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197-2013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清晰无水印,替代SL 197-97,附条文说明)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SL 197-2013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清晰无水印,替代SL 197-97,附条文说明
a GNSS接收机和测距仪标称的固定误差; B 一大地纬度; b—GNSS接收机和测距仪标称的比例误差系数、 像片基线平均长度; C一一测距仪加常数值; GNSS基线边长或平均边长、测量距离或 边长; D。一一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或规定的某一高程面 上的长度; Di 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长度; D2# 投影到高斯平面上的长度; PAB 平距; D 测距边水平距离平均值、测站间水平距离; d一i 计算至同一高程面的各边往、返水平距离之 差、高差不符值; d; 区域网间公共点上的较差; F一一水准环线周长; f一 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大顶距的修正值、航 摄像机焦距; fo—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 相对航高、水深、大地高; h一一基本等高距、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限值、高 差、地下管线的中心埋深; ho 已知高差; 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差; Hp 测区的平均高程或规定的某一高程; 仪器高;
3.0.1平面坐标系统应采用现行国家坐标系统或与其相联系的 独立坐标系统,按测图比例尺要求作如下选择: 1中、小比例尺地形测绘,应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分带的 国家坐标系统,高原地区可采用测区平均或指定高程投影面的独 立坐标系统。 2大比例尺地形测绘,长度投影变形值不应大于5cm/km 3工程枢纽区以及重要工程建筑物区大比例尺地形测绘 宜采用挂靠在国家坐标系统下、测区或建筑物平均高程面上的独 立坐标系。 高租
3.0.3边远地区且与国家现行控制点联测困难时,可采用独立
的平面和高程系统。在已有平面和高程控制的地区风电场标准规范范本,可沿用已 的平面和高程系统,并提供该坐标系统与现行国家坐标系统的 算关系。
3.0.4同一工程不同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宜采用同一平面 标系统、高程系统。
地形类别 平地 丘陵地 山地 高山地 图幅等高线 土 一 ±1h 高程允许中误差 注1:h为基本等高距,m。 注2:图幅等高线高程允许中误差是依据图幅内均勾分布的检测点高程与相应 图面等高线内插求得高程的差值算出的高程允许中误差。 注3:采用10m基本等高距时,图幅等高线高程允许中误差为士5m。 注4:森林隐蔽困难地区图幅等高线高程允许中误差可为规定值的1.5倍。 注5:水下地形等高线高程允许中误差可为规定值的2倍。
3.0.6 地形图高程注记点密度及注记取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地和丘陵地在图上每100cm内注记10~20个。 2 山地和高山地在图上每100cm内注记8~15个。 3高程数字的注记,除0.5m等高距成图时注记至0.01m 外,其余均应注记至0.1m。 3.0.7数字地形图产品的数据分层及层名代码可参照GB/T 14912的规定执行。
3.0.8外业观测记录宜采用
4平面控制测量4.1一般规定4.1.1平面控制可分为基本平面控制、图根平面控制和测站点平面控制等,可采用GNSS测量、三角形网测量和导线(网)测量等方法。4.1.2基本平面控制的等级可划分为二等、三等、四等、五等4个等级,各等级均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其布设层次和精度要求应符合表4.1.2的规定。表4.1.2平面控制布设层次和精度要求平面测图比例尺精度要求控制1:10001:20001:10000(图上mm)层次1:5001:5000基本平面控基本制最弱相邻点平面二等、三等、四等、五等点位允许中误控制差为±0.05图根最末级图根(像控点对于邻近基点)级本平面控制点平面的点位允许中二级控制误差为士0.1测站点对于测站点邻近图根点的平面测站测站点位允许中误控制差为士0.2注1:当进行1:500比例尺测图时,其二等、三等、四等、五等基本平面控制最弱相邻点点位允许中误差为士5cm。注2:条件有利时,可在基本平面控制的基础上直接加密测站点测图,较小测区,还可用图根控制作为首级控制。注3:在满足本标准精度指标的前提下,可逐级或越级布网。10
.1:3基本平面控制点均应理设标芯开绘制点之记,尺寸规格 与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1.4全站仪测图图根控制点的密度,应满足测图需要,不宜 小于表4.1.4的规定。
表4.1.4图根控制点密度
4.1.5平面控制测量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应符合表4.1.5的
4.2.1GNSS测量控制网按精度可划分五个等级,各等级控制 网的相邻点间距及精度要求应按表4.2.1的规定执行。
GNSS测量控制网精度分级及相邻点
4.2.2GNSS网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各等级GNSS网可布设成多边形或附合路线,其相邻点 最小距离不宜小于平均间距的1/3,最大距离不宜大于平均间距 的3倍。 2新建GNSS网与原有控制网联测时,其联测点数不宜少 于3点,分布宜均匀。在需用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控制网的地区, GNSS网点应成对布设,对点间相互通视。 3基线长度大于20km时,应采用GB/T18314中C级 GPS网的时段长度进行静态观测。 4二等、三等、四等GNSS控制网应采用网连式、边连式 布网;五等、图根控制网可采用点连式布网。 5GNSS控制网由非同步基线构成的多边形闭合环或附合 路线的边数应满足表4.2.2的规定。
4.2.5GNSS测量作业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GNSS天线安置的对中允许误差为2mm,天线高的量取 应精确至1mm。 2观测中,应避免在天线周围使用无线电通信设备。 3作业过程中,应正确记录点名及编号、接收设备型号及 序号、天线高、观测时间等信息。
GNSS测量租对定位成果应待
注:观测时段数不小于1.6或≥1.4、≥1.2,指采用网观测模式时,每站至少 观测一时段,其中二次设站点数不应小于GNSS网总点数的60%或 40%、20%。
注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点的误差。 注2:采用单基准站测量时,应至少更换一次基准站进行观测。 注3:采用网络RTK控制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 有效服务范围内。
注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点的误差。 注2:采用单基准站测量时,应至少更换一次基准站进行观测。 注3:采用网络RTK控制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 有效服务范围内。
图根RTK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
1 基线解算时,数据点最低高度角宜为20°。
d, ≤ 2V2 g Va? +(b x D)?
Wx≤3ng W,≤3/ng W,≤3Vng w= w?+w?+w? W<3 3n
式中n一闭合环中的边数; W一环线全长闭合差,mm。 7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的限差值为异步环闭合差限差 值的1/2。 4.2.7观测数据不足或环闭合差不满足4.2.6条的规定,应重 测左关其线戒同正图形
4.2.8GNSS网的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及相关的精度值 2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道 等级的基线长度允许中误差的3倍,
1应在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中进行二维或三维约束 平差。 2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可强制约束,也可加权 约束。 3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相应坐标系中的二维或三维 坐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等,以及相关 的精度信息。需要时,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4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4.2.1 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4.2.10采用RTK方法进行平面控制测量时,应满足下列 要求: 1坐标转换参数可直接应用测区GNSS网约束平差的计算 结果,也可在测区的周边和中部均匀选择4个以上重合点求定转 换参数;当测区面积较大需要分区求解坐标转换参数时,相邻分 区公共重合点不应少于2点。 2基准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网络RTK时,基准站网点的设立应符合CH/T 2008的要求。 2)自设基准站如需长期和经常使用,宜埋设有强制对中 装置的观测墩。 3)自设基准站应设置在高一级控制点上。 4)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时,基准站宜选择在测区相对较 高的位置;用移动通信进行数据传输时,基准站应选 择在测区有移动通信接收信号的位置。 5)选择无线电台通信方法时,应按约定的工作频率进行 数据链设置。
6)应设置与随机软件对应的仪器类型、电台类型、电台 频率、天线类型、数据端口、蓝牙端口等。 7)应设置基准站坐标、数据单位、尺度因子、投影参数 和接收机天线高等参数。 流动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网络RTK的流动站应获得系统服务的授权,并在有 效服务区域内,保持与服务控制中心的数据通信畅通。 2)用数据采集器设置流动站的坐标系统转换参数,设置 与基准站的通信。 3)RTK流动站不宜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或强光电干扰 源附近观测。 4)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 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 行初始化操作。 5)各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 6)五等及图根控制RTK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脚架对 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不应小于20个,采样间隔 2~5s;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充许较差:五等为4cm 图根为图上0.1mm。 7)作业过程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 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 8)每次作业开始前或重新架设基准站后,均应进行至少 一个同等级或高等级已知点的检核,其平面坐标允许 较差为7cm。 9)五等RTK测量平面坐标转换允许残差为2cm;图根 RTK测量平面坐标转换充许残差为图上0.07mm。 10)数据采集器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允许收敛精 度为2cm。 11)进行后处理动态测量时,流动站应先在静止状态下观 测10~15min获得固定解,然后在不丢失初始化状
态的前提下进行动态测量。 4RTK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和内外 检香。
4.3.1三角形网测量按精度可划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的主要 技术要求应满足表4.3.1的规定。
表4.3.1三角形网测的主要技术
1相邻点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二等不 宜小于2m,三等、四等不宜小于1.2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 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2测距边宜选在地面覆盖物相同的地段,不宜选在烟窗 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的上空。测线上不应有树枝、电线等障 碍物。测线应离开障碍物1.3m以上并避开高压线等强电磁场的 干扰,避开视线后方反射物体。 3测距边的测线倾角不宜过大。采用对向三角高程测定高 差时,高差应小于按式(4.3.2)计算的限值
h≤ 20D 2 ×103
式中h一 测距边两端点间的高差,m; D实测边长,m; T 测距边要求的相对中误差分母值 一
4.3.3三角形网外业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全站仪进行三角形网的水平方向、距离、大顶距 观测。 2距离测量时使用的棱镜应与全站仪相配套,且与仪器检 定时保持一致。 3观测开始前,仪器温度应与外界环境相一致;观测过程 中,气泡中心位置不应偏离补偿器补偿范围,当气泡位置接近偏 离限值时,在观测测回间应重新整平仪器。 4.3.4三角形网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方向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一测回操作程序、分 组观测按GB/T17942的有关规定执行。
3.4三角形网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4.3.4三角形网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方向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一测回操作程序、分 I观测按GB/T17942的有关规定执行。 2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4.3.4 的要求
4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士3°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同方向相邻测回 进行比较。
3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水平角观测的补测或重测: 1)当半测回归零差超限或起始方向2C互差超限时,该 测回应重测。 2)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可只重测超
限方向。 3)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该测回 应全部重测。重测测回数超过全部测回总数的1/3时, 该点应全部重测。 3.5测距仪的分类和精度等级划分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测距仪的分类和精度等级划分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按测距仪出厂标称精度,分为四级,见表4.3.5。
表4.3.5测距仪分级技术要求
2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按式(4.3.5)表示。 mp =± (a ± bD)
式中 a 标称精度固定误差,mm; b—标称精度比例误差系数,mm/km; D 测量距离,km,以1km计。
4.3.6三角形网距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站对中允许误差和镜站对中允许误差为2mm。 2测距作业前,应正确安置仪器,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至 毫米。四等及以上等级的三角形网边长测量时,应在测距前后各 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一次,取平均值。 3测距宜选择最佳时间段观测,晴天作业时应给仪器和气 象仪表打伞遮阳。 4气象数据的观测应满足表4.3.6的规定。 4.3.7三角形网距离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满足表4.3.7的 规定。 服成重磁量尚全声您人下创输宝
表4.3.6气象数据的观测要求最小读数测定的时间气象数据的等级温度气压间隔取用(℃)(Pa)每边观测始末每边两端的四等及以上0. 250各测定一次平均值五等及以下0. 5100每边测定一次测站端的数据表4.3.7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测回读数测回间较差测距仪往返测较差等级每边测回数较差限值限值等级限值(mm)(mm)1往、返各4测回23二等往、返各4测回57往、返各4测回51三等2 (a+bD)II往、返各4测回1015I往、返各3测回57四等Ⅲ往、返各4测回1015II单向3测回1015五等IV单向4测回2030图根IV单向2测回2030注1:一测回是指仪器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注2:往返测也可用不同时间段观测代替。注3:往返测较差应将斜距化算到同一水平面上,方可进行比较。2当测回中读数较差超限时,可重测1个读数。重测超限时,整测回应重新观测。3测回间较差超限时,可重测2个测回,去掉大小孤立值,合格后取平均值。重测超限时,整测回应重新观测。4往、返测或不同时间段较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测20
单方向的距离,若重测超限,应重测往、返两个方向的距离
单方向的距离,若重测超限,应重测往、返两个方向的距离。 4.3.9测距边的倾斜改正值,可采用水准高差或光电测距三角
单方问的距离,若重测超限,应重测在、返两个方向的距离。 4.3.9测距边的倾斜改正值,可采用水准高差或光电测距三角 高程测量计算。当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确定高差时,应进 行对向观测。其往返测高差之差h应满足式(4.3.9)的要求。
式中—往返测观测的高差之差,m; S一一实测边长,m。
4.3.10对向观测天顶距测量的观测技术要求按5.4节的相关规 定执行。对向观测天顶距测量中误差应满足式(4.3.10)式的 要求。
[4. 3. 10)
ADk = RS + C
式中D。—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或规定的某一高程面上的 长度,m;
D = D(1 + ym Ay? 2R. 24R.
△y一一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之差,m; Rm一一参考椭球面上测距边中点的平均曲率半径,m。 4.3.12 三角形网的测角中误差应按式(4.3.12)计算
4.3.12 三角形网的测角中误差应按式(4.3.12)计算
[WW m: 州士 3n
(4. 3. 12)
n一一三角形的个数。 4.3.13三角形网平差时,观测角或观测方向、观测边均应视为 观测值参与平差,平差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平差后的精度评 定,应包括测角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点位中误差或点位误 差椭圆参数。
3图根单定向角光电测距导线的长度应为同级附合导线长 度的0.8倍;图根无定向角光电测距导线的长度应为同级附合导 线长度的0.6倍。 4图根无定向角光电测距导线宜组成导线网;当为单一无 定向角导线时应有已知点检查;当已知点为高级点时,点位较差 或横向位移不应大于图上0.2mm;当已知点为同级点时,点位 较差或横向位移不应大于图上0.3mm。
4.4.3导线网的选点可按4.3.2条执行。
仪器光学对中器应随时检验和校正。导线的水平角在短 观测时,仪器和照准标志应对中,三等、四等导线宜采用三联 架法或强制对中底盘。 2如受外界因素影响,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范 ,应停止观测。
4.4.5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按4.3.4条执行。
△=[左角]中十[右角]中360°
4.7图根导线水平角观测,采用D2型仪器时可观测一个 半测回”;采用DJ6型仪器观测时可两个“半测回”,“半测回” 不应大于24"。
差木以 4.4.8 导线距离测量技术要求应按4.3.6~4.3.9条执行。 4.4.9 导线天顶距测量技术要求应按4.3.10条执行。 4. 4.10 导线测量测距边的修正及归算,应符合4.3.11条的 规定。 4.4.11 导线测角中误差的计算可按左右角闭合差和导线方位角 闭合差两种方式进行
△△ mp =± 2n
mg =±人 JJp N Y
式中f一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 n一 计算f时的测站数;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的个数
4.4.12导线距离测量的精度评定应符合下
dd mo =土 2n
式中d一一化算至同高程面的各边往、返水平距离之差镀铬标准,mm n一一一对向观测值的个数。 2对向观测的平均值中误差按式(4.4.122)计算
md =± "g V2
式中md一一对向观测一次测量的中误差,mm。 4.4.13各等级导线及导线网计算宜采用严密平差法,精度评定 应包含单位权中误差、点位误差椭圆参数、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 数等精度信息。
.5.1 平面控制测量工作完成后,应对下列资料进行整理: 1 技术设计书。 2埋石点点之记。
3 控制网展点图。 4 原始记录资料。 5 平面控制计算资料和控制成果表。 6 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的检验资料。 7 技术总结报告。 8 其他有关的资料。 4.5.2 项目完成后线材标准,应提交下列资料: 1 技术设计书。 2 埋石点点之记。 3 控制网展点图。 4 控制点成果表。 S 技术总结报告
5.1.1高程控制可分为基本高程控制、图根高程控制和测站点 高程控制,可采用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GNSS高 程测量,其布设层次及精度要求应符合表5.1.1的规定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层次、施测方法租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