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253-2018 溢洪道设计规范(替代SL 253-2000,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 SL 253-2018 溢洪道设计规范(替代SL 253-2000,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1-30
  • 发 布 人: 月光忆江南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SL 253-2018 溢洪道设计规范

    替代SL 253-2000,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在底流消能反弧段未端、消力池池首设置一定高度的跌坎 形成的底流消能方式。

    在泄水建筑物末端的连续实体挑:

    安全阀标准0.15差动挑坎slottedflipbu

    由齿台和沟槽相间构成的或设于不同高程有不同挑角 挑坎。

    建于泄水建筑物下游保护河床不受冲刷破坏的刚性护底 筑物。

    2. 0. 19 空化

    在高速水流中某处的绝对压强低于该处的汽化压强时,出 含空穴(涉及空穴的发生、发展与溃灭)的水流现象

    于空化所引起的固体边界的剥蚀

    cavitationdamage(pitting)

    泄洪消能水舌激溅、裂散等形成雨雾的物理现象。

    3.1.1溢洪道可由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消能防冲设施及出 水渠等建筑物组成。

    3.1.2溢洪道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枢纽布置、坝型、施T.、 生态与环境、运行管理及经济指标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 选定。

    3.1.3溢洪道布置应注意协调泄洪、发电、航运、排漂、过鱼

    3.1.3溢洪道布置应注意协调泄洪、发电、航运、排漂、过鱼、 生态、供水及灌溉等建筑物在布置上的矛盾,避免相互干扰,并 兼顾建筑景观要求

    3.1.4在具备合适的地形、地质条件时,根据洪水特性及对下 游的影响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论证,溢洪道可布置为正常溢洪道 和非常溢洪道,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正常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宜分开布置;若采用集中布置 应充分论证; 2非常溢洪道宜采用开式,经论证亦可采用自溃式或爆 破引溃式; 3非常溢洪道控制段下游结构可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简化 但不得影响主要建筑物安全

    3.1.5设有正常、非常溢洪道时,正常溢洪道泄洪能力不应小

    于设计洪水标准下溢洪道应承担的泄量。非常溢洪道启用标准应 根据工程等级、枢纽布置、坝型、洪水特性及标准、库容特性及 对下游的影响等因素确定。非常溢洪道泄洪时,水库最大总下泄 流量不应超过坝址同频率天然洪峰流量

    应根据下列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1水库特性及洪水调度:

    1水库特性及洪水调度

    2与其他泄水建筑物在布置和运用上的协调; 地形、地质条件,下游河床及两岸抗冲能力; 河道特性及消能要求; 5 与相邻建筑物的连接; 6 闸门型式及定型尺寸; 7 运用及检修条件; 8 造价及维护费用。 3.1.7 溢洪道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布置在岸边或口,宜避 免开挖形成高边坡,且宜避开冲沟、崩塌体及滑坡体。 3.1.8坝址两岸山势陡峻,无可利用业口时,经技术经济比较, 可采用侧槽式溢洪道、滑雪道式溢洪道或溢洪洞。其布置应符合 下列规定: 1侧槽式溢洪道布置应与坝肩布置相协调; 2滑雪道式溢洪道的进口段及控制段布置应与坝体及坝区 其他建筑物布置相协调; 3溢洪洞隧洞段洞线布置与断面设计应符合SL279的有关 规定。

    1侧槽式溢洪道布置应与坝肩布置相协调; 2滑雪道式溢洪道的进口段及控制段布置应与坝体及坝 其他建筑物布置相协调: 3溢洪洞隧洞段洞线布置与断面设计应符合SL279的有 规定。

    和地质构造,以及建库后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对建筑物及边坡 定的不利影响,

    3.1.10溢洪道靠近坝肩时,其布置及泄流不得影响坝肩及岸坡

    3.1.10溢洪道靠近坝肩时,其布置及泄流不得影响坝肩及岸坡 的稳定。在土石坝枢纽中,与大坝连接的接头、导墙、泄槽边墙 等应安全可靠

    3.1.11溢洪道布置应使水流顺畅,轴线宜取直线。如需转弯

    3.1.12溢洪道应合理选择泄洪消能工布置和泄洪消能型式,

    出口水流应与下游河道平顺衔接,避免下泄水流对坝址下游河床 和岸坡的严重淘刷、冲刷以及河道淤积,影响枢纽其他建筑物的 正常运行,

    3.1.13溢洪道的闸门启闭设备及基础抽排水设备,应设置备用

    3.1.13溢洪道的闸门启闭设备及基础抽排水设备,应设置备用

    3.2.1进水渠布置应遵循下列

    1应选择有利地形、地质条件; 2选择轴线方向时,应使进水顺畅、流态良好; 3渠道较长且控制段前设置渐变段时,渐变段长度视流速 等条件确定,不宜小于2倍堰前水深; 4渠道转弯时,轴线转弯半径不宜小于4倍渠底宽度,弯 道至堰宜有长度不小于2倍堰上水头的直线段。 3.2.2进水渠进口布置应因地制宜,使水流平顺入渠,体型宜 简单,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进口布置在坝肩时,靠坝一侧应设置顺应水流的曲面导 水墙,靠山一侧宜开挖或衬护成规则曲面; 2进口布置在口时,宜布置成对称或基本对称的喇叭口 型式。 3.2.3进水渠底宽可为等宽或顺水流方向收缩,进水渠首、末 端底宽之比宜为1~3,在与控制段连接处应与溢流前缘等宽。 底板宜为平底或坡度不大倾向上游的反坡。 3.2.4进水渠渠底可不衬护;水头损失较大时,渠底衬护应通 过经济比较确定;不满足不冲流速要求时,应衬护。 3.2.5进水渠控制段前导墙型式应使水流流态良好,导墙顺水 流方向的长度,宜大于堰前水深的2倍,墙顶应高于泄洪时最高 库水位。

    3.2.3进水渠底宽可为等宽或顺水流方向收缩、进水渠首

    1导墙顺水流向长度应以挡住邻接的大坝坡脚为下限: 2控制段2倍堰前水深距离以内的导墙,其墙顶应高出泄 洪时最高库水位; 32倍堰前水深长度以远的导墙,可设置为下潜式,但墙 顶应高出坝面适当高度:

    4导墙布置与结构设计应满足防渗及稳定要求,并与坝体 防渗系统及变形相协调

    3.3.1控制段应包括堰及两侧连接建筑物

    3.3.2堰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统筹考虑进水渠、泄槽、消能防冲设施及出水渠的总体 布置要求; 2 建筑物对地基承载能力、稳定性、抗渗性及耐久性要求; 3 便于对外交通和两侧建筑物布置; 4 堰靠近坝肩时,应与大坝布置相协调; 5便于防渗系统布置,使堰与两岸或大坝的止水、防渗、 排水系统形成整体

    3.3.3堰的型式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水力条件、运用要求

    技术经济指标等比较选定,宜选用开式溢流堰。堰型可选用开 敬或带胸墙孔口的实用堰、宽顶堰、驼峰堰等型式。 3.3.4堰顶高程、溢流前缘长度、堰顶闸门设置、闸门型式、 闸门尺寸及数量、闸墩型式及尺寸等,应考虑工程安全、洪水调 度、运行条件、淹没损失、工程投资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 确定。

    技术经济指标等比较选定,宜选用开式溢流堰。堰型可选用开 散或带胸墙孔口的实用堰、宽顶堰、驼峰堰等型式。

    闸门尺寸及数量、闸墩型式及尺寸等,应考虑工程安全、洪水 度、运行条件、没损失、工程投资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 确定。

    3.3.5检修闸门设置应根据T.程安全、运行需要确定。

    3.3.6侧槽式溢洪道的侧堰可采用实用堰。侧槽断面宜

    深式梯形断面,靠山一侧边坡坡比可根据地质条件确定,靠堰 侧边坡不宜陡于1:0.5。

    3.3.7闸墩型式和尺寸应满足闸门、交通桥和工.作桥布置、水 流条件、结构及运行检修等要求。

    3.3.7闸墩型式和尺寸应满足闸门、交通桥和T.作桥布置、

    修、交通以及闸门启闭设备布置等要求确定。桥下净空应满足泄 洪及排漂要求。有防洪抢险要求时,交通桥与工作桥应分开

    1在宣泄校核洪水时不应低于校核洪水位加安全加高值。 2挡水时不应低于设计洪水位或正常蓄水位加波浪计算高 度和安全加高值。 3溢洪道紧靠坝肩时,控制段顶部高程应与大坝坝顶高程 协调。 4安全加高下限值按表3.3.9选取

    表3.3.9安全加高下限值

    5波浪要素计算应符合SL744的相关规定。波浪计算高度 取累积频率为1%的波高加上波浪中心线与设计水位的高差

    3.4.1泄槽轴线宜采用直线,当必须设置弯道时,弯道宜设置 在流速较小、水流较平稳、底坡较缓目无变化的部位

    在流速较小、水流较平稳、底坡较缓且无变化的部位。 3.4.2泄槽在平面上设置弯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横断面内流速分布均勾; 2冲击波对水流扰动影响小; 3在直线段和弯段之间,可设置缓和过渡段; 4为降低边墙高度和调整水流,宜在弯道及缓和过渡段渠 底设置横向坡; 5矩形断面弯道轴线的曲率半径宜采用6~10倍泄槽宽度; 6单宽泄量大、流速高的泄槽弯道参数宜通过水工模型试 验确定。

    3.4.3泄槽纵坡、平面布置及横断面形式、应根据地形地

    条件及水力条件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泄槽纵坡宜大于水流的临界坡。当条件限制需要变坡时 纵坡变化不宜过多,且宜先缓后陡。 2泄槽横断面宜采用矩形断面。当结合岩石开挖采用梯形 断面时,边坡宜采用较陡边坡,并应注意由此引起的流速不均匀 问题。 3泄槽沿轴线宜为等宽,当需要变化泄槽宽度时,变化角 度可按附录A.3.3确定。 3.4.4具有两个及以上泄洪孔口的溢洪道,结合运行要求,必 要时可在泄槽内设置中隔墙。 3.4.5泄槽边墙顶高程,应根据水面波动及水流掺气等因素影

    要时可在泄槽内设置中隔墙。 3.4.5泄槽边墙顶高程,应根据水面波动及水流掺气等因素影 响后的水面线,加0.5~1.5m安全加高;对于收缩(扩散)段、 弯道段等水力条件比较复杂及流速较大的部位,宜取大值。

    3.4.5泄槽边墙顶高程,应根据水面波动及水流掺气等因素影

    3.4.5泄槽边墙顶高程,应根据水面波动及水流掺气等

    3.5.1消能防冲设施可采用挑流消能、底流消能或其他消能型 式。具体型式应根据地形、地质和泄流条件,结合建筑物运行方 式、下游水深及河床抗冲能力、下游水流衔接、泄洪、雾化及对 其他建筑物的影响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3.5.2消能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消能防冲设计标准的洪水及以下各级洪水,尤其是 常遇洪水及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应结构可靠、消能效率高,并 具有良好的防空蚀、抗磨蚀、抗冰害能力; 2对超过消能防冲设计标准的洪水,充允许消能防冲建筑物 出现局部破坏,但不应危及大坝及其他主要建筑物安全,且应易 于修复,不影响枢纽长期运行;

    3没于水下的消能设施宜具备检修条件。

    3没于水下的消能设施宜具备检修条件。

    用等宽连续挑坎、差动挑坎、窄缝挑坎或异型挑坎等型式,应根 据枢纽布置及下游河床的情况确定。对大泄量、窄河谷和地质条

    的工程,宜采用窄缝挑坎或异型挑

    3.5.4采用挑流消能遇下列情况时,应采取妥善措施处理

    1地基存在延伸至下游的缓倾角层面及地质构造有可能被 冲坑切断,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2岸坡有可能被冲塌,危及坝肩稳定,堵塞出水渠或下游 河道; 3下游涌浪及回流危及大坝与其他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 运行。

    3.5.5采用挑流消能时,应研究雾化对枢纽及其他建筑物运行

    安全以及边坡稳定的影响,对于窄河谷、十旱少雨地区更应重 视。坝下游的建筑物及露天电气设备、输电线路、交通道路宜避 开强雾化区。多泥沙河流应重视泥雾的影响

    低片能片 消力池,横断面宜采用矩形,平面上宜采用等宽布置,必要时可 采用扩散型布置。流速较小时,消力池内可布置辅助消能工。消 力池具体型式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顶高程可根据池内水面线加适当安全加高确定,并应考虑 件水面波动与水流扮气及下游尾水等的影响

    侧边墙顶高程可根据池内水面线加适当安全加高确定,并应考虑

    底流消能。跌坎底流消能应根据水工模型试验确定跌坎高度、 底高程及池底宽度。

    大,河床及两岸在一定范围内有较高的抗冲能力或有排漂要求白 枢纽。必要时,下游可设置导墙

    游河床及两岸有一定抗冲能力的枢纽,有排漂要求时不宜采用 消力扇下游宜设置导墙

    3.5.12台阶式消能的台阶布置在溢洪道泄槽内,适用于单宽流 量较小的工程,台阶高度、宽度可参考类似工程经验选定。单宽 流量较大或采用联合消能时,应通过模型试验论证。

    3.6.1溢洪道下泄水流经消能后不能直接泄入河道且可能造成 危害时,应设置出水渠。

    3.6.1溢洪道下泄水流经消能后不能直接泄入河道且可能造

    3.6.2出水渠轴线方向宜顺应下游河势,宽度应使水流

    集中,并应防止折冲水流对河岸危害性淘刷

    4.1.1 溢洪道水力设计宜包括下列内容: 1 泄流能力计算; 2 进水渠水力设计; 3 控制段水力设计; 4 泄槽水力设计: 5 消能防冲水力设计; 6 出水渠水力设计; 高速水流防空蚀设计: 8 泄洪雾化及防冰设计。 4.1.2 对于大型工程及水力条件较复杂的中型工程的溢洪道, 其水力设计应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或专门研究。 4.1.3 溢洪道水力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泄流能力应满足设计和校核工况所要求的泄量; 2 体型合理、简单,水流平顺、稳定,并避免发生空蚀; 3 防空蚀设计应符合DL/T5207的有关规定。 4.1.4 溢洪道的水头损失包括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

    4.1.3溢洪道水力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泄流能力应满足设计和校核工.况所要求的泄量; 2 体型合理、简单,水流平顺、稳定,并避免发生空蚀; 3 防空蚀设计应符合DL/T5207的有关规定。 4.1.4溢洪道的水头损失包括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 糙率系数可按附录A.8查用,局部阻力系数可根据有关资料分 析选用

    4.2.1进水渠水力设计应使渠内水流平顺、稳定,水面波动及 横向水面比降小,并应避免回流和漩涡。 4.2.2进水渠的设计流速应大于悬移质不淤流速,小于渠道不 冲流速,且水头损失小。不满足上述规定时,应进行论证。渠道 设计流速宜采用3~5m/s

    4.2.3渠道水面线可在引水渠渠首与堰前3~5倍堰上水头处

    4.2.3渠道水面线可在引水渠渠首与堰前3~5倍堰上水,

    渠道水面线可在引水渠渠首与堰前3~5倍堰上水头处的 断面之间建立能量方程,采用分段求和法计算。

    4.3.1开敲式实用堰(包括正堰和侧堰),堰顶下游面宜优先采 用WES型幂曲线,堰顶上游堰头可采用双圆弧、三圆弧或椭圆 曲线。堰面曲线可按附录A.1.1、附录A.1.2计算。 4.3.2当选用低实用堰时,宜取上游堰高P,≥0.3Hd、下游堰 高P2≥0.6Ha(H.为堰面曲线的定型设计水头)。堰面曲线下 接直线段,坡度宜陡于1:1。 4.3.3带胸墙孔口式溢流堰,当堰顶以上最大水头Hmx与孔口 高度D的比值Hmax/D>2,或闸门全开仍属于孔口泄流时,孔

    高度D的比值Hmx/D>2,或闻门全开仍属于孔口泄流时, 口下游堰面曲线宜采用抛物线,可按附录A.1.4计算。胸墙 缘可采用椭圆、圆弧或其他型式。

    4.3.4堰高较小的低堰,可采用驼峰堰或宽顶堰。驼峰堰堰面

    4.3.5堰的泄流能力可根据不同堰型选用附录A.2中的公式

    1对于常遇洪水闸门全开情况,堰面不应出现负压; 2对于闸门局部开启和校核洪水闸门全开情况,堰顶附近 负压值不得大于0.06MPa。 3闸门全开情况下堰顶附近的堰面负压值可按附表A.1.3 查得。 4.3.7闸墩墩头型式,应满足过堰水流平顺的要求,可采用圆 弧或其他曲线形式。墩尾可采用曲线形或平头形。门槽型式可按 SL, 74的规定选用

    4.3.7闸墩墩头型式,应满足过堰水流平顺的要求,可采用 弧或其他曲线形式。墩尾可采用曲线形或平头形。门槽型式可折 SL.74的规定选用

    4.3.8实用堰末端与泄槽连接段的反弧半径可取3~6倍反弧量

    4.3.9侧槽溢洪道中侧槽段水力设计应满足下列

    1侧槽底坡i,应取单一坡度,且小于按侧槽末端断面临 界水深hke计算出的临界底坡ike。在宣泄设计流量时,槽内应为 缓流。 2侧槽首端断面水深超过堰顶的高度h,应小于堰上水头 H。的一半,保证侧槽内为非淹没出流。 3侧槽首、末端断面底宽比6./6。可采用0.5~1.0。 4侧槽内和槽末断面处均不得产生水跃。槽末宜设置调整段 不宜紧接收缩段、弯道段。调整段长度L可采用(2~3)hke,底 坡宜水平。尾部升坎高度d可采用0.1~0.2倍泄槽首端断面临 界水深hk。 5侧槽段靠山一侧水面雍高△h宜取平均水深h的10%~ 25%,必要时可经水工模型试验确定。 6侧槽段水力计算可按附录A.3.5中的公式计算

    4.4.1泄槽段水力设计应根据布置和最大流量进行水力计算 按水力要素确定水流边壁体型、尺寸及采取的工程措施。 4.4.2泄槽段的水面线,应根据能量方程采用分段求和法或其 他方法计算,计算中应正确确定起始计算断面及其水深。水面线 可按附录A.3.1中的公式计算。 4.4.3当泄槽水流掺气时,应考虑水流掺气后的水深。掺气水 深可按附录A.3.2中的公式计算。 4.4.4当泄槽段内布置收缩段时,收缩角可按附录A.3.3中的 公式计算。对于收缩角大于6°的收缩段,应进行急流冲击波 验算。 4.4.5当泄槽在平面上布置弯道时,应计算弯道段横向水位差 可按附录A.3.4中的公式计算。 4.4.6泄槽段底坡变化处,应采用曲线连接。当底坡由缓变陡 时,可采用抛物线连接,抛物线方程可按附录A.3.6计算;当底

    时,可采用抛物线连接,抛物线方程可按附录A.3.6计算;当底 坡由陡变缓时可采用反弧连接,反弧半径R可采用3~6倍变坡处

    的断面水深h,流速大者宜取用大值。当泄槽段设置掺气减蚀设施 时,在其保护范围内,变坡处的连接方式可不受上述限制

    4.5.1采用挑流消能时,应对各级流量进行水力计算。

    4.5.1采用挑流消能时,应对各级流量进行水力计算。安全挑 距矩、水舌入水宽度、充许最大冲坑深度的确定,不应影响挑坎基 础、两岸岸坡稳定及相邻建筑物的安全。冲刷坑上游坡度,应根 据地质情况确定,宜为1:3~1:6。同时,还应考虑贴壁流和 跌流的冲刷及其保护措施

    4.5.2等宽挑坎的水力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挑流水舌挑距、最大冲坑深度可按附录A.4计算公式及 图表计算。 2挑坎段反弧半径可采用反弧最低点最大水深的6~12倍。 对于泄槽底坡较陡、反弧段内流速及单宽流量较大者,反弧半径 宜取大值。 3挑坎挑角应经比选确定,可在15°~35°之间选择。当采 用差动挑坎时,应合理选择反弧半径、高低坎宽度比、高程差及 挑角差。亦可视需要采用通气孔等减蚀措施。 4挑坎高程应通过比较选定,在保证能形成自由挑流情况 下,可略低于下游最高水位

    4.5.3窄缝挑坎的水力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挑流水舌的内、外缘挑距,冲坑最大水垫深度及范围可 安附录A.5有关公式估算。 2挑坎的收缩比ε=b/B(b和B分别为挑坎出口和进口宽觉 变),宜采用0.2~0.5,出口单宽流量不宜大于1000m3/(s: m),应避免在收缩段内产生水跃。 3挑坎挑角可在一10°~10°之间选择,宜采用0°。当挑坎 高程距离下游水位高差较大,或为增加水舌在空中的扩散采用较 小的收缩比时,挑角可取负值。挑坎高程应根据溢洪道布置及水 力条件经比较选定

    4挑坎的宽度可采取一次或多次收缩。 5挑坎段边墙收缩产生的冲击波交汇点宜接近挑坎出口, 收缩角宜为8.5~12.5°。冲击波交汇点可按附录A.5有关公式 计算,并宜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4.5.4需要调整出坎水舌方向、控制水舌入水位置时,可根据 工程实际情况,在水工模型试验基础上选用异型挑坎。

    .5底流消能水力设计,应符合

    1保证消力池内形成低淹没度稳定水跌,并应避免产生两 侧回流。 2消力池宜采用等宽的矩形断面。 3消力池底板上辅助消能工设置,应根据运用条件综合确 定。当跃前断面平均流速超过16m/s时,池内不宜设置趾墩、 消力墩等辅助消能工。 4采用扩散(收缩)式消力池,或池内设置辅助消能工时, 其体型、布置和水力计算宜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4.5.6底流消能的水力设计,应对各级流量进行计算。池底高 程、池长及尾坎布置等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对于不设辅助消能工 的消力池水力计算,可按附录A.6进行计算。 4.5.7当消力池的出池水流流速超过基岩的充许抗冲流速时 或消力池下游河床非岩基时,应设置防冲齿墙、护坦、海漫、防 冲槽等保护措施,按SL265的有关规定执行。 4.5.8底流消力池跃前断面平均流速大于30m/s时,宜采用跌 坎底流消能。跌坎底流消能的跌坎高度可根据控制池底临底流 速、脉动压力大小及水流流态确定。跌坎高度、消力池长度均应 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4.6.1出水渠水流应平顺、稳定,不产生冲刷破坏。 4.6.2渠道的水面线,可根据下游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和下 游水流衔接条件,按能量方程计算

    游水流衔接条件,按能量方程计算

    4.7.1溢洪道的下列部位和区域应进行防空蚀设计。

    1闸墩、门槽、溢流面、平面收缩(扩散)段、平面弯曲 段、陡坡变坡处、反弧段及其下游段、水流边界突变处; 2异型挑坎、分流墩、消力墩及趾墩处; 3水流空化数≤0.3的部位。 4.7.2溢洪道无掺气减蚀保护的部位,水流空化数。应大于该 处体型的初生空化数ci。水流空化数可按附录A.7.1中的公式 计算。常见体型的初生空化数及空蚀发生与否的判别标准,见附 录A.7.2和附录A.7.3。

    1闸墩、门槽、溢流面、平面收缩(扩散)段、平面弯曲 段、陡坡变坡处、反弧段及其下游段、水流边界突变处; 2异型挑坎、分流墩、消力墩及趾墩处; 3水流空化数≤0.3的部位。 4.7.2溢洪道无掺气减蚀保护的部位,水流空化数。应大于该 处体型的初生空化数i。水流空化数可按附录A.7.1中的公式 计算。常见体型的初生空化数及空蚀发生与否的判别标准,见附 录A.7.2和附录A.7.3。 4.7.3对于容易发生空蚀的部位和区域,应采用下列防空蚀 措施: 1选择合理的体型。 2控制水流边界壁面的局部不平整度,包括混凝土施工中 留下的接缝错台、模板印痕、钢筋头、混凝土表面的凹凸不平及 其他突体、跌坎等。局部不平整度控制标准可按附录A.7.4 执行。 3流速超过30m/s时,根据T程具体情况可考虑设置掺气 减蚀设施;流速超过35m/s时,应设置掺气减蚀设施。掺气减 蚀设施的布置要求及水力设计,按附录A.7.5~A.7.8执行,并 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4选择合理的运行方式。 5采用抗冲性能好的材料。 4.7.4在多泥沙河流上,应同时考虑沙水流对边壁的磨损与空 蚀的联合作用,选用抗冲耐磨性能好的材料。采用掺气设施时, 应考虑泥沙磨损及淤堵对掺气设施和掺气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

    4.8.1溢洪道的布置和泄洪消能建筑物型式、体型的选择,应

    4.8.1溢洪道的布置和泄洪消能建筑物型式、体型的选择,应

    考虑泄洪雾化可能对建筑物和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产生的不利 影响。对于狭窄河谷采取挑流消能的溢洪道,应进行雾化预测。 4.8.2泄洪雾化预测内容包括雾化降雨强度分布和泄洪雾化影 响范围,并根据雾化降雨强度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区。 4.8.3泄洪雾化防护设计方案应根据雾化特点、雾化分区和地 形地质条件等,结合枢纽布置,综合比较确定。重要的建筑物和 电气设施等宜避开雾化影响区域

    4.8.4寒冷地区有防冰要求的T程,溢洪道进口应根据冰情采 取必要的防冰、导冰措施;溢洪道兼作排冰设施时,应研究排冰 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应结合水库运行调度确定排冰运用方案

    防止冰凌堵塞进水渠、闸孔等过流部位; 2 防止静冰、动冰压力损坏溢洪道建筑物; 3保证闸门、启闭机等设备正常操作运行。

    4.8.6冰冻地区的溢洪道设计应符合GB/T50662的有关规定

    4.8.6冰冻地区的溢洪道设计应符合GB/T50662的有关规定

    5.1.1溢洪道结构设计,应根据布置、水力设计、地基及运用 条件,结合防渗、排水、止水及锚固等工程措施,在满足安全、 耐久性的前提下,选用经济合理的结构型式和尺寸。 5.1.2溢洪道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抗震设计及抗冰冻设计应 分别符合SL191、SL203、GB/T50662的相关规定。 5.1.3溢洪道混凝土除应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根据溢洪道的 环境及运行条件等,满足抗渗、抗冻、抗冲磨和抗腐蚀等耐久性 的要求,并应符合SL654的有关规定。

    5.1.4堰体等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设计龄期宜采

    经论证亦可采用180d;其余部位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设计龄期宜 采用28d,经论证亦可采用90d。

    经论证亦可采用180d;其余部位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设计龄期宜 采用28d,经论证亦可采用90d。 5.1.5溢洪道建筑物地基承载力、混凝土与地基接触面的抗剪 指标、岩体及结构面的抗剪指标,应根据工程勘察试验成果,按 有关规范分析确定。

    5.1.5溢洪道建筑物地基承载力、混凝士与地基接触面

    指标、岩体及结构面的抗剪指标,应根据工程勘察试验成果,按 有关规范分析确定

    5.1.6溢洪道的混凝土结构应考虑温度应力影响,并根据当

    的气候条件、混凝土结构特点以及地基约束等因素,采取必要的 结构措施和施工措施

    7溢洪道建筑物设置锚筋时,应经计算并参照类似工程经 定:必要时,设计参数可通过拉拔试验确定。

    验确定:必要时,设计参数可通过拉拨试验确定。

    5.2.1进水渠衬护可采用现浇混凝土、喷混凝土、浆砌块石或 干砌块石等结构型式。

    度不宜小于0.3m,必要时可进行抗渗和抗浮稳定验算。

    5.2.3现浇混凝土衬砌应设置结构缝,其分块尺寸可根据气候 特点、地基约束情况及混凝土施工条件等,参照类似工程经验 确定。

    5.3.1控制段的结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结构型式选择和布置; 2荷载计算及其组合; 3 稳定计算; 4 结构计算; 5 细部设计; 6提出材料强度等级、抗冻抗渗等指标及施工要求,对大 体积混凝土应提出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要求。 5.3.2堰的结构型式可采用分离式或整体式。分离式适用于岩 性比较均匀的地基电子标准,整体式适用于地基均匀性较差的情况。 5.3.3分离式底板必要时可设置垂直水流向的纵缝,缝的位置 和间距应根据地基、结构、气候和施工条件确定。 1分离式底板的横缝(顺水流向),根据应力的传递要求可 选用铅直式、台阶式、倾斜式或键槽式等; 2控制段范围内的结构缝均应设置止水设施。 5.3.4闸室的胸墙可根据工程布置和运用条件选用固定式、活 动式或混合式。固定式胸墙与闻墩的连接,可根据闻室的结构特 点采用简支或固端。胸墙应有足够的刚度,在水压力作用下,不 应产生过大变形。 5.3.5闸墩的型式和布置应符合3.3.7条的规定。大型弧形闸 门的闸墩,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5.3.6控制段的稳定分析可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其底应力及

    5.3.5闸墩的型式和布置应符合3.3.7条的规定。大型弧形闸 门的闸墩,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5.3.6控制段的稳定分析可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注其底应

    实用堰堰体应力分析可采用材料力学法,重要工程或受力条件复 杂时可用有限元法。宽顶堰及驼峰堰底板应力分析可采用材料力 学法、有限元法或弹性地基梁法。

    SL744的有关规定: 一结构自重及其上的永久设备重量; 一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洪水位时的静水压力(取其中一种控 情况); 一相应于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洪水位的扬压力; 相应于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洪水位的波浪压力; 设计洪水位情况下泄流的动水压力; 土压力; 淤沙压力; 冰压力; 其他出现机会较多的荷载; 校核洪水位时的静水压力; 相应于校核洪水位的扬压力; 相应于校核洪水位的波浪压力; 相应于校核洪水位的动水压力; 地震荷载; 其他出现机会很少的荷载。

    5.3.8的规定选择最不利的情况进行计算,必要时可考虑其他可 能的不利组合。

    抗剪断强度的计算公式

    ZW一一作用于堰体上全部荷载(包括扬压力,下同)对 计算滑动平面的法向分力基坑标准规范范本,kN; ZP.作用于堰体上全部荷载对计算滑动平面的切向分 力,kN。 抗剪强度的计算公式: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