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Z 390-2007 水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技术导则(清晰扫描版,附条文说明)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SL/Z 390-2007 水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技术导则
清晰扫描版,附条文说明
输水管路和排水管路,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以减少耗损,杜绝 隐患。
3.1.5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打扫实验区 卫生。 3.1.6 应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安全检查内容可参见附录 A表A1
3.1.5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打扫实 卫生。
3.1.6应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安全检查内容可参见附录 A 表 A. 1。
装饰装修标准规范范本3.2.1实验室常用压缩气体的基本特性及分类应符合GB16163 的有关要求。
3.2.2气瓶的存放可遵循下列要求:
.2.2气瓶的存放可遵循下列要
1气瓶应贮存在专用气瓶间或气瓶柜中。 2气瓶应贮存在阴凉通风处,远离热源、火种,防止日光 爆晒,气瓶周围不应堆放任何可燃物品。 3气瓶在使用过程中应竖直摆放并加以固定。 4氧气瓶、可燃性气体气瓶与明火的距离一般应大于10m; 在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后,距离可适当缩短
5应定期对气瓶间进行安全检查,安全检查内容可参照附 录A表A. 2。
3.2.3气瓶的使用宜遵循下列要求
1气瓶人库验收应检查包装,确保无明显外伤、无漏气现 象,严禁使用超过使用期限的气瓶。 2气瓶应定期进行检验,如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严重腐蚀 损坏或对其安全可靠性有怀疑时,应提前进行检验。 3气瓶内气体不应全部用尽,气瓶内宜留有余压,其中, 情性气体气瓶内剩余0.05MPa以上压力的气体;可燃性气体气 瓶内剩余0.2MPa以上压力的气体;氢气气瓶内剩余2.0MPa以 上压力的气体。 4气瓶应按类别正确选用减压器,安装时螺扣应旋紧,防 止泄漏;开、关减压器和开关阀时,动作应缓慢;使用时应先旋 动开关阀,后开减压器;用完,应先关闭开关阀,放尽余气后, 再关减压器;不应只关减压器,不关开关阀。 5对于装氧化性气体的气瓶,其阀门、调节器或软管不应 沾染油脂。 6在使用氢气的地方,严禁烟火、严防泄漏,用后应及时 关闭总阀。 7氢气瓶和氧气瓶不应同存一处
3.2.4搬运气瓶可遵循下列要求:
1搬运气瓶时,可用特制的担架或小推车,也可用手平抬 或垂直转动。但不应用手执开关阀移动。 2应轻装轻卸,严禁碰撞、抛掷或横倒在地上滚动。 3搬运时应防止气瓶安全帽跌落。 4搬运氧气瓶时,工作服和装卸工具不应沾有油污
3.3.1涉及操作安全的仪器设备,应建立安全操作规程,操 人员应严格遵守。
3.3.2安装新仪器设备之前应详读说明书,应确保新设备
.3.2安装新仪器设备之前应详读说明书,应确保新设备的电
压、电流、环境等符合有关安全规定。
3.3仪器设备使用时应满足以
1应安装符合规格的地线。 必要时应安装电源滤波器,以消除各种仪器运转引入的 高频电流。 3 不应使用情况不明的电源。 4 实验完毕后,应对仪器的安全状态进行检查。 5应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包括仪器管理记录、维护记录和 事故记录
3.4.1 使用及储存玻璃器Ⅲ时应加倍小心。 3. 4. 2 液体加热时应使用耐热的玻璃器Ⅲ。 3.4.3 玻璃器血的使用及处理应符合以下安全要求: 1 在搬动大容量玻璃瓶时,应使用手推车或特制的设备 运载。 2开启紧闭的玻璃瓶塞时,应先将玻璃瓶放在水槽或托盘 内,然后轻敲瓶塞或在瓶颈处稍微加热,以开启瓶塞。 3截断玻璃管或玻璃棒时,应先用布块保护手部之后方可 进行。 4 锋利的玻璃截口处应以火烧熔,使其圆滑。 5 玻璃管插入木塞或橡胶塞时,不应将管口指向掌心。 如玻璃管紧塞在木塞内,不应强行拉拔,而应切开木塞 取出。 3. 4. 4 破裂的玻璃器Ⅲ的处理方法宜符合下列要求: 不应使用有裂痕或边缘破损的玻璃器血。 2宜使用钳子夹起并丢弃玻璃碎片。 3 玻璃碎片宜弃置于指定的金属容器或胶箱中。
4.1.1化学品包括各类化学单质、化合物和混合物。水环境监 测实验室新购入的化学品应按GB13690的规定进行危险性 分类。
副标志11种。当一种化学危险品具有一种以上的危险性时,应 用主标志表示主要危险性类别,并用副标志来表示重要的其他的 危险性类别。具体分类及图形可参见GB13690
4.2.11 化学品的使用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保证新购人化学品的标签内容符合GB15258的规定。 2实验室化学品和配制好的溶液,应贴有标签标明其主要 信息。 3分装或使用完化学品后应立即将容器盖盖紧,防止倾覆 挥发、散落、吸潮等。 4无标签、过期、变质等化学品或溶液,一经发现应按废 品处理。
T应保证新购人化学品的标签内容符合GB15258的规定。 2实验室化学品和配制好的溶液,应贴有标签标明其主要 信息。 3分装或使用完化学品后应立即将容器盖盖紧,防止倾覆、 挥发、散落、吸潮等。 4无标签、过期、变质等化学品或溶液,一经发现应按废 品处理。 4.2.2使用化学品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各种化学品的接 触途径和安全防范知识,应能正确使用各种个人安全防护用品和 实验设施,并应采用以下防护措施: 1工作时应穿工作服并佩戴防护手套,防止化学品通过皮 肤进人体内,工作完毕应立即洗手。 2如遇有小伤口时,应要善包扎并佩戴手套后方能工作; 伤口较大时,应停止工作。 3实验中煮沸、烘十、蒸发等均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
融途径和安全防知识,应能止确使用各种人安全防护用品和 实验设施,并应采用以下防护措施: 1工作时应穿工作服并佩戴防护手套,防止化学品通过皮 肤进人体内,工作完毕应立即洗手。 2如遇有小伤口时,应妥善包扎并佩戴手套后方能工作; 伤口较大时,应停止工作。 3实验中煮沸、烘干、蒸发等均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
防止化学品由呼吸系统进入体内
1存放可燃性物质的容器或橱柜应远离起火源,或置于专 为存放可燃性物质的房间内。 2 自燃物品应在惰性环境中使用和存放。 工作区内应装备合适的灭火装置或喷水消防系统。 4.2.4 腐蚀品的存放与使用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存放或处理腐蚀性物质用的容器或仪器应具备抗腐蚀性。 2使用腐蚀性物质时,应正确使用防护眼罩、橡胶手套、 面罩、橡胶围裙、橡胶鞋等。 3当用水稀释浓硫酸时,应缓慢地将浓硫酸倒人水中,并 加以搅拌,不应向浓硫酸中加水。 4经常使用腐蚀性物质处应备有常用急救药品及喷淋水 龙头。 5腐蚀性物质误人眼内或接触皮肤,应立即用凉水冲洗 15min,并进行医治。
1使用氧化剂时,实验区内不应有引发强烈氧化反应的其 也物质存在。 2使用反应比较剧烈或有可能引发爆炸的强氧化剂时,应 使用安全罩或采取其他措施进行隔离操作。
4.2.6可形成过氧化物的物质使用应符合以下规定:
1熟悉可能存在过氧化物的化学品,并应按相应的操作规 程谨慎使用。 2使用前应核查化学试剂的有效使用日期,不应使用超过 推荐使用日期的化学试剂。 3不应使用瓶盖周围有明显固态颗粒的试剂。 4使用和存储大量可形成过氧化物的物质时,应定期进行 化学试验以检查试剂是否形成过氧化物。
4.2.7光敏性物质应置于棕色瓶中,存放在阴凉、暗处或置
可减少光穿透的其他容器中
1应熟悉不稳定物质使用的操作规程,使用中应避免发生 撞击。 2当怀疑或发现不稳定物质异常时,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3使用前应检查容器上标明的收到及开封日期,不应使用 超过推荐使用日期的试剂。 4一旦发生爆炸,应首先设法隔离爆炸源。 4.2.9致冷剂的使用与防护应符合以下规定: 1仪器设备应保持清洁,特别是工作中使用液态氧时。 2应严格控制气体或流体的混合比,防止形成可燃性或爆 炸性物质。 3盛装致冷剂的容器或系统应有缓冲压力装置。 4盛装致冷剂的容器或系统应有足够的强度,确保其承受 相当低的温度而不脆裂。 5工作中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应佩戴有边罩的安全罩或面罩。 2)当使用的制冷剂可能溢出或喷溅时,应使用可盖住整 个面部的保护罩、不渗透的围裙或罩衣、橡胶裤及高 帮鞋等防护设施。 3)操作时不应戴手表、戒指及其他首饰。 4)使用的防护手套应不漏气且足够宽松,以便在致冷剂 喷溅时能迅速脱下。 4.2.10放射性物质的使用与防护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建立放射性物质使用安全操作规程,使用人员上岗前 应经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2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配备防护器具。 3应建立放射性物质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使用人员、 使用时间、使用范围、用量、操作运转情况、产生废弃物的种类 与数量等。
1应建立放射性物质使用安全操作规程,使用人员上岗前 应经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2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配备防护器具。 3应建立放射性物质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使用人员、 使用时间、使用范围、用量、操作运转情况、产生废弃物的种类 与数量等。
4在操作时,应利用各种夹具,增大接触距离,减少被辐 射量。 5在操作中,应减少被辐射的时间,不得在有放射性物质 (特别是β体、体)附近长时间停留。 6使用过的器具、防护用品、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的试剂 等应存放在专门指定的位置,不应随意堆放和处置
1打碎压力计、温度计及极谱分析操作不慎,将金属洒 落时,可将真空捕集管套在玻璃滴管上,以拾取洒落的汞滴,不 应使用吸尘器。 2洒落的小汞滴可采用以下化学物质之一进行处理: 1)多硫化钠水溶液。 2)硫粉。 3)金属银的化合物
4.3.5购买化学品以能满足实验室需要的最小量为原则,
台或工作间内摆放的化学品应保持最少量。
台或工作间内摆放的化学品应保持最少量。 4.3.6常用化学危险品出、入库及贮存应按GB15603的要求 执行。 4.3.7贮存区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可参见附录A
4.3.7贮存区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可参见附录A
4.3.7贮存区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可参见附录A 表A.3。
4.4.1搬运化学品应轻拿轻放,防止撞击、摩擦、碰摔、 避免坠地或溅射。
4.4.3人工搬运时一次只应搬运适当重量的物品,天件或天 物品应使用小车搬运,但要注意适当的堆放高度,并应有防 落、倾覆措施。
4.4.4购买和运输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品应严格 执行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的安全规定。
4.4.4购买和运输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品应严格
.1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称为实验室 废”,实验废弃物应依其性质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
4.5.1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称为实验
4.5.2废气的处理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1 实验室废气可通过装有废气处理的排风设备处理后排出 室外。 2如遇偶然废气泄漏时,应加大排风设备的排风量,并应 立即打开实验室门窗
4.5.3废液的贮存和处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废液应使用密闭式容器收集贮存,不应使用玻璃器具、 烧杯、长颈瓶等长期存放废物。 2贮存容器不应与废液发生化学反应,一般为高密度聚乙 烯桶(HDPE桶)用于无机类废液贮存;不锈钢桶、塘瓷桶和 玻璃容器用于有机废液贮存。 3不应将互为禁忌的化学物质混装于同一废物回收容器内 废液可按以下类别分开存放: 1)有机废液(卤素类)。 2)有机废液(非卤素类)。
3)汞、氰、砷类废液。 4)无机酸及一般无机盐类废液。 5)碱类及一般无机盐类废液。 6)重金属类废液。 4贮存容器上应注明废弃物种类,并应附有《实验室废弃 物倾倒记录表》,登录废弃物主要成分、数量和处理情况等信息 5废液应适当处理,pH值在6.5~8.5之间,且不存在可 燃、腐蚀、有毒和放射性等危害时,可排人下水道。 4.5.4实验中出现的固体废弃物不应随便置放;可释放有毒气 体或可自燃的固体废弃物不应丢进废物箱内或排进下水管道中; 碎玻璃和锐利固体废弃物不应丢进废纸篓内,宜收集于特殊废品
体或可自燃的固体废弃物不应丢进废物箱内或排进下水管 碎玻璃和锐利固体废弃物不应丢进废纸篓内,宜收集于特殊 箱内集中处理
4.5.5放射性废物应单独收集存放,不应混于般实验室废弃
4.5.8贮存容器如发生严重生锈、损坏或泄漏等情况时,应立 即更换。
4.5.10实验室应制定详细的废弃物转移程序,并应将废弃物移
4.5.10实验室应制定详细的废弃物转移程序,并应将废弃物移 交至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可、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 单位统一处理
.6.1存在下列情况之,应采取控制措施: 工作人员使用危险化学品, 2工作人员接触暴露量超过造成危害的限制值 3有新化学物质生成或操作程序有变化。 4可能影响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其他情况。
4.6.2实验室应采取以下控制措施,减少工作人员接触危险化 学品: 1应采取定期轮班轮岗等措施,减少工作人员接触危险化 学品的时间。 2应采用通风橱或安全通风口等工程控制措施,移走或降 低工作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3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配备如手套和实验服等,避免工 作人员直接接触有害物质。 4应采用代用品措施,用危害小的化学品代替危害大的化 学品。 5应改变处理手段和处理方式措施,降低工作中的接触危 害程度。 6应采用屏蔽及污染监控设备等措施,控制和监控特定情 况下的接触污染状况
5.1.1为避免实验室工作人员直接接触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应 合理配置实验室安全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专人保管,定期检 修,使之保持完好状态。
修,使之保持完好状态。
足部的防护用品,以及具有防御化学腐蚀和放射性性能的防护工 作服。
5.1.4实验室应配备急救医药箱,以及供划伤、擦伤和烧伤的 包批药物
5.1.5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各种化学品的接触途径,并应正
确使用各种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以及个人防护用品。 5.1.6在处理或使用化学物品后,应清洗手部,避免不必要的 危害或伤害。 5.1.7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应出现直接闻危险化学品以及用 a
5.1.7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应出现直接闻危险化学品以及用 嘴吸移液管等操作。
1水环境监测实验室应正确配备通风系统和通风橱等设施 有效地控制或消除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高温、余湿 等。通风系统应满足实验环境要求,具有足够的通、排风量和 风速。 2通风橱的使用应符合以下安全规定: 1)使用前,应检查通风系统是否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2)置于通风橱中的实验器具距外壁的距离不应小于 15cm,以保证容器不致磕碰通风橱吊窗;通风橱周围 放置大型器具时,距基座的距离应大于5cm,以保证 周围空气的通畅。 3)通风橱内台面上不应长期大量存放化学品。 4)通风橱内有可燃性气体或液体时,应禁止放置起火源。 5)煮沸液体或使用活性化学物质时,应放下吊窗遮挡泼 溅物以保障安全。 6)不应将头伸入通风橱中操作。 7)不使用通风橱时,通风橱吊窗应处于关闭状态。 8)应使用适当的气流量测试仪(计)定期检查通风橱的 排风效果,最小气流量不应小于0.5m/s。如果气流量 不能满足要求,应立即进行检测或通知厂家进行维修。 5.2.2冲洗眼部设施使用与维护应符合以下规定: 1冲洗眼部设施应安放在实验室内工作人员使用方便且显 著的位置。 2冲洗眼部设施应能提供持续供应15min以上的水量。 3使用时,冲洗压力不应过大,冲洗距离应离眼球3~ 5mm,且不应直接冲洗在角膜上。 4应定期检查和疏通冲洗眼部设施,冲洗眼部设施应每周 清洗一次,每次清洗时间不应少于5min。 5.2.3防喷溅工具箱应符合以下规定: 1实验室中使用危险品应配备防喷溅工具箱,并应置于方 便取用处。 2防喷溅工具箱中主要应包括以下物品: 1)防喷溅护目镜。 2)防化学物质的手套。 3)塑料袋。 4)多化学物质吸附剂。 5)铲子。
2)置于通风橱中的实验器具距外壁的距离不应小于 15cm,以保证容器不致磕碰通风橱吊窗;通风橱周围 放置大型器具时,距基座的距离应大于5cm,以保证 周围空气的通畅。 3)通风橱内台面上不应长期大量存放化学品。 4)通风橱内有可燃性气体或液体时,应禁止放置起火源, 5)煮沸液体或使用活性化学物质时,应放下吊窗遮挡泼 溅物以保障安全。 6)不应将头伸人通风橱中操作。 7)不使用通风橱时,通风橱吊窗应处于关闭状态。 8)应使用适当的气流量测试仪(计)定期检查通风橱的 排风效果,最小气流量不应小于0.5m/s。如果气流量 不能满足要求,应立即进行检测或通知厂家进行维修,
5.2.2冲洗眼部设施使用与维护应符合以下规定:
1冲洗眼部设施应安放在实验室内工作人员使用方便且显 著的位置。 2冲洗眼部设施应能提供持续供应15min以上的水量。 3使用时,冲洗压力不应过大,冲洗距离应离眼球3~ 5mm,且不应直接冲洗在角膜上。 4应定期检查和疏通冲洗眼部设施,冲洗眼部设施应每周 清洗一次,每次清洗时间不应少于5min。 5.2.3防喷溅工具箱应符合以下规定: 1实验室中使用危险品应配备防喷溅工具箱,并应置于方 任电
1实验室中使用危险品应配备防喷溅工具箱,开应置 更取用处。 2防喷溅工具箱中主要应包括以下物品: 1)防喷溅护目镜。 2)防化学物质的手套。 3)塑料袋。 4)多化学物质吸附剂。 5)铲子。
5.2.4安全挡板的配备与使用应符合以下规定:
1每个实验室应配备一块以上的安全挡板。 2在使用蒸馏、加压和真空等装置时,应使用安全挡板遮 挡,防止发生意外时飞溅伤人。 3安全挡板应保持清洁,若有损坏应立即更换
5.3.1使用眼部防护用品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5.3.1使用眼部防护用品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应根据接触的化学品和工作环境,正确选用眼部防护用 品,或眼部防护结合呼吸防护用品使用。 2在从事可能溅入人眼的实验、搬运或倾倒腐蚀性物质 (如酸、碱等)和毒性液体时应佩戴防泼溅眼镜。 3佩戴隐形眼镜的操作者,应佩戴有校正透镜的安全护 目镜。 4使用产生紫外线辐射的设备工作时,应佩戴可过滤紫外 线的眼罩。
1使用危险化学品,特别是有爆炸或高能化学反应的危险 化学品时,应佩戴面罩对整个脸部进行保护。 2在从事存在爆炸或颗粒溅射危险的工作时,应对颈部进 行保护。 3在有害蒸汽浓度较高、微细分散粉尘存在的环境下工作 时,应佩戴局部呼吸保护装置。 4如果职业接触限值超过充许接触限值,或吸人物有危害 应根据GB/T18664推荐的程序使用合适类型的呼吸防护用品
5.3.3手部防护宜注意以下事
1使用腐蚀性或有毒化学药品时,应针对物质的种类选择 使用合适的防护手套。 2如果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泼溅物,为防正伤害皮肤,应 使用橡胶或塑料制手套。
3如果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皮肤机械损伤,宜使用皮革制或 毛纺织的劳保手套。 4防护手套的使用宜注意以下事项: 1)应查阅厂家说明书,以获得关于防护手套老化、渗漏 及渗透时间的信息。 2)所有类型的防护手套均为可渗透的,应根据所接触物 质的强度、浓度以及手套材料、厚度和渗透时间正确 选用防护手套。 3)脱去手套之前,宜反复进行冲洗,并注意在空气中自 然十。 4)一经褪色或出现其他破损迹象时应及时更换。 5.3.4皮肤及身体的保护应注意以下事项: 1实验全过程应穿实验服。 2工作中使用伤害性或腐蚀性化学品时,不应穿露脚面的 鞋和短裤等。 3接触强酸及酸性气体、有机物质、强氧化剂、致癌物质 及诱变剂时,应使用特定的不渗透的橡胶手套、围裙、水靴及连 游工服垒促
1实验全过程应穿实验服。 2工作中使用伤害性或腐蚀性化学品时,不应穿露脚面的 鞋和短裤等。 3接触强酸及酸性气体、有机物质、强氧化剂、致癌物质 及诱变剂时,应使用特定的不渗透的橡胶手套、围裙、水靴及连 裤工作服等保护设施以防止伤害皮肤。 4沾染化学药品的实验服或工作服不应带回家中并与家庭 衣物共同清洗
5.4.1发生割伤时,应立即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或75%酒精 洗伤口,待仔细检查确认没有异物后方可用止血粉、消炎粉等 物处理伤口。
5.4.1发生割伤时,应立即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或75%酒精冲 洗伤口,待仔细检查确认没有异物后方可用止血粉、消炎粉等药 物处理伤口。 5.4.2发生休克时,应使惠者平卧,抬起双脚,解开衣扣,注 意保温;如果呼吸微弱或停正时,可施行人工呼吸或输氧,同时 应联系急救车讯速送医院治疗
4.2发生休克时,应使惠者平卧,拾起双脚,解衣扣,注 保温;如果呼吸微弱或停止时,可施行人工呼吸或输氧,同时 联系急救车迅速送医院治疗。
烧伤和灼伤可按以下方法进行急
一度症状为皮肤红痛、浮肿。应立即用大量清水洗净烧
伤处,然后涂抹烧伤药物。 2二度症状为起水泡。应立即用无菌绷带缠好,并马上 就医。 3三度症状为坏疽,皮肤呈现棕色或黑色,有时呈白色 应立即用无菌绷带缠好,并马上就医。 4常见的化学烧伤和急救法见表5.4.3。
表5.4.3常见的化学烧伤和急救法
5.4.4急性化学中毒可进行如下抢救: 1吸入化学品后,应立即将中毒人员转移到空气新鲜处; 如呼吸停止,应进行人工呼吸,尽快就医。 2误食化学品后,应立即漱口、催吐,并尽快就医。 3可使用鸡蛋、牛奶等解毒剂,中和或改变毒物的化学成 分,从而减轻毒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
5.4.5发生剧毒性、可燃性或不确定性物质喷溅以及喷溅
处置措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尽快撤走喷溅处的人员,并应提醒附近人员注意喷 溅物。 2)应迅速移走所在场所的起火源,并应切断工作仪器的 电源。 3)应打开通风设备,并应加大排风量。
4)当事故的危害和影响范围有可能扩大时,应撤离该区 域的所有人员。 受伤人员救助宜采用以下急救方法: 1)应将受伤人员从喷溅区转移至通风处。 2)出血处应用冷水冲洗至少15min,对一些能和水发生 反应的物质,应先用棉花或纸吸除后,再用清水冲洗。 3)不宜使用润肤霜、乳液等类似物品。 4)若喷溅物进入眼睛,应立即带领受伤人员至冲洗眼部 设施处,揭开眼脸,冲洗眼睛不宜少于15min。若持 续疼痛或有畏光现象,应到医院检查角膜受损情况
6.1.2应经常对电器设备、线路进行检查,发现老化、破损、
6.1.3所有固定的仪器设备均应接地。
6.1.4烘箱、电炉、马弗炉、搅拌器、电加热器、电力驱动冷 却水系统等不应无人值守过夜工作。使用电炉等明火加热器时 使用人员不应远离工作现场,
6.1.5同一个插座不宜同时使用多台仪器设备。 6.1.6需要对墙电进行维修、改造时,应由有专业资质的人员 进行操作。
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不应用潮湿的手、湿布触摸利 带电工作的电器设备。
6.1.8发现有人触电时应设法及时切断电源,或者用
6.1.9电线走火时,应立即切断电源,不应直接泼水火火。
6.1.10应确保手电筒或应急灯的开关触点灵敏可用。
6.2.1实验设备和线路的安装应符合消防规定,不应随意加大 保险丝,不应存在过载电路。 6.2.2应选择适合所用电器类型的保护装置,如保险丝和电路 开关等。
6.2.3 当插座处于潮湿位置时,应使用0.2mA的地面电困 流器。
6.3.1应选择合适规格的延长线和绝缘方式,使用过程中不应 发烫或有异味产生。 6.3.2延长线上有连接多孔插座时,应使用具保险丝安全装置 或过载保护装置的产品。 6.3.3 使用延长线时,应注意不可将其捆绑。 6.3.4 长距离接设电线宜使用高频电线。 6.3.5 延接电线不可用作永久性线路,
或过载保护装置的产品。
6.4.1为防止突发的断电,应在实验室放置便携式手电筒或其 他应急灯。
6.4.2发生断电时,应立即启动应急灯,并应采取以下
应封紧盛装易挥发性物质的容器盖子。 2 应降下通风橱的窗格。 3 应关闭所有断电前正在运行的仪器设备。 4 应关闭实验室的火源、水龙头、电闸。 5 应保护或隔离正在进行的反应(如电热板上沸腾的液体、 蒸馅)。 6 因断电被迫中止的实验,应切断一切可能产生安全事故 的隐患。 7应从实验室外部锁好门
7.1.6 职工应掌握以下消防知让
1 应能识别火灾危险性、熟悉预防措施和正确运用扑救 方法。 2应能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具有扑灭初期火灾的能力以及 紧急情况下的撤离与报警。
7.2.1实验室、化学药品间等工作场所均应安装烟感探头。烟 感探头的使用与维护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安装于工作场所天花板上的合适位置, 2 应按照制造商说明书,定期检查感应效果。 3 应保持清洁,并定期更换电池。 7.2.2 下列设备或作业环境正上方,不应直接安装烟感探头: 1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质
2 酸浴或酸浸透作业环境。 3 产生粉尘和颗粒的作业环境。 4其他可产生腐蚀性蒸汽或湿气、粉尘等直接腐蚀和阻塞 检测器的作业环境
7.3.1办公室、实验室、药品库、车辆、船只及任何使用可燃 液体或者火源的场所都应配备相应类型的灭火器材。 7.3.2灭火器应置于方便取用处,并标记清晰。 7.3.3置于室外或船/车中的灭火器,应注意防雨和避免失效 置于低温环境中的灭火器,应选择合适的种类。 7.3.4灭火器种类的选择应与可能发生的起火类型相适应,实 验室常见的着火类型、常用的灭火器种类和灭火方法,见 表 7. 3. 4。
表7.3.4着火类型及灭火方法
7.3.5使用灭火器应注意以下:
1使用前应迅速查清起火部位、着火物质及其来源,及时 准确地切断电源及各种热源。 2应对火焰底部进行扫动喷射。 3在室外使用时,应注意站在上风向喷射,并随着射程缩 短,应逐渐接近燃烧区,以提高灭火效率
4若使用灭火器无法扑灭火焰,应立即呼叫消防部门。 5离开现场前,应保证火焰已全部扑灭。
7.4.14 每个实验室至少应备有一张灭火毯,并置于容易取用的 地方。 7.4.2每个实验室应备有防火沙,用以扑灭由金属(钠、锌粉 镁等)及磷所引起的小火。沙桶内应置一个铲子,以供取用防 火沙
防水龙头位置距使用或存放处不宜过远和存有障碍物,
.5.1紧急情况发生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知头验至内小 电、气的阀门和灭火设备的位置以及安全出口位置。 7.5.2实验室发生火灾时,工作人员应采取以下灭火措施和疏 散方法: 1电器或气瓶爆炸引起火灾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气源 开关,并迅速移走周围的可燃物品,不应使用水和泡沫灭 火器。 2应设法隔绝火源周围的空气,降低温度至低于可燃物的 着火点。 3如果工作人员身上着火,不应奔跑,应设法脱掉衣服或 卧地打滚,将身上火苗压灭;就近用水或灭火器,直接喷向身上 灭火。 4根据火势的大小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扑灭火焰。火势较小 时,可用湿抹布等灭火;火势较大时钢结构标准规范范本,则应根据燃烧物的性质, 使用不同方法和灭火器灭火。
时组织人员尽快撤离现场。 6工作人员应按照疏散指示灯和安全出口灯指示的方向进 疏散;当安全指示灯方向和火灾方向相同时,应向相反方向 希散。
同时组织人员尽快撤离现场。 6工作人员应按照疏散指示灯和安全出口灯指示的方向进 行疏散;当安全指示灯方向和火灾方向相同时,应向相反方向 疏散。
8.0.1每次外出采样前,应收集目的地的天气情报,了解样 采集水域的情况,并应分析可能发生的危险。
8.0.1每次外出采样前,应收集目的地的天气情报变电站标准规范范本,
8.0.2野外作业应有两人以上同时进行。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