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 08-2128-2021 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施工技术标准.pdf

  • DGTJ 08-2128-2021 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施工技术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0.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1-16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在改善混凝土密实性、增加保护层厚度和利用防排水措施等 常规手段的基础上,为进步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所采取的补 充措施,包括混凝土表面涂层、环氧涂层钢筋、钢筋阻锈剂和阴极 保护等其他措施,

    针对易开裂、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结构,从原材料、配合比设 计、构造、施工等环节开展的混凝土抗裂性能提升专项举措

    3.0.1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应在满足

    5.0.1轨道文迪及隧 日口 性应任两定给格 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无损检测标准规范范本,根据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所处的环境 类别及作用等级进行设计;同一混凝土结构的不同构件或同一构 件中不同部位所处的局部环境条件有差异时,应分别进行设计。 3.0.2混凝士结构应按照便于施工、检香和维护并能减少环境因 素对结构的不利影响的原则进行耐久性设计。混凝土结构处于 亚重腐蚀环境时,应采取必要的附加防腐蚀措施。 3.0.3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应包括下 列内容: 1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及其作用等级。 2有利于减轻环境作用的结构形式、布置和构造。 3结构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原材料品质、配合比参数限值 以及耐久性指标要求。 4 结构耐久性要求的构造措施。 5与结构耐久性有关的裂缝控制、主要施工控制及验收 要求。 6 针对严酷环境作用的多重防护措施与防腐蚀附加措施。 7 结构使用阶段的维护与检测要求。 3.0.4厚度天于800mm明挖车站的底板(含底梁)、暗挖车站的 底梁和顶梁以及厚度大于500mm(含)的车站、区间(含折返线)

    3.0.2混凝士结构应按照便于施工、检查和维护并能减

    3.0.4厚度大于800mm明挖车站的底板(含底梁)、暗挖车

    底梁和顶梁以及厚度大于500mm(含)的车站、区间(含折返 的侧墙和顶板(或拱部衬砌),应按大体积混凝土的有关规定 抗裂控制措施

    3.0.5宜针对地下车站侧墙、顶板等易出现开裂、渗水现

    求;若设计无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轨道交通的地下结构、高架结构及隧道工程整体设计 用年限不应少于100年。 2附属地面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少于50年

    3.0.12存在杂散电流腐蚀的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结构,应综

    4.1.1所选用原材料除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外,还应 考虑环境条件的影响,具有所需的耐久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4.1.2原材料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应设标识,按品种、规格分别 堆放,不得混杂,并防止材料被污染

    4.1.1所选用原材料除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外,还应

    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规定,应采用S95或 以上级别。

    27690的规定,且其二氧化硅含量不应小于90%,比表面积(BE1 法)不应小于18m/g,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8%。

    27690的规定,且其二氧化硅含量不应小于90%,比表面积

    三方认证。所选用的原材料种类较多时,宜采用工厂集中配制的 方式进行生产。

    4.3.1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坚固的洁净碎石。 粒径宜为5mm~25mm连续级配。碎石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外,还 应符合表 4.3.1 的规定。

    表4.3.1粗骨料技术要求

    4.3.2细骨料应使用中砂,不得单独使用细砂和特细砂,不得使 用海砂、山砂及风化严重的多孔砂。中砂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普通混凝士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I52的要求外,还 应符合表4.3.2的规定。细度模数应为2.3~2.9,且符合Ⅱ区颗 粒级配要求。

    4.5.1混凝土拌和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 JGJ63的要求,

    4.5.1混凝土拌和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

    4.5.2纤维材料应具有与混凝土结合良好的性能,宜采用合成纤

    4.5.2纤维材料应具有与混凝土结合良好的性能,宜采用合

    维或钢纤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 维》GB/T21120及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钢纤维》YB/T151 钢纤维混凝土》JG/T472和《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I 221的规定,

    4.5.3环氧涂层钢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环氧树脂涂层钢筋》

    4.5.4当采用具有抑制温升、微膨胀功能的防裂抗渗材

    材料时,应具有与混凝土良好的相容性能,且通过检验验证,相关 性能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及设计要求

    耐久性设计及构造要求5.1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强度等级5.1.1一般环境或较低氯离子浓度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厚度应满足钢筋的防锈、耐火以及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力传递要求,且其设计值不得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及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5.1.1的规定。表5.1.1一般环境或较低氯离子浓度环境条件下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及保护层最小厚度最低混凝土保护层最小结构类别强度等级厚度a(mm)迎土/水面55单层墙C35背土/水面55地下迎土/水面55叠合墙C35连续墙背土/水面35迎土/水面55复合墙C35背土/水面55地下结构钻孔灌注桩C3560迎土/水面40顶、底板C35背土/水面35明挖法迎土/水面30叠合墙C35结构背土/水面35侧墙迎土/水面40复合墙C35背土/水面3511

    续表5.1.1最低混凝土保护层最小结构类别强度等级厚度a(mm)建筑梁、柱C3030高架车站框架式结建筑板C3025构灌注桩C3560>dc,且≥50(顶面及侧面预应力混凝土主梁C40钢筋);60(底面预应力钢筋)35(普通钢筋)高架车站桥梁式结C4035构及高架立柱、桥台C4035区间结构上表面、侧面35承台C35地上下表面d100结构整体道床C4035灌注桩C3560建筑梁、柱C3030设计年限为100年建筑板3025的附属建筑基础60建筑基础60建筑梁、柱C3020设计年限建筑板C3015为50年的附属建筑建筑灌注桩50C30基础浅基础40注:a本表中的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已包括施工误差值。括号内的数值为双圆管片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d为预应力管道的直径。承台下表面混凝土保护层应设置钢筋网片。5.1.23较高或高氯离子浓度环境条件下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及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5.1.2的规定。13

    表5.1.2较高或高氯离子浓度环境条件下最低混凝土 强度等级及保护层最小厚度

    续表5.1.2最低混凝土保护层最小结构类别强度等级厚度a(mm)迎土/水面45侧墙沉管法C45背土/水面35结构中隔墙左、右侧C4530顶管法钢筋混凝土迎土/水面40C50结构管节背土/水面25迎土/水面45顶、底板C45背土/水面35地下箱涵顶迎土/水面45结构进法结构侧墙C45背土/水面35中隔墙左、右侧C4530迎土/水面45顶、底板C45背土/水面35沉井法迎土/水面45结构侧墙C45背土/水面35中隔墙左、右侧C4530建筑梁、柱C3030高架车站框架式建筑板C3025结构灌注桩C4565≥dc,且≥50(顶面及侧面预应C40力钢筋);60(底地上混凝土主梁面预应力钢筋)结构高架车站桥梁式结35(普通钢筋)构及高架盖梁C4035区间结构立柱、桥台C4045上表面、侧面45承台35下表面d10015

    续表5.1.2最低混凝土保护层最小结构类别强度等级厚度(mm)高架车站整体道床C4035桥梁式结构及高架灌注桩C4565区间结构建筑梁、柱C3030设计年限建筑板C3025地上为100年的附属建筑建筑桩基础65结构1C45基础浅基础65建筑梁、柱C3020设计年限建筑板C3015为50年的附属建筑建筑灌注桩55C30基础浅基础45注:a本表中的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已包括施工误差值。b括号内的数值为双圆管片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d为预应力管道的直径。承台下表面混凝土保护层应设置钢筋网片。5.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5.2.1一般环境或较低氯离子浓度环境条件下不同结构构件的混凝十主要耐久性配合比参数应符合表5.2.1的要求。表5.2.1一般环境或较低氯离子浓度环境条件下混凝士水胶比和胶凝材料用量最小胶凝最大胶凝最低强最大结构部位材料用量b材料用量b度等级水胶比(kg/m3)(kg/m3)地下明挖法地下连续墙、C35结构0.50(0.45)c300(350)c400(420)c结构钻孔灌注桩16

    续表5.2.1最小胶凝最大胶凝最低强最大结构部位材料用量b材料用量b度等级水胶比(kg/m3)(kg/m3)顶板、中板、底板、顶梁、中板C350.45(0.43)c350(360)c420(430)c明挖法梁、底梁、侧墙结构柱C400.43(0.40)c360(400)c440(480)c站台板C300.45350420管片C550.35(0.33)c380(400)c500(520)c盾构法连接通C35结构0.45(0.43)c350(360)c420(430)c地下道床300.45350420结构沉管法顶板、底板结构C350.45(0.43)350(360)c420(430)c侧墙、中顶管法管节C500.35(0.33)c380(400)c500(520)c结构箱涵顶进顶板、底板C350.45(0.43)c350(360)c420(430)c法结构侧墙、中沉井法顶板、底板0.45(0.43)350(360)c420(430)c结构侧墙、中隔墙建筑梁、柱0.45350420高架车站框架建筑板C300.45350420式结构灌注桩C350.45(0.43)c350(360)c420(430)c混凝土主梁C400.43360440地上高架车盖梁C400.43360440结构站桥梁立柱、桥台C400.43360440式结构及高架承台C350.45350420区间结构整体道床C400.43360440灌注桩C350.45(0.43)c350(360)c420(430)c17

    注:水胶比和胶凝材料用量应以满足结构设计对混凝土的各项指标为前提。 b 最小和最大胶凝材料用量以强度等级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为基准;若使 用更高标号的水泥,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括号内的数值为较低氯离子浓度环境条件下混凝土所对应的最大水胶比 最小和最大胶凝材料的用量。

    5.2.2处于较高或高氯离子浓度环境条件下不同结构构件的混 凝土主要耐久性配合比参数应符合表5.2.2的要求。

    0.2.2处于牧高或 凝土主要耐久性配合比参数应符合表5.2.2的要求。

    凝土主要耐久性配合比参数应符合表5.2.2的要求。

    注:“水胶比和胶凝材科用量应以满足结构设计对混凝土的各项指标为前提。 b最小和最大胶凝材料用量以强度等级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为基准;若使 用更高标号的水泥,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注:水胶比和胶凝材料用量应以满足结构设计对混凝土的各项指标为前提。 b最小和最大胶凝材料用量以强 级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为基准;若 用更高标号的水泥,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5.2.3混凝土应按高性能混凝土的要求配制,并应在不同季节作 相应调整。

    5.2.4混凝土中应掺用粉煤灰或矿粉等矿物掺和料或矿物复合 掺和料,一般环境下的掺量总和不宜小于总胶凝材料的30% 氯化物环境下的掺量不宜小于总胶凝材料的40%。混凝土配 合比中最小水泥用量宜为220kg/m,掺合比例在不同季节宜作 调整。

    5.2.5混凝土配合比中胶凝材料水化热3d不宜大于220

    5.2.6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50010、《预制混凝土衬砌管片》GB/T22082的 规定。

    5.2.7混凝土原材料引入的碱含量不应大于3.0kg/m3

    5.2.8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配制,在满足施工和易性及强

    级要求外,应以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裂性能和抗碳化性 能为主要控制指标

    5.2.9当使用人工砂或混合砂时,应适当增加减水剂用量,降低

    混凝土单方用水量,调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并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41和现行上海市工程建 设规范《人工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规程》DG/TJ08一506的 规定。

    5.3混凝土耐久性性能技术要求

    5.3.1一般环境或较低氯离子浓度环境条件下混凝土耐久性性 能指标要求应符合表5.3.1的要求,

    一般环境或较低氯离子浓度环境条件下混凝土耐久性性 示要求应符合表5.3.1的要求。 处于较高或高氯离子浓度环境条件下混凝土耐久性性能 要求应符合表5.3.2的要求,

    指标要求应符合表5.3.2的要求

    指标要求应符合表5.3.2的要求

    表5.3.1一般环境或较低氯离子浓度环境条件下混凝土耐久性性能指标

    5.4.2当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时,不得使用冷加工钢筋 和直径小于或等于6mm的钢筋作为受力钢筋。 5.4.3钢筋混凝土构件中有部分长期暴露在外的吊环或紧固件, 连接件等金属部件,应采取可在使用阶段与外部环境有效隔离的 附加防护措施。 5.4.4地下结构各层楼板与侧墙接界处(设置钢筋连接器处)的 竖向钢筋净距不应小于50mm。 5.4.5施工缝、变形缝、诱导缝与各种连接缝的位置应尽量避开 处于最不利环境作用的部位,并应有专项的接缝防水设计。 5.4.6叠合墙的内衬施工应预先对钢支撑部位采取防水构造措 施并有专项设计。

    5.5混凝土结构抗裂控制措施

    5.5.1对于有抗裂、防渗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应进行抗裂 专项设计,宜进行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专项咨询或论证,并采 用实际工程用的原材料及配合比进行必要的试验验证, 5.5.2超长、天体积结构以及具有特殊控裂要求的结构,应控制 非荷载裂缝发生,采取裂缝控制综合技术降低混凝土结构开裂 风险。

    5.5.3对有非荷载裂缝控制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应结合抗裂专项

    设计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纤维阻裂 技术、水化热调控技术等裂缝控制综合技术措施,改善混凝土结 构抗裂性。

    展专项设计的混凝土结构,应根据混凝土的绝热温升、 工方案的要求,提出混凝土制备时粗细骨料、拌和用水 度控制的技术措施;混凝土制备前,应进行常规配合比 进行水化热、泌水率、可泵性等对混凝土控制裂缝有影 参数的试验;必要时,其配合比设计应通过试泵送。 特殊要求时,混凝土内应留测温孔或理设温度传感器: 土浇筑温度、内部最高温度、环境温度等参数,同时监控 和降温速率,及时记录监测数据,并从混凝土原材料的 温度、缓凝措施、掺合料的掺量和保温养护等方面及时 化温控措施 挖车站采用叠合墙体系时,应注意分块、分段施工缝的 顺序和后浇带的设置,减小新浇混凝土硬化收缩过程 拉应力,减少混凝土收缩开裂。 控制横向施工缝上下混凝土、侧墙与施工缝的浇筑时间 5.6耐久性设计附加措施 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设计附加措施选择应根据其使用环 特殊要求、使用部位以及工程技术经济要求进行。 凝土结构受氯离子和CO2等侵蚀影响较大的部位应采 防腐蚀特性的表面涂层或硅烷浸渍等附加措施。 路隧道排风井内侧混凝土表面宜采取涂抗碳化涂层的 抗碳化涂层宜为硅烷或硅氧烷类材料。 结构裂缝渗水应按结构补强、止水和耐久性等要求,采 环氧等材料进行注浆补强、止渗处理;聚氨酯一般用于 缝堵漏处理;当结构裂缝渗水量较大时,宜先采用聚氨 止水处理,然后再用亲水性环氧做补强处理。 平

    5.5.4开展专项设计的混凝士结构,应根据混凝士的绝

    温控等施工方案的要求,提出混凝土制备时粗细骨料、拌和用水 及入模温度控制的技术措施;混凝土制备前,应进行常规配合比 试验,并应进行水化热、泌水率、可泵性等对混凝土控制裂缝有影 响的技术参数的试验;必要时,其配合比设计应通过试泵送。

    速修补材料等做修补处理;管片破损时,宜采用高强环氧胶泥 修补。

    5.6.6当单层衬砌喷射防水混凝土作为衬砌内侧防水加强月

    昆凝土中宜掺加合成纤维;对于工作井吊装孔等填孔混凝土也宜 泰加合成纤维。当结构顶板开设直径大于5m的圆孔或面积大 于24m?的方孔,且孔口永久、直接暴露于大气环境时,孔周边混 凝土宜添加钢纤维材料

    勾层与支护层之间可不设置防水层,其拱顶与侧墙宜采用预拌自 密实混凝土,并与结构内表面防水砂浆组合施用。非承压水层的 联络通道结构层与支护层之间应设置塑料防水板与土工布组成 的复合防水层

    5.6.8盾构法隧道管片混凝土有特殊要求时,应在管片的外弧面 余覆防水、防腐蚀涂层。

    5.6.8盾构法隧道管片混凝土有特殊要求时,应在管片的外弧面

    墙内表面宜使用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

    5.6.10对存在化学腐蚀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应结合

    5.6.10对存在化学腐蚀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应结合当地 环境条件,必要时可在混凝土表面施加环氧树脂涂层、设置水溶 性树脂砂浆抹面层或铺设其他防腐蚀面层

    5.7.1在道床内设立杂散电流主排流网,排流网截面积应满足杂 散电流防护设计要求。 5.7.2隧道内的结构钢筋应连接成一个整体,建立杂散电流辅助 收集网。

    5.7.3针对变电所杂散电流回流点附近(极化电压的正向偏

    值点),应采取下列防范措施

    求的面积,并同时提高排流网本身的抗电化学腐蚀能力。 2回流点附近1m范围内的局部混凝土结构增强外部防水 绝缘,必要时可局部掺入阻锈剂提高结构钢筋抗电化学腐蚀 能力。 3道床可采用环氧涂层钢筋提升钢筋耐电化学腐蚀能力。 5.7.4全线排流网及辅助收集网应全线连通,具体按杂散电流防 护专业要求实施

    6.1.6混凝土采用搅拌运输车运输时,应满足下列规定: 1接料前,搅拌运输车应排净罐内积水。 2在运输途中及等候卸料时,应保持搅拌运输车罐体正常 转速,不得停转。 3:卸料前,搅拌运输罐体应快速旋转搅拌20s以上后再 卸料。 6.1.7:混凝土落度设计应满足施工要求。当混凝土落度不 满足要求时,可在运输车罐内加人适量与原配合比相同成分的外 加剂。外加剂加入量应事先由试验确定,并应作记录。加入外加 剂后,混凝土罐车应快速旋转搅拌均匀,并达到要求的工作性能 后再泵送或浇筑。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严禁加水。 6.1.8大型预应力梁、沉管等现场预制构件的生产除应执行本章 中相应条款外,还应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明确混凝土耐久性 施工技术要求。 度巨计入了施工允许

    0.1.9耐久性设计 偏差,除地下连续墙外,保护层厚度施工允许偏差为十5mm~ +10mm,其中柱、梁取0mm~十10mm,板、墙取0mm~ 十5mm;若不符合要求,应采取补救措施。垫块和垫块布置必 须有可确保保护层精度的专门设计

    6.2预制构件生产技术要求

    1宜采用钢质模具。 2模具安装应牢固、严密、不漏浆,并符合模具拼装精度 要求。 3钢模内浇筑混凝土前,应在不损伤钢模本体的前提下进 行彻底清理,钢模内表面和拼接缝不应留有残浆和微小颗粒, 4模板脱模剂应用专门工具均匀抹刷在钢模与混凝土的所 有接触面上,不得使用腐蚀性或受污染的材料,且不应在混凝士 浇筑时渗人混凝土中。 5非承重侧模、芯模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 且保证混凝土表面及棱角不致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 6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 6.2.2用于生产预制构件的钢筋骨架应满足下列要求: 1钢筋骨架尺寸偏差,骨架中钢筋、配件和理件的品种、规 格、数量和位置等,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2钢筋骨架在使用时,应放置不低于构件混凝土设计强度 的水泥基垫块。 3钢筋骨架不得沾有油污和脱模剂。 6.2.3用手生产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应满足下列要求: 1混凝士落度应合理控制,且混凝土应无分层、离析、泌 水现象。 2混凝应连续浇筑,浇筑时不得扰动预埋件,并应根据生 产条件选择适当的振捣方式,振捣应密实,不得漏振或过振。 3混凝土人模温度夏季不宜高于28℃,冬季不宜低于5℃。 4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在初凝前应再次进行压面。 5针对大规模管片生产,可使用桁架式自动化抹面设备。 6.2.4预制构件采用蒸汽养护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混凝土表面应覆盖薄膜。 2宜采用低温蒸汽养护方式,养护温度不宜超过60℃,养护 湿度宜控制在95%以上。静停时间不宜少于2.5h,升温速度不

    宜大于15℃/h,降温速度不宜大于10℃/h。冬季可适当延长静 定时间,减慢升、降温速率。 3在撤出养护间前,应进行温度测量。混凝土构件表面温 度与外界温差不超过20℃时方可撤出养护间。 6.2.5混凝土浇筑完成或加热养护后应覆盖薄膜保湿保温养护, 且应满足下列要求: 1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每天洒水次数以能保持混凝 土表面处于润湿状态为准。 2隧道管片、顶管管节等在脱模起吊后,应浸没于水中养护 不少于7d。管片、顶管管节等入水养护前,构件与水的温度差不 得大于20℃,定期测量水的pH值不应大于11。 6.2.6 预制构件的堆放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堆放时宜采用柔性材料衬垫。 2 管片类预制构件充许叠放,但叠放高度不宜大于4层。 3 堆放期间,夏李应定期喷水。 4 堆放时间较长时,宜采用塑料布遮蔽防护。 6.2.7手 预制构件在起吊、堆放、运输及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防止磁 撞、损坏的措施。 6.2.8管片类预制构件生产能耗应符合现行上海市地方标准《轨

    道交通用预制混凝土衬砌管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DB31/96 的要求。

    6.3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

    5.3.1现浇混凝土结构应采用可提高钢筋施工安装精度的定位 垫块,浇筑混凝土前,应仔细检查定位垫块的位置、数量及紧固程 度。定位垫块需满足下列要求: 1竖向结构或构件的侧立钢筋可采用工程塑料垫块进行定 位,底部钢筋则应采用纤维砂浆或混凝土垫块进行定位。

    2当使用细石混凝土垫块时,垫块宜做成工字形或锥形,垫 块尺寸应满足钢筋保护层厚度和定位的允许偏差要求。 3垫块的强度应高于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且水胶比不 应大于0.4. 4结构侧面和底面的垫块数量不应少于4个/m,绑扎垫块 和钢筋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

    2夏季施工时混凝土人模温度不宜高于28℃,冬季施工时 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低于5℃,且应对混凝土采用适当的保温养 护措施。 3新浇混凝土与钢模、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周边介质之 间的温差不得超过15℃。 4炎热天气浇筑混凝土时,应避免模板和新浇混凝土受阳 光直射。 5在低温条件下(当夜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 于一3℃时)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温防冻措施,保温防 冻措施应满足施工安全要求。 6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天的环境下浇筑混凝土时,应采 取适当的挡风措施,防止混凝土失水过快,此时应避免浇筑有较 大暴露面积的构件。雨季施工时,必须有防雨措施。 7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如因故间断,间断时间应小于前 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因故中断浇筑,应按施工缝要求对界面混 凝土进行凿毛处理后方可浇筑上层混凝土。 8不同强度等级,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能混合浇筑。当不 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必须接茬浇筑时,应先浇高强度等级混凝土。 6.3.3明挖车站、通道、风道等结构混凝土应设施工缝分段浇筑, 底板分段长度不宜超过24m,侧墙和顶板分段长度应符合设计要 求,宜采用分段跳槽或设后浇带的方法施工。

    6.3.4现浇结构混凝土的振捣应能保证混凝土的充分密实,且应 避免因过振产生骨料下沉引起结构混凝土质量差异。对结构易 产生渗漏的部位应加强振捣施工,同时应避免跑模、漏浆。 6.3.5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抹面压平工序中,严禁向混凝土表面洒 水,并应防止过度操作影响表层混凝土的质量。 6.3.6现浇结构混凝土应有充分的潮湿养护时间。在整个潮湿 养护过程中,应根据混凝土温度与气温的差别及变化,及时采取 措施,控制混凝土的升温和降温速率。 6.3.7现浇大体积结构混凝土养护期间,混凝土芯部温度与表面 温度、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均不应大于20℃。混凝土表面温 度与养护水温度之差不得大于15℃,混凝土芯部的温度不宜超过 60℃,最大不得超过65℃ 6.3.8·现浇结构混凝土冬季时应采取保温措施进行浇筑和养护, 并宜使用低水胶比的混凝士,不宜采用防冻剂。 6.3.9混凝土拆模时,芯部与表面、表面与环境之间温差不得大 于20℃。混凝土结构未达到设计规定强度及养护时间时,严禁提 前拆模。 6.3.10后浇带混凝土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或者增设构造加强筋, 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时应蓄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6.3.11气温超过30℃的炎热季节浇筑混凝土,建议采取下列措 施来降低混凝土开裂风险: 1不应使用出厂不到7d的新鲜水泥。 2集料堆场宜采用遮阳、堆高或喷淋(针对粗集料)等降温 措施。 3宜使用缓凝型外加剂。 4当使用低温水拌和混凝土时,混凝土中不应有未融化的

    1不应使用出厂不到7d的新鲜水泥。 2集料堆场宜采用遮阳、堆高或喷淋(针对粗集料)等降温 措施。 3宜使用缓凝型外加剂。 4当使用低温水拌和混凝土时,混凝土中不应有未融化的 冰块或冰屑。 5合理安排浇筑时间,混凝土施工尽量避开高温,利用温度 较低时段施工。

    6.3.12无能轨道板填充管使用自密实混凝十,并应根据要求 混凝土配合比性能进行专项技术论证

    6.4.1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验收内容应包括: 外观质量、混凝土材料耐久性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6.4.2外观质量验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 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执行。 6.4.3混凝土材料耐久性应按同分项工程、同结构形式、同配合 比进行分批验收。预制类混凝土以3000m3为一一验收批,管片以 1000环为一验收批,现浇混凝士以5000m3为一验收批,不足者 记为一验收批。每批混凝土的性能检测指标应符合本标准 表5.3.1和表5.3.2的规定,检测频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1每批混凝士的各性能指标检测1次。 2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耐久性 检测。 3轨道交通车站排风井需进行快速碳化深度检测,检测频 度为1次/个。 4直径天于8m的盾构法隧道或断面面积大于320m的 沉管法隧道,可的情增加检测频度。 6.4.4混凝土耐久性性能指标应按照下列标准和龄期进行测试: 1混凝土电通量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士

    6.4.4混凝土耐久性性能指标应按照下列标准和龄期进行测试:

    1混凝土电通量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 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规定执行,以 混凝土56d龄期的测试值作为工程质量控制指标。混凝土待测 试件可在龄期28d前送至检测单位,若28d龄期检测合格,则视 为检验合格。 2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自然扩散法)应将标准养护56d 后的混凝土试件在3%的NaCl标准溶液中浸泡90d,测定浸泡后

    混凝土中不同深度的氯离子浓度,建立氯离子浓度分布曲线,用 最小二乘法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出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 数,作为工程质量控制指标;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RCM方法) 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 验方法标准》GB/T50082执行,以混凝土56d龄期的测试值作为 工程质量控制指标。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符合两个指标中的 一个指标即可。 3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 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执行,以标 准养护28d的混凝土快速碳化28d后的测试值作为工程质量控 制指标。 4混凝土抗裂性能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 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执行,以自加 水搅拌(24土0.5)h内混凝土裂缝测定值作为工程质量控制指标 抗裂等级评定依据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 准》JGJ/T193的规定执行。 6.4.5保护层厚度验收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

    6.4.5保护层厚度验收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

    6.4.5保护层厚度验收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

    7使用阶段维护与检测要求

    7.0.1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混凝土结构使用阶段应对其耐久 状况进行定期检查或检测,其频度和内容应符合表7.0.1的要求

    D.1使用阶段耐久性检测频度及内容

    7.0.2地下工程渗漏水状态和漏水量的检查检测及地下工程渗 漏水治理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地下防水工程 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的规定执行。 7.0.3使用阶段的混凝土耐久性检测评估应按照本标准附录A 进行。检测时,应同时记录现场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情况。 7.0.4混凝土结构使用阶段应根据定期检查和耐久性检测评估 结果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进行维护。 7.0.5混凝土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在结构修复后再进行维护 施工。对混凝土结构补强和加固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和《建筑结构加 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的规定。 7.0.6混凝士结构受损时,宜采用早强、微膨胀、自密实混凝土进 行维护修复

    附录A混凝土耐久性检测评估方法

    A.0.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评估的内容和时间应根据定期检 查结果路桥设计、计算,结构所处环境及结构的技术状况等要求确定。在下列情 况下应开展耐久性评估: 1业主或设施使用者有耐久性评估需要时。 2常规检查发现有分布较广或程度较深的,可能对结构使 用性能或安全性造成危害的缺陷时。 3混凝土结构新建、改造或维修施工完成后累计使用年 限超过10年,或者距离上一次耐久性检测评估时间超过10 年时。 A.0.2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评估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专业评估机构接受委托后,首先对评估对象的设计、施 工、用途、使用历史、使用环境、设计使用年限等基本情况进行初 步调查。 2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制定详细调查检测方案,调查检测内 容应包括环境荷载参数、构件外观质量混凝土材料物理参数(包 括保护层厚度、抗压强度、碳化深度、裂缝及缺陷、氯离子含量和 抗渗性)和钢筋锈蚀状态(包括混凝土表面电阻率、钢筋半电池电 位和腐蚀电流)。 3按照先构件、后结构的层次逐级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补 充调查检测。 4给出评估对象的耐久性状态等级划分结论。 A.0.3构件外观质量检查采用目测的方法,其分类按照表A.0.3 进行。

    表A.0.3 构件分类

    A.0.4现场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检测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的规定执行。

    1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状况的检测可根据测试条件和测试要 求选择剔凿检测方法、电化学测试方法和综合分析判定法。 2钢筋锈蚀状况的剔凿检测方法:剔凿出钢筋,直接测定钢 筋锈蚀后剩余直径。 3钢筋锈蚀状况的电化学测试方法和综合分析判定法宜配 合剔凿检测方法的验证。 4钢筋锈蚀状况的电化学测试方法:可采用极化电极检测 方法测定钢筋锈蚀电流和混凝士的电阻率,也可采用半电池电位 检测方法测定钢筋的电位。测试方法和钢筋锈蚀状况判别按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的规定执行。 5钢筋锈蚀状况的综合分析判定方法:检测的参数应包括 裂缝宽度、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碳化深度、混凝土表 面电阻率、钢筋半电池电位、钢筋锈蚀电流、混凝土中有害物质含 量及混凝土含水率,根据综合情况判定钢筋的锈蚀状况 A.0.6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执行。 A.0.7混凝土抗压强度可采用间接法中的回弹法、超声一回弹综 合法,也可采用直接测定抗压强度的钻芯法,并分别按现行行业 标准《回弹法检测混凝士抗压强度技术规程》IGI/T23以及现行

    5钢筋锈蚀状况的综合分析判定方法:检测的参数应包括 裂缝宽度、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碳化深度、混凝土表 面电阻率、钢筋半电池电位、钢筋锈蚀电流、混凝土中有害物质含 量及混凝土含水率,根据综合情况判定钢筋的锈蚀状况 A.0.6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执行。 A.0.7混凝土抗压强度可采用间接法中的回弹法、超声一回弹综 合法,也可采用直接测定抗压强度的钻芯法,并分别按现行行业 标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T23以及现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城镇建设标准,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 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
  • 交通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