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T 3562-2020 铁路保温车.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7.4.1机组应具有制冷、加热、通风、除霜等功能。机组性能宜符合CB/T21145的要求。 7.4.2机组制冷加热能力应满足GB/T5600一2018中附录D的要求。 7.4.3 机组应具有排水功能,凝结水不应进入装货区。 7.4.4 机组应具有制冷系统高低压、电机缺相等安全保护功能,还应设有运转工时显示装置。 7.4.5 机组在除霜时应能阻止热量进人货物区。 7.4.6 机组结构布置应便于操作、维修。 7.4.7机组应具有新风功能。
7.5机冷车风循环系统
能源标准7.5.1应具有独立的送风道和回风口。
7.5.1应具有独立的送风道和回风口。 7.5.2回风口应有防异物吸人结构。 7.5.3送风道末端应留有风循环通道
7.6.1车体钢结构与内板之间不应有金属件贯通。
7.6.1车体钢结构与内板之间不应有金属件贯通 7.6.2货物间不应有影响货物装卸的凸起结构。
TB/T3562—20208制造要求8.1发泡结构制造8.1.1发泡体应密实,均匀。8.1.2部件之间二次注泡孔宜设置在车内,并有防止水汽进人发泡层的措施。8.1.3发泡体与板材粘结强度拉拔试验时,不应在发泡体断裂前出现脱层。8.2制冷机组安装制冷机组安装应牢固可靠与车体连接部位应密封。制冷机组出风口与车内送风道连接紧密,无漏风。8.3柴油发电机组安装柴油发电机组装车nOH调试和检查。安装应牢固,紧固件应有防松措施。8.4燃油系统燃油系统无渗牢固。8.5货物间门8.5.1货间门安装锁闭机构开关灵活。8.5.2门关闭后,表面周边与门框距离均匀。8.5.3内层密封条贴合度为0%,外层密封条与门框贴合度不小于85%。8.6电气装置电气装置组装要录B。9涂装与标志9.1涂装车体涂装有隔热层部位底漆GB/T5600—2018的规定。9.2标志车辆标志应符合GB/T28791、TB/T3443.3和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10检查与试验方法10.1外观检查制冷机组、循环风道、柴油发电机组、燃油系统、电气系统、制冷机组防护装置、离水格子等各部件安装位置是否符合按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本标准的规定。其余按GB/T5601一2018的规定进行检查。5
如无特殊规定,装置性能检查应在空车状态下进行。机冷车组除对单车作检查外,还应在编统 下进行有关的检查。
车门应开启灵活,闭合严密;锁闭机构安装牢固,作用可靠;密封条粘结牢固,与门体间尺寸均 采用着色试验进行车门密封性检测
10.3.3车钩缓冲装置
车钩缓冲装置按GB/T5601一2018的要求进行
制动装置按GB/T5601一2018的要求进行检验。
启动制冷机组,检查风循环系统通)
10.4.1隔热性能试验
10.4.2气密性试验
10.4.3空车静置性能试验
空车静置试验按附录D的规定进行。
车体强度及刚度试验、动力学性能试验、冲击试验、制动性能试验按照GB/T5601一2018的规定 进行。
A.1车内得热量的计算
A.1.1得热量包括下述7项!
4.1.1 得热量包括下述7项: a) 通过车体的传热量; b) 因车体漏热进人车内的热量; c) 太阳辐射产生的传热量; d) 因通风换气进人车内的热量; e) 车体预冷时所散发的热量; ) 货物预冷时所散发的热量; g) 货物呼吸所散发的热量。
a) 通过车体的传热量; b) 因车体漏热进人车内的热量; c) 太阳辐射产生的传热量; d) 因通风换气进人车内的热量; e) 车体预冷时所散发的热量; f) 货物预冷时所散发的热量; 货物呼吸所散发的热量
A.1.2通过车体的传热量(Q.)按公式(A.1)进行计算。
式中: Q,车体的传热量,单位为千焦(kJ); F一—车体的平均传热面积,按F=F·F计算,单位为平方米(m); F,F。—车体外表面积和内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K——车体综合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尔文[W/(m·K)]; z一传热时间,单位为小时(h)。 A.1.3因车体漏气进入车体的热量(0.)按公式(A.2)进行计算。
Q2——因车体漏气进人车体的热量,单位为千焦(kJ);
式中: t,—车体被太阳照射面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一计算期间太阳照射车体的时间,单位为小时(h)。 A.1.5因通风换气进人车内的热量(Q4),按公式(A.4)进行计算。
0.——因通风换气进人车内的热量.单位为于焦(kJ)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电气装置技术要求、组装、检查及试验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术要求、组装
B.1.1机冷车的电气装置和制冷机组应能满足本标准的规定。 B.1.2电机、电器、电工仪表等在组装前应进行检验。型号规格应符合该产品的相关标准和技术文件 的规定电线、电缆的订货及验收应符合TB/T1484.1的规定。 B.1.3电器设备非金属材料的阻燃要求应符合TB/T2702的规定。 B.1.4批量生产的同一种类型的制冷机组和电气装置应保证外形尺寸、安装尺寸和电气布线的一致 性,同型号的产品应具有互换性。 B.1.5各种电气元件均应牢固地安装在屏板、面板或支架上,不应悬挂在其他电器的接线端子上或连 接线上。所有电线电缆,除特殊部位外,原则上不应悬空连接。电气元件连接部位应有较好的防松 措施。 B.1.6电线电缆出入线槽、线管及穿进金属隔板的孔、口时,应加以防护。所有各孔、管口应加护套 夹布胶管或带护套金属软管保护电线电缆。 B.1.7配线布线应符合TB/T1759的规定 B.1.8线号套管或线号标牌在导线上应不易移动,视看方便;线号数字可按轴向或周向书写,标注数 字应正置,正对读者,不能颠倒;线号标注方法为机械制图标注法。 B.1.9所有电气装置应便于分解检修。 B.1.10 蓄电池应有充电装置,并有安全可靠的保护措施。 B.1.11 钢质骨架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刚度。 B.1.12 制冷机组和电气装置应设有安全保护装置。 B.1.13 制冷机组和电气装置应便于吊装
B.2.1电气装置性能试验
B.2.2电气装置外观检查
电气装置在安装前,应对其金属结构及外观进行检查,金属结构应平整、光滑。配件外观无碰撞 损等。组装后应牢固可靠。
B.2.3绝缘电阻试验
车上布线及电气回路各相之间及各相对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值用500V兆欧表测量,检查测量值 表B.1的规定,
TB/T3562—2020表B.1绝缘电阻值单位为兆欧相对湿度电线类别<60%≥60% ~85%>85%低于100V的回路(除温湿度传感器检测线路外)2. 02 ~ 0. 30. 3 高于100V低于400V的回路1010 ~ 22温湿度检测线路21. 51注:相对湿度60%~85%间的绝缘电阻值用线性内插法计算B.2.4介电强度试验LTD电气主电路各相之间及V50Hz的交流电作耐压试验,持续1min;二次回路及直流回路正负及各线对地施500V50Hz的交流电作耐压试验,持续1min;应无击穿和闪络现象。B.2.5制冷机组的检B.2.5.1外表面清显划痕、石B.2.5.2按制冷机说明逐寸制冷、加热、通风、除霜、温度设置等功能进行测试,机组运转正常;可人为设置故障障报警功能B.2.5.3机组正寸排水通畅,B.2.5.4带有新的制冷机组,还应测试其新风功能,其新风应经过顶冷或预热处理后送人货物区。具有远程监控几组,还应采远程操作对机组进行数据检测和操作控制11
1.1柴油发电机组(以下简称机组)技术要求应符合CB/T2820.5的规定。 1.2机组电压和频率性能等级不应低于JB/T10303一2001中表2的C2规定。 1.3机组在非标准环境条件下使用时,允许按产品使用说明书降低机组的输出功率使用。 注:标准环境为环境温度25℃,相对湿度30%.大气压力100kPa(760mmHg)
C.1.1柴油发电机组(以下简称机组)技术要求应符合CB/T2820.5的规定。
1.1柴油发电机组(以下简称机组)技术要求应符合CB/T2820.5的规定。 1.2机组电压和频率性能等级不应低于JB/T10303一2001中表2的G2规定。 1.3机组在非标准环境条件下使用时,允许按产品使用说明书降低机组的输出功率使用。 注:标准环境为环境温度25℃,相对湿度30%,大气压力100kPa(760mmHg)
C.2.1机组的客电气监测仪表的精度等级不应低于2.5级,柴油机上的仪表精度等级不应低于4级。 C.2.2 机组应能在短期内纵倾15°、横倾20°的条件下正常工作。 C.2.3柴油机12h功率与发电机额定功率的功率匹配比推荐选用1.4:1。 C.2.4机组的各电气回路(指机组的一次回路和二次回路,一次回路包括发电机的电枢绕组,控制屏 的一次回路;二次回路包括发电机的励磁回路)对地(指机组上专用的接地螺钉)及回路间绝缘电阻值 应不低于下列规定: a)在环境温度为15℃~35℃,空气相对湿度为45%~75%的条件下,冷态绝缘电阻值为2MQ b)在环境温度为25℃,空气相对湿度为95%的条件下,冷态绝缘电阻值按U/1000(M2)计算; 注:计算值低于0.33MQ时则按0.33MQ,式中U为电机绕组额定电压(V)。 c)热态绝缘电阻值为0.5MQ。 冷态绝缘电阻只供参考,不作考核
C.3.1新机组装车前应进行空载及部分负荷运转磨合,运转磨合时间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执行。 C.3.2新机组装车前经过调整后应进行负荷运转检查。 C.3.3起动检查:机组在冷态时,当环境温度不低于5℃的情况下,应能顺利起动。如果一次起动不 成功,应再连续起动两次,且两次起动均应成功(每次起动延续时间和两次起动的间隔时间应符合产品 使用说明书规定)
C.3.4空运转及负荷运转检查:
14kW时,按表C.1程序进行。 b)当转速为额定转速,柴油机单缸功率大于或等于14kW时,按表C.2程序进行。 注:机组的额定功率系指在标准环境条件下,机组连续运转12h所输出的功率, .3.5运转检查时.记录机组仪表的显示数据.各有关数据应符合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TB/T3562—2020表C.1空运转及负荷运转检查(单缸功率小于14kW)时间程序额定转速百分比额定功率百分比min起动转速渐升高至100%0152100%25%153100%50%204100%75%205100%100%606100%TD010总计运转时间为140min。表 C.空运转及质荷运转查单缸功率大于或等于144 kW)程序时间min起动转新升高至15 2100%25%15 3100%50%30 4100%75% 605100%100%606100%010总计运转时间为C.3.6机组运转时漏油、漏水漏气和异常声响。C.3.7装有各种自司置的机维应进行动作试验,作用应可靠。13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机冷车空车静置性能试验评定方法
本试验评定方法是为了确定在静置恒温条件下,机冷车车体和配属车内的制冷设备的综合性能。 加热设备的性能试验不包括其中
温度计:时间常数应小于3min,绝对误差应小于0.5℃。 电缆线 数据记录仪 湿度计 电气测量仪表:可测量电压、电流和功率,功率测量精度范围为±2%。 风速表 遥测式风速表 电加热器 调压器
D.3.1被试车辆应干净,隔热性能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D.3.2试验车置于试验室中,试验室保持试验要求的环境温度。 D.3.3试验车车门打开,试验车在试验环境温度下至少停留24h。 D.3.4货物间内温度测点布置在八个角和六个壁面中心处。此外,在制冷温度机组的出风口和进风 口,每处至少布置4个温度测点,另外在车内可能出现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处所各布置2个温度测 点,车内总测点数不少于26个。温度测点应布置在距隔热壁内表面100mm处。测点布置在车上的位 置见图D.1。 D.3.5货物间外温度测点布置在车外八个角和六个壁面的几何中心,共14个测点。温度测点距隔热 壁外表面100mm处。 D.3.6使用功率表测定制冷设备及车内附加电热器的耗能量。 D.3.7 使用风速表测定墙壁外表面0.2m内空气流动速度,车内用遥测风速表测定制冷设备通风装 置的送风速度。 D.3.8当车内、外温度相差小于3℃时,且稳定2h后,可以开始试验。 D.3.9正式试验前,车门关闭.各种孔口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和位置
4.1车外的空气平均温度恒定在30℃±0.5℃(或40℃±0.5℃),如果设计温度取为t地下室标准规范范本,,则平
对某一个试验工况(t。,为一定值时),试验可分为三个阶段。 a) 降温阶段:在此阶段内车内以制冷机全部制冷能力进行制冷降温,直到内温波动而不再下降 时为止。如果冷凝器结霜严重,车内温度有回升的趋势,可除霜一次; b 恒温阶段:将控温器调整到试验温度,车内由控温器保持接近恒定的温度; c除霜阶段
试验准备工作结束后,接通附加热负荷,开动制冷机组。在降温阶段,车内温度每隔3min(或少于 3min)测记一次,外温及耗电量每隔15min(或小于15min)测记一次。当车内达到最低温度后(车内 温度在2h内波动或缓慢上升),可将恒温控制器调到最低恒温试验温度值进行恒温试验,然后进行其 他恒温试验。对某个恒温试验温度至少应包括5个完整的恒温控制循环过程。恒温试验结束后进行 除霜,必要时除霜可人工诱发,除霜后,将控温器改调为另外试验温度值,重复进行试验
D.7.1 用表格或线图的形式将以下数据表示成时间的函数: a) 平均车外空气温度; b) 平均车内空气温度和内温范围; c) 在降温阶段和恒温阶段,空气冷却系统进口和出口的平均空气温度; d) 在恒温控制循环过程,还应记录恒温控制器作用时(例如制冷设备停、开时)车内的平均空气温度 D.7.2 在试验过程中应记录和确定: 控温器设定值以及在试验温度下的制冷机工作时间系数n见公式(D.2)
D.7.1 用表格或线图的形式将以下数据表示成时间的函数: a) 平均车外空气温度; b) 平均车内空气温度和内温范围; c) 在降温阶段和恒温阶段,空气冷却系统进口和出口的平均空气温度; d) 在恒温控制循环过程,还应记录恒温控制器作用时(例如制冷设备停、开时)车内的平均空 D.7.2 在试验过程中应记录和确定: 控温器设定值以及在试验温度下的制冷机工作时间系数n见公式(D.2)
t,—循环中制冷机运转时间,单位为小时(h); Zt一—每一循环总时间,单位为小时(h)。 b)除霜时排水量,除霜时间,除霜时的温度变化等 c)最低车内空气温度。
Zt一—每一循环总时间,单位为小时(h)。 b)除霜时排水量,除霜时间,除霜时的温度变化等。 c)最低车内空气温度。
8.1在室内使用柴油机时,应慎重处理废气的排除及新鲜空气的输人问题。 8.2制冷机组冷凝热负荷排至室内,应注意不影响冷凝器吸风状态。 8.3如果能明确知道运行的K值和气密性的变化值,可用附加热负荷模拟空车运行时的性能 8.4不能用附加热负荷模拟重车静置及运行时的性能。 8.5空车静置性能试验应在隔热及气密性能试验后进行
8.1在室内使用柴油机时,应慎重处理废气的排除及新鲜空气的输入问题。 8.2制冷机组冷凝热负荷排至室内,应注意不影响冷凝器吸风状态。 8.3如果能明确知道运行的K值和气密性的变化值脚手架标准规范范本,可用附加热负荷模拟空车运行时的性能 8.4不能用附加热负荷模拟重车静置及运行时的性能。 8.5空车静置性能试验应在隔热及气密性能试验后进行
....- 铁路标准
- 相关专题: 保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