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496-2018-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2. 1. 5竖向施工缝
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时,浇筑停顿时间有可能超过混凝士 初凝时间,在适当位置留置的垂直方向的预留缝
混凝土不能续浇筑时,浇筑停顿时间有可能超过混凝土的 初凝时间,在适当位置留置的垂直方向的预留缝。 2.1.6水平施工缝horizontalconstructionseam
纸箱包装标准2.1.6 水平施工缝horizontal construction seam
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时,浇筑停顿时间有可能超过混凝士 初凝时间,在适当位置留置的水平方向的预留缝。
2. 1.7 温度应力 thermal stres
混凝土温度变形受到约束时,在混凝土内部产生的应力。 2.1.8收缩应力shrinkagestress
2. 1.8 收缩应力
8收缩应力 shrinkage stress
混凝土收缩变形受到约束时,在混凝士内部产生的应力
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度与外表面内50mm处的温度之差。 2.1.11断面加权平均温度thickness weighted mean tempera
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度与外表面内50mm处的温
根据测试点位各温度测点代表区段长度占厚度权值,对各测 点温度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值
2.1.12降温速率descendingspeedoftemperature
散热条件下,混凝土浇筑体内部温度达到温升峰值 内断面加权平均温度下降值,
影响结构安全或使用功能的裂缝
2.1.15 绝热温升
混凝土浇筑体处于绝热状态条件下,其内部某一时刻温 升值。
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浆体量占混凝土总量之比。
2.1.17温度场temperaturefi
混凝土温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
混凝土温度在空间和时间
2.2.1温度及材料性能
a 混凝土热扩散率; 混凝土比热容:
2.2.2数量几何参数
H一一混凝土浇筑体的厚度,该厚度为浇筑体实际 厚度与保温层换算混凝土虚拟厚度之和; 混凝土的实际厚度; 混凝土的虚拟厚度; L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往返距离; N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台数: Q1 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 Qmax 每台混凝土泵的最大输出量; S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平均行车速度; T. 每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总计停歇时间; 每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容量;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 α1 配管条件系数; 8 混凝土表面的保温层厚度; 第i层保温材料厚度。
2.2.3计算参数及其他
H(t,t)一一在龄期为t时产生的约束应力延续至t时的 松弛系数:
3.0.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
有环境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技术措
1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宜为C25~C50,并可采 用混凝土60d或90d的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强度 评定及工程验收的依据; 2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配筋除应满足结构承载力和构造要 求外,还应结合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方法配置控制温度和收缩的 构造钢筋; 3大体积混凝土置于岩石类地基上时,宜在混凝土垫层上 设置滑动层; 4设计中应采取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外部约束的技术措施; 5设计中应根据工程情况提出温度场和应变的相关测试 要求。 3.0.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温度 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试算,并确定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升峰值,里 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技术措施
1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 于50℃; 2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度)不 宜大于25℃; 3混凝土浇筑体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
4拆除保温覆盖时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应大 于20℃。 3.0.5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准备,并应与当地气 象台、站联系,掌握近期气象情况。在冬期施工时,尚应符合有 关混凝土冬期施工规定。
4拆除保温覆盖时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应天 于20℃。
象台、站联系,掌握近期气象情况。在冬期施工时,尚应符合有 关混凝土冬期施工规定。
3.0.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采取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
GB/T50905的有关规定
4.1.1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满足强度等级、耐久性、 抗渗性、体积稳定性等设计要求外,尚应满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工艺要求,并应合理使用材料、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值。 4.1.2大体积混凝土制备及运输,除应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等 级要求,还应根据预拌混凝土供应运输距离、运输设备、供应能 力、材料批次、环境温度等调整预拌混凝土的有关参数
4.2.1水泥选择及其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 有关规定,当采用其他品种时,其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 标准的规定; 2应选用水化热低的通用硅酸盐水泥,3d水化热不宜大于 250kJ/kg,7d水化热不宜大于280kJ/kg;当选用52.5强度等级 水泥时,7d水化热宜小于300kJ/kg; 3水泥在搅拌站的人机温度不宜高于60℃。 4.2.2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水泥进场时应检查水泥品种、代号、 强度等级、包装或散装编号、出厂日期等,并应对水泥的强度 安定性、凝结时间、水化热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相关规定。 4.2.3骨料选择,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 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 规定,
4.2.3骨料选择,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
1细骨料宜采用中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3,含泥量不应 大于3%; 2粗骨料粒径宜为5.0mm~31.5mm,并应连续级配,含 泥量不应大于1%; 3应选用非碱活性的粗骨料; 4当采用非泵送施工时,粗骨料的粒径可适当增大。 4.2.4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和《用子水泥、砂 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有关规定。 4.2.5外加剂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 的有关规定。
4.2.5外加剂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 的有关规定。
4.2.6外加剂的选择除应满足本标准第4.2.5条的规定外,尚
1 外加剂的品种、掺量应根据材料试验确定: 2宜提供外加剂对硬化混凝土收缩等性能的影响系数: 3耐久性要求较高或寒冷地区的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引 气剂或引气减水剂。 .2.7混凝土拌合用水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 标准》JGJ63的有关规定
4.3.1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 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当采用混凝土60d或90d强度验收指标时,应将其作为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依据; 2混凝土拌合物的落度不宜大于180mm;
3拌合水用量不宜大于170kg/m°; 4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50%,矿渣粉掺量 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40%;粉煤灰和矿渣粉掺量总和不宜 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50%; 5水胶比不宜大于0.45; 6 砂率宜为 38%~45%。 4.3.2混凝土制备前,宜进行绝热温升、泌水率、可泵性等对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有影响的技术参数的试验,必要时配合比 设计应通过试泵送验证。 4.3.3在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时,应根据混凝土绝热温升、温控 施工方案的要求,提出混凝土制备时的粗细骨料和拌合用水及入
4.3.3在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时,应根据混凝土绝热温升、
施工方案的要求,提出混凝土制备时的粗细骨料和拌合用水及 模温度控制的技术措施。
4.4.1混凝土制备与运输能力应满足混凝土浇筑工艺要求,预 拌混凝土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 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施工工艺对落度损失、入模珊落度、入 模温度等的技术要求。 4.4.2对同时供应同一工程分项的预拌混凝土,胶凝材料和外 加剂、配合比应一致,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水平应基本相同。 4.4.3混凝土拌合物运输应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车应 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具有防晒、防雨和保温措施。 4.4.4搅拌运输车数量应满足混凝土浇筑工艺要求,计算方法 可按本标准附录A确定。 4.4.5搅拌运输车运送时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
4.4.1混凝土制备与运输能力应满足混凝土浇筑工艺要求,预 拌混凝土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 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施工工艺对落度损失、人模落度、人 模温度等的技术要求
拌,搅拌时间不应小于120s
4.4.7运输和浇筑过程中,不应通过向拌合物中加水方式调整 其性能。
4.4.8运输过程中当落度损失或离析严重,经采取措施无
恢复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时,不得浇筑入模
5.1.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5.1.1 天体积混凝主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计算结果; 施工阶段主要抗裂构造措施和温控指标的确定; 原材料优选、配合比设计、制备与运输计划; 4 主要施工设备和现场总平面布置; 温控监测设备和测试布置图; 6 浇筑顺序和施工进度计划; 7 保温和保湿养护方法: 8 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措施; 特殊部位和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施工措施。 5.1.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可按本标准 附录B确定。 5.1.3保温覆盖层的厚度,可根据温控指标的要求按本标准附 录C确定。 5.1.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宜采用整体分层或推移式连续浇筑 施工。
5.1.5当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设置水平施工缝时,位置及间
间应根据设计规定、温度裂缝控制规定、混凝土供应能力、钢筋
5.1.6走 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结构有害裂缝控制应符合下列 规定:
40m,跳仓间隔施工的时间不宜小于7d,跳仓接缝处应按施工 缝的要求设置和处理; 2当采用变形缝或后浇带时,变形缝或后浇带设置和施工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混凝土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
5.2.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进行图纸会审,并应提出施 段的综合抗裂措施,制定关键部位的施工作业指导书。
5.2.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在混凝土的模板和支架、钢筋工程
5.2.3施工现场设施应按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要求按时完成
场区内道路应坚实平坦。必要时,应制定场外交通临时疏导 方案。
5.2.4施工现场供水、供电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施工需要。当有
5.2.8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进行专业培训,并应逐级进不
5.3.1大体积混凝土模板和支架应进行承载力、刚度和整体稳 固性验算,并应根据大体积混凝土采用的养护方法进行保温构造
5.3.2模板和支架系统安装、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必须采取 全稳定措施。
5.3.3对后浇带或跳仓法留置的竖向施工缝,宜采用钢板网、
铁丝网或快易收口网等材料支挡;后浇带竖向支架系统宜与其 部位分开。
5.3.4大体积混凝土拆模时间应满足混凝土的强度要求,当模
板作为保温养护措施的一部分时,其拆模时间应根据温控要求
5.3.5大体积混凝土宜适当延迟拆模时间。拆模后,应采取预 防寒流袭击、突然降温和剧烈干燥等措施
5.4.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浇筑层厚度应根据所用振捣器作用深度及混凝土 的和易性确定,整体连续浇筑时宜为300mm~500mm,振捣时 应避免过振和漏振。 2整体分层连续浇筑或推移式连续浇筑,应缩短间歇时间, 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层间间歇时 间不应大于混凝土初凝时间。混凝土初凝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 当层间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时,层面应按施工缝处理。 3混凝土的浇灌应连续、有序,宜减少施工缝。 4混凝土宜采用泵送方式和二次振捣工艺。 5.4.2当采取分层间歇浇筑混凝土时,水平施工缝的处理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应清除表面的浮浆、松动的石 子及软弱混凝土层; 2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应采用清水冲洗混凝土表面的污
物,并应充分润湿,但不得有积水; 3新浇筑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并应与先期浇筑的混凝土紧 密结合。
5.4.3大体积混凝土底板与侧墙相连接的施工缝,当有防水勇
5.4.4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受
筋、预埋件等移位和变形,并应及时清除混凝土表面泌水。 5应及时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面进行多次抹压处理。
护。在母次混凝王浇巩 完毕后,除应按普通混凝土进行常规养护外,保温养护应符合下 列规定:
应专人负责保温养护工作,并应进行测试记录;
2保湿养护持续时间不宜少于14d,应经常检查塑料薄膜 或养护剂涂层的完整情况,并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3保温覆盖层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与 环境最大温差小于20℃时,可全部拆除
5.5.3混凝土保温材料可采用塑料薄膜、土工布、麻
5.5.3混凝土保温材料可米用塑料薄膜、土工布、麻袋、阻燃 保温被等,必要时,可搭设挡风保温棚或遮阳降温棚。在保温养 泸中,应现场监测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和降温速率,当实测 结果不满足温控指标要求时,应及时调整保温养护措施。
护中,应现场监测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和降温速率,当实测 结果不满足温控指标要求时,应及时调整保温养护措施。 5.5.4高层建筑转换层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加强养护,侧 模和底模的保温构造应在支模设计时综合确定。 5.5.5大体积混凝土拆模后,地下结构应及时回填土;地上结 均不宫期显需左白然依接中
5.5.4高层建筑转换层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加强
不宜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
构不宜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
5.6.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遇高温、冬期、大风或雨雪天气时 必须采用混凝土浇筑质量保证措施。
必须采用混凝土浇筑质量保证措施。 5.6.2当高温天气浇筑混凝土时,宜采用遮盖、洒水、拌冰屑 等降低混凝土原材料温度的措施。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保湿保 温养护;条件许可时,混凝土浇筑应避开高温时段。
5.6.3当冬期浇筑混凝土时,宜采用热水拌合、加热骨料等提 高混凝土原材料温度的措施。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温保 湿养护。
并应增加混凝土表面的抹压次数,应及时覆盖塑料薄膜和保温 材料。
5.6.5雨雪天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需施工时,应采取混凝士
5.6.5雨雪天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需施工时,应采耳
质量保证措施。浇筑过程中突遇大雨或大雪天气时,应及时在结 构合理部位留置施工缝,并应中止混凝土浇筑;对已浇筑还未硬 化的混凝土应立即覆盖,严禁雨水直接冲刷新浇筑的混凝土。
5.7.1 当一次连续浇筑不大于1000m同配合比的大体积混凝土 时,混凝土强度试件现场取样不应少于10组。 5.7.2 当一次连续浇筑1000m~5000m同配合比的大体积混 凝土时,超出1000m3的混凝土,每增加500m取样不应少于一 组,增加不足500m3时取样一组。
5.7.3当一次连续浇筑大于5000m3同配合比的大体利
时,超出5000m3的混凝土,每增加1000m3取样不应少于一组,
增加不足1000m3时取样一组。
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不应少于4次;入模温度测量,
6.0.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内监测点布置,应反映混凝土浇筑 本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可采用下列布 置方式: 1测试区可选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测 试区内监测点应按平面分层布置; 2测试区内,监测点的位置与数量可根据混凝土浇筑体内 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规定确定; 3在每条测试轴线上,监测点位不宜少于4处,应根据结 构的平面尺寸布置; 4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应至少布置表层、底层和中 心温度测点,测点间距不宜大于500mm; 5保温养护效果及环境温度监测点数量应根据具体需要 确定; 6混凝土浇筑体表层温度,宜为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 50mm处的温度; 7混凝土浇筑体底层温度,宜为混凝土浇筑体底面以上 50mm处的温度。
25℃环境下,测温误差不应大于
2温度测试范围应为一30℃~120℃; 3 应变测试元件测试分辨率不应大于5μe; 4 应变测试范围应满足一1000ue~1000ue要求; 5 测试元件绝缘电阻应大于500MQ2。 6.0.5 温度测试元件的安装及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试元件安装前,应在水下1m处经过浸泡24h不损坏; 2 测试元件固定应牢固,并应与结构钢筋及固定架金属体 隔离; 3测试元件引出线宜集中布置,沿走线方向予以标识并加 以保护; 4测试元件周围应采取保护措施,下料和振捣时不得直接 冲击和触及温度测试元件及其引出线。 6.0.6测试过程中宜描绘各点温度变化曲线和断面温度分布 曲线。 6.0.7 发现监测结果异常时应及时报警,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6.0.8 温控措施可根据下列原则或方法,结合监测数据实时 调控: 1 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调控入模温度在合适区间; 2升温阶段可适当散热,降低温升峰值,当升温速率减缓 时,应及时增加保温措施,避免表面温度快速下降; 3在降温阶段,根据温度监测结果调整保温层厚度,但应 避免表面温度快速下降: 4在采用保温棚措施的工程中,当降温速率过慢时,可通 过局部掀开保温棚调整环境温度。
附录 A混凝土泵输出量和搅拌
A.0.1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可根据混凝土泵的最大输 出量、配管情况和作业效率确定,应按下式计算:
Qi = Qmax : α1 :
式中:Q1 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m/h); Qmax 每台混凝土泵的最大输出量(m/h); α1 配管条件系数,可取0.8~0.9; 作业效率,根据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向混凝土泵供 料的间断时间、拆装混凝土输出管和布料停歇等 情况,可取0.5~0.7。 .0.2当混凝土泵连续作业时,每台混凝土泵配备的混凝土搅 半运输车台数,可按下式计算:
A.0.2当混凝土泵连续作业时,每台混凝土泵配备的汇 拌运输车台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N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台数(台): Q1 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m3/h) V 每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容量(m); S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平均行车速度(km/h) L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往返距离(km); T. 每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总计停歇时间(h)。
附录B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施工阶段
B.1.1水泥水化热可按下式计算:
B.1.1水泥水化热可按下式计算:
B.1 混凝土绝热温升
B.1 混凝土绝热温升
式中:Q一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kJ/kg); k一一不同掺量掺合料水化热调整系数, B.1.3当采用粉煤灰与矿渣粉双掺时,不同掺量掺合料水化热 调整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k 粉煤灰掺量对应的水化热调整系数铁路图纸,取值见 表 B. 1. 3; k2——一矿渣粉掺量对应的水化热调整系数,取值见 表 B. 1. 3。
中:k1 粉煤灰掺量对应的水化热调整系数,取值见 表 B. 1. 3; k2——一矿渣粉掺量对应的水化热调整系数,取值见 表 B. 1. 3。
1.3不同掺量掺合料水化热调整系类
水利图纸、图集注:表中掺量为掺合料占总胶凝材料用量的百分比
B.1.4混凝土绝热温升值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试验 现程》DL/T5150中的相关规定通过试验得出。当无试验数据 时,混凝土绝热温升值可按下式计算:
与水泥品种、用量和入模温度等有关的单方胶 m 凝材料对应系数。 方胶凝材料对应的系数m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 相关专题: 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