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RCC 32804-2019 中低速磁浮交通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 Q/CRCC 32804-2019  中低速磁浮交通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7.5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6-1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0.15轨距trackgauge

    2.0.16 轨枕间距sleeper spacing

    服务质量标准线路方向上相邻两根轨枕中心线之间的距

    2.0.17轨排接头trackpaneljoint

    邻轨排之间的伸缩、限位连接装置。

    2.0.18 承轨台 support rail bed

    支承和固定轨排,并将列车荷载传向承轨结构的一种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是轨道 告构的组成部分

    0.1y道岔平台supportplatformforturnout 承载道岔整体结构的稳定基础,是道岔安装、检测、维修作业的重要结构

    2.0.20道岔桥bridgeforturnout

    用于支承道岔的桥梁结构。

    2.0. 21 接触轨 contactor rail

    2.0.21接触轨contactor rai

    敷设在承轨梁两侧,通过受电靴向中低速磁浮列车供给电能的导电轨。

    2.0.22中低速磁浮道岔

    2.0.22中低速磁浮

    中低速磁浮线路的转线设备,由主体结构、驱动、锁定、控制等部分组成。其主体 告构梁由三段钢结构梁构成,每段钢结构梁依次围绕三个实际点旋转实现转线。按照结 沟组成和功能状态,可分为单开道岔、对开道岔、三开道岔、多开道岔、单渡线道岔和 交叉渡线道岔。

    用于固定导轨和接触轨的可转动轨道钢结木

    2. 0. 24 垛梁 buttress girdel

    凝土梁和道岔梁之间起过渡连接作用的固

    2.0.25道岔基线baseline of turnou

    25密基线baselineofturnout 岔直向位置线路中心线。

    道岔直向位置线路中心线。

    路基与设置在路基之上的承轨梁组成的结构物

    路基与设置在路基之上的承轨梁组成的结构物

    2.0.27路基subgrade 经开挖或填筑而形成的,用于支承承轨梁及轨道结构的土工结构物。

    2.0.27路基subgrade

    2.0.28横坡horizontal slope

    为消除或减少中低速磁浮列车在曲线区段运行时产生的自由侧向加速度,对轨道 面设置的横向坡度,以轨道基准面与线路横向水平线的夹角表示

    2.0.29沉降评估settlementevaluation

    根据沉降观测数据,结合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措施,综合分析评价路基、桥涵、隧 道等建(构)筑物沉降是否满足要求的过程

    3.0.1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施工调查,调查地上、 地下各种构筑物,核对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 3.0.2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做好施工策划,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及关键工序专项施 工方案,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制定有效的环保措施。 3.0.3施工单位施工前应对沿线周边房屋及既有线路进行核查,并应对梁场选址 运梁便道等临时工程进行调查。 3.0.4施工测量应建立双检制度,测量坐标系统应与设计坐标系统保持一致,按照 相关要求定期对控制网和施工测量网进行复测。 3.0.5施工单位应按照规定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向有 关单位反馈相关信息。 3.0.6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质量自控,严格工序管理,按照规定做好隐蔽 工程的检查、记录和签认,做到工程质量全过程控制。 3.0.7 隐蔽工程,应检查合格并办理签证后,方准进行下一步工序的施工。 3.0.8 工程施工应控制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的精度,并应满足限界要求。 3.0.9 设备安装应符合限界要求,并应满足车辆行驶和安全运营的条件。

    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

    4.1.2施工单位应在熟悉设计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设计标准、技术条件和相 应规范,并结合施工调查核对设计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4.1.3困难地段轨道铺设,深基坑施工,高大模板支架工程施工,曲线段轨道精调 施工,道岔运输与吊装,道岔安装,承轨梁吊装,承轨梁运输、架设等关键工序的施 工,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立规范,并结合施工调查核对设计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4.1.3困难地段轨道铺设,深基坑施工,高大模板支架工程施工,曲线段轨道精调 施工,道岔运输与吊装,道岔安装,承轨梁吊装,承轨梁运输、架设等关键工序的施 ,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4.1.4方 施工单位应根据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具体要求编制施工方案及施工安全方案 4.1.5施工单位应将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施工进度计划、过程控制及质量标准 业标准、材料设备及工装配置、安全措施及施工注意事项等,向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 支术交底。 4.1.6施工单位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调查结果,按永临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并制定 目应环境保护措施,完善排水系统,保护水质,控制扬尘,减少水土流失并减少对水文 态的改变。 4.1.7取、弃土场等临时用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宜选取荒地,少占农由、耕地 4.1.8应按照工程规模、进度安排、专业类别等要求,以及“专业化、合理跨度 登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编制人力资源需求和使用计划。

    4.1.5施工单位应将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施工进度计划、过程控制及质量标 业标准、材料设备及工装配置、安全措施及施工注意事项等,向参与施工的人员进 术交底。

    4.1.6施工单位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调查结果,按永临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并制 应环境保护措施,完善排水系统,保护水质,控制扬尘,减少水土流失并减少对水 态的改变。

    4.1.8应按照工程规模、进度安排、专业类别等要求,以及“专业化、合理跨度 赁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编制人力资源需求和使用计划。

    4.2.1施工调查前应编制施工调查计划,明确施工调查的依据、调查的主要内容 法、参加调查的人员及分工。

    方法、参加调查的人员及分工。

    4.2.2施工调查前应根据编制项目和单项或单位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需要, 按不同深度分别进行,单项或单位工程施工调查应结合施工放样测量进行。 4.2.3施工调查发现现场实际情况与勘察设计文件不符时,施工单位应以书面形式 及时联系建设单位和其他相关单位处理

    .2.4施工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调查当地生产物资供应、工业加工能力,通信设施和水陆交通运输能力,水源 和电源供应能力,原材料供应等情况,以及当地计量、检验机构情况。 2调查可利用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包括人工费、就业情况等。 3核查沿线架空、埋地的各种电力、通信等管线和临时建筑物等建筑限界,有关 营业线设备及运营情况。调查大型施工机械通过地段的限界情况。 4调查当地生活供应、医疗、卫生、防疫和民族风俗习惯情况,以及施工队伍应 主意的事项等。 5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收集沿线的水文气象及环境等有关资料 6调查现有可利用驻地或新建驻地的环境条件情况。

    4.2.6施工调查结束后,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调查结果及时编制施工调查报告。

    4.3.2施工图核对包括现场核对和图纸核对。主要应核对施工图纸相互间的一致性 统性及其与现场实际情况的相符性,并应满足工程施工需求,核对无误后方可使月 核对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递交建设、设计和监理单位进行解决

    4.3.3收集并整理相关工程测量资料,采取现场与内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量资 对。

    4.3.4施工方案应结合气候、环境、线路特点、材料供应、作业方式等因素进行方 案比选,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施工装备配置和劳动力组织。施工方案应按程序评审, 审批后方可执行。

    4.3.6施工作业指导书应按照标准化管理要求,将先进成熟的工艺工法、科学合理 内生产组织与建设标准、质量目标、安全环保要求以及现场施工条件相结合进行编制, 宜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

    4.3.7施工技术交底应以书面形式分级进行,直至作业层。项目总工程师应对项目

    4.3.7施工技术交底应以书面形式分级进行,直至作业层。项目总工程师应对项 各部室及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项目技术主管人员应对作业技术负责人进行技术 作业队技术负责人应对班组长及全体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4.3.8应编制培训计划和培训资料,并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质量、安全等岗前 音训。

    4.4.1工程施工前,应按施工进度计划,落实各类材料和部件来源,其供货 与施工进度匹配

    4.4.3材料存放仓库、场地周围应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并配置消防器材

    4.4.4材料堆码基底应平实,各类材料堆码应便于装卸、取放、清点。材料堆码 立标牌,标识产地、型号、规格、进场数量、检验状态。

    4.4.6应根据工程类型、施工条件、工期要求、气象水文条件等因素,按照 进、安全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配置机械设备,积极推进机械化施工。

    4.4.7施工机械设备应加强管理,以保证机械状态性能良好为原则,

    4.4.7施工机械设备应加强管理,以保证机械状态性能良好为原则,做好机械设 验收、检验、保养、维修和记录等工作

    安全适用的原则编制设计文件,经相关单位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

    4.5.2混凝土拌和站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拌和站宜建在混凝土结构物密集、用量集中的地段或重要构筑物附近,并应保 证运输通道通畅。大型预制场应单独设置拌和站。 2拌和站建设方案应考虑管理、投资、交通、设备使用效率以及工程工点分布和 需要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3拌和站宜进行封闭管理,各工序、作业区应有明细的操作规程。 4拌和站生产能力应根据供应区段混凝土需求计划通过计算确定。根据设计生产 能力、混凝土连续浇筑作业要求等选配拌和站主机设备,并应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储备 同一拌和站宜配置不少于两套拌和设备。 5拌和设备和储料罐应设置在稳定可靠的基础上,混凝土拌和施工中不应产生下 沉、倾斜。

    4.5.3制梁场、存梁场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制梁场建设前应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其规模应根据供应范围内桥梁种类 放量,梁的供应时间、生产周期及以后的拆迁、场地恢复等因素综合考虑。 2制梁场选址应根据架梁计划设在桥梁比较集中及运输距离比较适中的地段内 应有利于桥梁预制、存放、运输和架设,同时应考虑交通状态、地形地质、水电供应 沙石料源、环保要求等情况。 3制梁场布置应满足生产流程和存梁数量的需要,并考虑桥梁相关试验所需场地 和设置道路及排水系统的场地要求。对数量较少的梁型,可按大跨度梁建设台座。 4后张梁制梁台座和先张梁张拉台座应经过专项施工工艺设计,具有足够的强度 利度、稳定性和适应操作需求的构造,应满足制梁各阶段施工荷载及施工操作要求。 5存梁台座的地基和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台座顶面相对高差不应大于桥梁 包面设计允许偏差。对有盐雾侵蚀影响的梁场,存梁台座顶面应高出地面0.8m以上。 字梁场地应排水通畅、无积水。

    制梁场地横列式布置为常见的布置方法,即将制梁生产线和梁的运输线平行设置, 这种布置占地较大,但工艺流程合理,存梁不受运输条件的限制,适宜大批量生产

    1轨排基地的建设规模应根据工程规模、进度要求、使用期限、现场条件 经合理比选后确定。 2轨排基地主要由轨排待检测区、检测完成区、检测辅助区组成。 3存轨台布置应考虑轨排的轨枕间距,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25,同组存轨

    台标高允许偏差为±2cm

    台标高允许偏差为±2cm。 4轨排基地的场内堆置物与轨道及走行线间应留有不小于0.5m安全距离,并应 舒合消防的有关规定

    建立室内轨排组装车间,能改善工作条件,有利于提高组装质量和工作效率。为 轨排组装精度,需建立生产流水线,制定轨排组装作业书,配备专用组装胎具并定 行检校

    4.5.5临时便道、便桥施工应符合下列

    4.5.S 临时便道、便桥施工应付合下列规定: 1修筑标准应按施工运量、施工机械的最大荷载,沿线交通和工程量分布情况综 合确定,并满足施工需要。有设计要求时,应按设计标准修筑。 2应优先利用既有道路、桥梁,必要时通过加固既有桥梁、道路来满足施工车辆 通行的要求。施工过程中应经常维修、养护。 3新建的便道、便桥宜统一设置路面宽度、道路等级,较长的临时道路应设置会 车道,在陡坡急弯处应设置交通警告标识。

    1取土场应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区段土石方调配方案及取土数量,并结合取土深 度、施工方法、用地要求和当地土地利用、环保规划情况进行布置。 2取土场条件适宜时,可采用深井降水、深坑取土和坡地取土等节约用地的措施 3多雨地区或雨季施工时,应有防止地表水流入取土场内的措施,并应随时排除 取土场内积水。 4弃土场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并应保证山体和自身的稳定,不影响附近建筑物 衣田、水利、河道、交通、环境的安全和使用。 5弃土应按弃土场设计弃土容量弃土。设有挡渣墙时,应在挡渣墙施工完成后方 可弃土。 6取弃土场应按设计及时完成环保工程和防护工程

    4.5.7钢筋加工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合理选择地点,减少进入现场的二次搬运,加工与使用应无干扰。 2 场内应进行功能区划分。 3运输门式起重机的设计,起吊高度、吨位,运行的线路应进行规划

    4.5.8运梁道路及桥上临时轨

    承载力且应平整、顺直,保证预制梁顺利运输。施工前应根据运架设备运行技 定相应标准,经相关单位批准后实施。

    4.5.9临时用电应根据沿线电力资源可利用情况,确定供电方案,宜优化选用当地 电源。采用当地电源时,应根据工程分布情况,计算用电量,选用临时电力线的标准。 采用自发电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定采用集中发电或分散发电方案

    4.5.10临时给水应根据沿线水资源情况,确定施工供水方案。距离水源较远的供电 或工程较集中地段,可修建水干管路、根据用水量选定给水管路的标准

    4.5.11临时通信应优先利用沿线既有通信资源,困难时可设置临时通信系统。根据 召线的地形条件,临时通信系统可选择采用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方式,其标准根据工程 的具体情况确定。

    临时工程的设计宜采取临时工程与正式

    临时工程应符合国家环保节能等法规和

    程应符合国家环保节能等法规和技术标准

    1.1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应与勘察设计坐

    5.1.2工程建设阶段,施工单位应定期对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复测,对控制网的完 整性和稳定性进行检查,对破坏的控制点进行恢复。 5.1.3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书写清楚,签署完整,并应复核。各种测量 的原始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按有关规定妥善保存。 5.1.4施工测量过程应建立双检制度,并严格执行,测量资料应经不同人员计算核 对无误后方可使用。

    5.1.5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应做好经常性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并定期检定

    5.1.6变形监测应符合现行中国铁建企业技术标准《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测量 》(Q/CRCC32802)相关规定

    5.2.1施工测量控制网布设应符合现行中国铁建企业技术标准《中低速磁浮交通工 呈测量规范》(Q/CRCC32802)有关规定,

    5.2.2卫星定位控制测量的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可分为一等控制网、二等控制网、 三等控制网、四等控制网、五等控制网;边角网控制测量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可分为二 等控制网、三等控制网、四等控制网和一级控制网、二级控制网。

    平面控制网分级布网体现了控制测量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使各级控制网具有可重 复测量的条件,便于控制网复测及恢复;能分级消化系统误差,使系统误差不累积;便 于分段施工测量。 在卫星定位控制测量的精度等级中,一等网主要用于框架控制网(CFO)测量;二 等网主要用于基础平面控制网(CFI)测量,以及复杂特大桥施工控制网测量和有特 殊要求地下结构的平面控制网测量;三等网主要用于线路平面控制网(CFIⅡ)和特大 桥施工控制网测量;四等网主要用于施工控制测量;五等网主要用于线路勘察、中线 地形和低精度施工测量时的控制点加密。 在边角网控制测量的精度等级中,二等网主要用于替代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无法观测基础平面控制网(CFI)时的平面控制测量;三等网主要用于地下 结构施工的平面控制测量和洞内CFIⅡ控制网测量;四等网主要用于施工控制测量;一 二级网主要用于线路勘察、中线、地形和低精度施工测量时的控制点加密。

    5.2.3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的精度等级划分及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2.3的规定 黑卫定 技杰

    5.2.3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的精度等级划分及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边长短于500m时,一等、二等、三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5mm,四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7.5mm,五等边 米中误差应小于10mm。

    长中误差应小于10mm

    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建立的卫星定位控制网的精度分级是在充分考虑 卫星测量精度高,布网灵活性强,相邻等级网的布网方法、测量方法和观测时间没有太 大差异的前提下,根据磁浮交通工程对测量精度的需要和磁浮交通工程卫星测量网带状 布设,长、短边边长悬殊等特点划分的。 固定误差与比例误差系数b取值应根据实际测量误差确定,综合卫星定位测量实 践经验,应随精度等级变化而制定,与所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无关。 关于基线长度短于500m时边长中误差的规定,由于GNSS测量存在固定误差,对 于短基线,难以满足表5.2.3中基线边方位角中误差及约束平差后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 差的要求。因此对于短于500m的基线,按“一、二、三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5mm,四

    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7.5mm,五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10mm”要求执行,无须再满足表 5.2.3中基线边方位角中误差及约束平差后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的要求。

    5.2.4边角控制网包含导线、三角形网和自由测站导线网,导线可布设成附合单导 线、闭合导线、导线环网或交叉导线网,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表5.2.4的规定

    表5.2.4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1.表中n为测站测角个数

    5.2.5中低速磁浮工程高程控制网按照等级和功能分为线路水准基点控制网和轨 制网(CFⅢ)高程网控制网的精度等级及布点要求,应符合表5.2.5的规定

    表5.2.5高程控制测量等级及布点要求

    线路水准基点控制网测量按二等水准网施测、轨排高程控制网测量按精密水准施 则,是根据已开通运营的长沙磁浮交通工程高程控制测量方法制定的。以长沙磁浮交通 工程为例,轨排控制点25m一个,点密度较大,因此轨排控制网高程测量点间距为 25~50m。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高程控制测量等级的划分是根据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建 设的需要,在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等级系列的基础上,增加 了精密水准测量的等级。精密水准测量是介于二等水准和三等水准测量精度的一个等 级,专用于轨排高程控制网测量。除增加的精密水准测量外,各等级高程控制网的精度 等系列引用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和《国家三、四 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

    离不宜小于600m,按二等网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施测,全线宜一次布网、测量、整网 平差。

    离不宜小于600m,按二等网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施测,全线宜一次布网、测量、整网 平差。 5.2.7CFI控制点应沿线路布设,每500m左右布设一个点,平面采用三等控制网 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施测,高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施测。 5.2.8轨排控制网CFⅢ应沿线路每隔25~50m布设一对,应附合于线路平面控制网 CFⅡ,宜在沉降评估通过后进行施测。 5.2.9轨排控制网CFⅢ平面测量采用自由测站导线法施测,CFⅢ平面网约束平差后

    符合表5.2.9的规定,观测及数据处理等技术要求尚应符合现行中国铁建企业技术 《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测量规范》(QO/CRCC32802)的有关规定

    表5.2.9CFⅢ平面网约束平差后主要技术要

    轨排控制网CFⅢ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10的规定

    表5.2.10CFⅢ高程的主要技术要求

    5.2.11工程建设期间,应加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复测维护工作,定期复测内 容、频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单位接收控制网后,应对CFI、CFⅡ进行复测。 2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期间每半年应对CFI、CFⅡ复测一次。 3一般情况下宜逐级控制进行约束平差,困难时可选用测段内稳定的同级控制点 进行约束平差,分段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由于在工程建设期间,控制网破坏或受施工干扰,因此定期对控制网进行维护。不 定期维护主要是根据工程需要,为保持控制网的准确稳定,进行的复测;特殊地质条件 或特殊情况下,加强复测维护。 一般情况下,勘察设计单位在CFO、CFI、CFIⅡ复测时逐级控制进行约束平差,由 于工程进度原因需要分段进行复测时或各施工单位独立进行复测时,无法严格按照等级

    控制要求进行平差计算,因此规定可采用同级控制点进行约束平差,但应注意对选用的 约束点进行稳定性分析

    5.3.1轨排及道岔测量和检测应以轨排控制网CFⅢ为控制基准

    5.3.1轨排及道岔测量和检测应以轨排控制网CFⅢ为控制基准.

    5.3.2轨排及道岔定位点放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轨排及道岔定位点放样应依据CFⅢ控制点,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进行测设,自 日设站观测的CFⅢ控制点不宜少于3对。更换测站后,相邻测站重复观测的CFⅢ控制 点不宜少于2个。 2轨排及道岔定位点,自由设站点的精度宜符合表5.3.2所示要求。

    表5.3.2自由设站精度检查要求

    3当自由设站点的精度不满足表5.3.3的要求时,在保证CFⅢ控制点不少于2对 的前提下,应剔除超限CFⅢ点重新自由设站,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4在自由设站点精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轨排定位点放样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轨排及道岔定位点单站的放样距离不宜大于60m。 (2)轨排及道岔定位点放样纵横向允许偏差分别为2mm、1mm。 (3)重复设站后的点位重复测量坐标差值不应大于2mm

    自由设站是在工作区域的线路中线附近任意一点架设全站仪,测量线路两侧多对轨 排控制网CFIⅢI点的方向和距离,通过多点边角后方交会原理获取仪器中心点的平面和 高程位置。为了保证测量精度,要有一定的多余观测量。另外为了相邻设站间的平顺搭 接,要求相邻设站间有一定的重复观测点

    5.4.1路基施工平面测量可依据平面控制网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高程测量可依 程控制网采用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5.4.2路基附属工程施工放样可依据控制网采用全站仪、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

    5.4.2路基附属工程施工放样可依据控制网采用全站仪、全球定位系

    量(GNSSRTK)等方法。

    极限误差不应超过±5cm。 5.4.4对于挖方支挡结构,应放样开挖边界,施工中控制好开挖边坡坡度。 5.4.5路基挡墙施工测量时,应以控制网放样挡墙控制轴线,并钉设挡墙轴线桩 安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轴线桩高程。 Ⅱ承轨梁施工测量 5.4.6承轨梁施工测量应依据线路平面控制网CFⅡ,采用极坐标方法进行放样,并 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平面控制网CFⅡ分段布设时,每一段两端应至少包含两个共享控制点 2控制点应埋设在承轨梁上,并与地面上已有的高架结构施工控制点组成控制网。 盖梁上控制点的点间距宜为100~150m,地面上的高架结构施工控制点平均间距宜 为350m。 3施工中,对承轨梁平面控制网应经常进行检测并进行稳定性评价,检测方法和 精度应与初测一致。

    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平面控制网CFⅡ分段布设时,每一段两端应至少包含两个共享控制点。 2控制点应理设在承轨梁上,并与地面上已有的高架结构施工控制点组成控制网 盖梁上控制点的点间距宜为100~150m,地面上的高架结构施工控制点平均间距宜 为350m。 3施工中,对承轨梁平面控制网应经常进行检测并进行稳定性评价,检测方法和 精度应与初测一致。

    5.4.7承轨梁定位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承轨梁定位精度:X、Y、Z的施测值与设计值较差应符合设计要求。 2承轨梁定位测量起算于布设在承轨梁上的控制点,使用前应进行稳定性检测, 确认稳定后方可进行承轨梁定位测量。 3承轨梁定位宜分为基准梁定位和中间梁定位。基准梁和中间梁应交错布置,宜 先进行高程定位,再进行平面定位。 4基准梁定位应采用满足定位精度要求的全站仪与水平仪,测定承轨梁的三维空 间位置,通过调位千斤顶精确定位。

    5.4.8承轨梁施工完成后,应利用限界检查专用设备进行建筑限界检查测量

    5.4.8承轨梁施工完成后,应利用限界检查专用设备进行建筑限界检查测量

    5.5.1墩(柱)基础施工应利用线路控制点或加密点采用极坐标法、GNSSRTK 行放样,放样后应采用在不同测站进行重复测量的方法进行检核

    5.5.2同一里程处对多柱或柱下多桩组合的基础放样应分别进行,放样后应对柱或 主间的几何关系进行检核

    5.5.3墩(柱)基础放样精度应满足:纵横向位置允许偏差为±20mm;高程允许 偏差为±40mm。

    5.5.4墩(柱)基础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基础承台施工测量。基础承台施工测量应 符合下列规定: 1主要放样内容应包括中心或轴线位置、模板支立位置和顶面高程。 2基础承台中心或轴线位置允许偏差为±15mm、顶面高程允许偏差为±20mm。

    5.5.5应对基础承台中心或轴线位置进行检核测量,合格后进行理

    5.5.5应对基础承台中心或轴线位置进行检核测量,合格后进行墩(柱)施 量。

    5.5.6墩(柱)施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心或轴线位置应利用线路控制点或施工加密点进行测设。 2 施工模板位置线应以墩(柱)中心和轴线控制,用全站仪进行检核。 3 模板垂直度可使用全站仪、吊锤等进行测量。 4 模板顶部高程可采用三角高程等方法进行测量绿色建筑标准规范范本,并应在内模标记设计高 程线。

    5.5.8墩(柱)施工完成后,应按下列要求测定墩(柱)顶帽中心坐标和高程: 1利用施工测量控制点,将墩(柱)中心独立两次投测到墩(柱)顶帽,两次投 则较差应小于3mm;以两次投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最终投点。中心固定后应测量其点位 坐标,实测坐标与设计坐标允许偏差为±10mm。 2利用水准仪、全站仪测量墩(柱)顶部高程。顶部高程应按要求独立测量两 次,其较差应小于5mm,并以两次测量高程的平均值作为最终高程

    Ⅲ桥梁、承轨梁施工测量

    5.5.9悬臂浇筑梁段桥梁轴线允许偏差为10mm灰铸铁标准,桥梁顶面高程允许偏差 mm。

    5.6.1通过斜并的定向测量可通过洞外控制点以边角网测量的方法直接进洞,且应 立进行3次测量,3次测量的定向边方位角较差应小于11"。

    5.6.1通过斜并的定向测量可通过洞外控制点以边角网测量的方法直接进洞,且应

    ....
  • 交通标准
  • 相关专题: 磁浮交通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