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R 9218-2015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_(高清-无水印).pdf

  • Q-CR 9218-2015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_(高清-无水印).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0-25
  • 发 布 人: fish0915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3.0.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应科学合理,设计单位应进行监控

    3.0.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应科学合 理,设计单位应进行监控量次 设计,施工单位应编制监控量测实施细则,施工中应按细则实施 工程竣工后将监控量测资料整理归档并纳入竣工文件中。

    1确定监控量测项目。 2确定测点布置原则、监控量测断面及监控量测频率。 3确定监控量测控制基准。 3.0.3施工单位应配置专业的监控量测人员和设备,监控量测人 员应经培训后上岗,掌握成熟、可靠的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3.0.4施工单位应成立现场监控量测小组,并纳人施工质量保证 体系,负责及时将监控量测信息反馈于施工和设计。监控量测人 员应相对稳定,确保监控量测工作的连续性。 3.0.5现场监控量测工作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现场情况的初始调查。 2 编制实施细则。 3布设测点并取得初始监测值。 4现场监控量测及分析。 5 提交监控量测成果。 3.0.6监控量测实施细则应经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 并作为现场作业、检查验收的依据。监控量测变更应经监理工程 师批准。

    仪器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检查、校对和率定绿色建筑标准规范范本,并出具相关证

    3.0.9施工现场应建立严格的监控量测数据复核、审查制度,保 专人负责。如有监控量测数据缺失或异常,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并做出详细记录。 3.0.10监控量测应根据精度要求,减小系统误差,控制偶然误 差,避免人为错误,并应经常采用相关方法对误差进行检验分析。 3.0.11施工和监控量测方应密切配合,监控量测元件的埋设与 监控量测应列入工程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监控量测工作应尽量 减少对施工工序的影响

    4.1.1监控量测应达到以下目的: 1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2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合理性, 为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 3确定二次衬砌施作时间。 41 监控工程对周围环境影响。 5积累量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4.1.21 监控量测设计应根据围岩条件、支护参数、施工方法、周围 环境及监控量测目的进行。 4.1.3监控量测实施细则应根据设计要求及工程特点编制,内容 应包括: 监控量测项目。 2 人员组织。 3 元器件及设备。 4 监控量测断面、测点布置、监控量测频率及监控量测基准。 5 数据记录格式。 6 数据处理及预测方法。 .7 信息反馈及对策等。 4. 1. 4 监控量测工作应随施工工序及时进行,测点应及时埋设 支护后2h内读取初始数据,并应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监控量 测项且和内容

    .2.11 监控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2.2隧道工程应将日常监控量测项目纳人必测项目。必测项 目应按表4.2.2确定。

    4.2.1监控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2.1监控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目应按表4.2.2确定

    表4.2.2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4.2.3隧道工程可将满足隧道设计与施工特殊要求进行的监控 量测项目纳入选测项目。选测项目可按表4.2.3选择

    表4.2.3监控测选测项目

    4.2.4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必要时应进 仁物珊由兴述玲

    4.2.4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必要时应进

    隧道开挖后应及的进行地质系描方 行物理力学试验。 4.2.5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裂缝及其发展、渗水、变 形观察和记录。

    4.3.1隧道浅埋、下穿建筑物地段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 观测点。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地 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可按表4.3.1的要求布置。

    表4.3.1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

    注:H.为隧道埋深;H为隧道开挖高度;B为隧道开挖宽度。

    量测间距应适当加密,范围应适当加宽。

    4.3.3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监控 量测断面可按表4.3.3的要求布置。拱顶下沉测点原则上应设置 在拱顶轴线附近,当隧道跨度较大时,应结合施工方法在拱部增设 测点并可按图4.3.3布置。

    表4.3.3必测项目监控最测断面间距

    主:1Ⅱ级围岩视具体情况确定间距。 2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应取小值

    表4.3.4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

    (b)拱顶测点和2条水平测线、2条斜测线 图 4.3.3

    (c)CD或CRD法拱顶测点和测线 (d)双侧壁导坑法拱顶测点和测线

    顶下沉量测和净空变化量测的测线在

    4.3.5选测项目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应考虑围岩代表性、

    4.3.5选测项白量测断面及须 化、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的变化。监控量测断面应在相应段落施 工初期优先设置,并及时开展量测工作。 4.3.6不同断面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部位,测点应尽量对称 布置。

    化、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的变化。监控量测断面应在相应 工初期优先设置,并及时开展量测工作

    4.3.6不同断面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部位,测点应尽量

    4.4.1必测项自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 移速度分别按表4.4.1一1和表4.4.1一2确定。由测点距开挖面 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 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 大监控量测频率。

    按距开控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

    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

    表4.4.1—2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4.4.2开挖面地质素描、支护状态、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 描述应每施工循环记录一次。必要时,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 的描述频率应加大。 4.4.3选测项目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以及必测 项自反馈信息结果确定

    4.5监控量测控制基准

    51跨度B<7m隧道初期支护极限柜

    续表 4. 5. 2—1

    注:1本表适用于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硬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小值,软质围岩 隧道取表中较大值。表列数值可以在施工中通过实测资料积累作适当的 修正。 2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两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 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 3.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 1.2~1.3后采用

    注:1本表适用于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硬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小值,软质围岩 隧道取表中较大值。表列数值可以在施工中通过实测资料积累作适当的 修正。 2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两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 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 3.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 1.2~1.3后采用

    跨度7m

    续表4.5.2—2隧道埋深h(m)围岩级别h≤5050倍拱部下沉不作为监控要求Vb注:1本表按断面相对值给出,其中拱部下沉(%)为相对于隧底的拱部下沉值与断面开挖高度之比的百分数,适用于开挖面积100m~180m、非钻爆F挖、非饱和黄土的大断面黄土隧道,黏质黄土取较小值,砂质黄土取较大值。2n一H/B,隧道高宽比系数。3拱部下沉:台阶法包括拱脚和拱顶下沉,侧壁导坑法为导坑拱顶下沉。水平净空变化:全断面指标,双侧壁导坑法中可作为两侧导坑指标(中洞未开挖时)。5台阶法施工时,拱脚水平净空变化基准值按表中墙腰水平净空变化的1/1.31/1.8采用,老黄土取前者,新黄土取后者。6拱脚和拱顶下沉以及拱脚净空变化要求在距上台阶掌子面1.5m以内开始初测,三台阶开挖时墙腰净空变化应在中台阶开挖时开始初测。:13:

    4.5.3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

    4.5.3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 限相对位移按表4.5.3要求确定

    表4.5.31 位移控制基准

    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Uo为极限相对位移

    表 4. 5. 4位移管理等级

    4.5.5地表沉降控制基准应根据地层稳定性、周围建(构)筑物的 安全要求分别确定,并取最小值。 4.5.6钢架内力、喷混凝土内力、二次衬砌内力、围岩压力(换算 成内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换算成内力)、锚杆轴 力控制基准应满足《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相关规定。 45 7爆破振动制其准应按表 457的要求确定

    4.5.7爆破振动控制基准应按表4

    表4.5.7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振速

    注:1表列频率为主振频率,系指最大振幅所对应波的频率。 2频率范围可根据类似工程或现场实测波形选取。选取频率时亦可参考下列 数据:深孔爆破10Hz~60Hz;浅孔爆破40Hz~100Hz。 3有特殊要求的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

    4.5.8采用分部开挖法施工的隧道应每分部分别建立位

    基准,同时应考虑各分部的相互影响。 4.5.9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应根据控制基准,结合时态曲 形态判别

    4.5.10一般情况下,二次衬砌的施作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

    1 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 下降。 2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90%以上。 对浅埋、软弱围岩等特殊地段,应视现场具体情况确定二次衬 砌施作时间。

    4.6监控量测系统及元器件技术要求

    4.6.1监控量测系统的测试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拱J

    4.6.1监控量测系统的测试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拱顶下沉、净 空变化、地表沉降、纵向位移、隧底隆起测试精度可为0.5 mm~ 1mm,围岩内部位移测试精度可为0.1mm,爆破振动速度测试精 度可为1 mm/s。其他监控量测项目的测试精度应结合元器件的 精度确定。 4.6.2元器件的精度应满足表4.6.2的要求,元器件的量程应满 足设计要求,并具有良好的防震、防水、防腐性能

    足设计要求,并具有良好的防震、防水、防腐性能

    表4.6.2元器件的精度

    注:F.S. 为元器件满量程

    ,1现场监控量测应由施工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2现场监控量测应根据已批准的监控量测实施细则进行测 里设、日常量测和数据处理,及时反馈信息,并根据地质条件的 和施工异常情况,及时调整监控量测计划。 3现场量测方法应简单、可靠、经济、实用

    .1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 见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 .2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 也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 查资料进行对比。已施工地段观察,应记录喷射混凝土、锚杆、 变形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 ,3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并应记录地表开

    5.2.3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理段,并应记录地表开

    5.2.3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理段,开应记录地表开 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等情况,同时还应 对地表建(构)筑物进行观察。

    5.3.1变形监控量测可采用接触量测或非接触量测方法。

    5.3.1变形监控量测可采用接触量测或非接触量测方法。 5.3.2隧道净空变化量测可采用收敛计或全站仪进行。测点应 埋设在表4.3.4规定的测线两端。

    5.3.2隧道净空变化量测可采用收敛计或全站仪进行。

    2采用全站仪量测时,测点应采用膜片式回复反射器作为测 点靶标,靶标粘附在预埋件上。量测方法包括自由设站和固定设 站两种。

    5.3.3拱顶下沉量测可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钢钢挂尺或全站仪选

    行。测点应与隧道外监控量测基准点进行联测。测点可在隧 顶轴线附近通过焊接或钻孔预埋。采用全站仪量测时,测点 及量测方法可按照第5.3.2条有关规定进行。

    行。基准点应设置在地表沉降影响范围之外。测点应采用地 孔埋设,测点四周用水泥砂浆固定。当采用常规水准测量手 现困难时,可采用全站仪量测。

    5.3.5围岩内变形量测可采用多点位移计。多点位移计应钻孔 埋设,通过专用设备读数

    5.3.5围岩内变形量测可采用多点位移计。多点位移计应

    5. 4应力、应变监控量测

    5. 4.1 应力、应变监控量测宜采用振弦式传感器、光纤光 感器。

    5.4.4钢架应力量测可采用振弦式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传

    感器应成对理设在钢架的内、外侧,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振弦式钢筋计或应变计进行型钢应力或应变量测时, 应把传感器焊接在钢架翼缘内测点位置。 2采用振弦式钢筋计进行格栅拱架应力量测时,应将格栅主 筋截断并把钢筋计对焊在截断部位。 3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进行型钢或格栅拱架应力量测时,应 把光纤光栅传感器焊接(氩弧焊)或粘贴在相应测点位置。

    5.4.5混凝土、喷混凝土应变量测可采用振弦式传感器、光纤光

    5.5.1接触压力量测可包括围岩与初期支护之间接触压力、初期 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接触压力的量测。 紧密接触,传感器类型的选择应与围岩和支护相适应。

    5.6.1爆破振动速度和加速度监控量测可采用振动速度 度传感器,以及相应的数据采集设备。

    .1爆破振动速度和加速度监控量测可采用振动速度和加速 专感器,以及相应的数据采集设备。 5.2传感器应固定在预埋件上,并应通过爆破振动记录仪自动 种 八书池必柜动定减规街

    5.6.1爆破振动速度和加速度监控量测可采用振动速度和加速

    5.7孔隙水压和水量监控量测

    5.7.1孔隙水压监控量测可采用孔隙水压计进行。水压计应埋 入带刻槽的测点位置,并应采取措施确保水压计直接与水接触,通 过数据采集设备获得各测点读数,并换算出相应孔隙水压力值。

    开挖方法和施工工序以及开挖面距监控量测点距离等信息。 6.1.2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可采用散点图和回归分析方法。 6.1.3信息反馈应以位移反馈为主,主要依据时态曲线的形态对 围岩稳定性、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判 定,验证和优化设计参数,指导施工。 4校晨 食自佳净道通点碑时剂

    6.2.1 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应包括数据校核、数据整理及数 据分析。 6.2.24 每次观测后应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如有异常应及时 补测。

    6.2.3每次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包括观测数据计

    根据量测值绘制时态曲线。 2 选择回归曲线,预测最终值,并与控制基准进行比较 3 对支护及围岩状态、工法、工序进行评价。 4 及时反馈评价结论,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建议。 6.2.5 监控量测数据可采用指数模型、对数模型、双曲线模型、分 段函数、经验公式等进行分析,并预测最终值

    6.2.6爆破振动安全充许炸药量可根据爆破振动速度按式 (6. 2. 6)计算。

    表6.2.6爆破区不同岩性的Kα价

    5.3监控:测信息反馈及工程对策

    6.3.1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应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工程 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与建议, 6.3.2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可按图6.3.2规定的程序进行。 6.3.3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控量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阶段分析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实时分析:每天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发现安 全隐患应分析原因并提交异常报告。 2阶段分析:按周、月进行阶段分析,总结监控量测数据的变 化规律,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提交阶段分析报告,指导后续施工。

    药品标准图6.3.2监控量测反馈程序框图

    6.3.4工程安全性评价应根据第4.5.4条分三级进行,并采用表 6.3.4相应的应对措施。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见图6.3.4。

    6.3.5根据工程安全性评价的结果,需要变更设计时,应根据有 关铁路工程变更管理办法及时进行设计变更。 6.3. 6工程对策可包括下列内容:

    图6.3.4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

    1)稳定工作面。 2)调整开挖方法。 3)调整初期支护强度和刚度并及时支护。 4)降低爆破振动影响。 5)围岩与支护结构间回填注浆。

    1)地层预处理,包括注浆加固、降水、冻结等方法。 压旋喷法、预切槽法等。

    公共安全标准7. 0.1 监控量测成果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监控量测设计。 2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及批复。 3 监控量测结果及周(月)报。 4 监控量测数据汇总表及观察资料。 监控量测工作总结报告。 5

    附录B隧道净空变化量测记录表

    ....
  • 铁路标准
  • 相关专题: 铁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