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10638-2019 铁路专用线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 TB 10638-2019  铁路专用线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2-27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B 10638-2019  铁路专用线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表4.2.31各类型电力机车小半径曲线数降坡度减缓值(%

    续表4.2.3—1续表4.2.3—1机型商线率径最大坡度机型由线半径最大坡度(轴重)(m)6121520 2530 (轴重)(m)46912 15 20 25305000. 120. 160. 220. 280. 340. 44 0. 540. 63 5000. 040. 050. 070. 090. 110. 140. 170. 204500. 290. 38 0. 530. 670. 821. 061. 31 1.554500. 20 0. 270. 380. 49 0.590. 77 0. 941. 12 4000. 450. 610. 841. 071. 30. 692. 082.46HXDIC(25 t)400 0. 370. 500. 69.0. 891. 081. 401. 722. 04HXDs(23 t)3500. 620. 831. 151. 471. 792.322. 853. 38HXDzc(25 t),3500. 540. 721. 011. 29 1. 572.03502, 973000. 791. 061. 461, 872. 272. 943. 624. 29HXDs(25 t)3000, 710. 951. 321: 682. 05Z.663. 283, 892500. 961. 281. 772. 262. 753. 574. 39 5. 202500. 871, 632. 082. 543. 304. 054. 812001. 131. 512. 092. 663. 244. 205. 166. 122001. 041. 401. 942. 483. 033, 934. 835. 735000. 040. 05 0. 070, 090. 100. 140. 170. 205500. 11U. 140. 200. 250. 31 0. 400, 500. 594500. 200. 270. 380. 490. 590. 77 0. 941. 12 500270. 360. 500. 640. 78.011. 47400 0. 370. 500. 690. 881, 081. 401. 722. 044500. 801, 021. 241, 622. 36HXDi(25 t) 3500. 540. 721. 001, 281. 562. 032. 502. 96HXD2(25 t) 4000. 59HXD3A(25 t)101. 411. 71.223000. 700. 95L. 32 1. 682. 052. 663. 283. 893500. 7501. 792. 18.83484. 132500, 871. 181. 632. 082. 543.304. 054. 813000, 912. 172. 654. 225. 012001. 041, 401. 942. 483, 023. 934. 835. 732501, 07002. 56.1104915, 906000. 120. 160. 220. 280. 340. 430. 530. 632001, 232. 943. 586. 785500. 290. 380. 520. 660. 801. 041. 271. 506000. 520. 951. 21912. 775000. 450. 600. 821. 041. 271. 642. 002. 375500, 670.901. 231. 571. 903. U24500. 620. 821. 131. 431, 732. 242. 743. 255000. 821. 922. 33023. 704. 39HXD1B(25 t)4000. 791. 041. 431. 812. 202. 843. 484. 124500, 98301. 792. 272. 76395, 203500. 951. 271.732. 202, 664. 214. 99HXD28(25 t)4001. 131. 502, 072. 633, 194, 135. 076. 013001. 121. 492. 032. 583. 134. 044. 955. 863501. 281. 702. 342. 983. 624. 695, 756. 812501. 291, 712. 963, 594. 66. 733001. 431. 912. 623. 344. 055. 246. 437. 622001. 461. 932. 643, 354. 067. 602501. 582. 112. 903. 694. 485. 807. 118, 432001. 732.313, 184, 044, 916. 357. 809. 24 14 · 15 .

    3长度大于400m的内燃牵引铁路隧道、电力率引铁路单洞 单线隧道内的线路坡度,不得大于最大坡度乘以表4.2.3—2规定 的系数所得的数值

    长度大于1000m的电力牵引铁路单洞双线隧道内的线路坡 度,不得大于最大坡度减去表4.2.3一3规定的减缓值所得的 数值。

    4位于曲线地段的隧道,应先进行隧道坡度减缓(折减)道路标准规范范本,再 进行曲线坡度减缓。 5内燃机车牵引列车通过长度小于或等于1000m的隧道 时,最低运行速度不得小于机车的最低计算速度,隧道长度大 于1000m时不得小于sjmi+5km/h;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应在隧 道外设计加速缓坡。 6·专用线改建按上述规定减缓或折减将引起巨大工程时,经 技术经济比较可保留原标准。 4.2.4最小坡段长度不宜小于表4.2.4的规定。困难条件下可 缩短至200m,特殊困难条件下可采用100m的坡段长度。

    4.2.4最小披股长

    4.2.5相邻坡段宜设计为较小的坡度差,最大不得超过表4.2.5 的规定。专用线改建及增建第二线,有充分依据时,其相邻坡段的 坡度差可保留。

    表4.2.5相邻坡段的量大坡度盖

    4.2.6竖曲线应采用曲线型竖曲线。竖曲线的设置应符合下 列规定: 1设计速度80km/h~60km/h,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4%o 时,应设置竖曲线;设计速度40km/h,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5% 时,应设置竖曲线:最小竖曲线半径应按表4.2.6选用。

    道上。 4专用线改建车站的咽喉区,在特殊围难条件下,有充分技 术经济依据时,可设计为不大于限制坡度或双机牵引坡度的坡道, 但中间站、会让站晒喉区的坡度分别不得大于4%和15%,并应满 足车站技术作业要求。 5车站的站坪坡度均应保证列车的启动。 4.2.11限制坡度小于或等于6%的内燃牵引铁路,接轨站进站信 号机前的线路坡度,不能保证货物列车顺利启动时,应设置启动 坡

    表4.2.6量小量曲线半径(m)

    2竖曲线与缓和曲线、明桥面桥、正线道岔不得重叠设置。 3专用线改建和增建第二线时,如既有坡段采用抛物线型竖 曲线连接时,可保留不低于本条第1款要求的竖曲线与既有线连 接。困难条件下,竖曲线可不受缓和曲线的限制。 4.2.7道口处两线不宜有轨面高程差。圈难条件下,两线轨面高 程差不应大于10cm。线间距大于5m的并肩道口,相邻两线轨面 高程差形成的坡度不应大于2%。 4.2.8隧道内坡道可设置为单面坡道或人字坡道,坡度不宜小 于3%。 4.2.9路堑地段线路坡度不宜小于2%,深长路望地段可适当加 大坡度;围难条件下,可根据施工及排水等需求,经过技术经济比 选确定。 4.2.10专用线车站站坪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的正线宜设在平道上。困难条件下, 可设在不大于1.0%的坡道上;特殊固难条件下,有充分技术经济 依据时,会让站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但不应连续设置。专 用线改建车站在特殊困难条件下,如有充分技术经济依据,可保留 既有坡度,但应来取防溜安全措施。 2咽喉区的正线坡度,宜与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的坡度相 同。特殊困难条件下,咽喉区的正线坡度不应大于限制坡度减 2%,中间站、会让站咽喉区的正线坡度不应大于10%,并应端足 车站技术作业要求。 3响喉区外的个别道岔和渡线可设在不大于限制坡度的坡 · 18·

    2竖曲线与缓和曲线、明桥面桥、正线道岔不得重登设置。 3专用线改建和增建第二线时,如既有坡段采用抛物线型竖 曲线连接时,可保留不低于本条第1款要求的竖曲线与既有线连 接。困难条件下,竖曲线可不受缓和曲线的限制。 4.2.7道口处两线不宜有轨面高程差。困难条件下,两线轨面高 程差不应大于10cm。线间距大于5m的并肩道口,相邻两线轨面 高程差形成的坡度不应大于2%。 4.2.8隧道内坡道可设置为单面坡道或人字坡道,坡度不宜小 于3%。 4.2.9路堑地段线路坡度不宜小于2%,深长路望地段可适当加 大坡度;围难条件下,可根据施工及排水等需求,经过技术经济比 选确定。

    4.2.10专用线车站站球坡度应舒合下列规定:

    4.3安叉及附屋设施

    4.3.1专用线与其他铁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和城市 中的快速路交叉时,应设置立体交叉。专用线与二级以下公(道) 路交义可设置平面交叉,但应采取保障安全的可靠措施。

    3.2专用线与其他铁路、公(道)路立体交叉应遵循下列原则.

    1专用线与其他铁路立体交叉时,宜采用下穿的方式;困难 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采用上跨方式时,须对其他铁路采取防止 异物侵入等安全可靠的防护措施。 2专用线与公(道)路立交时,宜避免对公(道)路平纵断面 进行改建;不可避免时,应进行改建公路下穿专用线或上跨专用线 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4.3.3专用线与其他铁路、公(道)路立交桥的净高和净宽应满 足相关铁路、公(道)路建筑限界的要求。专用线铁路立交桥下的 乡村道路净高、净宽,应根据通道种类和交叉条件与有关单位协商 确定。 4.3.4专用线上跨公(道)路时,铁路桥跨设置应满足相应道路 对净空和停车视距的要求,当立交净空不足5.0m时,应设置限高 标志及限高防护架。

    规定: :1 道口宜设在膝望视距不小于表4.3.51规定数值的 地点。

    主:机动车驾驶员划向最小晚望视距为机动车在距道口相当手该级通路停车视距 并不小于50m然,应能看到两制线路上火车的范围

    2道口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km;在车站内,桥梁、隧道两端及 进站信号机外方100m范围以内不应设置道口;铁路曲线地段不 宜设置道口。 3通过道口的道路平面线型应为直线。从最外侧钢轨算起 的道路最小直线长度不应小于50m,围难条件下不应小于表 4.3.5—2规定的数值。

    5道口两侧的道路上除应根据规定设置护桩外,还应按照道 路交通管理有关规定设置交通标志、路面标线、立面标志,并根据 需要设置栅栏。电气化铁路的道口应在公(道)路上设置限界架 及限高标志,其通过高度不得超过4.5m。 6有人看守道口应设置道口看守房和电力照明以及栏木或 电动门、通信(有线和无线)、道口自动通知、道口自动信号、遮断 信号等安全预警设备。无人看守道口应设置警示标志,并根据需 要设置道口自动信号和道口监护设施。 4.3.6改建既有道口困难条件下,经运营实践能保证安全者,可 保留原状,并根据需要设置安全防护措施。 4.3.7区间线路及车站用地界应埋设标桩。标桩埋设在铁路地 界线和地界拐点处,直线地段间距宜为150m,曲线地段间距宜为 40m

    4道口平台的长度不应小于16m。紧接道口平台的道路纵 坡不应大于3%.圈难条件下不得大于5%。

    4道口平台的长度不应小于16m。紧接道口平台的道路纵 坡不应大于3%,圈难条件下不得大于5%。

    续表5.1.85.3钢轨及配件实测正矢与计算正失差曲线半径R(m)园曲线正失圆线最大最小绿和油线圆曲线连续差正矢差5.3.1专用线钢轨可按表5.2.1的规定选用,再用轨使用应符合1 600 < R≤2 800346相关规定。n同一线路宜铺设同一类型钢轨,困难时可采用不低于该线路2 800 3 50012围内,不得铺设不同类型钢轨。测氧弦长20 m铺设不同类型的钢轨时,应采用异型钢轨连接。测量位置销轨头部内侧面下16mm处5.3.2专用线采用有缝线路时,应铺设25m标准长度钢轨,围难条件下可采用12.5m长度钢轨,接头应采用对接,曲线内轨应采5.2轨道类型用缩短轨调整钢轨接头的位置:曲线地段内轨应按表5.3.2配置5.2.1专用线轨道类型应根据养护维修机械配置、项目特点等综短轨。合确定,可按表5.2.1的规定选用。表5.3.2短轨配置标准表5.2.1专用线轨道类型缩短轨的长度(m)曲线率径(m)年通过总质量Mt>15 15 ~ 88 ~4<425m钢轨运营12.5 m例轨4 000 ~ 1 00024, 96024. 92012. 460条件轴重t≤25800 ~ 50024, 92024, 84012. 46012, 42050双再用50或再用50或再用50或再用钢轨kg/m450 ~ 25024. 84012, 42060及以上12. 38060及以上60及以上60及以上20012. 380轨枕混凝土枕机/km1 6801 6001 5201 440注:1宜选用综短量较小的短轨。数量2在曲线阻应按实际需要插人个别相应短执。表层土质路基om25202015 铺设再用轨或铺设非标准长度的新轨时,专用线正线、调车运轨道(非渗水)底层行联络线的钢轨长度不得小于9m。每种同长度同类型的钢轨应结构双层道咋cm20201515集中连续铺设。道床土质路基(涉水)当铺设再用轨或非标准长度的新轨采用对接有困难时,可采单层道啡30 252525用错接。曲线上两轨缝相错应大于3m,绝缘接头处的两轨缝相错硬质岩石、级配不应大于2.5m。碎石或级配砂30252525陈石路基、隧道绝缘接头的轨缝不应小于6mm,不同类型钢轨的连接处不得桥梁单层道设置轨道电路的绝缘接头。· 24 · 25 .

    5.3.3专用线正线及调车运行联络线轨道上个别插入短轨时,推 入短轨长度不得小于6m。 5.3.4·下列位置不应有钢轨接头,不可避免时应将其焊接或胶接: 1 明桥面小桥的全桥范圈内。 2桥梁端部、拱桥温度伸缩缝和拱顶等处前后2m范围内。 3 设有钢轨伸缩调节器钢梁的湿度跨度范围内。 4 钢梁的横梁顶上。 5道口范围内。

    线半径小于400m、无缝线路曲线半径小于800m的地段,曲线外 刨道床项面宽度应增加0.1m

    表5.5.2单线道床直面宽度(m)

    5.5.3近期年货运量大于或等于5Mt的铁路道床边坡应为 1:1.75,近期年货运量小于5Mt的铁路道床边坡应为1:1.5。底 层道碎边坡坡脚距道床边坡坡脚应为0.15m。底层道碑顶宽应为 2.3m 5.5.4桥梁地段应采用单层道确,道床厚度不宜小于25cm,在困 难条件下,可减至20cm。 5.5.5隧道内道床厚度不宜小于25cm,道床确肩至边墙或高侧 水沟间应以道作填平。 5.5.6轨枕端头至隧道侧沟、电缆槽间的道咋宽度不应小于 20cm,靠近道床一侧的侧沟墙身应增设构造钢筋。

    5.4.1专用线宜采用混凝土枕,可采用再用混凝土枕。 设有护轨 的地段应铺设混凝土桥枕。

    5.4.1专用线宜采用混能土税,可头 的地段应铺设混凝土桥枕。 5.4.2同种类型的轨枕应集中连续铺设。

    5.4.2同种类型的轨枕应集中连续铺设。

    1·下列地段应增加轨枕铺设数量,重叠时只可增加一次: 1)混凝土枕轨道,电力牵引铁路半径为600m及以下或内 燃牵引铁路半径400m及以下的曲线地段(含两端缓和 曲线全长); 2)坡度大于15%的地段。 2每千米铺设混凝土枕最多应为1760根。铺设型混凝土 北的线路不应增加轨枕铺设根数。 4.4混凝土枕应采用弹性扣件,软下橡胶垫板应与扣件配套 使用。

    5.6.1曲线地段轨距杆或轨撑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力牵引区段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600m和其他牵引区 段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350m地段,应按表5.6.1的规定设置轨 距杆或轨擦,

    表5.6.1勒距杆或轴撑安装数量

    5.5.1碎石道床材料可采用一级道雄或二级道确,一级道的技 术要求应符合现行《铁路碎石道》TB/T2140的规定,二级道确 的技术要求应按相关规定热行。

    5.5.2单线道床项面宽度应符合表5.5.2

    2轨道电路区段轨距杆应采用绝缘轨距杆 5.6.2跨越铁路、重要公路、城市交通要道的铁路桥梁以及明桥 面钢梁桥应设置护轨。 5.6.3线路信号标志的设置可参照相关规范执行。

    6.1.1路基工程应满足设计使用年限内强度、稳定性及耐久性要 求,并符合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文物保护等相关规定。 6.1.2路基工程宜避免高填、深挖,绕避严重不良地质条件的地 段。在进行路基与桥梁、隧道工程比选时,应从技术条件、施工条 件、占用土地、可能造成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城镇建设规划、建设投 资与运营养护费用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工程类型。 6.1.3路基永久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10,临时边坡不应 小于1.05。 6.1.4路堤填筑应充分利用路堑挖方、隧道弃渣或桥涵弃土。厂 矿弃料、煤研石、钢渣或粉煤灰等作为路堤填料时,应考虑其对周 边环境的影响。 6.1.5路基表层填料与道床碎石、路基各层填料的颗粒粒径应满 足Ds<4d的要求,不能满足时应设置反滤层或隔离层。 6.1.6路基工程应有完整、系统、通畅的排水设施,并与铁路桥 涵、隧道、站场及地方排水系统合理衔接

    6.2路基面形状与宽度

    6.2.1路基面形状宜为三角形路拱,自线路中心向两侧应设4% 横向排水坡。路基面加宽时,应保持三角形。 6.2.2新建铁路的路肩宽度,路堤不应小于0.6m,路堑不应小于 0. 4 m 6.2.3区间直线地段路基面宽度应根据轨道类型、道床标准、路 ·29·

    肩宽度和正线数目及线间距等计算确定。 营面声血密加信应装本

    肩宽度和正线数目及线间距等计算确定。 6.2.4区间曲线地段路基面应在曲线外侧加宽,加宽值应符表 6.2.4的规定

    6.3.4基床填料的压实标准应符合表6.3.4的规定

    康6.3.4的质绒品润

    表6.2.4自线加股路分侧加案值

    6.2.5路基面宽度应根据路堤高度、填料特性、软土地基工后沉 降等预留加宽。

    6.3.1路基基床应由表层和底层组成,基床结构应符合表6.3.1 的规定。

    6.3.1路基基床应由表层和底层组成,基床结构应符合表6.3.1 的规定

    注:1K为重型击实试验的压实系数,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地区,K值可 按表列数值减小0.05, 2Kg为30cm直径药载板试验得出的地基系数,一股取下沉金为1.25mm的 猫缎强度。 3括号内数值为严寒地区化学改良土考虑序题循环作用所需要强度值。 6.3.5高度小于1.2m的低路堤,基床厚度范围内天然地基的土 质应符合第6.3.2条、6.3.3条的规定,其密实度应符合表6.3.4 的规定。 6.3.6路堑基床表层土的密实度应符合表6.3.4的规定。在年 平均降水量大于500mm的地区,对易风化的泥质岩石及塑性指数 大于12、液限大于32%的低液限黏土及低液限粉土,基床表层应 采取换填、土质改良等措施

    6.3.2路堤基床表层填料颗粒粒径不应大于150mm,路堤基床 表层可选用C组及以上填料。当采用C组填料时,细粒土含量大 于30%的碎石土、砾石土、砂类土、低液限粉土,在年平均降水量 大于500mm的地区,其塑性指数不应大于12,液限不应大于32%: 低液限黏土,其塑性指数不应大于12,液限不应大于32%。 6.3.3路堤基床底层可选用C组及以上的填料。在围难条件下 采用D组填料时,应采取改良或加固措施。 30

    6.4.1路堤填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6.4.1路堤填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6.4.1路堤填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自然稳定边坡和当地经验综合确定。边坡高度小于20m时,边城 坡率可按表6.5.1—1、表6.5.1—2确定。边坡高度大于20m时, 边坡坡率应结合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

    乎台,平台宽度不宜小于1.5m。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的 地区,边坡平台可不设截水沟,平台宽度不宜小于1.0m。 6.5.4较高土质边坡和软弱松散岩石路堑,应根据工程地质条 件、岩层分化及节理发育程度,结合施工工艺,宜采用分层开挖、分 晨稳定和坡面、坡脚预加固技术

    表651一十质路帮边按现

    6.6.1路基排水设计降雨重现期宜采用25年。

    1排水沟沟顶应高出设计水位0.15m。 2纵坡不宣小于2%,围难条件下可采用1%。 6.6.3路堑基床换填时,侧沟底宜低于基床表层底面以下0.1m, 且靠线路侧沟壁应预留出水孔。

    :· 特殊署路量近板形式及坡事虚得合《铁路特殊露品设计规范》TB10035的 相关规宝

    有可靠的资料和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制 存在不利结构南的署边城质英段是计定

    6.5.2土质和易风化软质岩路望侧沟外侧宜设置平台,宽度不 宜小于0.5m。硬质岩及边坡设置防护加固工程时可不设侧沟 平台。 6.5.3路堑边坡宜在土石分界、透水与不透水层交界处设置边坡 ·34

    6.7.1支挡结构的设置及形式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周围环境、 征地、拆迁及工程投资等因索综合确定。 6.7.2路基边坡应结合边坡的岩土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 件、气候环境、边坡朝向、边坡坡率和高度等采用植物防护或植物 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措施,并符合以下规定: 1土质路基边坡宜采用植物防护,坡面较高时,可增设骨架。 2软质岩及强风化硬质等岩层破碎或节理发育时,边坡宜采 用骨架护坡、空窗式护墙等防护。 3弱风化硬质岩可不防护。 6.7.3沿河或浸水地段路基,当受水流冲刷时,应根据河流特性、 水流性质、河道地貌、地质等因紫,结合路基位置,选用适宜的坡面 防护措施。 6.7.4重力式挡土增、护坡骨架、护墙等亏工材料可采用混凝土、 浆砌片石等。

    6.8.1电缆宜直埋并夯填密实,宜从路堤坡脚护道或路堑侧沟平 台通过。 6.8.2采用小型机械化养路时,应在路基一侧或两侧每隔500m 左右设置作业平台一处。

    7.1.1桥涵结构应简洁实用,便于施工及养护维修。 7.1.2桥涵结构的工程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状态、使用要 求及环境条件等选用。 7.1.3桥梁结构形式应综合考虑桥梁的使用功能、环境条件、轨 道类型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常用跨度简支梁宜采用预制架设 T粱,也可根据工程端要采用低高度粱和明桥面钢梁。 7.1.4桥涵结构应具有规定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7.1.5排洪桥涵可按表7.1.5的洪水频率标准进行设计。

    表7.1.5桥通洪水频率标准

    注:当铁路专用线设计使用年限低于表中设计水额率对应的重现期时,可按设计 纯用限能水非

    7.1.6桥涵应根据需要设置。当以桥代路时,应进行技术经济 比较。 7.1.7跨越河流的桥梁,其孔跨、高程及桥长应根据水文计算确 定,并应满足防洪及通航要求。桥梁的孔跨布置应进行技术经济 比选后确定。 7.1.8墩台类型及材料应根据桥址地形、地质、水文、线路、上部 ·37.

    7.1.6桥涵应根据需要设置。当以桥代路时,应进行技术经济 比较 7.1.7跨越河流的桥梁,其孔跨、高程及桥长应根据水文计算确 定,并应满足防洪及通航要求。桥梁的孔跨布置应进行技术经济 比选后确定。 7.1.8墩台类型及材料应根据桥址地形、地质、水文、线路、上部 ·37·

    结构、施工条件和经济等因素综合选定。墩型可采用实体墩台、钢 筋混凝土板式嫩及空心嫩。当桥墩受车、船、筱、漂流物撞击、磨损 等作用时,受插击力作用高度以下部分,不应采用空心身。 7.1.9桥梁基础类型应根据水文、地质、地形、沉降控制要求、上 部结构、荷载、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等合理选用。地质条件较好 时,宜选用明挖基础;地质条件较差时可选用其他基础类型。 7.1.10涵洞应结合地形、灌溉、交通等工程实际需要合理设置。 7.1.11涵洞可采用框架涵、圆涵、盖板箱涵或其他适宜的结构形 式。灌溉涵洞宜选用圆涵。 7.1.12当涵洞顶高程控制线路纵断面设计时,涵洞顶不宜超过 路肩顶面。困难条件下,涌洞项可高于路肩且轨下枕底道诈厚度 不应小于0.25m。圆涵最小填土高度不应小于1.0m。

    4人工渠道上的桥孔不宜压缩,并应减少中墩。 5泥石流地区的桥孔应按沟谷通过地段的基本河宽设计,不 宜压缩或过分扩大,宜以单孔或多孔的较大跨度桥梁跨越,且不应 在桥下开挖。 6位于水库影响范围的桥孔设计,除应考虑河流的天然状况 外,尚应考虑水库引起的河流状况变化。 7.2.2与铁路、公(道)路等交叉跨越时,桥上应按相关规定设置 安全防护设施。 7.2.3跨越铁路、公(道)路的立交桥宜采用集中排水方式。 7.2.4通行机动车的道路下穿铁路立体交叉时,当桥下净空不足 5.0m时,应设置限高防护架。 7.2.5各式涵洞的长度应根据其功能及净高h(或内径)而定,并 应符合以下规定: 1排洪涵洞的孔径不应小于1.25m。 2h为1.25m时,长度不宜超过25m;h≥1.5m时,长度可 不受限制。 3当采用0.75m孔径,若h<1.0m时,长度不宜超过10m; 若h≥1.0m时,长度不宜超过15m。 4位于城市或车站范围内有污水流入或易淤积的涵洞,可根 据需要加大孔径。为路基或站场排水而设的无天然沟槽的涵润孔 径,可视具体情况确定。

    7.2.1桥梁孔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计桥梁孔径时,应注意河床变迁,不宜改变水流天然 状态。 2当河床有被冲剧的可能时,其容许冲刷系数(桥下需要过 水面积与供给面积之比)不宜大于表7.2.1中的规定。

    7.2.1桥整孔轻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康7.21河庆容许冲刷系效

    注:平原筑河流的平均水深小于或 劲定

    3平原地区桥孔按冲刷系数计算后,应检算桥前水对上游 村,农田的影响。当有危害时,应放大梳

    7.3.1简支案由于列车竖向静活载所引起的竖向提度不应超过 跨度的1/800。有咋轨道桥梁,当由恒载及静活载引起的竖向挠 度不大于15mm或跨度的1/1600时,可不设上拱度,宜用调整道 确厚度的办法解决;大于上述数值时应设上拱度,其曲线与恒载及 半个静活载所产生的挠度曲线基本相同,但方向相反。 7.3.2台身应检算强度、整体纵向弯曲稳定、墩台项弹性水平

    位移。基底应检算压应力、合力偏心、基底倾覆稳定和滑动稳荷载组合:竖向静荷载;曲线上列车的离心力;列车的横向摇定等。摄力;列车、梁及墩身风荷载或0.4借的风荷载与0.5倍的桥墩温7.3.3墩台沉降应按恒载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差组合作用,取较大者;水中墩的水流压力作用;地基基础弹性变1有作轨道桥梁,对于外静定结构,其总沉降量与墩台施工形引起的墩顶水平位移。期间沉降量之差不应超过表7.3.3中规定的限值。墩台横向水平位移限值,当桥梁跨度小于20m时,采用桥梁表7.3.3有诈轨道外静定结构墩台基础工后沉降限值(mm)跨度20m的墩台横向水平位移限值。2墩台顶面顺桥方向的弹性水平位移不应超过表7.3.5中说降类型限规定的限值。最台均勾沉降量20VL相邻雌台沉降量之差10L表7.3.5激台顶的弹性水平位移限值(mm)注:L为相邻跨中较短桥跨的跨度,单仪为m;当L<24m时,按24m计算。方向限值顺桥向5/L2对于外超静定结构,其相邻墩台均匀沉降量之差的容许注:L为相邻跨中较短桥跨的跨度,单位为m;当L<24m时,按24m计算。值,应根据沉降对结构产生的附加应力的影响而定。7.3.4涵洞基础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相邻路基工后沉降量。立计算混凝土、石砌及钢筋混凝土墩台水平变位时,截面惯性矩交及排洪涵洞应考虑沉降影响。/按全截面考虑,混凝土和石砌墩台的抗弯刚度取为E,I,钢筋混7.3.5墩台的纵向及横向水平刚度应满足列车行车安全性要求,凝土墩台的抗弯刚度取为0.8E。1,E。为台身的受压弹性模量。对最不利荷载作用下墩台顶的横向及纵向计算弹性水平位移的控7.3.6当桥墩位于反向曲线夹直线段且夹直线段长度小于一列制应符合下列规定:车长度时,桥墩设计应考虑反向曲线影响。1由墩台横向水平位移差引起的相邻结构物桥面处轴线间7.3.7活载作用下嫩台基底的倾覆稳定系数不得小于1.5滑动的水平折角(图7.3.5),当桥跨小于40m时,不应超过1.5%;当稳定系数不得小于1.3;施工荷载作用下嫩台基底的倾覆稳定系桥跨等于或大于40m时,不应超过1.0%。数和滑动稳定系数均不得小于1.2。7.4材料桥面中心线水平折角7.4.1桥涵结构混凝土和砌体结构应根据水文、地质、地形、上部结构、荷载、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等合理地选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桥梁梁部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也可根图7.3.5水平折角示意图据工程需要采用钢结构。2桥梁下部结构可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40 . 41 ·

    3涵洞主体结构可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石料丰富 地区,可采用片石混凝土。涵洞附属工程可采用浆砌片石。 7.4.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钢筋 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其他结构混凝土强 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7.4.3混凝土桥涵结构耐久性设计应满足铁路专用线设计使用 年限要求

    8.1.1隧道设计应依据地形、地质特征及周边环境因素,综合考 虑技术标准、施工和运营条件,经风险评估与技术、经济比较分析 确定,隧道设计方案和建筑结构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和环境 保护的要求。 8.1.2隧道内轮席应根据建筑限界、隧道内股道数和线间距、软 道结构形式及其维护方式、牵引种类、设备空间及结构受力条件等 因素综合研究确定。 道建筑限界应符合现行《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 GB146.1、《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的有关规定。 位于车站内隧道的内轮哪尚应符合站场设计的规定。 对手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的线路,隧道内轮娜应满足双层集 装箱限界的要求。 隧道内采用大型机械化养护时,隧道内轮扇应另行研究确定。 8.1.3隧道设计应根据地质调查、测绘和助探、试验的成果,对随 道围岩体作出评价和划分围君级别。围若级别的划分应按现行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的有关规定办理。 8.1.4隧道衬结构应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应能适应设计 年限内安全运营和方便维修的需要,并应具有必要的安全防护读 施和养护条件。 8.1.5隧道改建方案应根据技术标、运输要求,结合地形、地 质、线路条件、运营情况和晚有隧道现状,道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隧道改建标准可采用新建铁路有关规定;当改建条件困难时,可根 4

    8.1.1隧道设计应依据地形、地质特征及周边环境因素,综合考 虑技术标准、施工和运营条件,经风险评估与技术、经济比较分析 确定,隧道设计方案和建筑结构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和环境 保护的要求。 8.1.2隧道内轮席应根据建筑限界、隧道内股道数和线间距、轨 道结构形式及其维护方式、牵引种类、设备空间及结构受力条件等 因素综合研究确定。 道建筑限界应符合现行《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 GB146.1、《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的有关规定。 位于车站内隧道的内轮哪尚应符合站场设计的规定。 对手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的线路,隧道内轮娜应满足双层集 装箱限界的要求。 隧道内采用大型机械化养护时,隧道内轮廓应另行研究确定。 8.1.3隧道设计应根据地质调查、测绘和勘探、试验的成果,对隧 追围岩体作出评价和划分围君级别。围若级别的划分应按现行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的有关规定办理。 8.1.4隧道衬结构应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应能适应设计 年限内安全运营和方便维修的需要,并应具有必要的安全防护设 施和养护条件。 8.1.5隧道改建方案应根据技术标、运输要求,结合地形、地 质、线路条件、运营情况和有隧道现状,道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隧道改建标准可采用新建铁路有关规定;当改建条件困难时,可根

    7.5桥面布置及养护维修设施

    7.5桥面布置及养护维修设施

    7.5.1道确桥面宽度应根据运量、货物种类、设计使用年限等缴 合评估确定。道确桥面的道确槽项面外缘宽度不应小于3.9m。 当采用大机清筛时,道诈桥面线路中心至道确槽内侧净宽不应小 于2.2m

    7.5.2桥上人行道及栏杆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桥面应设置双侧带栏杆的人行道。 2桥上线路中心至人行道栏杆内侧的最小净距应按表 7.5.2确定。个别情况下,当桥上允许非养护人员通过时,线路中 心至人行道栏杆内侧净距应根据具体需要确定,并在人行道与线 路之间采取可靠的安全分隔措施。

    表7.5.2直线桥上线路中心至人行道栏杆内侧的最小净距(m)

    7.5.3桥涵养护维修设施应结合线路具体情况设

    5.3桥涵养护维修设施应结合线路具体情况设置。

    据具体情况,采用满足运输要求、符合技术条件的改建标准。 8.1.6隧道施工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隧道跨度: 结构形式,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 8.1.7隧道弃渣应注意节约用地,并应保护农田水利和自然环 境,满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要求。 8.1.8新建和改建铁路专用线隧道位置的选择、平纵断面设计、 衬砌和洞门结构、建筑材料规格、结构计算和荷载、防水和排水、辅 助坑道、运营通风、监控量测以及隧道穿越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地 段等,在本设计规范中未作规定时,结合铁路专用线类型,选择合 适的技术标准。

    端墙顶宣高出仰坡坡脚0.5m,端墙项水沟沟底至衬砌拱顶外缘的 高度不宜小于1m。 2洞口路望线路中线沿轨枕底面水平至翼墙或挡土墙的距 离不应小于3.5m。 8.3.3洞门端墙、翼墙、挡土墙的基础应置于稳固的地基上,并应 埋人地面下一定深度。土质地基埋入深度不应小于1m;在冻胀性 土上设置基础时,基底应置于冻结线以下0.25m,或采取其他处理 措施。 8.3.4 洞门及其洞门墙基础设计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符合现 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安全及稳定性的有关规定。

    8.2洞门及衬砌建筑材料

    8.2.1隧道衬砌及洞门建筑材料的强度等级应根据建筑物使用 年限及结构安全进行计算确定。

    8.2.2喷错支护采用的材料,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喷射混避应优先采用硅股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喷 射混凝土中的骨料粒径不宜大于16mm。 2锚杆杆体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相关标准的规定。 3钢筋网材料可采用HPB300钢.直径宜为6mm~8mm

    8.4.1隧道衬砌的结构形式及尺寸可根据围岩级别、工程地质及 水文地质条件、理置深度、结构工作特点,结合施工条件等,通过工 程类比和结构计算确定。衬砌计算应符合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 范》TB10003的有关规定。 8.4.2位于曲线地段的隧道,断面加宽应根据直线地段衬硼内轮 部、建筑限界、曲线平径、线间距检算定。级和曲线部分加宽可 分两段,自圆曲线至缓和曲线中点,并向直线方向延长13m,应采 用圆曲线加宽断面;其余缓和曲线,自直缓分界点向直线段延长 22m,应采用缓和曲线中点加宽断面,其加宽值取圆曲线加宽值的 半(图8.4.2)。 位于曲线地段车站上的隧道及区间曲线地段的双线隧道,断 面加宽值应根据站场及线路具体情况计算确定。 8.4.3隧道应设对码,根据围者稳定性可采用复合式衬码、喷铺 衬硼和整体式衬砌。 当采用喷铺衬砌时,内部轮席应比复合式衬砌适当放大,除应 计算施工误差和位移量外,应预留100mm做必要时补强。 不设仰拱的地段应设底板,底板厚度不应小于25cm。

    8.4.1隧道衬砌的结构形式及尺寸可根据围岩级别、工程地质及 水文地质条件、理置深度、结构工作特点,结合施工条件等,通过工 程类比和结构计算确定。衬砌计算应符合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 范》TB10003的有关规定。 8.4.2位于曲线地段的隧道,断面加宽应根据直线地段衬硼内轮 部、建筑限界、曲线平径、线间距检算定。级和曲线部分加宽可 分两段,自圆曲线至缓和曲线中点,并向直线方向延长13m,应采 用圆曲线加宽断面;其余缓和曲线,自直缓分界点向直线段延长 22m,应采用缓和曲线中点加宽断面,其加宽值取圆曲线加宽值的 半(图8.4.2)。 位于曲线地段车站上的隧道及区间曲线地段的双线隧道,断 面加宽值应根据站场及线路具体情况计算确定。 8.4.3隧道应设对码,根据围者稳定性可采用复合式衬码、喷铺 衬砌和整体式衬砌。 当采用喷铺衬砌时,内部轮席应比复合式衬砌适当放大,除应 计算施工误差和位移量外,应预留100mm做必要时补强。 不设仰拱的地段应设底板,底板厚度不应小于25cm。

    8.3.1隧道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结合隧道仰 坡和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尚应结合润外相关工程、施工条件、便线 引人、妥善处理弃及施工干扰等因素,经分析研究确定。隧道宜 早进洞晚出洞。 洞口应避开不良地质、排水困难的沟谷低洼处,当不能避开 时,应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

    8.3.2润口应设留润门。润门构滑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洞门端墙顶墙背至仰坡坡脚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5m, .44

    1润门端墙顶墙背至仰坡坡脚的水平距离不官小于1.5m

    3避车洞不应设置在衬砌断面变化处或变形缝处。 4避车洞应采用与隧道衬砌类型相同的衬砌类型,其底面应 与道床、人行道或侧沟盖板顶面平齐。 8.5.2当通信、信号和电力电缆等通过隧道时,应设置电缆槽。 电缆槽应设盖板,盖板顶面应与避车润底面或道床顶面平齐。特 殊情况下,电力电缆也可沿隧道墙壁架设,但应有必要的防护 措施。 当隧道长度大于500m时,应在设电缆槽同侧的大避车洞内 设置余长电缆腔,其间距可采用420m或600m

    双线隧道必要时宜设置中心排水沟,寒冷及严寒地区应设置 保温措施。 8.6.5明洞顶应设置必要的截、排水系统;靠山侧边墙顶和边墙 后应设置纵向和竖向盲沟,并应将水引至边墙泄水孔排出;衬砌外 缘应铺设外贴式防水层。明洞与暗润交界处应做好防水处理。明 润结构回填土表面均应铺设隔水层,隔水层宜选用黏土,当黏土取 材困难时,可选用复合隔水层,隔水层应与边坡搭接良好。 8.6.6隧道洞口应设置截、排水沟。洞外路堑的水不宜流人隧 道,当出洞方向路望为上坡时,宜将漏外侧沟做成与线路坡度相反 的反坡排水,其坡度不应小于2%。

    8.6.1隧道防排水设计方案应结合隧道洞身水环境要求和水文 地质条件确定。隧道防排水应采取“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 宜、综合治理、保护环境"的原则。 铁路专用线隧道拱墙可采用二级防水等级要求,做到电气化 铁路隧道拱墙、内燃牵引铁路隧道拱墙、安装一般电气设备的洞 室、置放无防潮要求器材物料的洞室等衬砌不漏水,道床不积水、 冻害地段隧道的拱部和边墙不渗水、衬砌背后不积水、排水沟不冻 结等。 8.6.2隧道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宜设置防水层, 并设系统育管(沟)。 8.6.3隧道内应设纵向排水沟,横向应设排水坡。纵向排水沟坡 度应与线路坡度一致。位于分坡平坡段和车站内的隧道,纵向排水 沟坡度不应小于1%。隧底横向排水坡宜为2%,但不应小于1%。 8.6.4隧道内宜设置双侧纵向排水沟,当地下水量小、隧道较短 时,可设置单侧纵向排水沟。单侧纵向排水沟应设在地下水来源 一侧,若地下水来源不明时,曲线隧道宜设在曲线内侧。纵向排水 沟的侧面应设置足够的泄水孔。水沟过水断面应根据水量大小 确定。 ?48

    8.7.1运营通风设计应根据牵引种类、隧道长度、线路平面与纵 新面、道床类型、行车速度和密度、气象条件及两端洞口地形条件 等固索综合确定。

    8.8.1横洞、平行导坑、斜井、竖井、泄水润等隧道辅助坑道的选 择,应根据隧道长度、施工期限、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结合施工 和运营期间通风、排水及弃渣等的雷要,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傍山、沿河隧道需设辅助坑道时,宜采用横洞,其位置应根 据施工需要和施工主攻方向确定。横洞与隧道中线连接处的平面 交角宜为40°45°,并应有向洞外不小于3%的下坡。 2斜井和竖井井口不得设在可能被洪水滤没处,井口应高出 洪水频率为1/100的水位至少0.5m;如斜井和竖井设于山沟低洼 处,应采取防洪措施。 3斜并和竖并在建井和使用期间,应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并 在适当位置设严防溜车的挡车设备。倾角在15°以上的斜并应有

    轨道防滑措施,竖并还应设置可靠的防坠器。8.8.2辅助坑道的断面尺寸应根据用途、运输要求、地质条件、支护类型、设备外形尺寸及技术条件、人行安全及管路布置等因索综合确定。9场8.8.3辅助坑道支护结构可采用喷铺衬砌;软弱破碎围岩、挤压性围岩、新黄土地段等特殊地质地段,洞(井)口段、岔洞段、与正9.1一般规定洞交叉段及有特殊要求地段可采用复合式衬砌。兼做运营服务使用的辅助坑道应按永久工程进行结构和防排水设计,设计使用年9.1.1车站线路的直线地段,主要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限应根据建筑物使用年限及结构安全确定。距高应符合表9.1.1的规定。表9.1.1主要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距离(mm)序建筑物和设备名称离出轨面至线路中心号的距窝线的距离爵线桥柱、接触网位于专用线正线或站线一侧≥1 100支柱、照明杆、皮≥2 440营通序柱,管道支位于站场最外站线的外侧≥1100>3 000架柱、桥式起重机桂、渡裤控等边缘位于最外梯线或率出线一侧≥1 100>3 500位于专用线正线或通行超一般≥1 100≥2 400限贷物列车的到发线一侧改建困难高桂信号机边缘>11002100(保留)位于不通行超限货一般≥1 100>2 150物列车到发线一则改建困难11001950(保留)普通站台1 1001 750货站台边缘商站台≤4 8001 850请扫房、扳道房一般≥>1 1003 500国瞻边缘改建围难≥11003 000(保留)起吊机献固定杆柱或走行部分附属设备边缘至货物装即线>1 100>2 440注:1表列序号1,当有大型养路机策作业时,各类建筑物内侧边缘至专线正线中心线的臣离不应小于3100mm。2:表列以外的其他建筑物和设备至相邻线路中心线的距离,不应小于现行《标准轨铁路建筑限界》CB146.2的有关规定。有在货物站台上进行装卸作业的区域,货物站台边缘项面可高出轨面0. 9 m ~ 1. 0 ma· 50 · 51

    9.1.2车站线路的直线地段,站内两相邻线路中心线的线间距应 符合表9.1.2的规定。

    1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应根据输送能力要求、机车类型及列 车长度、地形条件及与拟接轨铁路到发线有效长度的协调等因素 确定,并预留远期发展的条件。在有直达列车到发的车站,部分到 发线的有效长度应与衔接铁路相匹配。 2在办理补机或加力牵引地段的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应增 加相应台数的机车长度。 3调车线和其他线的有效长度应根据作业量和作业要求 确定。 4工业站、企业站等车站牵出线的有效长度应与到发线有效 长度相匹配。当调车作业量较小时,牵出线的有效长度可按到发 线有效长度的1/2设计,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200m。 5大宗、散堆装货物装卸线有效长度宜按整列布置。 9.1.8安全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专用线车站内调车进路直接与专用线正线接轨处应设安 全线,当有平行进路及隔开道岔并有联锁装置时可不设安全线,调 车进路与调车办理的专用线接轨处可不设安全线。 2专用线与接轨铁路正线或到发线接轨,应符合现行《铁路 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TB10099中线路接轨及安全线设置的有关 规定。 3 进站信号机外制动距离内进站方向为超过6%下坡道时, 在专用线正线或到发线的接车方向末端应设置安全线;当接车线 末端有其他站线或岔线可作为隔开设备时,可不另设安全线。 4安全线的有效长度不应小于50m,其纵坡应为平道或面向 车挡的上坡道。 9.1.9引人尽端式车站的正线应按到发线标准设计。

    表9.1.2车贴载间版(mm

    注:表列序号1有列检作业的正线与相邻到发线间,车站为尽端式车站时,可采用 5 000 mm

    9.1.3车站线路的曲线地段,各类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 距离及线间距,应按现行《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CB146.2的有 关规定加宽。 9.1.4车站宜采用横列式图型。规模较大的车站应根据运量、作 业性质和当地条件可采用横列式、纵列式或混合式图型。 9.1.5车站到发线和调车线的数量宜按交付运营后初期运量和 运输性质计算确定,并预留发展条件。会让站到发线宜设1条。 9.1.6车站宜利用正线或其他线调车。当单线铁路平行运行图 列车对数大于24对且调车作业量较大,或平行运行图列车对数不 大于24对但调车作业量很大时,应设置牵出线。 9.1.7站线的有效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9.2.1进出站线路的平面应符合专用线正线的规定。站线最小 曲线半径不宜小于250m.困难情况下可采用200m。

    9.2.2站线可不设缓和曲线和曲线超高。 9.2.3站线两曲线间应设置不小于15m的直线段,围难条件下 可不小于10m

    9.2.4道分然至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正线上咽喉区最外道岔及其他单独道岔至曲载超高顺坡 终点之间的直线段长度不宣小于14m;围难条件下,当曲线设有缓 和曲线时,可不插人直线段。 尽端式车站正线道岔直向至曲线超高顺坡终点之间的直线段 长度可按到发线标准设计。 2站线道岔前后至曲线的直线段长度,应根据曲线半径、 道岔结构、曲线轨距加宽等因素计算确定,并符合表9.2.4的 规定。 3采用混凝土岔枕时,道岔后最小直线段长度应符合表 9.2.4的规定;道岔后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295m时,道岔后直线 段长度可为道岔跟端至末根岔枕的距离。与道岔前后连接的曲线 设有缓和曲线时,可不插人直线段。

    2在图难条件下,适去居直线长度可采用道密果端至来根长密就的距员限 整代表9.2.4中后的计范长度,

    4道岔后的连接曲线率径应与相邻道岔规定的侧向通过速 度相匹配。 9.2.5牵出线宜设在直线上。当设在曲线上时,曲线半径一般不 小于600m,圈难条件下,不小于500m;仅供列车转线及取送作业 的牵出线可设在半径不小于300m的曲线上。 牵出线不应设在反向曲线上。改建车站待别困难条件下,调 车作业量较小时,可保留牵出线的反向曲线及既有曲线半径。 9.2.6货物装卸线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半径不小 于500m的曲线上;不靠站台的装卸线(易燃、易爆、危险货物的装 卸线除外)可设在半径不小于300m的曲线上,如无车辆摘挂作业 可设在半径不小于200m的曲线上。 9.2.7装卸车环线平面曲线半径不宜小于300m,困难条件下不 应小于250m

    9.3.1进出站线路的纵断面应符合专用线正线的规定。仅为列 车单方向运行的蔬解线路,可设在大于限制坡度的下坡道上,其最 大坡度不应大于本规范规定的限制坡度最大值。相邻坡段的坡度 差应符合表4.2.5的规定。 9.3.2办理解编作业的牵出线,宜设在不大于2.5%的面向调车 线的下坡道或平道上。平面调车的牵出线,在咽喉区范圈内应设 在面向调车场的下坡道上,但坡度不应大于4%。办理其他作业 的牵出线,宜设在不大于1%的坡道上,围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 于6%的坡道上。 9.3.3货物装卸线宜设在平道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 1%的坡道上。液体货物、危险货物装卸线和漏斗仓线应设在平道 上。货物装卸线起论点距离凸形竖曲线始、终点不宣小于15m。 9.3.4装车环线筒仓后有效长度范围内坡度不应大于1%;困难 条件下可适当加大,但应保证车列的启动和控速。翻车机前、后宣

    表9.2.4道盆前后至测曲线最小直线股长度

    设在率道上,因难条件下坡度不应大于1%。

    9.3.5进出站线路和站线的坡段长度及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出站线路和到发线的坡段长度宜符合本规范第4.2.4 条的规定,专用线改建困难条件下可采用100m的坡段长度。不 通行列车的站线,可采用不小于50m的坡段长度,但应保证竖曲 线不相互重登。 2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5%时,进出站线路和站线竖曲线 半径可采用3000m,困难条件下可采用2000m。设立交的机车走 行线,围难条件下,其坡度不应大于30%,且可采用1500m半径 的竖曲线。 3两相邻线路有轨面高差时,应根据正线限制坡度、站坪坡 度、路基面横向坡度和道床厚度等因素设计线路的顺接坡道。顺 接坡道范围宜为道岔普通岔枕后至警冲标或货物线装卸有效长度 起点。顺接坡道的相邻坡度差不宜大于5%,坡段长度不宜小于 30m。落差不满足顺接坡道要求时,根据车站的具体情况,可采用 减缓路基面横向坡度、加厚道床、铺设双层道床、将顺接坡道适当 深人线路有效长度范围内等措施予以调整。 9.3.6道岔不应布置在竖曲线范围内,困难条件下,其竖曲线半 径不应小于5000m,

    9.4.5抑尘和防洗解洗设施的配督成符合下列规定

    1便用做口运瞻工具装运粒度在35mm及以下的散装煤炭 时,煤炭装车点应配置移动式抑尘剂喷洒设备或建造固定式抑尘 剂喷酒设施, 2冬气温经常性在零度以下的较冷地区,矿石(粉)和煤 炭装车点应配置防冻液喷酒设施;散装货物和液体货物的卸车点 宜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配置解冻设施。

    9.4.1'专用线货运装卸设施应根据货运量、货物品类、作业性质、 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等,结合地形条件配置,原则上应满足下列 要求: 1根据需要配置专业化、自动化装卸机具。大宗散堆装货物 宜采用简仓、装卸机、翻车机等设备;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煤炭等货 物应配套建设抑尘等环保设施;罐装液体货物应设置装卸栈桥、鸡 管等固定设施;包装成件货物应设置货物仓库(货棚)。 2根据需要配置轨道衡、汽车衡、超偏载检测装置等货运计 ?56·

    9.5.1装卸机械应根据货物品类、运量、运营费用、场地条件等因 素配置。 9.5.2集装箱装卸机械宜选用轨道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轮胎式 集装箱门式起重机、集装箱正面吊运起重机或其他集装箱装卸机 械。集装箱装卸机械应具备超偏载检测、空重箱报警功能。

    9.5.3长大笨重货物宜选用轨道式门式起重机、桥式起重机、汽 车式起重机等装卸机械。 9.5.4散堆装货物装卸机械设备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装车量较大时,宜采用快速定量装车系统或移动式装车机 装车;装车量较小时,可采用装载机或抓斗装卸机械装车。 2卸车量较大时,宣采用翻车机卸车;卸车量较小时,宜采用 抗(推)料机或抓斗装卸机械卸车。 3散堆装货物的装卸、储存、转运等宜配置必要的环保设施 设备。

    表9.6.2路基面横向境度及一个坡面的量大线路数通

    按流量计算者外,底宽可采用0.4m,深度可采用0.6m,位于反坡 排水地段或小于2%线路坡道的路堑侧沟,其分水点处沟深可减 少至0.2m。纵横向排水槽底宽不应小于0.4m;深度大于1.2m 时,其底宽应适当加宽。当排水沟、槽位于调车、列检、装卸等作业 区和人员通行地段时,应加设盖板。 4按流量设计的侧沟、天沟、排水沟的横断面,降雨重现期宜 采用25年,沟项应高出设计水位0.15m。 5排水沟、槽的纵坡不宜小于2%e,围难条件下可采用1%; 穿越线路的横向排水槽纵坡不应小于5%,特别围难条件下可根 据具体情况确定。 6排水沟、槽材质应根据当地建材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就地 取材的原则选用。 9.6.3车站内应设置道路系统,并应与域镇或地方道路有方便的 联系。 线路跨越站内主要道路的跨线桥,其净空应满足消防和运输 车插通行的要求

    9.6站场路基、排水及其他

    9.6.1站线路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站线中心线至路基边缘的宽度:车场最外侧线路不应小于 3m;有列检作业的车场最外侧线路不应小于4m,困难条件下,采 用挡碎增时不应小于3m;最外侧梯线和平面调车牵出线有调车人 员上、下车作业的一侧,不应小于3.5m。 2站内联络线、机车走行线等单线的路基面宽度,土质路基 不应小于5.6m,硬质岩石路基不应小于5m。 3车站内最外侧线路最小路肩宽度,路堤不应小于0.6m,路 堑不应小于0.4m。 4站线路基填料、压实标准与区间路基相同。站场路基面模 向坡度不宜小于2%。 9.6.2站场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站路基面应设有倾向排水系统的横向坡度,可设计 为一面坡、两面坡或锯齿形坡。路基面的横向坡度不宜倾向 正线。 2路基面横向坡度及个坡面的最大线路数盘可按表 9.6.2确定。

    9.7.1站线轨道类型应根据其用途按表9.7.1选用

    锅炉标准规范范本9.7.1站线轨道类型应根据其用途按表9.7.1选

    10.2.3利用既有牵引变电所、开闭所接引专用线用电回路时,专 用线馈线宜设独立计费装量。 10.2.4牵引供电远动系统的设置应根据运营管理模式、调度指 挥模式确定,

    10.1.1牵引供电方式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牵引网的供电方式宜采用直接供电方式或带回流线的直 接供电方式,经技术经济比软可采用其他供电方式。 2应充分利用既有牵引供电设施供电能力为专用线供电;当 利用既有牵引供电设施供电时,应采取措施减小专用线对干线铁 路供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10.1.2当专用线需新建牵引变电所时,外部电源电压等级宜采 用110kV电压。根据专用线的负荷情况,也可选择其他电压等级 的电源供电。 10.1.3牵引变压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合电源条件、企业生产性质,在满足电能质量指标要求 下宜选用单相接线或三相V,v接线形式,围难条件下可选其他可 以满足供电要求的接线形式。 2牵引变电所可接引单路电源、采用单台牵引变压器;根据 牵引负荷的重要性,也可接引两路电源、采用两台牵引变压器,互 为备用,

    10.3.1接触网的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触悬挂类型宜采用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纸箱标准,经技术经济比 较后,隧道内可采用刚性悬挂。 2承力索、接触线宜采用铜合金材质。 3承力索、接触线截面应根据供电计算确定。 4腕臂装置宜采用绝缘旋转平腕臀结构,腕臂材质宜选用钢 材质。 5隧道外结构高度宜与接轨处接触网正线的结构高度一致 隧道内及跨线建筑物处结构高度可降低,但应满足吊弦安装要求。 6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左右最大摆动量为200mm,最大拾升 量为100mm。 10.3.2接触网的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双边补偿时锚段长度不宜大于2×900m。 2接触网支柱跨距应根据感挂类型、曲线半径、导线最大受 风偏斜值和运营条件等综合确定,锚段关节宜采用3跨或4跨 形式。 3道岔处接触网宜来用交叉布置方式。 4接触网支柱侧面限界应根据建筑限界、轨道养护方式等因 素综合研究确定。

    10.2.1专用线利用既有率引变电所、开闭所时,主接线宜与既有 接线协调。 10.2.2新建牵引变电所的主接线应根据供电方式,并结合引人 牵引变电所的电源进线回路数及牵引变压器的台数确定。

    10.3.3主要装备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
  • 铁路标准
  • 相关专题: 铁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