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路基排水技术规范(报批稿).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本规范是对2007版《铁路路基设计规范》的全面修订,在充分总结近年来我国铁路路基建设、运营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统一了铁路路基设计技术标准,明确了铁路路基结构上承受的荷载的形式、种类及要求,细化了与桥梁隧道等主体结构的接口设计,补充了地基处理和支挡结构的设计原则,完善了工程材料的选择、过渡段的设置以及路基排水等方面要求。修订后的规范适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Ⅰ级和Ⅱ级铁路、重载铁路的标准轨距路基设计,进一步完善了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有效指导铁路工程建设的重要技术标准。
当地形平坦无法将大气降水排走时,可在距路基适当的地方设置蓄水池,暂时存放降水,待天晴后 白然蒸发
2.1.19渗沟blind drain
在地面下或路基内设置的排水沟市政管理,由排水管(具有透水功能)或透水性回填料和反滤织物或反滤层 组成,以拦截或降低地下水位。
2.1.20盲沟(盲管)
埋设在地面下或路基内、由透水性回填料和反滤织物或反滤层组成(不具有渗水功能)的引排 或渗水井内的集中水流的排水沟(当采用排水管时则称为盲管)
2.1.22横向排水管
transverse drain
transversedrain
为引排集水井内积水而设置的穿越铁路线路的排水管道。一般情况下埋设在路基本体内。
为集引具有多层含水层的地下水和集引潮湿土体中的自由水而设置的充填碎、砾石等渗水材料 反滤层的坚井。
边坡排水槽sloped
2.1.24边坡排水槽
为排除具有多层含水层中的地下水而设置的埋藏较深的隧洞
P一一设计降雨重现期(a) F一一汇水面积(km) W一一地表径流系数 t一一汇流历时(min) Q—设计径流量(m/s) q一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内的平均降雨强度(mm/min) mi一地面粗度系数 C.一一降雨历时转换系数,为降雨历时t的降雨强度1,同10min降雨历时的降雨强度I。的比值 ()
Q。——沟或管的泄水能力(m/s); V——平均流速(m/s) A一—过水断面面积(m) R一水力半径(m) i——水力坡度(比降) C. 流速系数或谢才系数 沟管壁的粗糙系数
2.2.3地下水渗流量
Qs一—每延米长渗沟自一侧沟壁渗入的流量[m/(s·m)] K一一含水层中水流的渗透系数(m/s) H一含水层的储水厚度或地下水位高于渗井底的高度(m L一一地下水位受渗流影响而降落的水平距离(m) 1.一地下水位降落曲线的平均坡度
0.1路基排水系统的现场勘察包括地面水及地下水的调查及勘察, 0.2路基排水系统设计前,应根据线路平面图、纵断面图、桥涵布置、隧道和站场的排水条件,拟定 水系统方案,并结合现场地形地貌及地方水利部门的水资源利用规划资料等落实排水系统方案,选定 宜的排水出入口。 0.3地面水调查包括: 1 沿线地区区域性的降水量、降雨强度(计算公式)等径流量计算所需的资料。 2在线路平面图上标注路基范围内的自然沟(渠)及人工排灌设施,说明其截面尺寸、结构形 式、材料、功能及所属单位。 3 确定直接或间接汇入排水设施的地表径流汇水面积。对大面积汇水区域的水沟(天沟、侧沟 引水沟等)应初步进行流量计算,并拟定水沟尺寸及坡度。 4线路附近既有公路或铁路排水设施,说明其截面尺寸、结构形式、材料、排水效果。 5调查排水出口与既有沟渠的连接关系及与桥涵的相对位置关系。 0.4地下水调查及勘察包括: 1 沿线地区区域性的降雨季节、降雨量、冻结期、冻结深度等。 2地下水的平面分布、埋藏深度、补给来源、出露情况。 3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岩性、结构、孔隙等性质,各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渗透系数、水力坡度 影响半径或距离。对采用渗沟降低地下水位的地段应进行渗流量计算。 4地下水类型、水位、渗流速度、流向、矿化度、侵蚀类型及程度。 5泉水出露的位置、类型、流量和动态变化。 6上层滞水和潜水的分布情况及土层毛细水上升范围。 沿线地下水的利用和既有地下水排水设施。 评价设置地下水排水设施后对当地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的影响。 9沿线地区排水管线及流向。 0.5既有线改建或增加第二线的路基排水系统,应对既有排水设施的布设、泄水能力等进行调查和分
0.1路基排水系统的现场勘察包括地面水及地下水的调查及勘察, 0.2路基排水系统设计前,应根据线路平面图、纵断面图、桥涵布置、隧道和站场的排水条件,拟定 水系统方案,并结合现场地形地貌及地方水利部门的水资源利用规划资料等落实排水系统方案,选负 宜的排水出入口。 0.3地面水调查包括: 1 沿线地区区域性的降水量、降雨强度(计算公式)等径流量计算所需的资料。 2在线路平面图上标注路基范围内的自然沟(渠)及人工排灌设施,说明其截面尺寸、结构开 式、材料、功能及所属单位。 3 确定直接或间接汇入排水设施的地表径流汇水面积。对大面积汇水区域的水沟(天沟、侧沟 引水沟等)应初步进行流量计算,并拟定水沟尺寸及坡度。 4线路附近既有公路或铁路排水设施,说明其截面尺寸、结构形式、材料、排水效果。 5调查排水出口与既有沟渠的连接关系及与桥涵的相对位置关系。 0.4地下水调查及勘察包括: 1 沿线地区区域性的降雨季节、降雨量、冻结期、冻结深度等。 2地下水的平面分布、埋藏深度、补给来源、出露情况。 3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岩性、结构、孔隙等性质,各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渗透系数、水力坡度 影响半径或距离。对采用渗沟降低地下水位的地段应进行渗流量计算。 4地下水类型、水位、渗流速度、流向、矿化度、侵蚀类型及程度。 5泉水出露的位置、类型、流量和动态变化。 6上层滞水和潜水的分布情况及土层毛细水上升范围。 7 沿线地下水的利用和既有地下水排水设施。 8 评价设置地下水排水设施后对当地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的影响。 9 沿线地区排水管线及流向。 0.5既有线改建或增加第二线的路基排水系统,应对既有排水设施的布设、泄水能力等进行调查和分
3.0.3地面水调查包括
4.1.1设计降雨重现期应根据铁路等级确定,按表4.1.1选取
4.1.1设计降雨重现期应根据铁路等级确定,按表4.1.1选取
表4.1.1设计降雨重现期
4.1.2路基排水水文计算应根据各段落的汇水面积、表面形状、周边地形、地质条件、气候特点,结合 当地的地区经验选取合理的参数和方法。 4.1.3汇水面积可在1:2000~1:10000地形图上勾绘,经现场校核确定。 4.1.4路基侧沟汇水面积应包括路基面、路基边坡坡面、路基边坡平台、路基侧沟平台的径流面积。 4.1.5路基排水沟汇水面积应包含路基面、路基边坡坡面、路基边坡平台、路基坡脚至排水沟及排水沟 外侧地面径流面积。 4.1.6路基天沟汇水面积应包括天沟外侧汇水区域及可能流向天沟的内侧汇水区域
4.2.1路基排水设施的设计径流量按下式计算确定
4.2.1路基排水设施的设计径流量按下式计算确定:
式中Q一设计径流量(m/s); q一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内的平均降雨强度(mm/min),宜采用当地气象部门的降雨强度计算公 式; 一径流系数;按汇水区域内的地表种类由表4.2.1确定。当汇水区域内有多种类型的地表时,应 分别为每种类型选取径流系数后,按相应的面积大小取加权平均值; F一汇水面积(km)。
式中Q一设计径流量(m/s); q一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内的平均降雨强度(mm/min),宜采用当地气象部门的降雨强度计算公 式; 一径流系数;按汇水区域内的地表种类由表4.2.1确定。当汇水区域内有多种类型的地表时,应 分别为每种类型选取径流系数后,按相应的面积大小取加权平均值; F一汇水面积(km)。
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砂性土、戈壁碎石土等易冲刷地区,其设计径流量应在式(4.2.1)的基础上 乘以1.10的系数
表4.2.1 径流系数
4.2.2不同设计降雨重现期和降雨历时的平均降雨强度可根据情况选用以下三种方法:
(1)附近区域有适用的降雨强度公式时,应选用相应的公式计算。 (2)无适用公式,但有连续10年以上自记雨量记录的雨量站时,可整理雨量资料推求降雨强度公 式。当地气象站有十年以上自记雨量资料时,可由雨量记录中选取历年最大5min、10min、20min、30min、 45min、1h、2h、3h、6h、12h等的连续雨量,采用皮尔逊IⅢI型分布或其他形式分布计算各频率的降雨 强度后,选用下述形式的降雨强度公式推求雨强一历时关系式:
q=(+b) 希尔曼(Sheman)公式(适用于t>120min q=%
荷纳(Hemer)公式
式中 t一—降雨历时(min); n——暴雨强度衰减指数;
4.2.3降雨历时一般按设计控制点的汇流历时确定。汇流历时t为汇水区内最远点(按水流时间)流达 非水设施处所需要的时间,它由坡面汇流(或地面汇流)历时t和沟渠或管内由入口到控制点的沟管汇 流历时t2组成,即t=t1+t2。在考虑路基面表面排水时,可不计沟管内汇流历时。 4.2.4坡面汇流历时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式中ti一坡面汇流历时(min); Ls—坡面流的长度,Ls≤370(m) i一坡面流的坡度;
表4.2.4地表粗度系数
5计算沟管内汇流历时时,先在断面尺寸、坡度变化点或者有支沟(支管)汇入处分段,分另 段的汇流历时后再叠加而得,即:
各段的汇流历时后再叠加而得,即:
沟管的平均流速可按下式计近似估算:
式中i。该段排水沟管的平均坡度
n沟管壁的粗糙系数,按表5.0.3确定
表5.0.3沟(管)壁粗糙系数
注:本表给出的粗糙系数值是指过水界面较好的情况,若有充分资料或过水界面状况较为 时,可不受该表限制。
5.0.4沟和管的允许流速应符合下列
4沟和管的允许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6.1.1路基地面排水包括路堤排水、路堑排水、路基面防排水以及可能停滞和流入路基范围以内的地面 水。地面排水设计包括沿线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排水设施的设计。 5.1.2地面排水设施的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和天然水系,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使水流顺畅,不出现堵 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冻结等。在天然沟槽不明显的漫流地段,应布置足够数量的过水建筑物 并在其上游设置必要的束流设施,以防发生水害。
并在其上游设置必要的束流设施,以防发生水害。 6.1.3地面排水设计应与坡面防护工程等综合考虑,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坡面冲刷和边坡失稳。 6.1.4地面排水设施严禁兼作其它流水用途,且排放的水流不得进入饮用水源、养殖池、农田等。 6.1.5各种地面排水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地质或土质条件差、有可能产生渗漏或变形时,应采取适宜的加固防护措施 2 沟底纵坡坡度不应小于2%0。单面排水坡坡段长度不宜超过400m,超过时应在中间适宜位置增 设出水口。 3 沟渠的线形要求平顺,转弯处宜做成弧线。 4沟槽的顶面高度应高出设计水位至少0.2m 6.1.6排水沟渠结构尺寸应结合地区工程经验并通过流量计算确定,底宽不应小于0.4m,深度不宜小 于0.6m。反坡排水地段分水点处的沟深可减少至0.2m。 6.1.7排入自然沟渠的天沟、排水沟,其末端应设置消能、沉淀设施,避免集中水流对地表的冲蚀, 6.1.8区间无作轨道结构线间排水宜采用设置集水井理设过轨管道的横向排水措施,严寒地区应结合无 谁轨道结构型式采取其它排水措施。 6.1.9自然及人工沟渠发育地区,应设过水桥涵进行疏通,严禁采用管道疏通。 6.1.10客运专线及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I级铁路的侧沟、天沟、排水沟应采用混凝土浇筑或预制构件 拼装,不得采用浆砌片石。侧沟、天沟、排水沟均应进行基础、接缝和防渗设计。 6.1.11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堤坡脚外20m范围以内及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路垫上游侧垫顶外20n 范围内不得有积水坑、蓄水塘。 6.1.12地形陡峻地段的排水沟渠,两端高差很大,而平面距离很短时,可设置单级或多级跌水结构物
1.12地形陡峻地段的排水沟渠,
.2.1填方地段应在路基坡脚外设置排水沟,以汇集开排泄坡面水和路基面上的表面水 6.2.2排水沟应设置在天然护道外,可根据地势情况等单侧或双侧布置 6.2.3地面横坡不明显地段,当路堤高度小于2.5m时,应于路堤两侧设置排水沟。 6.2.4当采用骨架结构进行坡面防护时,应结合当地降水量情况,采用带截水槽的拱型、人字型或方格 型骨架。
6.2.4当采用骨架结构进行坡面防护时,应结合当地降水量情况,采用带截水槽的拱型、人字型或方 型骨架。 6.2.5护坡的截水槽与路堤排水沟之间应设置连接排水槽,避免边坡集中水流冲刷坡脚。 6.2.6特殊土(岩)及不良地质地段,排水沟的位置应根据路堤稳定性的要求按个别设计确定。
6.2.6特殊土(岩)及不良地质地段,排水沟的位置应根据路堤稳定性的要求按个别设计确定。 选择适宜的出水口并进行加固处理
6.3.1挖方地段应在路肩外侧设置侧沟,以汇集并排泄坡面和路基面上的表面水;上坡侧顶外设置天 沟,以拦截堑顶外地表径流。 5.3.2路堑边坡平台应设置截水沟及其出水口,并根据坡面土质情况进行加固处理 6.3.3侧沟可采用梯形或矩形横断面。土质、软质岩、强风化或全风化的硬质岩地段,应采取防止冲刷 或渗漏的加固措施。客运专线铁路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铁路,应在侧沟顶面设置盖板, 6.3.4侧沟的纵坡坡度应结合线路纵坡、地形、土质、出水口位置等情况确定,同时满足6.1.5的规定 6.3.5长大路和反坡排水困难地段,应增设桥涵建筑物,将侧沟水引排至路基本体外。 6.3.6基床表层换填渗水性较好的材料时,侧沟深不应小于0.8m,且靠线路侧沟壁应预留出水孔 6.3.7侧沟的结构尺寸应满足6.1.6条的规定,其靠线路侧的沟壁坡率可采用1:1.0,外侧沟壁坡率应 结合挡护工程、有无侧沟平台进行确定。 6.3.8天沟不应向路堑侧沟排水。当受地形限制,需要将天沟水通过急流槽(吊沟)或急流管引入侧沟 排出时,应根据流量调整侧沟尺寸,进出口进行加固和消能等处理,并设置拦水墙 6.3.9侧沟水不应流经隧道排出。当排水困难且隧道长度小于300m,洞外路堑侧沟水量较小、含泥量 少时,经研究比较确定。 6.3.10天沟应根据地形情况设在路堑坡顶5m以外,如土质良好、路堑边坡较低时,可不小于2m。复 杂地段应结合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在路堑边坡最危险破裂面与堑顶地面的交线以外设置。
6.3.11急流槽应根据铁路等级及地区工程实践经验,采用由混凝土或浆砌片石砌筑的矩形断面。混凝土 急流槽的厚度不小于0.2m,浆砌片右急流槽的槽底厚度不小于0.3m,槽壁厚不小于0.4m。急流槽的主 体部分应每隔2~5m设置防滑平台,嵌入坡体内。 6.3.12急流管可视其流量的大小,选用不同口径的钢筋混凝土管、UPVC管、PE管、钢管。 6.3.13既有线改建地段,当侧沟受排水高程控制时,可采取加高侧沟沟壁的措施,但不得削弱既有路基 排水条件。
5.4.1路基面水应采取适当措施引入排水沟或侧沟,或设置集水井进行集中引排。客运专线路基面尚应 进行防水下渗处理
6.4.3站场区路基面排水应满足下列要求:
1纵向排水设施的排水坡度不应小于2%0,单面排水坡段长度不宜大于200m,必要时应设置 排水槽。 2站场路基面应设有倾向排水设施的横向坡度,其横断面可设计为一面坡、两面坡或锯齿形 基面横向坡度可根据基床表层岩土种类及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按表6.4.3选取
向排水设施的排水坡度不应小于2%0,单面排水坡段长度不宜大于200m,必要时应设置横向 排水
2站场路基面应设有倾向排水设施的横向坡度 横断面可设计为一面坡、两面坡或锯齿形坡。路 基面横向坡度可根据基床表层岩 类及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按表6.4.3选取
表6.4.3 站场路基面横向坡度
3路基面横坡的分坡点宜根据一个坡面最大线路数量,并结合平面、横断面、纵断面、轨面顺坡、 工程数量等因素确定, 4站场路基面排水设计,应与线路间纵向排水设施及穿越线路的横向排水设施相结合。 5站场排水设施不应与接触网、雨棚柱基础等交叉。困难条件下可绕行,但不得降低排水能力。水 管、风管等管线应系统设计,避免与排水设施相干扰。
6无诈轨道道岔区,应采取措施避免积水。 6.4.4电缆槽(井)、护肩、声屏障等设施应预留排水孔,确保路基面水及时畅通排出。 6.4.5无诈轨道铁路路基面防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合无诈轨道结构、电缆槽(井)、接触网立柱、声屏障等工程条件,做好防水和纵横向排水设 计。 2无轨道两侧及股道间路基面应进行防水封闭处理,防水层可采用沥青混合料。 3无诈轨道线间排水可采用横向直排、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当采用集水井排水时,集水井及横向排 水管的布置、理设深度等应根据降水量大小和防冻要求确定,并不得影响路基的整体稳定性 6.4.6改建既有线地段,路基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既有线帮宽地段,应自既有线道床坡脚处设置向外侧的排水横坡,坡率与路拱横坡坡率相同, 2抬高或下挖既有路基面时,应由线路中心向两侧设4%的横向排水横坡。 6.4.7增建二线地段,路基面排水应符合以下规定: 1根据第二线路肩与既有路肩的高差,自既有线路肩或以下向外设4%的排水横坡, 2两线间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排水设施。 3不得削弱既有路基的排水条件。
6.4.8特殊土(岩)路基地段,应结合工程措施设置防
膨胀土(岩)地区路基,基床底层顶面或换填层底面应加强封闭、隔水处理 黄土地区路基,其路基面防排水应结合路基结构层位的填料性质确定。
6.5.1施工前应对现场进行核查,主要内容如下: 全线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完整。 2 全线地质情况,重点调查膨胀土、黄土等特殊土分布。 3 全线地表水分布、走向、流量等情况。 全线水文情况,包括天然沟渠分布、雨季、降水量、汇水面积等情况。
.5.1施工前应对现场进行核查,主要内容如下: 全线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完整。 2 全线地质情况,重点调查膨胀土、黄土等特殊土分布。 3 全线地表水分布、走向、流量等情况。 4全线水文情况,包括天然沟渠分布、雨季、降水量、汇水面积等情况。
按设计要求组织测量放样, 保证排水坡度。 按设计要求的品种、规格准备各类材料,进场检验后分类存放于料棚内
根据工程规模、工期要求等配置砂浆、混凝土的拌制设备及计量装置,安装调试沥青混合 拌站。 4 对影响路基稳定的地面水,在路基施工前应予以截断、疏干,并引排到路基范围以外。对 能断流的水路,在正式排水设施施工前应采取临时过渡措施
地面排水工程施工应避开雨李,防正地表水下渗,开满足雨李排水需要。 当雨李施工时,应做 到开挖一段紧跟铺砌一段,不应全面开挖。 路基施工中,宜先做好排水工程以及施工场地附近的临时排水设施。 路堑地段施工前,应先完成天沟施工,后开挖路堑。 + 对于膨胀土、黄土等特殊土地段路基应先完成两侧排水设施,后进行土石方施工 互相衔接的排水设施,应先施工下游后施工上游,并按设计做好接口处的衔接处理。
各类排水设施的位置、断面、尺寸、坡度、高程及使用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天沟、排水沟上游侧沟壁不得高出原地面,且沟顶与原地面必须顺接,加固时应全断面进行。 混凝土以及砂浆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采用搅拌机进行机械拌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应进行工 厂化生产,其强度、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有破损、裂缝的构件严禁使用 水沟边坡应平整、稳定,纵坡顺适、沟底平整、排水畅通、无冲刷和阻水现象。沟与沟之间的 连接应平顺,不积水。 水沟要求线型美观,直线线型顺直,曲线线型圆顺。 浆砌片石水沟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砂浆应随拌随用。 2 浆砌水沟应用挤浆法分层、分段砌筑,砌体咬扣紧密,嵌缝砂浆应饱满、密实,沟底和 沟边应平顺。砌筑完成后应及时养护。 3)勾缝应平顺无脱落,缝宽大体一致。 混凝土预制构件砌筑水沟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预制件砌体对接紧密,砌缝砂浆应饱满,沟身不漏水。 2)勾缝平顺无脱落,预制件周围应回填密实。 混凝土现场浇筑水沟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2混凝士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养护。
3)当设计有耐久性要求时,尚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 [2005]160号)的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 成品排水管理设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管沟开挖断面应满足排水管理设要求。 2) 管道搭接紧密,接缝胶接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并连接牢固,避免接头渗漏水。 3)管道周围回填应在接缝等强后进行,回填应密实。当作为无诈轨道铁路横向排水通道时 管道周围宜采用混凝土回填密实,
10集水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集水井基础宜采用人工开挖,对于超挖部分采用与集水井井身同标号的混凝土回填。 2)井口周围应做好防排水工作,避免雨水或施工废水流入基坑内 3)并身混凝土浇注前应按设计要求预理管道。集水并盖应集中预制,并按设计要求设置泄水 孔。 11无碎轨道路基面防水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路基面防水层的施工应在路基稳定且无作轨道施工完成后进行。 2)路基面防水层混合料应进行室内配合比和施工配合比设计,并选择试验段进行工艺性试 验,确定施工配合比和施工控制参数。 3)路基面防水层混合料应采用机械化施工,遵循“快速摊铺、快速碾压”的原则,施工中应 按工艺性试验确定的参数严格控制。严禁在气温低于10℃、雨天或其它不利气候情况下施工。 4)路基面防水层与无诈轨道支承层或底座外边缘等施工接缝处,应浇注热沥青处理。 12土工合成材料隔断层、反滤层施工应符合现行《铁路路基土工合成材料应用设计规范》(TBI 0118)的有关规定。 13路堤坡脚外的排水沟、侧沟应在路基完成后施工,路堤横向排水沟和路堤边坡上的排水沟均应 在路堤处于稳定后施工,坡面排水沟应与坡面防护同时施工。 14急流槽、平台截水沟应随路基防护同步施工,急流槽位置与吊沟连接方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 置。排水坡度、沟槽断面不得小于设计要求。
10集水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1无作轨道路基面防水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
临时排水设施宜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段宜以永久性排水设施代替临时排 施
路基原地面清理时,宜在两侧开挖临时排水沟。 路堤施工过程中,面层应保持一定的排水坡度,避免积水。 路堤填筑前应做好临时排水。 路堑开挖区应保持开挖面排水通畅,不得积水。 影响边坡稳定的地面水应及时引排
6.6.1工程所用的砂、石、水泥、钢筋、土工合成材料及预制件、成品管槽等的品种、规格、质量应符 合设计要求,进场时进行验收。 3.6.2路基面防水层原材料中沥青、粗集料、细集料、矿粉和外加剂等的规格、质量应符合技术条件要 求,进场或更换原材料时应进行验收。 6.6.3路基面防水层混合料质量、防水层压实质量和渗透系数应符合技术条件要求 6.6.4路基排水设施基底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基底应密实、平整,无积水,且无草皮、树根等杂物 6.6.5路基排水设施平面位置和纵坡应符合设计要求,排水通畅,不积水。 6.6.6排水沟开挖断面应符合设计要求,沟底地基应稳固。 3.6.7排水设施、垫层、滤层的结构形式、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保证排水通畅。 6.6.8伸缩缝的设置、缝宽与缝的塞缝应符合设计要求。 5.6.9 砌体砂浆强度及预制或现浇水沟、盖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 6.6.10浆砌水沟铺砌应密实、平顺、整齐、无渗漏水,沟内不积水,无淤塞。 6.6.11预制水沟或成品管道的基底与边坡应密实、平整。预制件或成品管道应拼装平顺,水泥砂浆或胶 结材料粘贴密实,接缝咬合完好,预制件与基础和边坡间应用水泥砂浆填塞缝隙,成品管道四周应回填 密实。水沟盖板尺寸及盖板间空隙应符合设计要求,铺设应平稳 6.6.12路望侧沟泄水孔设置位置、布置形式、尺寸、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排水通畅 6.6.13集水井构造和开挖断面、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井壁应平顺。 6.6.14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层数、方向和连接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铺设应绷紧、押平,且无老化、无 污染。 6.6.15排水沟、路堑侧沟、预制水沟及盖板、急流槽、集水井各部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相关验收标准的 规定。 客运专线无作轨道路基面防水层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相关技术条件规定,
7.1.1地下水危及路基稳定或严重影响路基强度的情况下,应根据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埋藏深度、地层 的渗透性、冻结深度、气象等条件及对环境的影响,选用适宜的排除设施, 7.1.2地下排水设计前,应进行野外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勘探和测试 7.1.3地下排水设计应掌握以下资料: 1地下水的类别,包括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自流水)。 2地下水水位、流速、流向、流量、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是否承压等。 地下水的平面分布、理藏深度、运动规律、补给来源、出露情况 含水层与隔水层的组成情况,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渗流量计算所需参数。 5上层滞水和潜水的分布和毛细水达到的范围。 6 必要的地质平面图、纵断面图和横断面图。 当地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情况。 7.1.4出露于路堤基底的泉水,应引排至基底范围以外。 7.1.5出露于路垫边坡的上层滞水,可用边坡渗沟排出和疏干。出露于路堑边坡及堑底的潜水,应采用 侧沟下或侧沟旁的渗沟引排,以降低和排除地下水。 7.1.6影响路基旁山坡或山体稳定的地下水,应进行较大范围的勘察及试验,经过方案比较后确定, 7.1.7综合考虑排除地下水与农由水利系统、当地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配合, 7.1.8客运专线路堑地段,基床结构层位的水应顺畅排入侧沟或纵向盲沟。纵向盲沟采用混凝土矩形槽 并设置排水管。 7.1.9排水设施的底部纵坡不应缓于5%,困难情况下,不应缓于2%,且在出口部分采用较陡纵坡 7.1.10排水设施可视当地的地形、地层条件设计成两端均有出水口或一端有出水口。出水口设施要求能 使集积的地下水迅速排出;严寒地区的出水口,应采取防冻措施。 7.1.11截排地下水的渗沟或隧洞其底部应埋入隔水层内;降低地下水位或引排地下水的排水设施则可根 据地层情况和排水要求,将其底部理入隔水层内或设在含水层中。 7.1.12有多层含水层与隔水层相间组成的复杂地层宜采用立式排水设施(如渗水井或渗水管)与其下的
7.1.1地下水危及路基稳定或严重影响路基强度的情况下,应根据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理藏深度、地层 的渗透性、冻结深度、气象等条件及对环境的影响,选用适宜的排除设施, 7.1.2地下排水设计前,应进行野外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勘探和测试 7.1.3地下排水设计应掌握以下资料: 1地下水的类别,包括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自流水)。 2地下水水位、流速、流向、流量、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是否承压等。 地下水的平面分布、理藏深度、运动规律、补给来源、出露情况 含水层与隔水层的组成情况,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渗流量计算所需参数。 5上层滞水和潜水的分布和毛细水达到的范围。 6 必要的地质平面图、纵断面图和横断面图。 当地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情况。 7.1.4出露于路堤基底的泉水,应引排至基底范围以外。 7.1.5出露于路堑边坡的上层滞水,可用边坡渗沟排出和疏干。出露于路堑边坡及堑底的潜水,应采用 侧沟下或侧沟旁的渗沟引排,以降低和排除地下水。 7.1.6影响路基旁山坡或山体稳定的地下水,应进行较大范围的勘察及试验,经过方案比较后确定。 7.1.7综合考虑排除地下水与农水利系统、当地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配合。 7.1.8客运专线路垫地段,基床结构层位的水应顺畅排入侧沟或纵向盲沟。纵向盲沟采用混凝土矩形槽 并设置排水管。 7.1.9排水设施的底部纵坡不应缓于5%,困难情况下,不应缓于2%,且在出口部分采用较陡纵坡。 7.1.10排水设施可视当地的地形、地层条件设计成两端均有出水口或一端有出水口。出水口设施要求能 使集积的地下水迅速排出;严寒地区的出水口,应采取防冻措施。 7.1.11截排地下水的渗沟或隧洞其底部应理入隔水层内;降低地下水位或引排地下水的排水设施则可根 据地层情况和排水要求,将其底部埋入隔水层内或设在含水层中。 7.1.12有多层含水层与隔水层相间组成的复杂地层宜采用立式排水设施(如渗水井或渗水管)与其下的
平式排水设施(如隧洞或渗沟等)相配合,以集引和排除有危害的地下水。 7.1.13渗水暗沟每隔约30m、渗水隧洞每隔约120m和平面转折、断面或纵坡变化点等处,应设置检查 井。兼起渗井作用的检查井,其井壁应设置反滤层。 7.1.14排水设施的反滤层可采用砂砾石、无砂混凝土板、土工织物等材料。反滤层的层数、厚度和颗粒 级配等应根据坑壁土质和反滤层材料来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砂砾石应筛选、洗净,其中小于0.15mm的颗粒含量不得大于5%,并不得夹有草根、树叶等 杂物。 2无砂混凝土板厚度应根据具体排水设施来选定,一般可采用10~20cm。当坑壁土质为黏性土、 粉土或粉细砂时,应在板外侧加设厚度为10~15cm的中粗砂或土工织物反滤层。 3土工织物应采用耐腐蚀、抗老化的无纺土工织物,并满足《铁路路基土工合成材料应用设计规 范》(TB10118)的有关规定。 7.1.15渗沟(渗水井)的填充料可采用筛选洗净的卵石、碎石、砾石、粗砂或片石,并满足不落入排水 通道(涵管)的要求。仰斜式排水孔内应设置渗水管,渗水管应满足耐腐蚀、抗老化的要求。 7.1.16各种渗沟、渗水隧洞、渗井等排水设施中,应根据含水层的地层情况,设置适宜的反滤层, 7.1.17地下排水设施施工应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顺序,使用适宜的临时支撑,做好反滤层
7.2地下水渗流量计算
2.1渗沟底部挖至隔水层或挖入隔水层(完整渗沟),且隔水层的横向坡度较缓时,可按下列公 渗流量计算(计算图式见图7.2.1)。
图7.2.2隔水层深时不完整渗沟流量计算图式7.3地下排水设施7.3.1路基范围内有泉水出露时,应设置暗沟或暗管将水弓引排至路堤坡脚外或路堑侧沟内。暗沟沟底应高出出水口沟渠最高水位至少20cm,不允许出现倒灌现象。沟壁与泉井井壁可采用浆砌片石砌筑,上盖水泥混凝土盖板,盖板顶面填土厚度不应小于50cm。7.3.2为排出土体中的上层滞水或埋藏很浅的潜水,同时兼排地面水时,宜设置明沟或槽沟;严寒或冻结期较长的寒冷地区,不宜用于排除地下水。1明沟或槽沟应有足够的过水能力,设计流量采用其所汇集的地面水流量与地下水流量之和;2明沟深度一般不宜超过1.2m,超过时应采用槽沟,其深度不宜超过2.0m;3明沟或槽沟外侧与含水层之间应设置反滤层。7.3.3为疏干潮湿的土质边坡和引排边坡上局部出露的上层滞水或泉水,宜采用边坡渗沟,并满足下列要求:1边坡渗沟应垂直嵌入边坡坡体。较小范围的局部湿土或有泉水出露处,宜用条带形布置;较大范围的局部湿土,宜用分岔形布置;边坡表土普遍潮湿时,宜用拱形与条带形相结合的布置。2边坡渗沟基底应设置在边坡潮湿土层以下的较干燥稳定土层中,可按潮湿带的厚度做成具有泄水坡的阶梯型,采用浆砌片石铺砌。3边坡渗沟断面一般采用矩形。其宽度不宜小于1.2m,其深度视边坡潮湿土层的厚度而定。其底部用大粒径石料填充或理设软式透水管或UPVC(PE)双壁波纹管作为排水通道,外周设置反滤层。渗沟内部的其余空间可用筛洗干净的小颗粒渗水材料填充4边坡渗沟顶部采用单层干砌片石覆盖,其表面大致与边坡坡面齐平。必要时可在干砌片石表面用水泥砂浆勾缝。5边坡渗沟下部的出水口宜采用干砌片石垛支撑,将渗沟中集引的水排入侧沟或排水沟内。其位23
置可设于边坡线的外面或里面,视边坡脚与侧沟(或排水沟)之间的余地情况而定。在寒冷地区, 应考虑片石垛出水口积冰的可能性及处理措施。 6当土体或坡体不稳定时,出口干砌片石垛应改为抗滑结构物,渗沟采用成组的条带形布置。 3.4为降低路堑范围内的地下水和疏干其附近土体,可在侧沟下或侧沟旁设置引(截)水渗沟,并满 足下列要求: 1 浅理式引水渗沟一般沿侧沟纵向布置,其出水口部分应偏离路基。 2 渗沟断面采用矩形,内部用筛洗干净的渗水材料填充,填充料与沟壁之间须设置适宜的反滤层 3 渗沟底部应设置排水通道(一般采用盖板矩形沟)或圆管(混凝土预制管、无砂混凝土管、 UPVC、PE双壁波纹管)。 浅埋式引水渗沟,其矩形沟尺寸一般采用0.3×0.4m,圆管内径一般采用0.3~0.5m。 5 深理式引水渗沟的矩形沟尺寸一般采用0.8~1.2m,圆管内径一般采用1.0m,并应间隔一定距 离设置检查井。 6 引水渗沟应结合地形条件,选择适当的出水口,出水口一般采用端墙式。 当采用“路堤式路堑”断面形式时,基床底层换填层底部应铺设土工膜进行封闭。 .3.5渗水隧洞用以排除或引排埋藏较深、具有多层含水层的复杂地层中的地下水,宜与立式渗水井(渗 (管)群配合使用。 1 渗水隧洞的平面布置宜采用条带状或树枝状,当与立式渗井(或渗管)配合使用,兼起接受并排 除上方立式设备集引的地下水的作用时,其平面应结合立式设备的布置情况和适宜的出水口位 置,选择最短的排水通路布置。 隧洞应埋入欲截引的主要含水地层下部的稳定地层内。滑坡区的隧洞,其顶部应置于滑动面(滑 动带)以下不小于0.5m。 隧洞的断面型式,应根据其所在地层的性质确定。隧洞穿过不同性质的地层时,可采用不同的 V 衬砌断面,并应在分界处设置沉降缝。 4 隧洞顶拱及边墙的进水部分均预留渗水孔,其外围应设置与渗水孔眼大小和隧洞所在地层性质 相应的反滤层, 5 隧洞洞口位置宣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质情况及便于迅速排水的条件选择,洞口挖方不宜太深 以避免因仰坡和两侧边坡过高而发生变形和病害,堵塞出水口。 洞门墙按挡土墙设计,一般采用仰斜重力式挡土墙,基础应埋入较坚实稳定的地层内,墙的两 侧嵌入洞口挖方边坡内不小于0.5m。洞口出水口的底部宜高出当地天然河沟的设计洪水位不 小于0.5m并高出胆外面排水沟底面0~0.2m
置可设于边坡线的外面或里面,视边坡脚与侧沟(或排水沟)之间的余地情况而定。在寒冷地区, 应考虑片石垛出水口积冰的可能性及处理措施, 6当土体或坡体不稳定时,出口干砌片石垛应改为抗滑结构物,渗沟采用成组的条带形布置。 .3.4为降低路堑范围内的地下水和疏干其附近土体,可在侧沟下或侧沟旁设置引(截)水渗沟,并满 足下列要求: 1 浅理式引水渗沟一般沿侧沟纵向布置,其出水口部分应偏离路基。 2 渗沟断面采用矩形,内部用筛洗干净的渗水材料填充,填充料与沟壁之间须设置适宜的反滤层 3 渗沟底部应设置排水通道(一般采用盖板矩形沟)或圆管(混凝土预制管、无砂混凝土管、 UPVC、PE双壁波纹管)。 4 浅埋式引水渗沟,其矩形沟尺寸一般采用0.3×0.4m,圆管内径一般采用0.3~0.5m。 5 深理式引水渗沟的矩形沟尺寸一般采用0.8~1.2m,圆管内径一般采用1.0m,并应间隔一定距 离设置检查井。 6 引水渗沟应结合地形条件,选择适当的出水口,出水口一般采用端墙式。 当采用“路堤式路堑”断面形式时,基床底层换填层底部应铺设土工膜进行封闭。 7.3.5 渗水隧洞用以排除或引排埋藏较深、具有多层含水层的复杂地层中的地下水,宜与立式渗水井(渗 水管)群配合使用。 渗水隧洞的平面布置宜采用条带状或树枝状,当与立式渗并(或渗管)配合使用,兼起接受并排 除上方立式设备集引的地下水的作用时,其平面应结合立式设备的布置情况和适宜的出水口位 置,选择最短的排水通路布置。 隧洞应埋入欲截引的主要含水地层下部的稳定地层内。滑坡区的隧洞,其顶部应置于滑动面(滑 动带)以下不小于0.5m。 3 隧洞的断面型式,应根据其所在地层的性质确定。隧洞穿过不同性质的地层时,可采用不同的 衬砌断面,并应在分界处设置沉降缝。 4 隧洞顶拱及边墙的进水部分均预留渗水孔,其外围应设置与渗水孔眼大小和隧洞所在地层性质 相应的反滤层, 5 隧洞洞口位置宣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质情况及便于迅速排水的条件选择管材标准,洞口挖方不宜太深 以避免因仰坡和两侧边坡过高而发生变形和病害,堵塞出水口。 洞门墙按挡土墙设计,一般采用仰斜重力式挡土墙,基础应埋入较坚实稳定的地层内,墙的两 侧嵌入洞口挖方边坡内不小于0.5m。洞口出水口的底部宜高出当地天然河沟的设计洪水位不 小于0.5m,并高出其外面排水沟底面0.1~0.2m
为防止非工作人员进入洞内,洞口宣设置可以锁闭的栅门。 7.3.6为引排地层内的地下水,解除静水压力,可采用平式钻孔排水,或与立式渗井群配合使用。排水 钻孔的个数根据需要而定,仰坡以考虑迅速排水的需要为主,若穿过有可能沉落的土体时,需考虑土体 下沉对仰坡的影响,一般采用10~15%的平均仰坡。孔内设置相应直径的渗管,渗管底部留作水槽, 其余部分设渗水孔,靠近出水口附近应采用不带孔的排水管。渗管外周是否设置反滤层应根据地层情况 确定。靠近出水口至少0.6m长的范围,钻孔与排水管之间的空隙应进行封堵。
7.3.7立式渗水井和渗水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W一一需要排出的总水量(m); T一一要求达到预定下降水位所需的时间(s): Q一单井(或单管)的出水能力 (m/s); B一一井(管)群相互干扰系数,一般可用0.24~0.33。 2渗水井断面宜采用直径为1.01.5m的圆形或边长为1.0~1.5m的方形,渗水井内部可用筛洗 干净的渗水材料充填,井壁与充填料之间可根据两者的颗粒组成情况设置反滤层或不设置反滤 层。 渗水管通常采用直径不小于0.25m的钻孔,在钻孔轴心处设置直径不小于5cm的滤管(可采 用石棉滤管、镀锌钢滤管或塑料滤管),渗管周围充填与滤管孔眼大小及含水层土质相适应的 渗水材料(筛洗干净的小砾石、粗砂)作反滤层或无纺土工织物作反滤层。 4渗水井或渗水管的顶部应采用隔渗材料覆盖,以防淤塞。 8检查并宜采用直立式,当受地形、地物条件限制不宜采用直立式且主体设备理置不深时,也可采 专角式。井身通常采用圆筒结构,筒壁厚度按其埋置深度、所在地层土的性质以及所用建筑材料的强 通过计算确定。并筒用预制管节拼装,一般以0.6m为宜。并身下部与下卧的平式排水主体设备的顶 直接连接,也可与基座相连接。并筒内壁应设置便于工作人员上下的梯。并口一般用斜截圆锥形管
用转角式。井身通常采用圆筒结构,筒壁厚度按其埋置深度、所在地层土的性质以及所用建筑材料的强 度通过计算确定。井筒用预制管节拼装,一般以0.6m为宜。井身下部与下卧的平式排水主体设备的顶 部直接连接,也可与基座相连接。井筒内壁应设置便于工作人员上下的梯暨。井口一般用斜截圆锥形管 节收口,其顶部宜高出附近地面约0.3~0.5m,并设井盖,寒冷及严寒地区,并内应加设防寒木盖。
7.4.1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进核查,核查的主要内容见本规范6.5.1条款。 7.4.2施工准备阶段的主要内容见本规范6.5.2条款。
施工组织 主要要求见本规范6.5.3条款。 膨胀土、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地下排水设施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加固和采取防渗措施。 施工要求 暗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暗沟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 2)暗沟采用混凝土浇筑或浆砌片石砌筑时,混凝土及砂浆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机械拌和 3)暗沟砌筑应采用挤浆法分层、分段砌筑。伸缩缝或沉降缝应整齐垂直,上下贯通。 暗管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暗管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 2) 混凝土暗管的预制应确保其强度、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做好各项防损措施。 3)暗管可用陶瓷管、瓦管、混凝土管或塑料管制成,暗管纵坡应符合设计要求,管底应用 碎石及粗砂垫平,管四周的填土应夯实。 明沟及槽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明沟及槽沟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 2)浆砌明沟及槽沟砂浆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空调标准规范范本,机械拌和,砌体砌筑完毕应及时覆盖,并经 常洒水保持湿润,常温下养护期不得少于7d。 3)明沟及槽沟的沉降缝、泄水孔、沟底纵坡、反滤层位置、数量和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4)槽沟转折处及与其他槽沟相接处应平顺衔接。 5)沿浆砌槽沟纵向每隔10~15m或通过软硬岩层分界处应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 6)槽沟施工时可垂直开挖,一般需加支撑,先砌沟壁,后砌沟底,以及分层填筑沟壁外侧反 滤层。 边坡渗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边坡渗沟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 2)沟底铺砌应置于稳定地层上;台阶连接处应砌筑密贴。
主要要求见本规范6.5.3条款。 膨胀土、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地下排水设施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加固和采取防渗措施。 施工要求 暗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暗沟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 2)暗沟采用混凝土浇筑或浆砌片石砌筑时,混凝土及砂浆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机械拌和 3)暗沟砌筑应采用挤浆法分层、分段砌筑。伸缩缝或沉降缝应整齐垂直,上下贯通。 暗管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暗管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 2) 混凝土暗管的预制应确保其强度、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做好各项防损措施 3) 暗管可用陶瓷管、瓦管、混凝土管或塑料管制成,暗管纵坡应符合设计要求,管底应用 碎石及粗砂垫平,管四周的填土应夯实。 明沟及槽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明沟及槽沟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 2)浆砌明沟及槽沟砂浆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机械拌和,砌体砌筑完毕应及时覆盖,并经 常洒水保持湿润,常温下养护期不得少于7d。 3)明沟及槽沟的沉降缝、泄水孔、沟底纵坡、反滤层位置、数量和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4)槽沟转折处及与其他槽沟相接处应平顺衔接。 5)沿浆砌槽沟纵向每隔10~15m或通过软硬岩层分界处应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 6)槽沟施工时可垂直开挖,一般需加支撑,先砌沟壁,后砌沟底,以及分层填筑沟壁外侧反 滤层。 边坡渗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边坡渗沟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 2)沟底铺砌应置于稳定地层上;台阶连接处应砌筑密贴。 的错施
....- 铁路标准
- 相关专题: 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