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T 2433-2019 铁路客车及动车组空调装置运用试验方法

  • TB/T 2433-2019  铁路客车及动车组空调装置运用试验方法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6.2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5-18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2.4运营中二氧化碳浓度和灰尘含量测

    和车内空气中的灰尘含量测试(具备条件时测

    4.2.2.3运行车辆采暖性能试验

    下最低挡位且送风状态稳定后测定车内微风速。 4.2.2.3.2车辆运行城镇建设标准,空调控制置于手动位时,测定和记录下列内容: a)车外温度、车辆运行速度、天气状况、运行区间和地点; b)车内温度、空调送风和回风温度; C 空调装置和车内模拟加热设备的输入功率或电压和电流(具备条件时测量); d)观察和记录空调装置的工作情况。 4.2.2.3.3车辆运行,空调控制置于自动位时,测定和记录下列内容: a) 车外温度、车辆运行速度、天气状况、运行区间和地点; b) 车内温度、空调送风和回风温度; C 车内沿水平面距地板面高度1.1m和垂直方间同一断面0.1m与1.7m之间空气温度的最 大温差; d) 空调装置和车内模拟加热设备的输人功率或电压和电流(具备条件时测量); 观察和记录恒温控制器(如有)或空调控制器(板)动作和空调装置的工作情况

    下最低挡位且送风状态稳定后测定车内微风速。 4.2.2.3.2车辆运行,空调控制置于手动位时,测定和记录下列内容: a)车外温度、车辆运行速度、天气状况、运行区间和地点; b)车内温度、空调送风和回风温度; c)空调装置和车内模拟加热设备的输入功率或电压和电流(具备条件时测量); d)观察和记录空调装置的工作情况

    a)车外温度、车辆运行速度、天气状况、运行区间和地点; b) 车内温度、空调送风和回风温度; C 车内沿水平面距地板面高度1.1m和垂直方向同一断面0.1m与1.7m之间空气温度的最 大温差; d) 空调装置和车内模拟加热设备的输人功率或电压和电流(具备条件时测量); 观察和记录恒温控制器(如有)或空调控制器(板)动作和空调装置的工作情况

    4.3.1静置气候试验方法

    4.3.2运行车辆制冷性能试验

    3. 2.1空车降温速率

    车辆静止,不载客,空调控制置于预冷或手动全冷模式式验前被试车辆置于阳光照射下,开启门 窗,使车辆充分吸热,空调系统置于通风状态,待车内温度达到测亮规定的温度,并保持1h后关闭 门窗。当试验场地的车外温度低于设计工况规定的温度且没有阳此时,可模拟旅客显热的电加热设 备对车内空气进行升温,使车内温度达到设计工况规定的温度。 开始空车降温速率试验前,关闭模拟旅客显热的电加热设备电源。当试验期间车外温度低于 35℃时,保留按照附录B计算的补偿车体传热量Q。当试验期间没有太阳辐射时,保留累附录B计 算的太阳辐射热量史。 先记录一组车内外温湿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等原始数据,然后开启空调装置,每隔10min测量一次 温度、相对湿度、电流、电压及功率等参数,连续测记70min(或供需双方合同规定的时间)或达到车内 设定温度值加2K。

    4.3.2.2舒适区的气流速度测定

    4.3.2.3车辆运行空调控制置于手动位试验

    车内模拟旅客热负荷的加热加湿设备以及补偿车体传热、补偿太阳辐射热的加热设备均匀布置在 车内,模拟旅客热负荷以及补偿车体传热、补偿太阳辐射热的供电电源可分别单独控制,将各加热加湿 设备的功率调节到设计计算要求的值。 对于手动位有全冷、半冷、通风、全暖、半暖等位置的控制器,开始试验时将手动控制置于全冷位 当车内温度达到设计要求温度减2K后,将手动控制置于半冷位,当车内温度达到设计要求温度加2K 后,将手动控制置于全冷位,通过手动控制保持车内平均温度在车内设置温度T。±2K左右。 对于手动位有温控器设置值的控制器,开始试验时将温控器设置值置于设计要求的Tic,设置手动 温控器的车内温度控温范围为T.±2K,开启空调机组制冷,

    4.3.2.4车辆运行空调控制置于自动位试验

    车内模拟旅客热负荷的加热加湿设备以及补偿车 专热、补偿太阳辐射热的加热设备均匀布置在 车内,模拟旅客热负荷以及补偿车体传热、补偿太阳辐射热的供电电源可分别单独控制,将各加热加湿 设备的功率调节到设计计算要求的值。 开始试验时将恒温控制器(如有)或空调控制器(板)置于自动位,车内温度设置值置于设计要求 的车内设置温度T。,设置车内温度控温范围为T。±2K,开启空调机组制冷。

    4.3.2.5车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容积浓度测定

    4.3.2.6车内空气中含尘量测定

    在客室3个测温断面中央距地板面的高度1.5m处布置3个测点,采用滤膜称重法或颗粒统计法 测量。采样需在车内卫生状态良好,人员流动不大的情况下进行。采用滤膜称重法时,采样流量为 40L/min,采样时间不小于25min,采样后滤膜增加重量的平均值作为该车的含尘量,被试车辆的旅客 乘坐率应在90%以上。 进行车内含尘量测定时,在始发站或到达站对车外环境空气的含尘量进行测定,作为背景含尘量 如果背景含尘量达到或超过GB3095一2012中表2总悬浮颗粒物(TSP)24h平均浓度限值二级 (300μg/m)的要求,车内含量测试结果无效。

    4.3.3运行车辆采暖性能试验

    4.3.3.2舒适区的气流速度测定

    车内舒适区气流速度的测点布置见附录E,每个测量点应顺序测定两次,并标出何次的平均值。 两次平均值的相对偏差不应超过10%

    4.3.3.3车辆运行采暖控制置于手动位试验

    对于手动位有全冷、半冷、通风、全暖、半暖等位查的控制器,开始试验时将手动控制置于全暖位, 当车内温度达到设计要求温度加2K后,将手动控制置于半暖位,当车内温度达到设计要求温度减2K 后,将手动控制置于全暖位,通过手动控制保持车内平均温度在T。±2K。 对于手动位有温控器设置值的控制器,开始试验时将温控器设置值置于设计要求的T,设置手动 温控器的车内温度控温范围为T±2K,开启空调装置(含客室采暖装置)进行制热

    4.3.3.4车辆运行采暖控制置于自动位试验

    险时将恒温控制器(如有)或空调控制器(板)置于自动位,车内温度设置值置于设计要求 车内温度控温范围为T,±2K,开启空调装置(含客室采暖装置)进行制热

    4.3.4车辆运行试验的数据记录

    军辆运行,空调控制置于手动位或自动位时,每隔10min记录一次军内外温湿度及空调系统输人入 功率、车辆运行速度等参数,并取车外空气参数符合4.1.2规定的1h以上的测试数据,作为试验有效 数据。 空调控制置于自动位时.注意观察恒温控制器(如有)或空调控制器(板)的动作情况

    4. 4. 1一般要求

    则量结果应连续记录,推荐采用所有被测值至少每分钟读取一次。测量仪器应适合测量位 参数的需要,车外传感器应能耐受风霜雨雪等天气条件、车辆运行速度和振动等影响。

    4. 4. 2. 1空气温度

    则量仪器的分类等级应符合IS07726:2001中表2的S级要求,车辆静置和运行试验用测温 允许误差为±0.3K。

    4. 4. 2. 2表面温度

    测量仪器的分类等级应符合IS07726:2001中表2的S级要求,测量表面温度时应采取预防外部 干扰的措施,防止其他热源的辐射、对流和传导等外部影响。

    4. 4.3 相对湿度

    采用手持式记录仪或连续记录仪,采用连续记录仪时每秒钟应扫描一个读数,采集记录周期至少 为20S。每个采集周期都要计算出算术平均值。 测量仪器的分类等级应符金IS07726:2001中表2的C级要求。

    4.4.5电功率及有关电参数

    使用准确度在1.0%以内的仪器进行此项测量

    4.4.6二氧化碳测试仪

    二氧化碳含量测试仪器测量偏差不应大于测量上限的±5%,稳定性要求每12h漂移 应时间小于15s

    4.4.7含尘量测试仪

    含尘量测试仪的精度应达到±5%。

    含尘量测试仪的精度应达到±5%

    4.5.1车内温度测点

    按附录C、附录D和附录E的规定进行布置。考虑运行试验的特殊性,可以适当减少断面布点数 量,但断面数不应少于1个,

    4. 5.2 表面温度测点

    测试表面温度的测点布置见附录F

    4.5.3送风口和回风口的温度测点

    在客室内靠两端部的第二排座椅或靠近车端部的卧铺间内布置送风口温度测点。 中回风时在回风口的几何中心布置回风温度测点,分散回风时在客室内靠两端部的第二排 丘车端部的卧铺间内或其他能准确测试回风温度的位置布置回风口温度测点

    .5.6车外温湿度测点

    年外温度和相对湿度测点一般布置在车端连接风挡的两侧,复李空调制冷试验时可在布置温 市置湿度测点,冬季采暖试验可不布置湿度测点。车外温湿度测点的布置应避免车辆散热和 可能带来的影响,保证温湿度测试的准确性。布置在车外的温湿度测点和设备应采取措施避 行的影响和固定牢固

    4.6运用试验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4.6运用试验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4.6.1车内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向温度t.计算见公式(1).试验周期内平均温度

    式中: 一每组数据的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o t:——各测点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N——用以计算车内平均温度的测点数。

    ...................(

    t一试验周期内的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M一试验周期内的测量次数。 每组数据的平均相对湿度。计算见公式(3),试验周期内平均相对湿度β计算见公式(4):

    一试验周期内的平均相对湿度

    4.6.2车内平均温差 A

    年内平均温差指测试周期内,车内温度测点中同一水平面高度1.1m或同一垂直方向(同一 与1.7m之间)中最高温度测点的温度tmx与最低温度测点的温度t之差的平均值△t,车 差△计算见公式(5)

    △t—车内最大水平空气温差或车内最大垂直空气温差,单位为摄氏度(℃); 同一时刻内所有同一水平面或(同一垂直方面)测点的最高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max)K 同一时刻内所有同一水平面或(同一垂直方面)测点的最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车外温湿度按列车两侧测点中

    式中: C。——每组数据的平均二氧化碳容积浓度的百万分率; C,—各测点的二氧化碳容积浓度的百万分率; Y测点数。

    C——试验周期内的平均二氧化碳容积浓度的百万分率; M.一试验周期内的测量次数

    4.6.5车内空气中含尘量计算(滤月

    车内空气中含尘量计算(滤膜称重法)

    换算为标准状态的采气量计算见公式(8):

    标准状况下采样空气的体积,单立为立方米(m); 采样地点温度为t(℃)时的采样空气体种.单位为立方米(m); P一采样地点温度为t(℃)时的大气压,单立帕(P; 一采样地点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P—标准大气压.取101325Pa

    4.6.5.2滤膜称重法的含尘量

    中 W一一含尘量,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Wz采样后滤膜重量,单位为毫克(mg): S采样时间,单位为分(min)。

    W一—含尘量,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W,采样前滤膜重量,单位为毫克(mg); W—采样后滤膜重量,单位为毫克(mg); S采样时间,单位为分(min)。

    4.7.1静置车辆空调性能试验报告

    应包括以下内容: a) 试验时间地点和运行区间。 b) 试验车辆的型号、车号、制造工厂及出厂年月。动车组同一编组中其他车的车型和数量,或牵 引机车、发电车、其他车的车型和数量。 c) 被试车空调装置型号、制造厂、结构型式及主要技术参数。 d) 包括以下测试结果: 1)车辆静止时,空车降温速率、空车升温速率及车内气流速度

    2) 车辆运行,空调控制置于手动位时,车内外空气温度及相对湿度(冬李无车外相对湿度); 空调装置和车内模拟加热加湿设备的输人功率或电压和电流。 3) 车辆运行,空调控制置于自动位时,车内外空气温度及相对湿度(冬季无车外相对湿度); 空调装置和车内模拟加热加湿设备的输人功率或电压和电流,车内沿水平面和车辆铅垂 断面方向的空气最大温度差及空调控制器动作情况。 4) 在全部试验过程中,车内有无喷雾和漏水现象。 5)车内二氧化碳容积浓度和车内空气中含尘量。 6)其他说明。 试验的简要结论。 参加试验单位、试验人员、试验负责单位、负责人、试验报告拟稿人、审校人等

    采用电加热和电加湿设备模拟旅客显热和潜热时,电加热和电加湿设备应满足车内使用的安全要 求,其绝缘和耐压性能应满足安全规定。 对客室加热的模拟,每个电加热和电加湿设备的功率应小于或等于500W。对司机室加热的模 拟,每个电加热和电加湿设备的功率应小于或等于100W。

    电加热和电加湿设备应均勾布置在车内地板上,如采用电热毯模拟人体发热时应均匀 座椅或床铺上,使车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均匀

    输人电加热设备的全部电功率计算为输入车内的显热加热量。 俞人电加湿设备的全部刀率一部分计算为潜热量,剩余部分计算为显热量,潜热量等于电 加热水使水蒸发所散发的热,对不同车内温度下电加湿设备散发的潜热量,应进行测试标

    B.1补偿传热计算方法

    补偿传热计算和太阳辐射热计算方法

    Q一一补充车外温度低于35℃时的传热量,单位为瓦(W); K,—被试车车体传热系数,取静止试验时测得的车体传热系数值的1.2倍,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 [W/ (m· K) ] ; F一一被试车车体传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T。一一试验开始时车外的空气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以试验开始时车外的空气温作为计算温度,是考虑车外温度随时变化,而加入车内的热量需要 稳定,一旦计算好加入车内的然量,中途不再改变。当试验开始后,车外的空气温度达到35℃以上, 并维持1h以上时,停止电加热设备的电源

    B.2太阳辐射热计算方法

    当试验日无太阳辐射时,可通过电加热设备在车内加人热量来补偿太阳辐射热量,补偿太阳 按公式(B.2)计算。

    R (B 式中: d一 进人车内的太阳辐射热量,单位为瓦(W); KcDKcQ、KDB— 车顶、侧墙、地板的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W/(m·K)7; FcD、FcQ、FDB、FcH 车顶、一侧侧墙、地板和车窗玻璃的传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8CDV6CODB 车顶、侧墙、地板的阳光吸收系数; JcJcQJDB 车顶、一侧侧墙、地板外表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 D 玻璃透光系数; 遮光系数; 车体外表面换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W/(m"·K)]。 当开始试验后,又出现太阳并维持1h以上时.停止电加热设备的电源

    相邻区域车内平均温度(T)的测点布置见图

    测试客室和相邻区域车内平均温度的测点布置

    说明: 一 一距地板面0.1m高度的测点; 一距地板面1.1m高度的测点 距地板面1.7m高度的测点。

    b)开散式大客室客车

    客室和相邻区域车内平均温度的测点布置示意

    各测点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包间内的测点:布置在每个包间的几何中心点; b)开散式大客室客车内的测点:位于图C.1所示的对角斜线上(旅客舒适区被平分成3等份); c)走廊内的测点(包间式客车):沿走廊的纵向中心线,分别布置在第2个包间及倒数第2个包 间附近; d)通过台内的测点:沿车体中心线与侧门中心线交点处布置测点; e)相邻区域的测点:布置在几何中心点。 如果车辆与上述平面布置(卧车、卧铺车、餐车、座卧合造车)不相符,测点应该按需设定

    测试舒适区最大的室温温差及相对湿度差别的测点布置

    大的室温温差及相对湿度差别的测点布置见图

    元明: + 按附录E所述测点位置; 测量区域的几何中心点,也是相对湿度测点布置的位置。

    测点分布见附录E。 包间式客车的测点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位于与车门相邻的包间的席位上,图D.1中以今标识; b)位于沿客车长度约2/3处的包间席位上,图D.1中以含标识; c)距地板面高1.7m处,图D.1中以标识。 开散式大客室客车的测点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位于临近两端车门处第二排的座位上,图D.1中以今标识; b)位于大客室中心位置处的座位上,图D.1中以令标识; c)距地板面高1.7m处,图D.1中以*标识。 如果车辆与上述平面布置(卧铺车或者餐车)不相符,测点的位置应该按需设定

    测点分布见附录E。 包间式客车的测点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位于与车门相邻的包间的席位上,图D.1中以今标识; b)位于沿客车长度约2/3处的包间席位上,图D.1中以含标识; c)距地板面高1.7m处,图D.1中以*标识。 开散式大客室客车的测点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位于临近两端车门处第二排的座位上,图D.1中以今标识; b)位于大客室中心位置处的座位上,图D.1中以今标识; c)距地板面高1.7m处,图D.1中以*标识。 如果车辆与上述平面布置(卧铺车或者餐车)不相符,测点的位置应该按需设定

    区气流速度及室温温差的测点布置见图E.1。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测试舒适区气流速度及室温温差的测点布置

    施工质量标准规范范本图E.1舒适区气流速度及室温温差的测点布

    E. 1 ± 一般要求

    按附录D的要求,表面温度测量应在同样的包间或区域内进行。 F.2地板及车顶内表面 测点应布置于附录D所示区域的几何中心点。 F.3车窗玻璃 测点应布置于车窗玻璃面的几何中心点。 F.4车窗窗框 测点应布置于窗框的一个垂直边框的中心

    侧墙的测点布置应行合以下要求: a)单侧座位旁的墙面:测点布置于附录E所示的肩部及膝部区域; b)其他的墙面(与相邻区域间的隔墙):测点尽可能接近墙面的几何中心点。

    测试舒适区中3处最不舒服位置的气流速度的测点布置

    测试舒适区中3处最不舒服位置的气流速度的测点布置

    电缆标准距地板面高1.1m处气流速度最高的3处位置为最不舒服的座椅位置。 测点布置 3处座椅位置的气流速度测点应布置在附录E所示的(就座旅客的)头部、肩部和脚部

    ....
  • 铁路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