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10105-2009 改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pdf

  • TB 10105-2009 改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3-03
  • 发 布 人: crysten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铁路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62-2013
    铁路无缝线路设计规范 TB 10015-2012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 TB 10054-2010
    铁路轨道设计规范 TB 10082-2017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TB 10098-2017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 TB 10099-2017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 10101-2018
    改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 10105-2009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TB 10121-2007
    公路与市政工程下穿高速铁路技术规程 TB 10182-2017
    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TB 10301-2020 
    铁路轨道施工及验收规范 TB 10302-1996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TB 10305-2020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13-2018
    铁路站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23-2014  
    铁路站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23-2020
    客货共线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 TB 10461-2019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 10601-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TB 10621-2014
    城际铁路设计规范 TB 10623-2014 
    重载铁路设计规范 TB 10625-2017
    铁路专用线设计规范(试行) TB 10638-2019
    高速铁路安全防护设计规范 TB 10671-2019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751-2018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752-2018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753-2018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754-2018
    高速铁路工程静态验收技术规范 TB 10760-2013
    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 TB 10761-2013
    铁路工程制图标准 TB/T 10058-2015
    铁路工程图形符号标准 TB/T 10059-2015
    铁路一般劳动防护服 TB/T 1913-2002 
    铁路道岔型号编制方法 TB/T 3042-2016
    铁路轨道检查仪 TB/T 3147-2012
    轨道几何状态动态检测及评定 TB/T 3355—2014
    铁路线路捣固车 TB/T 3359-2014
    高速铁路扣件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TB/T 3395.1—2015
    高速铁路扣件 第2部分:弹条Ⅳ型扣件 TB/T 3395.2—2015
    高速铁路扣件 第3部分:弹条V型扣件 TB/T 3395.3—2015
    高速铁路扣件 第4部分:WJ-7型扣件 TB/T 3395.4—2015
    高速铁路扣件 第5部分:WJ-8型扣件 TB/T 3395.5—2015
    crts双块式无砟轨道混凝土轨枕 TB/T 3397-2015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混凝土轨道板 TB/T 3398-2015
    cn道岔制造技术条件 TB/T 3434-2016 
    线路大修列车 TB/T 3437-2016

    在控制测量的同时,以测定平面控制点的同等精度 中线点。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规定: 卫星定位测量精度应符合表3.2.1一1的规定。

    卫星定位测量精度应符合表3. 2. 1一1 的规定。

    注:当基线长度短于500m时,二、三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5trr,四等边长中 误差小于7.5mm门窗标准规范范本,五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10mm.

    2各等级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长度中误差应小于式(3.2.1) 计算值。

    = Vα? +(b ×d)2

    3.2.2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2的规定。

    3.2.2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2的规定。

    表3.2.2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2 当边长短十500m时,三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3.5mm,四等、级边长 中误差应小于5mm,二级边长中误差应小于7.5mm

    3.3.1平面控制网设计前应收集以下资料: 1 既有线线路平、纵断面图及测区1:10000和1:50000地 形图。 2线路沿线的国家或地方平面控制点资料,包括乎面控制 网图、点之记、成果表、技术总结等。 3既有线平面控制网(CPI)、(CPI)、(CP班)的测量 成果。 4既有线旅客列车行车速度及改建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 速度。 3.3.2控制网应根据改建铁路的设计行车速度确定控制网等级, 控制网基准、网形和精度设计。需要增补控制点时,应进行控制 网改造设计。

    法,沿线路方向合理设计布网。当与国家点联测时,应同时考虑 与国家点联测方案。

    3.3.5导线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与障碍物的距离,三、 四等不宜小于1.5m;级及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 折光等影响为原则。 2控制点应便于长期保存、加密和寻找。 3.3.6控制点的埋设应符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 的规定。当CPⅡ控制桩埋设位干岩石、既有线接触网支座

    应沿线路走向布设,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

    3.3.轨道控制网(CPⅢ)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增藏。 4控制点标记应反映控制点编号,并用阿拉伯数字标注。

    4控制点标记应反映控制点编号,并用阿拉伯数字标注。

    3.4.1水平角观测所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 应符合下列规定: 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管水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 泡在各位量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二格,2"级仪器不应 超过一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1级仪器不应大于 1”,2"级仪器不应大于2”。 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1"级仪器不应大于10",2" 级仪器不应大于15";6*级仪器不应大于20"。 4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 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时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 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应超过1.5”。 7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 度不应大于1mm。 3.4.2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 1当观测方尚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的情况下 进行。全部测回宜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 3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 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尚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 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 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各测回间应均勾配置度盘,采用全站自动观测时可不

    5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结果。 3.4.3四等以上导线水平角观测,应在总测回以奇数测回和偶 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左角平均值与右角 平均值之和应等于360°,其误差值应不大于测角中误差的两倍, 级以下的导线可只测右角

    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左角平均值与不 平均值之和应等于360°,其误差值应不大于测角中误差的两 级以下的导线可只测右角,

    3.4.4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注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4.4的 规定。

    3.4.4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注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4.4的

    4.4水平焦方向观测法的生要技术要

    3.4.5水平角观测不符合本规范表3.4.4要求时,应在原来度 盘位置上进行重测,重新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楚: 1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 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 测回。 3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 该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应重测该站。

    3.4.5水平角观测不符合本规范表3.4.4要求时,应在原来度

    3.4.6水平角观测结束后,导线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4.6水平角观测结束后,导线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列么

    按方位角团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

    式中m一 导线环的测角中误差("); fe—导线环的角度闭合差("); N一导线环的个数; 几一导线环的内角个数。 2按左右角观测的导线测角中误差

    式中  A—测站圆周角闭合差("); 三角形的个数。

    [3. 4. 62]

    3.5.1光电测距仪按标称精度分级,仪器的精度等级按表3.5.1 划分。

    表3.5.1测距仪精度等级划分

    3.5.2光电测距及辅助工具的检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购置或大修后的仪器,应进行全面检校。 2测距仪使用的气象仪表,应送气象部门按有关规定检测。 当在高海拨地区使用空盒计压器时,应送当地气象台校准。 3已经用于生产的测距仪,其周期误差的检验及加常数、 乘常数的检验至少每年应进行一次。

    3.5.3测距边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距边应选在地面覆盖物相同的地段,不宜选在烟窗、 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的上空。 2测线上不应有树枝、电线等障碍物,测线应离开地面或 障碍物1.3m以上 3测线应避开高压线等强电磁场的干扰,并宜避开视线后 方的反射物体。 4距边的测线倾角不宜太大。 3.5.4测距作业应符合含下列规定: 1测边时应在成像清晰、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雨、雪和 大风天气不宜作业,不宜顺光或逆光且与太阳呈小角度观测,严 禁将仪器照准头对准太阳。 2当反光镜背景方向有反射物时,应在反光镜后方遮上 黑布。 3测距过程中,当视线被遮挡出现粗差时,应重新启动 测 4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当观测出现分群 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 5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采用高原型空 盒气压表。 6当测四等及其以上的边时,应量取两端点的测边始末的 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测量温度时应量取空气温度。通 风干湿温度计应悬挂距地面和人体1.5m以外的地方,其读数取 值精确值至0.2℃。 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应受阻,其读数取值精确至50Pa。 7当测高精度边或边长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选在日出后1h左右或日落前1h左右的时间内观测; 2)宜选用“电照准“; 3)应在启动仪器后3min后观测。

    3.5.5光电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5.5的

    3.5.5光电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5.5的规定,

    表3.5.5光电测距的技术求

    3. 5.6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斜距应进行气象改正和仪器常数改正。 气象改正应以观测记录的气压、气温按公式(3.5.6一1) 计算。气压、气温读数精度应符合表3.5.6的规定。三等及以上 等级测量应在测站和反射镜站分别测记,四等及以下等级可在测 站进行测记。当测边两端气象条件差异较大时,应在测站和反射 镜站分别测记。当测区地形平坦,气象条件差异不大时,四等及 以下等级也可记录上午、下午的平均气压、气温。当使用全站仪 时,也可将气象条件输人仪器,让仪器自动进行气象改正。气象 改正按下列公式计算

    (3. 5. 61)

    表3. 5. 6气压、气温读数精度要求

    2测距仪与反光镜的平均高程面上的水平距离应按(3.5.6一2) 式计算:

    (3. 5. 62]

    (3. 5. 62)

    式中D,一 测距边两端点仪器与反光镜的平沟高程面工的水 平距离(m);

    一经气象及加、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m); h一仪器与反光镜之间的高差(m)。 测距边精度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往返测距单位权中误差:

    [Pdd] u= 2 2n

    武中 就一 往返测距单位权中误差(mm); d一各边往返距离的较差(mm); n一一测距的边数; P各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其值为 ,,为测距的 先验中误差,可按测距仪的标称精度计算。 2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

    式中 mni 第边的实际测距争误差 (mm); P. 第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

    (3. 5. 72)

    1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簿或外 业电子记录数据,确认观测成果全部符合本规范规定后,方可进 行计算。 2级及以上导线计算,应在方位角闭合差及导线全长相 对闭合差满足要求后,采用严密平差法平差,并应提供单位权中 误差、测角中误差、点位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点位误差椭 圆参数和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数等精度评定数据。二级导线可用 近似平差法平差。 3水平距的归算及投影变形改正,按下列公式进行: 1)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按下式 计算:

    Dt = Dol Hm+hm R, +H. +h.

    (3. 5. 82)

    式中D,一一归算到参考椭球体面上的测距长度(m); h一测区在地水推面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差(m)。 3)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按下式计算:

    (3. 5. 83)

    式中D,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m); R。一测距边中点的参考椭球平均曲率半径(m):

    Ym测距边中点的横坐标(m); Ay一一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增量(m)。 4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按表3.5.8的规定执行。

    Ym测距边中点的横坐标(m); Ay一一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增量(m)。 4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按表3.5.8的规定执行。

    表3.5.8内业计算数字取位

    4.1.1改建铁路的高程控制量应采用水准测量。高程控制测 量的等级划分为三、四、五等水推测量。 4.1.2改建铁路的高程控制网应沿铁路线路布设,并与1985国 家水准点联测。 4.1.3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铁路工程设计速度目标值 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选用。各等级水准测量适用范围及布点间距 应按表 4. 1. 3 选用

    表4.1.3水准测量适用范围及布点间

    4.1.4首级网可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环形网,加密网宜布设成附 合路线或结点网。大型桥梁、隧道等独立高程控制网应根据工程 规模和精度要求布设成精密水准路线。各等级高程控制网的技术 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4.1.4高程控制网的技术要求

    4.2.1水准观测应在标石理设稳定后进行,水准测量精度应符 合表 4. 2. 1 的规定。

    表4.2. 1水准测精度要求(mm)

    注:1K为测段水推路线长度,单位为km;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R 为检测测段长度,以千米计;几为测段水准测量站数。 2当山区水准测量每公里测站数n≥25站以上,采用测站数计算高差测量 限差

    注:1K为测段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n 为检测测段长度,以千米计;几为测段水准测量站数。 2当山区水准测量每公里测站数n≥25站以上,采用测站数计算高差 限差

    4.2.2水准测量的主要观测方法应符合表4.2.2 的规定

    表4.2.2水准测量的主要观测方法

    4.2.3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3的规定。

    4. 2. 3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4. 2. 3 的规定。

    表4.2.3水准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4. 2. 4水准测观测的既差(mm)

    4.2.5水准观测中,测站观测限差超限应重测。两次观测高差 较差超限时应重测。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超限必须重测,重测后 应选用往返合格的成果。如果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较 差均不超过限差时,可取二次结果的平均值,

    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DS1级不应超过 15"

    DS3级不应超过20” 2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铟瓦水准 尺不应超过0.15mm,对于双面水准尺不应超过0.5mm。 3二等水准测量采用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时,其补偿误 差△a不应超过0.2"。 4.2.7水准测量作业结束后,每条水准路线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 不符值计算偶然中误差M。;当水准网的环数超过20个时,还应 按环线计算全中误差M。M.和M应符合表4.1.4的规定,否则 应对较大闭合差的路线进行重测。M,和M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不符值计算偶然中误差M。:当水准网的环数超过20个时,还应 按环线计算全中误差M。M.和M应符合表4.1.4的规定,否则 应对较大闭合差的路线进行重测。M。和M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4[绘] M = Mw = [ww

    (4 . 2.71)

    (4. 2. 72)

    o这双工小在量 并求出各点的高程寸误差。四、五等水准网和高程导线网也可采 用等权代替法、逐渐趋近法、多边形法等方法进行平差,并应做 精度评定。 iLE

    4.2.9水准测量计算取位应符合表4.2.9的规定

    表4.2.9水准测量计算取位

    5.1.1里程测量应从车站、桥梁中心或隧道进出口及其他永5

    小 性建筑物中心的既有里程引出,按原有里程递增方向连续推算。 量距可采用钢卷尺或其他测距方法测量。钢卷尺测距取位至 厘米,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测距取位至毫米。 5.1.2量距采用的钢卷尺应经检定或与检定过的钢卷尺比长, 也可与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所测距离比长,尺长相对误差天于 1/10000时,应在测距时改正。 采用钢卷尺量距时,尺长还应加入温度改正值,其值应按表 5. 1. 2 的规定改正。

    表5,1.2 尺长温度改正值(mm)

    本表按钢卷尺检定时的气温归化为20℃计

    2如用作距离改正值,则正负号与表列

    5.1.3采用钢卷尺丈量中线单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量方法:直线地段可沿左轨轨面丈量,曲线地段(包 括曲线起、终点外40~80m,以下同)应沿线路中心丈量,车

    线里程应对应下行线里程(接下行线投影里程)。非并行地投应 单独测量。断链宜设在百米标处,困难时可设在以10m为单位 的加标处,不应设在车站、桥梁、隧道等建筑物和曲线范围内。 5.1.6单程测量时,应设公单标、半公里标、百米标和加标, 公里标和半公里标应写全里程。 直线地段里程位置可用白油漆标注在左轨外侧腹部,曲线地 证七州将声坛注

    直线地段里程位置可用白油漆标注在左轨外侧腹部,曲线地 段左、右轨外腹部均应标注。

    1曲线范围内,里程为20m整倍数的点。 2桥梁中心、大中桥的桥台挡渣墙前缘和台尾、隧道进出 口、车站中心、进站信号机及远方信号机等。取位至厘米。 3涵渠、渡槽、平交道口、跨线桥、坡度标,跨越铁路的 电力线、通信线、地下管道等中心,新型轨下基础、站台、路基 防护、支挡工程等的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点。取位至分来。 4地形变化处、路堤和路堑边坡的最离和最低处、路堤路 堑交界处,路基宽度变化处、路基病害等地段。取位至米。

    5.2.1既有铁路建有CPⅡ时,采用既有CPⅢ对既有铁路中线 进行测量,当既有CPⅢ点丢失或损坏应进行补,补测的技术 要求应按本规范第3章的规定热行。 既有铁路无CPⅢ时,既有铁路的行车速度等于200km/h 时,应按本规范第3章的规定建立CP加,当既有铁路行车速度 等于或小于160km/h时,可建立CPⅢ或布设外移桩或导线测量 中线:

    5.2.1既有铁路建有CP血时,采用舰有CP血对既有铁路中线

    认证标准5. 2.2 采用外移桩控制测量中线时、外移的设置与测量的技

    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线地段宜设在百米标处的左侧路肩上,曲线地段宜设 在百米标处的外侧路肩上,双线曲线地段设在曲线外侧,在两线

    之间时,可移设至曲线内侧。在天桥与隧道地段无法设置外移桩 时,可在线路中心设桩: 2外移桩距线路中心的距离(外移距)宜为2.5~3.5m, 同一条线路的外移距宜为等值。遇有建筑物障碍时,外移距可增 减。站场内的外移桩宜与基线桩合用。外移桩应注明里程,不 编号。 3外移距应测量两次(曲线地段第二次测量时应重新定 向),差值小于5mm时以第一次为准。 4外移桩应钉设木质方桩,必要时可用水泥包桩。 5中线转点或外移桩间的距离,直线地段不应大于500m, 曲线地段不宜大于200m。两相邻曲线间的夹直线较短时,夹直 线上也应有1~2个外移桩。 6外移桩测量的技术要求按本规范表3.2.2巾一级导线标 准执行,外移桩应与CPI联测,附合长度不宜大于5km。 5.2.3采用导线控制测量中线时,导线的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 按本规范表3.2.2中一级导线标准执行,并与CPI联测,附合 长度不宜大于5km。导线点的布设应符合CPⅡ的规定, 5.2.4中线的方向测量应连续贯通,直线地段可沿外移桩、线 路中心或与外移桩同侧钢轨中心测量。曲线地段沿线路或外轨中 心测量。由外移桩转至线路或钢轨中心进行方向测量时应在直线 上换侧。

    5.2.5长直线地段产生的小偏角符合表5.2.5的规定时可视为

    表5.2.5直线地段允许的小偏角

    直线产生小偏角大于表5.2.5时宜按曲线进行测量

    圆曲线的最小长度应符合国家现行《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GB 50090) 的规定。

    任统有巨波承个 分别与直线上的控制点联测,构成附合导线。 采用偏角法测角时,应在缓圆点及圆缓点附近整20Ⅲ标 处设置镜点,置镜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300m。曲线测量时可 沿线路中心或沿曲线外轨中心进行。 分转向角应观测一测回,当各分转向角之和与测得的总转向 角不符值在15/元以内时,以分转向角之和为准。曲线上加标的 偏角均应正倒镜各测一次,两次较差在30"以内取平均值。 5.2.7采用导线点测量中线时,距离及竖直角单向观测一测回。 两次距离读数满足本规范表3.5.5的规定时取平均值:竖直角两 半测回间较差20"时取平均值;水平角正倒镜各测一次,较差在

    5.2.8曲线上的桥梁、隧道或主要道口等建筑物土建标准规范范本,应设控制点 予以实测

    ....
  • 铁路标准
  • 相关专题: 铁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