    3.2.10所有灌浆设备应注意维护保养,保证其正常工作状态,

    3.2.11灌浆用的计量器具,如钻孔测斜仪、压力表、灌浆记录 仪(包括流量计、压力计等)以及其他监测试验仪表,应定期进 行校验或检定,保持量值准确。

    3.3.1制浆材料应按规定的浆液配比计量,计量误差应小于 5%。水泥等固相材料宜采用质量(重量)称量法计量。 3.3.2膨润土、黏土加入制浆前宜进行浸泡、润胀,或强力高 速搅拌,充分分散黏土颗粒。

    3.3.1制浆材料应接规定的浆液配比计量,计量误差应小于

    3.3.3水泥浆液宜采用高速搅拌机进行拌制,水泥浆液的搅拌 时间不宜少于30s。 拌制水泥黏土(膨润土)浆液时宜先加水、再加水泥拌成水 泥浆,后加黏土浆液搅拌。加黏土浆液后的拌制时间不宜少手 2min。如使用黏土(膨润土)直接搅拌成浆时,应先制成黏士 (膨润土)浆液,再加入水泥充分搅拌。 细水泥浆液和稳定浆液应使用高速揽拌机拌制井加人减水 剂,搅拌时间不宜少于60s。 膏状浆液应便用扭矩的搅拌机,搅拌时间应结合浆液配比 通过试验确定。 沥青等其他浆液的搅拌设备和搅拌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 3.3.4各类浆液应搅拌均匀,使用前应过筛。浆液自制备至用 完的时间,细水泥浆液不宜天于2h,水泥浆不宜天于4h,水泥 黏土浆不宜大于6h,其他浆液的使用时间应根据浆液的性能试 验确定,

    3.3.5浆液宜采用集中制浆站拌制,可集中拌制最浓一级的类

    液,输送到各灌浆地点调配使用。输送浆液的管道流速宜为 1.4~2.0m/s。各灌浆地点应测定从制浆站或输浆站输送来的浆 液密度,然后调制使用

    3.3.6应对浆液密度等性能指标进行定期检查或抽查,保持浆

    7寒冷季节施工应做好机房和灌浆管路的防

    4.0.1下列工程应进行现场灌浆试验:

    11级、2级水工建筑物基岩幕灌浆、覆盖层灌浆。 2地质条件复杂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1级、2级水工建筑 物基岩固结灌浆和地下洞室围岩固结灌浆。 3其他认为有必要进行现场试验的灌浆工程。 4.0.2现场灌浆试验宜在工程初步设计阶段或招标设计阶段进 行。试验应包含下列任务: 1试验论证本工程拟采用灌浆方法在技术上的可行性、施 工效果的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 2试验评价幕灌浆后地基的渗透性和抗渗透破坏能力: 固结灌浆后地基的物理力学特性与渗透性,探索受灌地层的灌浆 持点、单位注入量大小、拾动变形特性等。 3推荐合理的灌浆布置,如灌浆孔排数、排距、孔距、孔 深等。 4推荐适宜的施工方法、施工程序、灌浆压力、灌浆材料、 浆液配比与浆材性能,适宜的水灰比。 5试验确定工程重大地质缺陷的灌浆处理措施。 6研究适合本工程特点与要求的灌浆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 为编制灌浆工程施工技术要求、制定验收评价标准提供技术 依据。 7为施工工效、进度、工程造价分析及灌浆工程优化等提 供依据

    4.0.3试验场地选择与试验方案确定时,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1试验场地应具有代表性。选取的试验场地应能充分反映 实际施工的地质条件,当存在多个性状不同的地质单元或复杂地 层时,应视情况布置多个试区和进行多组试验。

    2研究试验工程与后期建设工程的结合问题。当在工程建 设部位进行试验时,应对试验工程的利用及与永久工程灌浆的衔 接做好安排,且不宜进行破坏性检查;当可能对建筑物或地基产 生不利影响时,应另选试验地点。 3试验方案应符合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试验项目、组 (孔)数、辅助检查与测试、室内试验等应与试验研究的目标要 求相适应,满足获取所需的数据支持与依据。试验程序安排应合 理,满足工程总体进度要求。 4试验场地施工干扰少,水电、交通方便,辅助工程量小。 4.0.4试验施工完成后应留有必要的时间进行灌浆效果的测试, 并提出专项测试报告。 4.0.5对灌浆试验的全过程,包括实施的每个步骤或每道工序 应做详细、准确的记录。 4.0.6试验完成后,应接照试验的目的和要求对全部试验成果 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完整的灌浆试验报告。 4.0.7在施工前或施工初期,宜进行生产性灌浆试验,其目的 是验证灌浆工程施工详图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调试运行钻孔灌 浆施工系统,验证合理的机械设备与人员配置。

    5.1.1本章规定适用于水工建筑物一般基岩惟幕灌浆的施工。 全强风化岩层、天型岩溶充填物、宽大软弱构造带等的灌浆处理 还应参照第10章“覆盖层灌浆”的有关规定。 5.1.2水库蓄水前,应完成蓄水初期最低库水位以下的雌幕灌 浆并检查合格:水库蓄水或阶段蓄水过程中,应完成相应蓄水位 以下的雌幕灌浆并检查合格

    1上部结构混凝土浇筑厚度送到设计规定的盖重厚度要求。 上部结构混凝土厚度较小的部位(趾板、压浆板、心墙底板、岸 玻项段、尾坎等),须待混凝土浇筑达到其完建高程和设计强度, 压浆板、趾板等加固锚杆砂浆达到设计强度;防渗墙与覆盖层下 唯幕灌浆时,达到相应设计规定。 2相应部位的基岩固结灌浆、混凝土坝底层灌区接缝灌浆、 岸坡接触灌浆完成井检查合格。 3相应部位灌浆平洞的开挖、混凝土衬砌(或喷锚支护)、 回填灌浆、围岩固结灌浆完成并检查合格。 4灌浆区邻近30m范围内的勘探平洞、大口径钻孔、断 (夹)层等地质缺陷的开挖、清理、混凝土回填、灌浆等作业完 成,影响灌浆作业的临空边坡锚固、支护完成并检查合格。 5.1.4进行工程总体进度安排时,应对惟幕灌浆(含搭接惟幕 灌浆)及与其相关的混凝土浇筑、岸坡接触灌浆、灌浆平洞与引 水洞衬砌、导流洞封堵等的施工时间做好统筹安排。 5.1.5灌浆前,应查明灌浆区内已布设的各种监测仪器、电缆、 管线、止水片、锚杆、钢筋等设施的具体位置,当灌浆孔位放样 出现与上述设施相矛盾或潜在矛盾时,应适当调整灌浆孔位或孔

    5.1.6雌幕灌浆应按分序加密的原则进行。由三排孔组成的惟 幕,应先灌注下游排孔,再灌注上游排孔,后灌注中间排孔,每 排孔可分为二序。由两排孔组成的惟幕应先灌注下游排孔,后灌 注上游排孔,每排孔可分为二序或三序。单排孔幕应分为三序 灌浆。

    5.1.7在雌幕的先灌排或主幕孔中宜布置先导孔,先导孔应

    在一序孔中选取,其间距宜为16~24m,或按该排孔数的10% 布置。岩溶发育区、岸坡卸荷区等地层性状突变部位先导孔宜适 当加密。

    浆时,同一排相邻的两个次序孔之间,以及后序排的第一次序孔 与其相邻部位前序排的最后次序孔之间,在岩石中钻孔灌浆的高 差不应小于15m。 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进行雌幕灌浆时,相邻的前序孔灌 浆封孔结束后,后序孔方可进行钻进,但24h内不应进行裂隙冲 洗与压水试验。

    5.1.9混凝土防渗墙下基岩惟幕灌浆宜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 法或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不宜直接利用墙体内预埋灌浆管作为 孔口管进行孔口封闭法灌浆。

    5.1.9混凝土防渗墙下基岩惟幕灌浆宜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

    5.1.10惟幕后的排水孔和扬压力观测孔应在相应部位的幕灌

    5.2.1幕灌浆孔的钻孔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灌浆方法与钻 孔要求确定。当采用自上而下灌浆法、孔口封闭灌浆法时,宜采 用回转式钻机和金刚石或硬质合金钻头钻进;当采用自下而上灌 浆法时,可采用回转式钻机或冲击回转式钻机钻进。

    5.2.3幕灌浆中各类钻孔的孔径应根据地质条件、钻孔深度、 钻孔方法、钻孔要求和灌浆方法确定。灌浆孔以较小直径为宜, 但终孔孔径不宜小于56mm;先导孔、质量检查孔孔径应满足 获取岩芯和进行测试的要求,

    5.2.4惟幕灌浆中的各类钻孔均应分段进行孔斜测量。垂直的

    5.2.4惟幕灌浆中的各类钻孔均应分段进行孔斜测量。垂直的

    或顶角不大于5°的钻孔,孔底的偏差不应大于表5.2.4的规定 如钻孔偏斜值超过规定,必要时应采取补救措施

    表5.2.4钻孔孔底充许偏差

    值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钻进过程中,应重点控制孔深 20m以内的偏差。 5.2.5钻孔遇有洞穴、塌孔或掉块,难以钻进时,可先进行灌 浆处理,再行钻进。如发现集中漏水或涌水,应查明情况、分析 原因,经处理后再行钻进。

    5.2.6灌浆孔或灌浆段及其他各类钻孔(段)钻进结束后,应

    及时进行钻孔冲洗。钻孔冲洗一般采用大流量水流冲洗。冲洗 后,孔(段)底残留物厚度不应大于20cm。 遇页岩、黏土岩等遇水易软化的岩石时,可视情况采用压缩 空气或泥浆进行钻孔冲洗,

    5.2.7当施工作业暂时中止时,孔口应要加保护,防止流进污 水和落入异物,

    5.2.7当施工作业暂时中止时,孔口应要加保护,防止流进污

    5.2.8钻孔过程应进行记录,遇岩层、岩性变化,发生掉钻、

    卡钻、塌孔、掉块、钻速变化、回水变色、失水、涌水等异常情 况时,应详细记录。

    5.3裂隙冲洗和压水试验

    5.3.1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和孔口封闭法进行惟幕灌浆时, 各灌浆段在灌浆前应进行裂隙冲洗。裂隙冲洗宜采用压力水冲 洗,冲洗压力可为灌浆压力的80%,并不大于1MPa,冲洗时间 至回水澄清时止或不大于20min。 当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可在灌浆前对全孔进行一次 裂隙冲洗。 5.3.2惟幕灌浆先导孔、质量检查孔应自上而下分段进行压水 试验,压水试验宜采用单点法,按附录B执行。 5.3.3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孔口封闭灌浆法进行惟幕灌 浆时,各灌浆段在灌浆前宜进行简易压水试验,按附录B执行。 简易压水试验可与裂隙冲洗结合进行。 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灌浆前可进行全孔一段简易压 水试验和孔底段简易压水试验。 5.3.4岩溶、断层、大型破碎带、软弱夹层等地质条件复杂地 区,以及设计有专门要求地段的裂隙冲洗,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或按设计要求执行。对遇水后性能易恶化的地层,可不进行裂隙 冲洗,且宜少做或不做压水试验。

    5.3.2惟幕灌浆先导孔、质量检查孔应自上而下分段进行压水

    5.4灌浆方法和灌浆方式

    5.4.1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雌幕灌浆可选用自上 而下分段灌浆法、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综合灌浆法及孔口封闭 灌浆法。

    5.4.2根据地质条件、灌注浆液和灌浆方法的不同,应相应选 用循环式灌浆或纯压式灌浆。当采用循环式灌浆法时,射浆管应 下至距孔底不大于50cm。

    5.4.2根据地质条件、灌注浆液和灌浆方法的不同,应相应选

    5.4.3惟幕灌浆段长宜为5~6m,其备定条件时可适当加

    长,但最长不应大于10m,岩体破碎、孔壁不稳时灌浆段长应 缩短。混凝土结构和基岩接触处的灌浆段(接触段)段长宜

    5.4.4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第1段(接触段)灌浆的 灌浆塞宜跨越混凝土与基岩接触面安放;以下各段灌浆塞应阻塞 在灌浆段段顶以上50cm处,防止漏灌。 5.4.5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如灌浆段的长度因故超过 10m,对该段灌浆质量应进行分析,必要时宜采取补救措施。 5.4.6混凝土与基岩接触段应先行单独灌注并待凝,待凝时间 不宜少于24h,其余灌浆段灌浆结策后可不得凝,但灌浆前孔口 涌水、灌浆后返浆等地质条件复杂情况下应待凝,待凝时间应根 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5.4.7先导孔各孔段宜在进行压水试验后及时进行灌浆,也可

    5.5灌浆压力和浆液变换

    5.5.1灌浆压力应根据工程等级、灌浆部位的地质条件、承受 水头等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并结合工程类比拟定。重要工程的灌浆 压力应通过现场灌浆试验论证。施工过程中,灌浆压力可根据具 体情况进行调整。灌浆压力的改变应征得设计同意。 5.5.2采用循环式灌浆时,灌浆压力表或记录仪的压力变送器 应安装在灌浆孔孔口处回浆管路上;采用纯压式灌浆时,压力表 或压力变送器应安装在孔口处进浆管路上。压力表或压力变送器 与灌浆孔孔口间的管路长度不宜大于5m。灌浆压力应保持平 稳,宜测读压力波动的平均值,最大值也应予以记录。 5.5.3根据工程情况和地质条件,灌浆压力的提升可采用分级 升压法或一次升压法。升压过程中应保持灌浆压力与注入率相适 应,防止发生抬动变形破坏。

    5.5.4普通水泥浆液水灰比可采用5、3、2、1、0.7、0.5六

    至浓逐遂级变换。开灌水灰比根据各工程地质情况和灌浆要求确 定,采用循环式灌浆时,普通水泥浆可采用水灰比5,细水泥浆 可采用3;采用纯压式灌浆时,开灌水灰比可采用2或单一比级 的稳定浆液。

    5.5.5特殊地质条件下(如洞穴、宽大裂缝、松散软弱地层等)

    5.5.5特殊地质条件下(如洞穴、宽大裂缝、松散软弱地层等) 经试验验证后,可采用稳定浆液、膏状浆液进行灌注。其浆液的 成分、配比以及灌注方法应通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 确定。

    5.5.6当采用多级水灰比浆液灌注时,浆液变换应符合下列

    1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注入率持续减少时,或注入率不 变而压力持续升高时,不应改变水灰比。 2当某级浆液注人量已送300L以上时,或灌浆时间已达 30min时,而灌浆压力和注入率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显著时,应改 浓一级水灰比。 3当注人率大于30L/min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越级变浓。 5.5.7灌浆过程中,灌浆压力或注入率突然改变较大时,应立 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5.5.8灌浆过程的控制也可采用灌浆强度值(GIN)等方法进 行,其最大灌浆压力、最大单位注入量、灌浆强度指数、浆液配 比、灌浆过程控制和灌浆结束条件等,应经过试验确定。

    5.6.1孔口封闭法适用于块状、厚层、高倾角岩层等地层的高

    5.6.1孔口封闭法适用于块状、厚层、高倾角岩层等地层的高 压灌浆,当应用于软弱破碎岩石地基或覆盖层时,应按10.3节 的规定执行。

    5.6.2灌浆孔孔径宜为§56~76mm,自上而下分段钻进、分段

    确定。采用5MPa以上高压灌浆时,孔口管埋入基岩的深度不应 小于2m。 5.6.5孔口管段以下2~3个灌浆段,段长宜短,灌浆压力递增 宜快,再以下各段段长宜为5m,按设计最大灌浆压力灌注。 5.6.6孔口封闭器应具有良好的耐压和密封性能,灌浆管应能 在灌浆过程中灵活转动和升降。 5.6.7灌浆管的外径与钻孔孔径之差宜为10~20mm,若用钻 于作为灌浆管,应采用外平接头连接。各段灌浆时灌浆管应深入 灌浆段底部,管口离孔底的距离不应大于50cm。 5.6.8各孔段的裂隙冲洗和压水试验,可按照5.3节的规定 执行。 5.6.9灌浆浆液宜采用多级水灰比,其比级设置及变换原则, 可按照5.5.4条、5.5.6条的规定执行。 5.6.10灌浆过程中应保持灌浆压力和注人率相适应。宜采用中 等以下注入率灌注,当灌浆压力大于4MPa时,注人率宜小于 10L/min。同一部位不宜聚集多台灌浆泵同时灌浆。 5.6.11灌浆过程中应经常转动和上下活动灌浆管,回浆管宜有 15L/min以上的回浆量,防止灌浆管在孔内被水泥浆凝住

    5.7.1惟幕灌浆孔终孔段的透水率或单位注入量大于设计规定 值时,其灌浆孔宜继续加深。 5.7.2灌浆过程中发现冒浆、漏浆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嵌 缝、表面封堵、低压、浓浆、限流、限量、间歇、待凝、复灌等 方法进行处理

    5.7.1幕灌浆孔终孔段的透水率或单位注入量大于设计规定

    5.7.3灌浆过程中发生串浆时,应阻塞串浆孔,待灌浆孔灌浆 结束后,再对串浆孔进行扫孔、冲洗、灌浆。如注人率不大,且 串浆孔具备灌浆条件,也可一泵一孔同时灌浆。 5.7.4灌浆必须连续进行,若因故中断,应按下列原则处理:

    5.7.3.灌浆过程中发生串浆时,应阻塞串浆孔,待灌浆孔灌浆

    5.7.4灌浆必须连续进行,若因故中断,应按下列原

    1应尽快恢复灌浆。如无条件在短时间内恢复灌浆时,应 即冲洗钻孔,再恢复灌浆。若无法冲洗或冲洗无效,则应进行 日孔,再恢复灌浆。 2恢复灌浆时,应使用开灌比级的水泥浆进行灌注。如注 (率与中断前相近,即可采用中断前水泥浆的比级继续灌注;如 生人率较中断前减少较多,应逐级加浓浆液继续灌注;如注人率 交中断前减少很多,且在短时间内停止吸浆,应采取补救措施。 .7.5孔口有涌水的灌浆孔段,灌浆前应测记涌水压力和涌水 量,根据涌水情况,可选用下列措施综合处理: 自上而下分段灌浆。 缩短灌浆段长。 3 提高灌浆压力。 4 改用纯压式灌浆。 灌注浓浆。 6 灌注速凝浆液。 7 屏浆。 8 闭浆。 9 待凝。 10 复灌。 .7.6 灌浆段注入量大而难以结束时,应首先结合地勘或先导 礼资料查明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可选用下列措施处理: 1低压,浓浆,限流,限量,间歇灌浆。 2灌注速凝浆液。 3灌注混合浆液或膏状浆液。 .7.7对溶洞灌浆,应查明溶洞规模、发育规律、充填类型、 充填程度和渗流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1溶洞内无充填物时,根据溶洞大小和地下水活动程度, 可泵人高流态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或投人级配骨料再灌注水泥砂 浆、混合浆液、膏状浆液,或进行模袋灌浆等。 2溶洞内有充填物时,根据充填物类型、特征以及充填程

    5.7.6灌浆段注人量大而难以结束时,应首先结合地勘或先导 孔资料查明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可选用下列措施处理: 1低压,浓浆,限流,限量,间歇灌浆。 2灌注速凝浆液。 3灌注混合浆液或膏状浆液。 5.7.7对溶洞灌浆,应查明溶洞规模、发育规律、充填类型、 充填程度和渗流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1溶洞内无充填物时,根据溶洞大小和地下水活动程度, 可泵人高流态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或投入级配骨料再灌注水泥砂 浆、混合浆液、膏状浆液,或进行模袋灌浆等。 2溶洞内有充填物时,根据充填物类型、特征以及充填程

    度,可采用高压灌浆、高压旋喷灌浆等措施。灌浆注入量大时, 可按照5.7.6条规定处理,

    5.7.8灌浆过程中如回浆失水变浓,可选用下列措施处理:

    1适当加大灌浆压力。 采用分段阻塞循环式灌注。 3 换用相同水灰比的新浆灌注。 4 加密灌浆孔。 5若回浆变浓现象普遍,上述处理措施效果不明显,应研 究改用细水泥浆、水泥膨润土浆或化学浆液灌注。 5.7.9灌浆过程中,为避免射浆管被水泥浆凝铸在钻孔中,可 选用下列措施处理: 1按照5.6.11条规定进行操作。 2如灌浆已进入结束条件的持续阶段,并仍为浓浆灌注时, 可改用水灰比为2或1的较稀浆液灌注。 3条件充许时,改为纯压式灌浆。 4如射浆管已出现被凝住的征兆,应立即放开回浆阀门, 强力冲洗钻孔,并尽快提升钻杆。 5.7.10灌浆孔段遇特殊情况,无论采用何种措施处理,均应进 行扫孔后复灌,复灌后应达到规定的结束条件。

    5.7.10灌浆孔段遇特殊情况,无论采用何种措施处理,均应进

    5.8.1各灌浆段灌浆的结束条件应根据地层和地下水条件、浆 液性能、灌浆压力、浆液注入量和灌浆段长度等综合确定。应符 合下列原则: 1当灌浆段在最大设计压力下,注人率不大于1L/min后, 继续灌注30min,可结束灌浆。 2当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流速大、注入量较大、灌浆压 力较低时,持续灌注的时间应适当延长。 5.8.2全孔灌浆结束后,应以水灰比为0.5的新鲜普通水泥浆 液置换孔内稀浆或积水,采用全孔灌浆封孔法封孔。封孔灌浆压

    力: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和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可采用 全孔段平均灌浆压力或2MPa;采用孔口封闭法时,可采用该孔 最大灌浆压力。封孔灌浆时间可为1h。

    5.9.1本节适用于灌浆平洞内上下两层雌幕间的搭接雌幕灌浆, 以及地下洞室(引水洞、导流洞、泄洪洞等)与雌幕交叉部位的 搭接幕灌浆。 5.9.2灌浆平洞内上下两层雌幕间的搭接惟幕宜布置在下层平 洞上游侧,水平或下倾向成排布置,宜布置3排或4排,孔深应 穿过上层主雌幕。相应部位的上层主雄幕孔应深入至下层灌浆平 洞底板高程以下不小于5m。地下洞室与雄幕交叉部位的搭接 幕应在地下洞室内环向成排辐射形布置,宜布置4~6环(排)。 搭接幕的防渗标准宜与相连接的主幕一致。 5.9.3搭接惟幕灌浆宜在灌浆平洞或地下洞室顶拱回填灌浆和 围岩固结灌浆完成后,主惟幕灌浆施工前进行。灌浆平洞内搭接 雄幕灌浆应按照先下排、再上排、后中间排顺序进行,排内分为 二序施工:地下洞室内搭接雌幕灌浆应按照先两边环(排)、后 中间环(排)顺序进行,环(排)内分为二序施工。 5.9.4搭接雌幕孔可采用风钻或其他型式钻机钻进,孔位、孔 向和孔深应满足设计要求,孔径不宜小于?38mm。 5.9.5搭接雌幕孔钻孔结束后应使用大流量水或压缩空气冲净 孔内岩粉、渣屑,冲洗后孔底残留物厚度不应大于20cm。 5.9.6灌浆前应使用压力水进行裂隙冲洗,冲洗压力可为灌浆 压力的80%,并不大于1MPa,冲洗时间至回水澄清后止或不大 于20min。 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时,是否需要裂隙冲洗以及如何 冲洗,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5.9.7可在各序孔中选取不少于5%的灌浆孔(段)在灌浆前

    5.9.8搭接雌幕灌浆可采用全孔一次灌浆法或分段灌浆法,采 用纯压式灌浆或循环式灌浆。 5.9.9灌浆宜采用单孔灌浆的方法,在注人量较小地段,同一 序灌浆孔也可并联灌浆,并联灌浆的孔数不宜多于3个。 5.9.10搭接雌幕灌浆的最大压力可为1.0~2.0MPa,如在主 惟幕灌浆之后施工,灌浆压力应取大值。 5.9.11搭接惟幕灌浆使用的浆液水灰比及其变换规则,可按 5.5.4条、5.5.6条规定执行。 5.9.12搭接雄幕灌浆结束条件为:灌浆段在最大设计压力下, 注人率不大于1L/min后,继续灌注30min。 5.9.13搭接惟幕灌浆完成后,可采用导管注浆法或全孔灌浆法 封孔,孔口空余部分使用干硬性砂浆填实抹平。

    1 惟幕中心线上。 2 基岩破碎、断层与裂隙发育、强岩溶等地质条件复杂的 部位。 3 未序孔注人量大的孔段附近。 44 钻孔偏斜过大、灌浆过程不正常等经分析资料认为可能 对雌幕质量有影响的部位, 5防渗要求高的重点部位。 5.10.3惟幕灌浆检查孔数量可按灌浆孔数的一定比例确定。单 排孔雌幕时,检查孔数量可为灌浆孔总数的10%左右,多排孔 雌幕时,检查孔的数量可按主排孔数的10%左右。一个坝段或 一个单元工程内,至少应布置一个检查孔。

    5.10.4雌幕灌浆检查孔应采取岩芯,绘制钻孔柱状图。岩芯应 全部拍照,重要岩芯应长期保留。 5.10.5幕灌浆的检查孔压水试验应在该部位灌浆结束14d后 进行,检查孔应自上而下分段钻进,分段阻塞,分段压水试验 宜采用单点法,按附录B执行。 5.10.6搭接惟幕灌浆的检查孔压水试验可在搭接惟幕施工完成 7d后,或搭接雌幕和主雌幕灌浆全部完成后一并进行,检查孔 的数量可为搭接雌幕灌浆总孔数的3%~5%。 5.10.7雌幕灌浆工程质量的评定标准为:经检查孔压水试验检 查,坝体混凝土与基岩接触段的透水率的合格率为100%,其余 各段的合格率不小于90%,不合格试段的透水率不超过设计规 定的150%,不合格试段的分布不集中;其他施工或测试资料 基本合理,灌浆质量可评为合格。 5.10.8雌幕灌浆孔封孔质量应进行孔口封填外观检查和钻孔取 芯抽样检查,封孔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5.10.9检查孔检查工作结束后,应按5.4节和5.8节进行灌浆 和封孔。检查不合格的孔段应根据工程要求和不合格程度确定是 否需进行扩大补充灌浆和检查

    6.1.1本章规定了深度不大于15m的水工建筑物基岩固结灌浆 的施工技术要求。深孔固结灌浆和高压固结灌浆的施工应按照第 5章“基岩惟幕灌浆”的有关规定执行。 6.1.2固结灌浆布孔范围应根据工程规模、工程重要性、基岩 特性综合分析决定。基岩固结灌浆布孔的重点部位为: 1地基应力较大的项、坝趾区;建筑物高低差异较大的 区域(如导墙)。 2基岩破碎、断(夹)层与裂隙发育、强岩溶等地质条件 复杂的部位。 3建基面陡坡段。 4防渗惟幕的前沿。 6.1.3安排工程总体进度时,应对固结灌浆和混凝土浇筑、岸 坡接触灌浆、土方填筑等的施工时间做好统筹安排。 6.1.4施工前,应查明灌浆区内预理的监测仪器、电缆、管线、 正水片、锚杆、钢筋等布设位置。固结灌浆孔位放样与其发生矛 盾时,应调整固结灌浆孔位或孔向。灌浆区邻近10m范围内的 勘探平洞、大口径钻孔、断(夹)层等地质缺陷处理的清理与开 挖、回填混凝土、回填灌浆等作业应已完成井检查合格。 6.1.5固结灌浆宜在有盖重混凝土的条件下进行。对于混凝土 项,盖重混凝土厚度可为1.5m以上,盖重混凝土应达到50%设 计强度后方可进行钻灌。 对于土石坝防渗体基础混凝土盖板或喷混凝土护面、堆石坝 混凝土趾板下的基岩进行固结灌浆时,应待其盖板或护面结构混 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

    6.1.6在有盖重条件下进行固结灌浆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放

    防止对冷却水管、接缝接触灌浆系统、项内钢筋、监测仪器等设 施的损坏,必要时可采用引管、预理导向管法施工。 6.1.7需在无盖重条件下进行固结灌浆时,应通过现场灌浆试 验论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基面表部岩体的灌浆质量。 6.1.8固结灌浆应按分序加密的原则进行。同一区段或同一坝 块内,周边孔应先行施工。其余部位灌浆孔排与排之间和同一排 孔孔与孔之间,可分为二序施工,也可只分排序不分孔序或只分 孔序不分排序。

    6.1.9具备条件时,固结兼辅助惟幕孔扎宜布置在灌浆廊道内施

    6.2钻孔、裂隙冲洗和压水试验

    6.2.1固结灌浆孔应根据工程的地质条件选用适宜的钻机和钻 头钻进。灌浆孔孔径不宜小于Φ56mm。物探测试孔、质量检查 孔、动监测孔孔径不宜小于$76mm。 6.2.2灌浆孔位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宜大于10cm:孔向、孔深 应满足设计要求。 6.2.3灌浆孔或灌浆段钻进完成后,应使用大水流或压缩空气 冲洗钻孔,清除孔内岩粉、渣屑,冲洗后孔底残留物厚度不应大 王20cm

    冲洗压力采用灌浆压力的80%并不大于1MPa,冲洗时间为 20min或至回水清净时止。串通孔冲洗方法与时间应按设计要求 执行。 地质条件复杂以及对裂隙冲洗有特殊要求时,冲洗方法应通 过现场灌浆试验确定。

    6.2.5可在各序孔中选取不少于5%的灌浆孔(段)在灌浆

    进行简易压水试验。简易压水试验可结合裂隙冲洗进行。

    6.3.1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固结灌浆可选用全孔 一次灌浆法、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也可 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或综合灌浆法。 6.3.2灌浆孔的基岩灌浆段长不大于6m时,可采用全孔一次 灌浆法;大于6m时,宜分段灌注。各灌浆段长度可采用5~ 6m,特殊情况下可适当缩短或加长,但不应大于10m。 6.3.3固结灌浆可采用纯压式或循环式。当采用循环式灌浆时 射浆出口与孔底距离不应大于50cm。 6.3.4灌浆孔宜单孔灌注。对相互串通的灌浆孔可并联灌注, 并联孔数不应多于3个,软弱地质结构面和结构敏感部位,不宜 进行多孔并联灌浆,

    6.3.5固结灌浆的压力应根据地质条件、工程要求和施工条件

    确定。当采用分段灌浆时,宜先进行接触段灌浆,灌浆塞深入基 岩30~50cm,灌浆压力不宜大于0.3MPa;以下各段灌浆时, 灌浆塞宜安设在受灌段顶以上50cm处,灌浆压力可适当增大。 灌浆压力宜分级升高。应严格按注入率大小控制灌浆压力,防止 混凝土结构物或基岩拾动。

    6.3.6固结灌浆的浆液水灰比可采用3、2、1、0.5四级,开灌 浆液水灰比选用3,其浆液变换原则可按照5.5.6条执行。经试 验论证也可采用单一比级的稳定性浆液,

    6.3.9固结灌浆孔各灌浆段灌浆结束后可不待凝,但在灌浆前

    6.3.9固结灌浆孔各灌浆段灌浆结束后可不待凝,但在灌浆前 涌水、灌后返浆或遇其他地质条件复杂情况,则应待凝,待凝时 间可为12~24h

    6.3.10灌浆孔灌浆结束后,可采用导管注浆法封孔,孔口涌水 的灌浆孔应采用全孔灌浆法封孔。

    6.4.1固结灌浆工程的质量检查宜采用检测岩体弹性波波速的 方法,检测可在灌浆结束14d后进行。检查孔的数量和布置、岩 体波速提高的程度应按设计规定执行。检测的仪器和方法应符合 SL326的要求。 6.4.2固结灌浆工程的质量检查也可采用钻孔压水试验的方法, 检测时间可在灌浆结束7d或3d后进行。检查孔的数量不宜少于 灌浆孔总数的5%。压水试验应采用单点法,按附录B执行。工 程质量合格标准为:单元工程内检查孔各段的合格率应达85% 以上,不合格孔段的透水率值不超过设计规定值的150%,且不 集中。 6.4.3声波测试孔、压水试验检查孔完成检测工作后,应按 6.3节进行灌浆和封孔。对检查不合格的孔段,应根据工程要求 和不合格程度确定是否需对相邻部位进行补充灌浆和检查

    7.2.1项拱回填灌浆应分成区段进行,每区段长度不宜大于3 个衬砌段,区段端部应在混凝土施工时封堵严密。 7.2.2灌浆孔应布置在隧洞顶拱中心线上和顶拱中心角90°~ 120°范围内。灌浆孔排距可为3~6m,每排可为1~3孔。 7.2.3灌浆孔在混凝土衬码中宜采用直接钻设的方法;在钢筋 混凝土衬中应采用从预理导向管中钻孔的方法。钻孔孔径不宜 小于Φ38mm,孔深应钻透空腔或进入围岩10cm,并应测记混凝 土厚度和混凝土与围岩之间的空腔尺寸。 7.2.4遇有围岩塌陷、洞、超挖较大等部位的回填灌浆,应

    7.2.4遇有围岩塌陷、溶洞、超挖较大等部位的回填灌浆,应

    在浇筑该部位的混凝土时预埋灌浆管路和排气管路,通过管路进 行灌浆。埋管数量不应少于2个,位置在现场确定,

    面检查,对可能漏浆的部位应先进行处理, 7.2.6灌浆采用纯压式灌浆法,宜分为两个次序进行,后序孔 应包括顶孔。

    7.2.7回填灌浆施工应自较低的一端开始,向较高的一端推进。 司一区段内的同一次序孔可全部或部分钻出后再进行灌浆,也可 单孔分序钻进和灌浆,

    7.2.7回填灌浆施工应自较低的一端开始,向较高的一端推进。

    7.2.8低处孔灌浆时,高处孔可用于排气、排水。当高处孔排

    7.2.9浆液的水灰比可采用1、0.5两级,一序孔可直接灌注 0.5级浆液。空隙大的部位应灌注水泥基混合浆液或回填高流态 混凝土,使用水泥砂浆时掺砂量不宜大于水泥重量的200%。全 强风化或松散软弱岩体中隧涵的回填灌浆,宜采用水泥黏土浆液 或其他复合浆液灌浆,

    7.2.10灌浆压力应视混凝土衬砌厚度和配筋情况等确定。在素

    7.2.10灌浆压力应视混凝土衬砌厚度和配筋情况等确定。在系 混凝土衬彻中可采用0.2~0.3MPa:钢筋混凝土衬砌中可采用 0.3~0.5MPa。

    7.2.11灌浆应连续进行,因故中止灌浆的灌浆孔,应扫孔后再

    7.3.1灌浆孔可采用风钻或其他型式钻机钻孔,终孔直径不宜

    7.3.1灌浆孔可采用风钻或其他型式钻机钻孔,终孔直径不宜 小于$38mm,孔位、孔向和孔深应满足设计要求

    灌浆孔穿过钢筋混凝土衬砌时,宜在混凝土中预埋灌浆管指 示孔位,预埋管应位置准确、固定牢靠、拆模后易于找到。 7.3.2灌浆在喷混凝土衬砌内进行时,喷混凝土强度等级可为 C15~C20,厚度不宜小于10cm 7.3.3灌浆孔钻进结束后应使用大流量水流或压缩空气进行钻 孔冲洗,冲净孔内岩粉、杂质。 7.3.4灌浆孔在灌浆前应用压力水进行裂隙冲洗,冲洗时间不 大于15min或至回水清净时止。冲洗压力可为灌浆压力的80%, 并不大于1MPa。 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时,是否需要冲洗以及如何冲 洗,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7.3.5可在各序孔中选取5%的灌浆孔进行灌前简易压水试

    则进行。N级、V级围岩环间宜分为二序或三序,Ⅱ级、Ⅲ级围 岩环间可不分序。竖并或斜并固结灌浆环间可不分序。环内各孔 可分为两序。

    7.3.7灌浆宜采用单孔灌浆的方法,但在注入量较小地段,同

    灌浆宜来用单扎灌求的方法,但在注大量较小地段,向 一环内同序孔可并联灌浆,并联灌浆的孔数不宜多于3个,孔位 宜保持对称

    7.3.8灌浆孔基岩段长小于6m时,可全孔一次灌浆。当地质 条件不良或有特殊要求时,可分段灌浆。 7.3.9一般隧洞灌浆压力可为0.3~2.0MPa;高水头压力隧洞 灌浆压力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围岩地质条件经灌浆试验确定。 7.3.10灌浆浆液水灰比、浆液变换、施工中特殊情况的处理和 结束条件可按照6.3.6条、6.3.7条和6.3.8条的规定执行, 7.3.11围岩高压固结灌浆应由浅入深分段灌浆,灌浆段的划 分、灌浆压力的使用、灌浆设备和灌浆工艺的选择应通过灌浆试 验确定。

    7.3.12灌浆孔灌浆结束后,应排除钻孔内的积水和污物,采

    “全孔灌浆法”或“导管注浆法”封孔,孔口空余部分用干硬性 砂浆填实抹平。

    7.4.1钢衬接触的区域和灌浆孔的位置可在现场经敲击检查确 定。面积大于0.5m的脱空区宜进行灌浆,每一个独立的脱空 这布孔不应少于2个,最低处和最高处都应布孔。 7.4.2钢衬接触灌浆孔可在钢板上预留,孔扎内宜有丝扣,在预 留孔钢衬外侧宜补焊加强钢板。灌浆短管与钢衬间可采用丝扣连 接,也可焊接。

    7.4.1钢衬接触的区域和灌浆孔的位置可在现场经敲击检查确

    7.4.3在钢衬的加劲环上应设置连通孔,孔径不宜小于

    7.4.4在钢衬上钻灌浆孔宜采用磁座电钻,孔径不宜小于 12mm。每孔宜测记钢衬与混凝土之间的简隙尺寸。 7.4.5灌浆前应使用洁净的压缩空气检查缝隙串通情况,并吹 除空隙内的污物和积水。风压应小于灌浆压力。 7.4.6灌浆压力应以控制钢衬变形不超过设计规定值为准,可 根据钢衬的形状、厚度、脱空面积的大小以及脱空的程度等情况 确定,不宜大于0.1MPa。当脱空区高度很大时,灌浆压力应考 虑浆液自重的影响。

    7.4.7灌浆浆液水灰比可采用0.8、0.5两个比级,浆液中宜加

    7.4.8灌浆应自低处孔开始,并在灌浆过程中敲击震动钢衬,

    7.4.8灌浆应自低处孔开始,并在灌浆过程中敲击震动钢衬, 待各高处孔分别排出浓浆后,依次将其孔口阀门关闭,同时应测 量和记录各孔排出的浆量和浓度。

    7.4.9在设计规定压力下灌浆孔停止吸浆,延续灌注5min,即 可结束灌浆。

    7.4.9在设计规定压力下灌浆孔停止吸浆,延续灌注5min,即

    7.4.10如一次灌浆未能满足设计要求,可采取复灌、改用细水

    7.4.11灌浆孔灌浆结束后应用丝堵加焊或焊补法封孔,孔口用

    7.4.12钢衬接触灌浆也可采用预埋专用灌浆管或灌浆盒的无钻 孔方式进行,其技术和质量要求按设计规定执行。

    7.4.12钢衬接触灌浆也可采用预埋专用灌浆管或灌浆盒的无钻

    7.5.1与防渗唯幕相交的大型导流洞封堵段应按顺序进行回填 灌浆、接缝灌浆或接触灌浆;封堵段围岩应进行固结灌浆和搭接 幕灌浆。各种灌浆均应在混凝土堵头挡水前完成。 其他隧洞封堵段应根据其运行条件和围岩地质条件设置和实 施所需的灌浆工程。 7.5.2大型导流洞封堵段混凝土结构中宜设置小型灌浆廊道, 廊道断面尺寸不应小于2.2m×2.5m(宽×高)。 7.5.3隧洞封堵段项拱空腔和接缝、接触灌浆灌区应理设灌浆 管路系统,分别进行回填灌浆、接缝灌浆或接触灌浆,灌浆管路 系统埋设的要求、灌浆条件和灌浆质量标准应遵照第7章、第8 章、第9章的规定执行。 7.5.4条件具备时,封堵段回填灌浆、接缝灌浆或接触灌浆也 可在灌浆廊道中通过钻孔进行,其灌浆方法和技术要求可参照 7.2节和9.2节的规定执行。 7.5.5封堵段围岩固结灌浆、搭接雌幕灌浆和导流洞下部雌幕 灌浆施工分别应遵守7.3节和第5章的规定。各种灌浆宜在导流 洞过水前完成,也可在导流洞封堵后在堵头灌浆廊道内施工。当 采取后种安排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适当调整下部雌幕灌浆孔的布置,以确保大坝防渗惟幕 底部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2钻孔灌浆施工中应注意保护好理设的接缝灌浆系统和灌 浆缝面。

    7.5.6工程需要时,隧洞封堵段灌浆也可通过上层邻近隧洞进

    行,其灌浆孔的布置和施工组织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和设计要求 确定。

    7.6.1回填灌浆工程质量的检查,可采用检查孔注浆试验或取 芯检查的方法,检查时间分别在该部位灌浆结束7d或28d以后。 检查孔应布置在顶拱中心线、脱空较大和灌浆情况异常的部位, 孔深应穿透衬砌深入围岩10cm。压力隧洞每10~15m宜布置1 个或1对检查孔,无压隧洞的检查孔可适当减少。 7.6.2回填灌浆工程质量检查应满足下列合格标准,根据工程 条件可选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检查方法。对于不要求将空腔填满的 部位,浆液充填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1单孔压浆试验。向检查孔内注入水灰比为2的水泥浆, 压力与灌浆压力相同,初始10min内注入浆量不大于10L为 合格。 2双孔连通试验。在指定部位布置2个间距为2m的检查 孔,向其中一孔注人水灰比为2的水泥浆,压力与灌浆压力相 同,若另一孔出浆流量小于1L/min为合格。 3检查孔及芯样检查。探测钻孔及观察岩芯,浆液结石充 填饱满密实满足设计要求为合格。 7.6.3围岩固结灌浆工程质量的检查,应以测定灌后岩体弹性 波速为主,压水试验透水率为辅。弹性波测试宜采用声波法或地 震波法。压水试验为单点法,按附录B进行。 7.6.4围岩弹性波波速测试,应在该部位灌浆结束14d后进行, 其检查孔的布置、测试仪器的选用和合格的标准,应按设计规定 执行。 7.6.5固结灌浆压水试验检查的时间宜在该部位灌浆结束3d以 后,检查孔的数量不宜少于灌浆孔总数的5%。合格标准为85% 以上试段的透水率不大于设计规定,其余试段的透水率不超过设 计规定值的150%,且分布不集中。 7.6.6钢衬接触灌浆工程质量检查应在灌浆结束7d后进行,采

    7.6.6钢衬接触灌浆工程质量检查应在灌浆结束7d后进行,

    用敲击法或其他方法铁路标准规范范本,钢板脱空范围和程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7.6.7隧洞封堵段采用钻孔灌浆方式的回填灌浆、接缝灌浆或 接触灌浆工程质量检查,可采取检查孔注浆试验或取芯检测方 法,其技术要求和合格标准可参照7.6.1条,7.6.2条执行。采 用预理灌浆管路方式的回填灌浆、接触灌浆和接缝灌浆工程质 量,可通过分析灌浆施工成果资料进行评定,其合格标准可参照 8.6节执行。必要时可根据工程条件布置检查孔(槽)进行 检查。 7.6.8隧洞灌浆的各类检查孔、测试孔在检查工作结束以后, 应按7.3.12条的规定封孔

    8.1.1接缝灌浆应在库水位低于灌区底部高程的条件下进行。

    8.1.2接缝灌浆应按高程自下而上分层进行施工。在同一高程 上建筑标准,重力坝宜先灌纵缝,再灌横缝;拱坝宜先灌横缝,再灌纵 缝。横缝灌浆宜从大坝中部向两岸推进;纵缝灌浆宜从下游向上 游推进或先灌上游第一道缝后,再从下游向上游推进。

    8.1.3接缝灌浆各灌区应符合下列条件,方可进行灌浆

    1灌区两侧项块混凝土的温度应达到设计规定值。 2灌区两侧项块混凝土的龄期宜大于4个月,在采取了有 效冷却措施情况下,也不宜少于3个月。 3除项层外,灌区上部混凝土的厚度不宜少于6m,其温 度也应达到设计规定值。 4接缝的张开度不宜小于0.5mm。 5灌区周边封闭,灌浆管路系统和缝面通畅。 8.1.4根据接缝灌浆的需要,混凝土坝块内应埋设一定数量的 测温计和测缝计。 8.1.5同一高程的灌区(纵缝或横缝),一个灌区灌浆结束3d 后,其相邻的灌区方可灌浆。若相邻灌区已其备灌浆条件,可采 取同时灌浆方式,也可采取逐区连续灌浆方式。当采取连续灌浆 时,前一灌区灌浆结束8h以内,必须开始后一灌区的灌浆,否 则仍应间隔3d。 8.1.6同一坝缝的下层灌区灌浆结束7d后,上层灌区方可开始 灌浆。若上下层灌区均已具备灌浆条件,可采用莲续灌浆方式,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