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9736-2020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内容主要包括: 评价现状和建设管理条件,明确问题及解决思路; 确定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等核心资源的种类、状态、保护价值、分布范围等; 明确国家公园的战略定位、建设性质,保护、建设、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指标; 界定国家公园边界范围; 确定管控分区与功能区划,进行建设和管理的总体布局; 制定国家公园保护体系、服务体系、社区发展、土地利用协调以及管理体系等规划 明确近期建设与管理重点; 测算国家公园近期建设项目投资; 进行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的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 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建议
总体规划深度应满足编制专项规划、分区详细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需要,具体要 求为: 主要管控要求、措施应明确到管控区或功能区; 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应明确位置、规模、规格、用途和实施期; 保护管理重大专项应明确目标、范围、实施年限和主要措施; 近5年的建设工程项目和专项应在明确建设管理要求基础上,协调土地利用类型,测算投资; 保障区、游憩区、人口集中社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可根据总体规划编制分区规划; 重点保护管理任务可根据总体规划编制专项规划
总体规划深度应满足编制专项规划、分区详细规划和建设项目 为: 主要管控要求、措施应明确到管控区或功能区; 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应明确位置、规模、规格、用途和实施期; 保护管理重大专项应明确目标、范围、实施年限和主要措施: 近5年的建设工程项目和专项应在明确建设管理要求基础上,协调土地利用类型,测算投资 保障区、游憩区、人口集中社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可根据总体规划编制分区规划; 重点保护管理任务可根据总体规划编制专项规划
5.1.1地理环境和资源调查,调查内容应包括: 地理环境,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水质、气候气象、土壤等; 自然资源,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生物、景观、水体、矿产等; 生物多样性,包括自然植被、野生动植物种、遗传基因,重点保护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与原生地状 况等; 一人文资源,包括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生态文化等。 .1.2社会经济状况调查,调查内容应包括: 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民族、职业、受教育程度等; 居民点,包括社区、居民点数量、规模、分布情况等; 土地利用,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权属等基本情况; 自然保护地,包括原有保护地类型、等级、规模等基本情况; 文物保护,包括文物保护对象、级别、状态、范围、单位性质,以及文化遗产等情况; 产业情况,包括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情况,农、林、牧、渔、水电、风电、矿产等产业情况; 经济状况,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及社区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电力、给排水、环境、卫生、生活能源配套等基本情况; 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当地政府部门能提供的保护、管理、科研监测、游憩活动等服务设施的
安全生产标准规范范本GB/T39736—2020
3管理现状调查,调查内容应包括: 管理情况,国家公园公园范围内执行和实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法制法规建设和各项管理 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管理机构,现有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管理水平、资源确权、综合执法情况等; 运行机制,国家公园协同管理、权责划分以及特许经营等情况
国家公园规划应对资源价值、社会经济和管理体系分别进行评价: 资源价值评价,对资源分布、景观格局情况进行梳理,明确国家公园核心资源与核心价值,包括 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等方面,明确其在典型性、代表性、原真性、完整性、稀 有性、脆弱性、多样性等方面的价值,并提出资源潜在受胁迫情况; 社会经济评价,对社会、经济情况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国家公园建设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需要解决和降低的社会风险以及与社会、经济互相适应所需要的成本; 管理体系评价,对法律法规、管理体制机制情况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国家公园建设在管理方面 临的优势、潜力和问题
可采取GIS空间分析法、生态地理区划法、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法(见LY/T2649一2016)、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评价法(见GB/T38582一2020)和自然风景评价法(见GB/T50298—2018)等方法,对国家 公园在保护、服务、社区发展、管理现状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的优势和动力、矛 盾与制约因素索等,以便合理划定范围和管控分区、提出各分项规划具体目标和措施
国家公园边界范围划定应遵从以下原则。 原真性原则。依据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的自然特征和演替状态,优先划人原生态区、基本保持 自然风貌的区域,以及可以恢复到自然状态的区域, 完整性原则。依据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相对独立性 和连通性,保护1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的相对完整,使生态功能正常发挥,生物群落、种质资源及 未受影响的自然过程在自然状态下长久维持。 协调性原则。在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应考虑原住居 民的基本生活和传统利用生产的需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全民共享与国民素质教 育等方面的基础条件。 可操作性原则。国家公园范围划定应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回避城镇、开发区、人口密集区、 基本农由集中区;以现有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地为核心,整合优化周边生态价值高、生态功能强 的生态系统:边界走回充分考虑应有明显的地标志物明确的界线座标
GB/T39736—2020
图形数据综合分析,提出国 明确并勘定国家公园边界走向和拐点经纬度坐标; 依据勘定的坐标标绘到地形图上; 依据勘定的国家公园边界界线和标志物的位置,制作公园范围矢量图
6.2.1.1管控区划
国家公园管控区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分区实行差别化管控,管控区边界应在现地勘定 矢量数据。 管控区保护管理要求,以及管控措施、强度可编制分区规划进行明确
6.2.1.2核心保护区
应将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核心资源集中分布,或者生态脆弱需要休养生息的 地域纳人核心保护区。可根据迁徒或洄游野生动物特征与保护需求,划建一定范围的季节性核心保护 区,规定严格管控的时限与范围。核心保护区的面积一般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50%以上, 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和管理。除巡护管护、科研监测,以及符 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按程序规定批准的人员活动外,原则上禁止其他活动和人员进人。充许规划管护 点、临时底护所、防火瞭望塔、野生动物监测样线、植被监测样地、红外相机等涉及生态保护和管理的设 施设备。 核心保护区内原住居民应制定有序搬迁规划。对暂时不能搬迁的,可以设立过渡期,允许开展必要 的、基本的生产活动.但应明确边界范围、活动形式和规模,不能再扩大发展
6.2. 1.3 一般控制区
国家公园范围内除核心保护区之外的区域接按一般控制区进行管控。 在确保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良性循环发展的前提下,一般控制区允许适量开展非资源损伤或 破坏的科教游憩、传统利用、服务保障等人类活动,对于已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而需要自然恢复和生态修 复的区域,应尊重自然规律,采取近自然的、适当的人工措施进行生态修复。 般控制区的管控具体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的相关要求,
6.2.2.1功能区划
家公园功能区可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传统利用区、科教游憩区等(参见LY/T2933一2018), 还可根据实际需要或特定保护目标,划定服务保障区等其他功能区。 功能区可根据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功能发挥情况进行调整完善
6.2.2.2严格保护区
严格保护区一般位于核心保护区,其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区域应划为严格保护区: 具有自然生态地理区代表性且保存完好的天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其面积应能维持自然生态
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完整性; 旗舰种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及其赖以生存的生境; 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特殊自然遗迹的区域; 生态脆弱的区域
6.2.2.3生态保育区
生态保育区主要是对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维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境,以及隔 离或减缓外界对严格保护区的干扰。该区域以自然力恢复为主,必要时辅以人工措施。下列区域可划 内生态保育区: 需要修复的退化自然生态系统集中分布的区域;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需要人为干预才能维持的区域; 大面积人工植被需要改造的区域及有害生物需要防除的区域; 被人为活动干扰破坏的区域; 隔离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分布区之间的生物廊道区域;根据自然生态系统演替、国家重点保护 野生动植物扩散等需要,确定生物廊道的位置 长度和宽度等参数
6.2.2.4生产生活区
生产生活区主要为原住居民使用的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用于基本生活和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开展 生产生活的区域,下列区域应划为生产生活区: 一原住居民农、林、牧、渔业等生产区域; 较大的居民集中居住区域; 农事体验; 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等当地居民所需的生活空间
6.2.2.5科教游憩区
科教游憩区主要是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和了解自然的场所,可开展自然教育、游憩体验、 主态旅游等活动。科教游憩区面积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比例不应高于5%。下列区域可划为科教游 題区: 科教游憩体验场所、设施区; 具有理想的科学研究对象,便于开展长期研究和定期观测的区域; 适宜开展科普、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等活动的区域; 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 一拥有较好的自然游憩资源、人文景观和宜人环境,便于开展自然体验、生态旅游和休憩康养等 活动的区域
6.2.2.6服务保障区
服务保障区主要是管理局、管理 ,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区域,应尽 地城镇、科教游憩区等相结合,依托入口社区 园社区布局服务保障设施
依据勘定的并标绘到地形图上的范围边界、管控区边界、功能区边界,确定定标点坐标并设置 志,包括界碑、界桩、标识牌、电子围栏等,具体应执行GB/T39740
GB/T 397362020
.1.1以调查和监测为基础,按照适应性管理的要求制定各类资源的保护管理目标,着力提升生态服 各功能,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具体措施可包括: 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应制定系统的保护措施,既要突出区域综合和景观层次管理,按照山水 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系统保护,又要突出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河流、湖泊、海洋 各类生态系统的内在自然规律,注重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的完整性; 对于迁徒、洄游的野生动物栖息区域,应制定季节性管控措施,营造适宜环境; 对地处边境的国家公园,可规划跨国境联合保护措施,建设跨境调查监测网络、跨国生态廊道 等,联合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及赖以生存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 .1.2规划应构建完善的巡护体系,具体包括: 根据重要自然生态系统、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地质景观以及传统利用区、科教游憩区分 布情况,与已有道路系统相结合,设置野外巡护线路; 制定科学的巡护制度,明确巡护内容,实行分片负责; 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包括通讯、交通和野外巡护、检查、救护等 .1.3在国家公园重要的交通要道、人员进出频繁地段或岔路口,应设置必要的检查哨卡,必要时可设 置瞭望塔和视频监控系统,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
7.2.1生态系统修复
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态系统修复措施应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近自然的工程措施,包括退耕 牧)还林(草、湿)、抚育改造、补植改造、人工促进更新、河湖海岸线保护、湿地植被恢复、人工鱼礁(巢) 建设、藻场(草床)建设、产卵场底质修复、生态补水、岸线修复、水系沟通、水污染治理、黑土滩综合治理 草原鼠虫害综合防治等人工干预措施,逐步优化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按照自然规律改善栖息地条件,扩天栖息地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生态廊道建设。在调查评估旗舰种、伞护种分布区及种群扩散趋势的基础上提出规划内容,通 过采取近自然的工程措施,建设栖息地连通廊道和生境廊道,并视需求辅助建设人行通道,减 少人为活动对动植物的干扰,恢复物种关键扩散廊道和生境,使野生动植物从现有栖息地(生 境)向周边潜在栖息地(生境)扩散,联通现有分布区与潜在分布区,实现隔离种群间的基因 交流。 重要栖息地恢复。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国家公园内重要栖息地恢复的优先区域。对因 种植养殖、居民点、水电工程、航道整治、挖砂采石、旅游和矿产开发等人为活动影响受损的栖 息地,实行生态修复,对矿产开发受损栖息地加强边坡稳固和尾矿治理,通过改良土壤基质、种 植重金属耐性植物、构筑人工湿地、净化地下水以及微生物修复等措施,使其逐步恢复自然状 态,促进栖息地斑块间融合提升栖息地质量
对国家公园内的珍稀濒危和本地特有的生物资源,特别是旗舰物种,应根据生物学特性和受威胁现
群数量。对野外趋于灭绝的物种按照国家有关物种保护规划有计划采取拯救措施。对国家公园的种质 资源建立档案.制定种质资源保护措施
应根据国家公园内天景、地景、水景、生景等自然风景资源全面调查的评价结果,对具有保护和月 值的自然景观、地质遗迹提出保护规划内容。加强对地质遗迹和自然风景资源的动态监测,及时 测信息调整和采取保护措施,对于突发性破坏的地质遗迹实施抢救性保护,并对其周边地质环境 复,提高稳定性
在全面调查评估国家公园范围内人文景观的形成原因与人地关系机理的基础上,应对具有重要意 义和价值的历史遗迹、园林景观、民俗风物等文物和人文资源提出保护规划内容,并侧重人文景观与自 然景观的整体保护
响评估基础上,对大气、水体、土壤、噪 等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处理 规划内容,具体包括: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土
在对森林火灾、草原火灾、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地质灾害、洪涝和台风、暴雨(雪)、强雷电 等极端天气灾害发生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防灾减灾规划措施和建设内容,包括构建防控预 警体系、完善各类灾害防治设施、建设急救援安全设施、配备野外救护必要装备等,提高防灾及应急救援 能力。
根据国家公园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等科学研究价值,以及国家公园管理、运行、监测、社区发展等需 求,确定科学研究规划内容,包括: 提出国家公园科学研究的目标、重点领域和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 搭建科学研究平台,包括研究机构、技术队伍、专家库、科研站所、研究基地等,突出针对性和实 用性; 明确制定科学研究管理制度和相关机制,包括科研项目申报和审批机制、合作研究机制、成果 验收和共享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
8.2.1区域和布局规划
GB/T39736—2020
8.2.2自然教育资源
包括国家公园地质地貌、森林植被、野生植物、野生动物、古树名木、湿地、地质遗迹等各类资源的科 学价值,国家公园的保护、科研与监测成果,国家公园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国家公园的发展历 史等。
8.2.3自然教育对象
包括园区工作人员、社区群众、不同年龄与教育背景的外来访客、特需群体等不同受众。
8.2.4自然教育项目
自然教育项目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 规划设置自然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专家团队、志愿者队伍等; 规划设置针对不同对象的,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色的参观式、课堂式、体验式等品牌活动 项目; 明确制定国家公园包括视频、音频、宣传材料等不同类型的自然教育教材; 规划建设自然教育区域硬件设施建设,包括资源环境保护设施,访客中心、科普展示馆、博物 馆、自然教育基地、自然学校、自然教育解说中心、户外宣教展示点和自然教育解说径等科普教 育设施,解说系统以及各种安全、环卫设施、电信、互联网等
8.3.1游憩内容和线路
依据游憩资源,确定各类游憩体验活动区域,如露营地、野餐区、康养区、探险区、远足区、骑行区等。 明确国家公园内允许开展的游憩体验活动类型,如农事体验、巡护体验、生态修复体验、民俗体验等,并 现划游憩产品。结合访客结构、访客体力、游赏心理与游憩方式等因素,组织不同体验感受、时段序列的 宗合游线和专项游线,确定各游线级别、游览时长、游线主题、游线长度,并统筹游线与交通、服务设施的 关系。
访客容量的计算对象包括公园整体和重点区域(景点)两种空间尺度。访客容量的计算层次包括瞬 时(一次性)访客容量、日访客容量、年访客容量。访客容量的计算类型包括适宜容量、极限容量。极限 方客容量一般不得大于适宜访客容量的2.5倍。 基于可游览实际空间进行访客容量测算,以空间容量测算法为主,当设施容量成为核心制约因素或 区域以设施服务为主要功能时,需综合空间容量和设施容量得出访客容量。针对不同的游憩体验活动, 应将访客人均占地面积、人均占路长度等人均空间承载指标控制在舒适体验的范围内。特殊游憩区域 的访客容量测算,如生态环境相对敏感区域、季节性差异明显区域、设施受限区域、只能提供某一特定活 动内容等区域,在测算其空间容量时,其人均空间容量指标可参照基本活动人均空间容量指标单独论 证。确定访客容量后,应以生态容量、心理容量、社会容量等方面的指标或经验进行复核,确保科学合理 也控制访客规模。访客容量以日访客容量为基础,主要通过面积法、游线法和计算。年访客容量在目访 客容量基础上,根据气候、无霜期等特点,进行计算。可游览区域内访客基本活动人均空间容量指标,应 结合国家公园实际情况,并参考GB/T50298—2018、GB/T20416—2006和LB/T034—2014等确定。 日访客容量计算方法如下。 日空间容量测算(面积计算法)见公式(1)
式中: S一一日空间容量,单位为人次; A,一第i个游憩体验活动区有效可游憩空间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a:一一第i个游憩体验活动区每位游人应占有的合理面积,即人均空间容量指标,单位为平 方米(m); D一一日平均周转率,D=景点开放时间/游完景观所需要时间,计算时仅保留整数部分值, 日空间容量测算(游线计算法)见公式(2)。
.......+...........2
式中: S日空间容量,单位为人次; L一一游道全长,单位为米(m); 1一一每位访客占用合理游道长度,单位为米(m); 一 日平均周转率,D=游道全天开放时间/游完全游道所需要时间,计算时仅保留整数部 分值。 日设施容量测算见公式(3)
D 日设施容量,单位为人次; 根据调研和实际运营情况得出的人均使用设施的个数;通过系数α去掉单一访客使用 多个设施而被重复计算的次数; 第个设施单次运行最大容量,可以用座位数来衡量; M.一日最大运行次数
8.3.3.1基本要求
结合国家公园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访客现状及客源市场分析,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计算相应所 需的服务设施尤其是接待床位规模,并根据游线组织和建设条件等布局至不同等级的服务基地,从而明 各服务基地的服务设施数量和用地规模
8.3.3.2服务基地布局
服务基地应布局在国家公园周边或一般控制区的特定区域,不得影响生态、环境和景观,并应尽量 无、结合现有服务设施与村镇,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服务基地可分为以下类型。 园区外的区域服务基地、入口社区,以及园区内的一级服务中心、二级服务中心和服务点等类 型。其中,区域服务基地是国家公园所依托的区域性集散、服务城市, 一人口社区是国家公园外围人口附近能够为游憩、管理提供服务的城镇、社区。 一级服务中心是国家公园内提供游憩服务的主要场所,安排住宿等游憩必要的服务设施,应尽 量依托现有村镇。 二级服务中心是国家公园内提供游憩服务的次要场所,可以安排一定规模的住宿等游憩必要 的服务设施,可尽量依托现有居民点
GB/T39736—2020
一服务点是游憩线路上给访客提供简单餐饮、医疗等有关服务的地点,不宜安排住宿设施。
8.3.3.3服务设施配备
国家公园各级服务基地的设施配备,可根据国家公园管控要求,结合风景名胜区服务设施与旅游服 务基地分级配置的规定(参见GB/T50298一2018)综合确定,设施规模由游憩体验专项规划确定
国家公园解说系统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 明确主题定位。根据国家公园资源综合特色,以访客为中心,围绕自然教育和游憩体验等主 题,通过多种形式,发挥教育和游憩功能。 确定解说方式和媒介。解说方式应包括静态展示与互动交流等。静态展示可包括访客中心、 科普通馆、博物馆等室内解说、园路牌示解说、新技术解说、多媒体、展示与陈列、出版物等。解 说媒介可包括向导式解说媒介、自导式解说媒介和综合式解说媒介等。 确定解说设施设置方案。应包括场馆、路线、标识牌(解说牌、导向牌和安全标志牌)等设置要 求和规模,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专项规划, 提出解说管理要求。可包括提供解说培训、技能认证平台、针对不同受众的多语种解说服务和 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等
在一般控制区应设置急难救助设施,主要包括通信设施、救生设施、急救医疗中心等,可依托国家 已建设的防灾减灾、科研教育、游憩体验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等设置
8.6.1.1道路交通规划应在调查、分析现状对外、内部各类交通线路、流量和停车设施的基础上,结合保 护、游憩等相关要求提出对外道路交通和内部道路交通规划。 8.6.1.2对外道路交通应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类型多样,相互配合,快速便捷。规划应明确外部到达国 家公园所在区域(或集散城市)的各类交通方式,以及与国家公园出人口的连接方式和线路等级。 3.6.1.3内部道路交通应统筹资源保护与展示、便于游线组织与体验,构建车行道、步游道、水上航线和 其他交通方式共同组成的快慢结合的道路交通系统。其中车行道可分为主十车行道和次要车行道,应 明确线路路径、路面宽度、断面形式、长度以及改扩建、新建等规划措施。步游道应根据景观资源分布特 点、游览序列与游览时间、地形地貌等影响因素统筹规划,宽度、路径与地形适配。水上线路则应明确路 轻、航线长度。 8.6.1.4应明确国家公园主人口、次入口以及集散广场、换乘中心、停车场、游船码头、加油站等设施布 局。主入口、次人口应安排相应规模的停车场、游客集散广场、至公园内部交通的换乘中心及其他管理、 服务设施。根据访客规模合理计算停车场用地,不应以高峰日游客量为基数计算。 8.6.1.5国家公园道路交通应满足流量要求、确保安全通行,同时尽量减少对地形地貌、自然景观和生 态环境的破坏。核心保护区内不应新建车行道、加油站等。道路选线应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域,避免穿 越动物迁徒廊道,难以避免时应科学设置动物通道
.6.2.1在保障社区和游客需求、最小影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对给水设施和排水设施进行规划布局, 12
活现状分析,用水量 、污水处理猎施等内容。 3.6.2.2国家公园供水标准可参考GB/T50298 2018 国家公园范围内,不应布置暴露于地表的大体 量污水处理设施,二级(含)以上的服务中心,应实施雨污分流,污水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8.6.3电力电信设施
3.6.3.1电力电信设施规划应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避免对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系统、自然景观、野生动植 物及其生境产生不利影响。核心保护区原则禁止规划新的电力、电信明线线路穿越和通信基站,确实需 要且无法避让需进行科学论证。 3.6.3.2电力规划包括供电及能源现状分析、负荷预测、供电电源和主干电网规划等内容。供电标准可 参考GB/T50298一2018,并应符合当地电力部门的规定和要求。 3.6.3.3电信规划应根据国家公园电信设施发展需求进行线路及设施布局规划
9.1.1社区格局的空间调控规划应根据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目标,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并与乡 村振兴战略、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充分衔接, 9.1.2社区格局的空间调控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居民点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居民点调控目标与调 控战略制定、居民点性质、职能和调控类型、居民点人口规模预测与规划、居民点空间结构规划与布局等 内容。
1.3根据空间调控需要,社区一般可分为但不限于以下4类, 集聚提升类:是指国家公园外部或一般控制区内部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可以适度增加建设用 地以促进人口集聚、且不破坏资源环境的社区。 般控制类:是指国家公园内生产生活对资源环境影响较小、可以通过适当措施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社区,其建设规模不再增加,生产生活不得破坏生态环境。 特色保护类:是指国家公园内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或 特色乡村,应严格保护其村落环境、格局和风貌,挖掘价值内涵,彰显社区自然文化特色,作为 游憩体验资源 搬迁撤并类:是指国家公园内对资源环境影响较天或者不宜生产生活区域需要搬迁的社区。 该类社区应制定有序搬迁计划。 1.4制定社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和风貌调控措施,社区民居建筑形式、色彩、体量和村落整体风貌应 周边环境相协调,并传承当地民居传统、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根据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和绿 发展。具体内容包括: 制定污染型工矿企业逐步退出方案; 制定产业准人负面清单,发展绿色产业,支持社区居民以投资人股、合作、劳务等多种天
GB/T 397362020
参与; 挖掘地方特色,创建国家公园品牌,发展代表性的生态产业
9.3.1规划建立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机制,建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当地政府、部门、驻在单位的联合保 护委员会,明确职责和工作联系机制, 9.3.2引导国家公园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管理与经营,尊重社区居民的合理发展诉求,培育社区居 民就业技能。 9.3.3合理测算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公益服务等需求,规划生态管护岗位、社会公益服务岗位,并落实 到乡、村、组,建立社区共管队伍和保护机制 9.3.4梳理生态补偿资金和渠道,实行差异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明确社区内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方式 与标准,引导生态补偿资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 9.3.5完善国家公园经营收入的利益分配机制,结合资源资产权属现状,推进国家公园经营收人合理 分配。 9.3.6探索国家公园内集体林地保护地役权改革,通过征收、租赁、协议流转、赎买、置换等方式,在实 现国家公园管理局对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同时.使社区居民从获取稳定的经济补偿
结合国家公园周边及国家公园内 貌、人文资源及基础设施现状,统筹考虑国 人口交通组织、服务基地以及特色小镇建设等服务功能需求,规划入口社区人口规模、用地布局、 备、风貌控制、产业发展等要求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需统筹国家公园范围内山水林田湖草等全要素管理,强化底线管控。包括核心 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用途管制等。核心保护区强调天然林、 生态公益林、基本草原、荒漠、湿地、河湖水系、海洋等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除国 家特殊战略需要外,严格限制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以国家公园现状存量建设用地、耕地规模和人 1总体规模预测等指标为发展上限,逐步减量提质发展,一般控制区应细化土地使用要求,侧重功能完 善和结构优化,落实重要生态功能和资源管控要素的系统传导。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对接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红线; 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相衔接 土地利用分类以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为基础,参照《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 类指南》进行现状统计分析,满足全要素、地表不重叠、统一编码、主导用途清晰等要求。
10.2.1土地利用规划,应明确严格保护的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荒漠地等生态类土地利用类型、面 积、分布及比例结构。 10.2.2一般控制区在土地利用发展需求预测和协调平衡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目标规 漠和比例结构。制定村镇社区和服务基地建设用地结构规划表。 10.2.3提出不同功能分区用地结构优化导向,鼓励土地混合集约使用
煤炭标准GB/T39736—2020
0.2.4结合村镇社区布局优化,推进 般控制区田水路林村全要素综合整治 10.2.5在土地利用需求预测与协调平衡的基础上,明确各分区规划用地类型及其范围,编制土地利用 规划图和规划表
10.3土地用途管制要求
整合国家公园内相关机构提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方案,包括机构级别、管理层级、管理模式等。明 角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主要职责,主要包括国家公园及其接邻自然保护地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园 区内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特许经营管理、社会参与管理、宣传推介以及履行自然资源、林业草原等领域相 关执法或综合执法等。明确国家公园内部管理机构体系,实行扁平化管理。提出工作协调机制,实现组 识协调、推动落实国家公园保护和管理等工作
在整合国家公园管理范围内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基础上,统筹配置、科学核定国 家公园管理机构人员编制,优化编制配置,人员力量向一线下沉。按照少而精的原则核定管理局及分局 的行政编制,按照公园管护面积、资源类型、站点布局等因素明确基层保护站人员配备标准和事业编制 需求。管护员等公益性岗位可向社会招聘,应优先聘用国家公园内符合条件的原住居民
11.3管理局、站布局
总体规划应构建完善的管护体系 理选址,落实管理局址(含分局)、管护站(点)等空间布 护站(点)的布局可与国家公园的科研、监测、游憩、教育等功能场所分设或合建。明确各个管 点)的管护范围、管护重点,配置必要的管护设施设备
GB/T39736—2020
总体规划应明确国家公园监测体系架构、空间布局、主要监测内容及其指标体系构成,提出不同 象的监测方法轨道交通标准规范范本,具体执行GB/T39738
....- 国家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