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正线板式无砟道岔精调作业指导书(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1月)

  • 京沪高速铁路正线板式无砟道岔精调作业指导书(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1月)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1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6-1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6.1.2 调整件准备

    根据轨道几何尺寸测量结果及调整量计算表,准备好相应的调整件。

    施工组织原则: (1)推行专业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标准化作业:

    (2)精调施工作业区段测量、计算及作业人员和检测仪器配置采用 相对固定的原则; (3)无作道岔精调范围应包括道岔及前后各200m的过渡段; (4)“相对测量+绝对测量+人工"相结合的测量方式: (5)工电联合调整。 调整原则: (1)先整体,后局部;先直股,后曲股;先高低,后方向;转辙区 和辙又区少动;两端线路顺接; (2)建立道岔单元进行调整,原则上岔与岔之间距离小于200m应 单元调整; (3)道岔调整时(方向和高低)应有基准线,平面和高程需要调准 到基准线附近; (4)对道岔影响最大的是方向和水平,需注意轨枕间平面、高程变 化率; (5)遵循“重检慎调”的原则:重视轨道检查,保证测量精度,加强 数据分析,制定合理方案; (6)现场调整时采用弦线复核小车数据,调整方案与现场符合后方 可调整; (7)单元固定、人员固定、工具固定,减少系统误差: (8)严格执行现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9)建立轨道儿何状态的统一数据库,并加强管理,确保资料的可 追溯性。

    根据道岔铺装图纸铺设完成后安全标准规范范本,对道岔转辙器及辙叉部分、FAKOP 密贴、滚轮等重点部位进行粗调,

    6.3.1道岔转辙器及辙叉调整

    (1)通过道岔放样确定直基本轨的位置及方向: (2)通过控制尖轨第一牵引l点处样冲点偏差土2mm保证直曲基本轨 的相对位置; (3)通过控制尖轨跟端样冲点偏差±2mm保证基本轨和尖轨的相对 位置; (4)调整尖轨跟端限位器居中,偏差小于等于0.5mm; (5)辙叉的粗调定位与转辙器定位类似

    6.3.2FAKOP调整

    6.3.2 FAKOP 调整

    在18号道岔3号承轨台、39号承轨台以后,42号2号承轨台以前、 74号承轨台以后直基本轨外侧选择合适两个点(该点数据出现频率较高 两点相差土0.3mm以内;轨距接近设计值,控制在0.3mm以内),距直基 本轨边100mm处用专用弦线架拉弦线,逐承轨台测量轨顶面下16mm处 该线与直基本轨非工作边的距离,根据允许偏差进行调整。

    重点控制“九密贴”: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短心轨与岔跟尖 轨;尖轨与顶铁、心轨与顶铁、岔跟尖轨与顶铁;尖轨轨底与滑床台板 心轨与滑床台板:弹条中舌等密贴。

    可动部件与滑床台板密贴

    尖轨轨底与辊轮滑床台板密贴调整

    :用塞尺逐一检查直尖轨与顶铁、心

    对间隙超过0.7mm时要予以调整,调整方法参照现场情况进行处理。严 禁现场对道岔顶铁进行不可逆处理

    精调基准:高程以基本轨(外轨)为基准轨、平面以尖轨(内轨 为甘准动

    精调方法:精调小车辅助人工调整

    精调方法:精调小车辅助人工调整

    (1)转辙器区:先用轨检小车将尖轨前端(18号岔3号、42号岔 2号承轨台)及跟端(18号岔40号、42号岔75号承轨台)处平面、高 程及轨距调整到位,然后利用弦线调整FAKOP区直基本轨平面位置、 利用轨距调整直尖轨平面位置,再开通曲股检查曲尖轨与直基本轨的密 贴,控制尖轨前端与基本间隙0.5mm、其余部分1mm以内。同时,用轨 检小车调整高程。 (2)辙叉区:利用轨检小车调整平面及高程,注意18号岔94号承 轨台、42号岔195号承轨台处轨距加宽(心轨藏尖)。 (3)连接部分:利用轨检小车先调整直股的平面及高程,再调整曲 股的平面及高程(也可利用支距与轨距调整曲股的平面)。 精调流程:如下图。

    6.4.1作业前的准备

    一解除二完成七检查: 一解除:解除所有道岔钩锁器。 二完成:测量仪器设备配置齐全,状态良好,校定完成;CPIII控制 网已复测评估完成 七检查:①检查道岔尖轨第一牵引点前与基本轨之间密贴间隙是否 小于0.5mm、其余部分与基本轨之间密贴间隙是否小于1mm;②检查可 动心轨与翼轨间密贴间隙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包括直股和曲股,可用 撬棍协助尖轨密贴,待反弹后看是否达到密贴);③检查钢轨轨底是否 存在吊板现象,特别是带辊轮的位置;④检查尖轨与滑床台板、可动心 轨与滑床台板密贴是否小于1mm(包括直股和曲股):③检查弹条中舌 与钢轨间隙是否满足0.1~1mm;③检查钢轨轨底与弹性基板外侧挡肩是 否密贴:(7)检查扣件安装是否正确

    6.4.2测量数据采集

    (1)具备CPIII控制网坐标数据和线路设计数据,线路设计数据包 括平曲线、竖曲线、超高、道岔关键点里程及坐标,收集道岔类型、曲

    股线型等设计数据。特别注意“尖轨尖端藏尖、心轨尖端藏尖、翼轨加高” 道岔测量特殊点。 (2)将CPIII坐标数据导入全站仪,道岔相关线性要素输入轨检小 车。 (3)道岔测量必须严格控制测量精度。经常对全站仪进行校准测量 每次设站前做好全站仪正反侧检查。每次设站精度严格控制在容许范围

    以内,后方交汇后视8个CPIII点,保证测站中误差限差满足以下标准:

    (4)测量时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按照全站仪的使用要求进行 测量。考虑天气、太阳直射、雾气、雨后大气端流等因素,选择最佳的 则量时间。在阳光下测量时一定要使用遮阳伞。 (5)测量时将全站仪架设在轨道中心,以减小测距误差对轨道横向 扁移的影响,且在测量过程中,全站仪不受干扰。 (6)全站仪设站好后,应由设站人员看护,注意水准气泡是否居中 (7)数据采集时保证每站最远55~60m,每个承轨台逐个采集。 (8)道岔直向轨道线型测量。将道岔尖轨、心轨转至直向位置并锁 团,使用轨检小车完成道岔直向线型测量。 (9)道岔曲向轨道线型测量。将道岔尖轨、心轨转至侧向位置并锁 团,使用轨检小车完成道岔曲向线型测量。 (10)止线道岔单独测量时,用轨检小车与两端线路搭接长度不少 于70m的轨道线型进行测量,保证道岔与轨道的顺接。 (11)道岔前后200m正线轨道范围应纳入道岔区一起测量,以控 制道岔整体平顺性 测量误差控制措施:

    (1)设站误差控制措施 ①全站仪设站的位置应靠近线路中心,而不是在两侧控制点的外侧。 ②每个测量区间全站仪自由设站时需要8个控制点。 ③与轨道儿何状态检查仪同向的控制点自由设站计算时弃用要谨 慎。 ④全站仪测量之前要首先适应环境温度。 (2)测量误差控制措施 ①选用高精度全站仪,并定期检定。 ②测量时棱镜要对准全站仪。 ③采集数据时小车要停稳,全站仪建议采用精确模式。 ④测量时尽量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5恶劣天气条件下禁止作业,一般中午11点到下午3点之间也要避 免测量作业。 ③全站仪测量斜距控制在50m以内,天气状况的不好时候应再放短 距离。 ?测量过程中要注意检核全站仪设站。 (3)小车内部误差控制措施 ①定期进行儿何尺寸校准。 ②长时间颠簸运输或发生碰撞后及时进行校准。 ③每次测量之前要对超高传感器进行校准

    6.4.3测量数据分析处理

    (1)道岔精调数据分析要根据采集的道岔前、后段正线数据一起分 析。 (2)道岔数据分析可利用精调软件分析,模拟出道岔调整量;可通

    过报表生成CSV文件导入Excel进行分析和调整;可直接通过生成PDF 文件,根据PDF报表进行计算分析。 (3)数据分析原理是先分析基准轨、再分析非基准轨,先整体后局 部。整体分析根据300m长波分析,局部根据30m短波分析。平面位置 基准轨根据30m短波控制在1.4mm以下,非基准轨通过轨距控制,相邻 两承轨台轨距变化控制在0.6mm以下。高程分析是先分析高程基准轨, 呆证30m短波控制在1.4mm以下;非基准轨通过超高来控制,超高控制 生1mm以内,并确保两侧钢轨正反超高不交替出现。 (4)道岔结构特殊位置,其轨道轨距、方向应以优先直向兼顾曲向 的原则单独评估。

    (5)轨检小车数据说明(以AMBERG小车为例)

    轨检小车数据报表主要有1~8项,具体说明如下:

    ①轨枕号:岔枕编号。 ②里程:测量对应的线路里程,是查找动态数据缺陷的依据 ③绝对精度(竖曲线):表示直基本轨的高低状态。正值表示钢轨 测高程比设计高程低;负值表示钢轨实测高程比设计高程高。 ④绝对精度(平曲线):表示直尖轨的平顺度。从小里程往大里程 方向,正值表示钢轨向左偏,负值表示钢轨向右偏。

    5相对精度(超高):表示直尖轨相对于直基本轨的高低状态。止 直表示直尖轨比直基本轨低,负值表示直尖轨比直基本轨高。 ③相对精度(轨距):正值表示实测轨距比设计轨距小,负值表示 实测轨距比设计轨距大。 相对精度(竖曲线):是通过绝对精度(竖曲线)一栏中30m弦 5m间距测点的计算差值。它是反映竖曲线是否超标的依据。 8相对精度(平曲线):是通过绝对精度(平曲线)一栏中30m弦 5m间距测点的计算差值。它是反应平曲线是否超标的依据。

    道岔轨道线型良好,超差点少,可凭经验直接判定道岔的线型调整 量。除此之外,应使用专门的软件底轨道线型进行调整。调整量计算应 遵循“保证直股,兼顾曲股;转辙器及辙义区少动,两端线路顺接的原 则。道岔轨道线型超差调整量计算,应将平面、轨距、方向和高程、水 平、高低分开计算

    根据调整方案,在需要调整的承轨台位置先用电子道尺测量轨距并 标记在相应承轨台上,用电动扳手松开M27螺杆,用起道机起钢轨, 根据调整数据更换调高垫片;松开压机,调整钢轨平面位置使调整后的 轨距与松开前测量的轨距保持一致;电动扳手紧固M27螺杆使其扭矩达 到300N·m;做好现场调整记录。 在基准轨调整完成后,采用电子道尺测量水平进行非基准轨调整。 如果某一区段只需调整高程而不需调整平面位置时,在高程调整至 位后一定要通过电子道尺测量轨距,使平面恢复至调整前的位置再紧固 M27螺杆。 关键点:在更换调高垫片调整高程时,应严格控制平面位置。 (2)平面及轨距调整 转辙器区 转辙器区平面调整时,先直基本轨,再曲基本轨。 直基本轨调整:沿道岔直基本轨外侧在转辙器范围拉30m弦线,使 用钢板尺测量承轨台处弦线距FAKOP区刻槽的距离,并标记在相应承 轨台上,对偏差大于1mm的点,通过更换不同型号的偏心锥调整。电动 扳手紧固M27螺杆使其扭矩达到300N.m;做好现场调整记录。 关键点:BWG42号道岔由于FAKOP区较长,悬线控制效果不好 宜通过计算加宽区中心线线形并输入轨检小车,利用轨检小车数据进行 分析调整。 曲基本轨调整:直基本轨调整到位后,用支矩尺检查曲基本轨与直 基本轨框架尺寸,对偏差超过土1mm的点通过更换偏心锥进行调整。 或采用电子道尺测量直向轨距,对偏差超过土1mm的点,通过更换 偏心锥进行调整

    ②辙又区 辙义区岔心原则上不作调整,利用轨距调整岔心两侧钢轨平面。 ③连接区调整 直导轨采用30m弦线向岔后方向平移,两次张线时搭接区不应小于 10m,用钢板尺测量每个承轨台相应弦线距导轨外侧的距离,对偏差大 于1mm的点通过更换偏心锥予以调整。 通过控制直向轨距调整直尖轨后导轨平面。 通过控制支距调整曲导轨平面。 通过控制曲向轨距调整曲基本轨后导轨平面。 (3)其它 ①直向调整时,同时完成道岔前后线路方向的调整。 ②直向调整完成后,通过轨距检查核对轨道线型质量。 ③调整完成后,用轨检小车复测道岔轨道线型数据,并评估和计算 新的线型调整量。 道岔调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道岔调整时,扣件不宜连续松开10个; ②牵引点处及FAKOP区前后轨距宁大勿小,以确保密贴及轨距均 匀变化; ③平面调整时,宜从调整区中间向两侧调整,以消除累计误差; ④在同一区段平面和高程都需要调整时,高程和平面应同时调整 以减少扣件拆除次数。 ③道岔调整时,严禁同时松开两股钢轨扣件。

    电联调应在道岔线形调整达标之后进

    6.5.1安装调试需要工具

    现场安装调试所需要工具主要有:铜锤、棘轮扳手、偏口钳、十字 形螺丝刀、小型液压千斤顶、L型内六角扳手、开口扳手39AF、开口扳 手36AF、开口扳手24AF、梅花扳手36AF、扭矩扳手、小型安装手 柄、塞尺、1型锁闭行程量规、千分表、4mm测试样板。

    6.5.2转辙器区HRS锁闭装置调试

    (1)首先用水平尺检查转辙机支撑托架是否将电转机水平固定,然 后将道岔转辙器摇至一侧锁闭状态,用钢板尺测量各牵弓引点处的开口值 并记录。 (2)用锁闭行程量规测量转辙器两侧各牵引点锁闭行程并记录。 (3)根据上述记录的数值,按设计要求调整转辙器的开口值、锁闭 行程及基尖轨密贴。具体步骤如下:

    ①把跟部支撑块KIg60/0推在里面: ②把连杆推入到末端位置; ③通过转动偏心螺栓Ebo2来调整弹性辊轮从而使得辊轮和跟部支撑 快之间有一个0.3mm的间隙。通过安装紧固板Sb3和开口销8×63,来固定 扁心螺栓Ebo2避免它转动: ④通过转动偏心螺栓Ebo1来调整跟部支撑块从而能够在尖轨和基本 轨之间能过夹紧0.3mm塞尺: 5用一个磁性表座把千分表固定到锁闭件上。把测量探头放到跟部 支撑块上并设为零。在移除塞尺后,把在尖轨尖端附近锁闭装置的跟部 支撑块往外推出2mm,在中间附近的锁闭装置的跟部支撑块往外推出 1.5mm,用千分表来检查此距离。然后通过安装紧固板Sb3和开口销8x63 来固定偏心螺栓Ebo1避免它转动: ③调整转辙机动作杆,检验绝缘部件是否完好,并将拆下的各种销 余润滑油。调整后要能在动作杆上的控制孔内看到螺纹部件: ③调整转辙器系统和密贴检查装置上的检查杆。要确保连接单元上 的控制孔看到检查杆上的螺纹,(连接单元转动一周能够改变3mm的检 查杆长度)并保证当检查杆被连接到闭合尖轨上时,此开口必须在驱动 器控制点的正上方。密贴检查装置检查杆的正确设置及转辙接点的位置 必须按照生产商的说明来完成。调整方法与转撤器调整方法大致相当, 周整顺序是先调长检测杆再调短检测杆: (4)将三处牵引1点两侧开口及动程调整完毕后,进行4mm不锁闭测 试。 ①牵引点处测试:将一4mm测试样板放在锁闭装置处基、尖轨贴合 面,通电逐点检测三个牵引点;

    ②牵引点间区域测试:将测试样板放在离锁闭装置最近的质铁上。 测试此点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③直向与曲向均要完成以上测试。 在第一次测试后,可能会有个别牵引点锁闭,用塞尺测量尖轨底音 和连杆销接支架下侧的顶部之间的间距,可根据测得的间距来增加调击

    垫圈和碟形弹簧垫圈,其数量详见下表:

    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连杆销接支架BkI80与尖轨轨底连接处的 偏心绝缘套。拆解过程:改变转辙器锁闭状态,让其处于未锁闭状态, 第一、二处牵引点可把夹紧螺栓拆下(摇至一定位置,用撬棍撬住尖轨 即可拆下连杆销接支架BkI80)。第三牵引点更换偏心套时必须拆下连杆 上一侧的三根螺栓,同时拆下拉杆与连杆的销轴。拆解完毕后,根据上 述情况进行调整。再组装时对需涂油的部件必须涂油后安装,HRS锁闭 装置还必须重新进行调整。 完成上述调整后,4mm测试锁闭装置依然闭合,说明此锁闭装置不 能与当前的跟部支撑块配套,需用较大的跟部支撑块(如+4)来更换(出 安装的跟部支撑块为0);如果驱动无法通过连杆来拉动并紧固锁闭装 置,则用较小的跟部支撑块(如一4)来更换。4mm测试完成后,检查所 有螺栓是否正确紧固,开口销是否正确安装

    6.5.3辙叉区域HRS锁闭装置调整

    (1)首先用水平尺检查可动心轨转辙机及下拉装置控制箱支撑托架 是否将电转机及控制箱水平固定,将可动心轨摇至一侧锁闭状态。用钢 板尺测量各牵引点处的开口值并记录。 (2)用锁闭行程量规测量可动心轨两侧各牵弓引点的锁团行程并记 录。 (3)根据上述记录的数值,按设计要求调整可动心轨的开口值、锁 团行程以及心轨密贴。具体步骤如下: ①把跟部支撑块Klg推往里面。 ②把连杆推人到最终位置。 ③通过转动偏心螺栓Ebo2来调整弹性辊轮,从而使得辊轮和跟部支 撑块Klg之间有一个0.3mm的间隙。然后安装紧固板Sb3。 ④通过转动偏心螺栓Ebo1来调整跟部支撑块从而能够在可动心轨 轨尖和翼轨之间能够夹紧0.3mm塞尺。 ③用一个磁性的固定器把千分表固定到锁闭件上。把它放到跟部支 撑块上并设为零。在移除塞尺后,把跟部支撑块往外再推出1.5mm。用 干分表来检验移动的距离。然后安装紧固板。 ③使用锁闭行程量规来检验锁闭行程。确保在两个最终位置的锁闭 行程部分必须一致,以防止锁闭装置的阻塞。锁闭行程的最大差异不得 超过6mm,对所有的锁闭装置,较大的锁闭行程接都必须在同一侧。 ③如果锁闭装置在4mm测试时闭合,通过转动偏心螺栓来调整跟部 支撑块。当偏心螺栓调到最大极限时,可通过更换锁闭件钢轨UIC60处 调整锥套来实现。在通过更换调整锥套对可动心轨进行横向调节后,支 撑轨也应租应进行调整

    8辊轮和跟部支撑块之间的间隙过天或过小,也可影响4mm测试。 这时可对支撑轨下的衬垫高度进行调整。过大降低衬垫高度,这可能造 成支撑座上的螺栓紧固不到位,可在锁紧垫圈上加入两个垫圈。 ③调整转辙机动作杆,检验绝缘部件是否完好,并将拆下的各种销 余润滑油。调整后要能在动作杆上的控制孔内看到螺纹部件。当转辙机 的检查杆被连接到闭合心轨上时,这个开口必须在驱动器的控制点的正 上方。

    流出的油,排出的油还可返回油箱内使用)现场如遇空气不能完全排出 情况时,用六角扳手逆时针转动方向控制阀一圈再回四分之一圈,摇动 手动曲柄可排出空气。在电控操作的状态下,液压下拉装置未将心轨顶 起,可通过调节止回阀。如提升速度慢,可调节低压阀。 (8)检验油位,如有必要,再次加满油。 (9)检验所有连接关节和工具器械的密封性。完成上述工作后,下 拉装置驱动器就可以使用。液压下拉装置驱动器装配有一个紧“手动操 作”,在维护工作或紧急情况下可以操作。具体步骤如下: ①打开液压下拉装置驱动器前端的盖子。 ②用手动曲柄开动电开关,解除电动机转动轴的锁闭。 ③把截留阀(VA)上的转换手柄设定到ZU/CLOSED”位置。 4把手动曲柄插入到现在能够到达的电动机传动轴上。 5用力地把手动曲柄向右旋转照明标准规范范本,然后下拉装置就可启动了。 ③把液压下拉装置驱动器放在手动状态,然后用电动测试,如心轨 不动即为正常。

    板式高速无确道岔下拉装置结构示意图

    装置满足如下两个条件:偏心螺栓Ebo5与连接杆距离3土0.5mm、液压缸 体与连接杆距离为6mm。

    道岔精调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根据要求挑选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技 术员和技术工人进场。所有技术和管理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施工前所 有作业工人都必须经过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主要进场人

    (2)主要现场作业设备

    道岔在调整完成后,要按程序组织验收。其各项指标允许偏差应符 合《关于印发《客运专线铁路高速道岔首组铺设质量评估实施细则》(试 行)的通知》(工管工[2010]30号)中的相关要求。 关键控制点: (1)道岔儿何状态(高低、水平、方向、轨距、扭曲、轨距变化率 重要性大于其他指标,决定了高速道岔的平顺性。 (2)密贴尤为重要,重点是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可动部件 与滑床台板、弹条中舌的密贴。各牵引点开口值与锁闭量,关键是确保 内侧数值均衡,偏差控制在2mm内。 (3)钢轨件的组合偏差:重点是尖轨与基本轨降低值、心轨与翼轨

    降低值、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 (4)转换设备:重点是转辙机方正、轴线偏差。 (5)精调作业不得影响或改变道岔锁定轨温。 (6)道岔前后过渡段应重点精调水利水电标准规范范本,以提高轨道平顺

    ....
  • 铁路标准
  • 相关专题: 高速铁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