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0053-2021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4.2.2.3基本参数设
基本参数设计如下: a)建筑物名称:综合实验楼; b)建筑面积:以实际批准建筑面积为准; c)平面轴线尺寸:依据综合实验楼初步设计以及初步设计说明; d)主体:强调综合实验楼主体高度; 耐火等级和防火分区:应符合GB50016的规定,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 主体结构:以砌体为主,见表1
管道标准表1建筑物基本参数表
GB/T 400532021
4.2.2.4建筑设讯
建筑设计如下: a)外墙面:宜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b)地面:应采用地砖地面和防滑地砖地面(卫生间); C)踢脚:同地面面层; d 内墙面:宜采用白色乳胶漆墙面和白色砖墙面(卫生间); e)J 顶棚:宜采用白色乳胶漆顶棚和铝扣板吊顶(卫生间、外廊); ) 墙体:应采用240厚页岩烧结普通砖外墙和120#厚页岩烧结普通砖内墙; 屋面:宜采用高分子卷材防水保温屋面; h)门窗:宜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塑钢平开门窗
4.2.2.5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满足如下条件: a)应符合GB50009、GB50011、GB50007、GB50003和GB50223的规定; b)应在综合实验楼结构设计中分别规定结构、安全等级及耐久性规定、主要活荷载取值、主要 筑材料等。
4.2.2.6给排水及消防建设
给排水及消防建设满足如下条件: a)应符合GB50015、GB50016、GB50974和GB50140的规定; b)生活给水:水源及建筑物入口处水压、供水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给水管采用给水塑料 管,热熔连接: C 生活排水:生活排水量按90%生活用水量计算,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局部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 室内排水管采用UPVC(硬聚氯乙烯)排水塑料管,胶黏剂黏接; d)消防设计:按GB50016的规定及当地森林火灾特点,应配置消火栓消防系统、自动喷水灭火 系统及建筑灭火器,建筑物中按中危险级A类火灾设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型干粉灭火器
给排水及消防建设满足如下条件: a)应符合GB50015、GB50016、GB50974和GB50140的规定; b 生活给水:水源及建筑物入口处水压、供水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给水管采用给水塑料 管,热熔连接: C 生活排水:生活排水量按90%生活用水量计算,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局部处理后排人污水管网, 室内排水管采用UPVC(硬聚氯乙烯)排水塑料管,胶黏剂黏接; d 消防设计:按GB50016的规定及当地森林火灾特点,应配置消火栓消防系统、自动喷水灭火 系统及建筑灭火器,建筑物中按中危险级A类火灾设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型干粉灭火器
4.2.2.7供电系统建设
4.2.2.8室内环境建设
综合实验楼除应满足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隔声和污染物控制等室内环境要求外,还应遵守节 的原则,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a)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类别的室内空调环境设计标准;
GB/T40053202
b)室内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应符合GB/T18883的规定; c)应有与室外空气直接对流的窗户、洞口或设置机械通风设施; 自然通风的房间,其通风开口面积应不小于房间地板面积的1/20; e)室内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所产生的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限量应符合GB50325的规定; f 采暖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无法集中供暖的地区各房间冬夏季均采用分体式空调进行温湿度 控制; g 宿舍配置电热水器应安装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应符合GB50015的规定
b)室内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应符合GB/T18883的规定; c)应有与室外空气直接对流的窗户、洞口或设置机械通风设施; d)自然通风的房间,其通风开口面积应不小于房间地板面积的1/20; e)室内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所产生的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限量应符合GB50325的规定; f 采暖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无法集中供暖的地区各房间冬夏季均采用分体式空调进行温湿度 控制; g)宿舍配置电热水器应安装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应符合GB50015的规定
4.2.3综合实验室建设
4.2.3.1建筑要求
综合实验室建筑规定如下: a)应符合GB50346的规定; b)涉及化学试剂、有害气体或有害物质等,应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实验室周围环境的安全; 综合实验室应自成一区,设置在综合实验楼一端或一侧,与建筑物其他部分可相通; d)综合实验室的清洁度级别为1级
4.2.3.2装饰材料
装饰材料规定如下: a 应根据腐蚀性情况选择装饰材料; b 应采用无缝的防滑耐腐蚀地面; C 墙面、顶棚材料应易于清洗、耐擦洗、不起尘、不开裂、光滑并防水; d)综合实验室试验台应考虑材料的变形、老化、阻燃、辐射等情况
4.2.3.3给排水建设
给排水建设如下: a)给水管材可采用不锈钢管、铜管或无毒塑料管; b)排水管材应采用不锈钢或聚丙烯管材、管件,污染水和低污染水不应直接通过下水道排人地 下,特别是酸碱腐蚀水、无机物污染水、重金属污染水等应有专门的分类储存,转运到指定排污 地点; 应考虑水电分离,注意水管周围环境、水路走向等
4.2.3.4配电、照明建设
配电、照明建设如下: a)应保证用电的可靠性,采用独立双路电源供电,应设置第三电源(如不间断电源、发电机组等); b) 电源应设置漏电检测报警装置,电源插座应注意防水; 用电设备应有可靠的接地系统; d 配电管线应采用金属管敷设,穿过墙和楼板的电线管应加套管,套管内应采用不收缩、不燃烧 材料密封; e)设置应急照明设备
4.2.3.5排风系统建设
GB/T 400532021
a)排送风应区别普通办公室的换风,依据风路和气体走向; b)应设置带纱窗的外窗,以保证通风,也可安装通风设备; c)排风系统建设时应根据所要求正负压不同,设计风量和换风次数
4.2.3.6仪器设备建设
仪器设备建设内容应包括实验室操作台、高柜、通风设备、样品前处理设备、常规理 备、光学仪器设备、消耗器材等
备建设内容应包括实验室操作台、高柜、通风设备、样品前处理设备、常规理化分析仪器设 器设备、消耗器材等。
4.2.4站址区基本建设
4.2.4.1辅助设施建设
辅助设施建设如下: a 站址区建设应配套给水系统、生活污水排水系统、实验室废水排水系统、雨水排水系统、室外消 防栓等; b)综合实验楼前的场地宜进行平整、硬化
4.2.4.2样品制作、晾晒、处理场建设
样品制作、晾晒、处理场建设如下: a)站址区应配置野外样品制作、晾晒处理场 b)处理场大小应根据站址区实际情况设计。
4.2.5观测区道路建设
4.2.5.1建设要求
观测区道路建设如下: a)观测区道路应利用已有各级公路、防火道路、巡护路等: b)观测区道路应进行专门规划设计; c)在陡岩、急弯、沿河路段应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保障行车安全。
观测区道路建设如下: a)观测区道路应利用已有各级公路、防火道路、巡护路等; b) 观测区道路应进行专门规划设计; c)在陡岩、急弯、沿河路段应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保障行车安全。
4.2.5.2道路规格
a) 观测区道路设计速度应符合JTGB01的有关规定,设计速度为20km/h,受限路段设计速度 采用15km/h,回头曲线路段设计速度采用10km/h; b 观测区道路的路基宽度(包括车道和路肩宽度)应设置为单车道,路面宽度不小于3m,单侧路 肩宽度不小于0.5m 观测区道路每隔1km应设置1个错车道,错车道路基宽度大于6.5m,有效长度不小于20m; d)林区和山区莲续长下坡路段,危及运行安全处应设置避险车道; e) 停车视距、会车视距、最小圆曲线半径、最小坡长、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竖曲线的最小半径等 技术指标,应符合JTGB01和LYT5104的有关规定; f 尽量避免桥涵建设,需要建设桥涵时宜采用标准跨径、技术成熟、容易施工、经济实用的桥(涵) 型,单车道路段桥面宽度不小于4.5m;当桥梁宽度小于路基宽度时,桥头引道应设置渐变路 段,单侧渐变长度不小于20m
4.2.5.3道路技术
道路技术如下: a)观测区道路主要供野外观测机动车辆及少量外来车辆行驶,应采用四级公路或等外路标准; b)观测区道路土方路基采取就地取土的方式,应选择黏性土、砂性土等做路基填料; c)路基范围内,原地面表层的种植土、草皮、树根等应予清除; d)采用推土机、平地机或人工进行整平,整平时应注意路基的横坡; 路基两侧开挖土质边沟,边沟的断面形式宜采用梯形或三角形,场地宽度受限时,用石砌矩形 截水沟设在路堑的边坡顶部,截水沟的断面形式为梯形,当地面横坡较陡时,可做成石砌矩形 g)排水沟的线形应平顺,宜采用直线形,断面形式为梯形,当地面横坡较陡时,可做成石砌矩形
4.2.6物联网+生态站管理系统建设
4.2.6.1机房建设
机房建设要求如下: a)机房应远离强电磁干扰源、振动源; b 电力供应稳定可靠,环境清洁,机房温湿度符合计算机设备的要求,机房地板铺设采用防静电 材料、架空不低于35cm; C 机房面积为15m~25m,分为主机及服务器区域、数据存储区域、网络设备区域、数据监控 区域;数据监控区域与其他区域隔断分离; d) 应配备UPS(不间断电源); 5AG e 机房建设面积超过40m的建设标准,应符合GB50174的规定
4.2.6.2数字化森林生态站硬件设施建设
4.2.6.2.1数据汇聚与基本分析硬件建设
数据存储、分析、服务的硬件包括:42U及以上标准机柜、数据存储设备、机架式服务器、PC(个人计 算机)机、工控KVM(键盘视频鼠标)切换器、显示器、路由器、交换机、网络安全设备、小型无线路由器,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a)如果采用物理实体服务器应不少于三台:一台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一台作为Web服务器,一台 作为应用程序服务器。服务器要求如下: 1)服务器均应具备10bit/s以太网[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协会)802.3ae]光接口; 2) 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内存容量应不低于16G,硬盘容量不低于2T并做磁 盘穴余RAID(磁盘阵列方案,双CPU、4核心、单核主频不低于1.8GHz; 3) Web(互联网)服务器内存容量大于8G,硬盘容量大于1T,双CPU、4核心、单核主频大 于1.8GHz b 应配置42U及更天型标准化机柜1个; 数据存储设备总容量应不少于12T,初始容量不低于2T; d 路由器设备应具备干兆光纤接口、千兆以太接口、WAN(广域网)接口,可远程管理: e 二/三层交换机,8端口及以上,其中千兆接口不少于4个,可远程管理; f)无线路由器应支持2.4GHz及5GHz两个传输频带宽度,支持802.11a/b/g/n/ac传输协议; g)工控KVM切换器应满足6台及以上设备的管理需要,支持1080P及以上信号传输
GB/T 400532021
h)应建立防火墙等小型网络安全设备; )如果租赁社会机构商业运营的公共“云端”服务器,以上要求均可以不予考虑
4.2.6.2.2数据采集车建设
当有线和无线网络均不能覆盖或动力线不能铺设的偏远地,为保障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和 国家安全价值的数据观测不受影响,宜使用数据采集车或者点对点无线电通信传输模式。要求如下: a)采集车应至少一台; b)采集车应有较强的防盗和防破坏措施,工作人员不在现场时可连续工作2个月或2个月以上; 采集车上配备保障仪器设备应连续工作3个月或3个月以上的充足电力; d 采集车上应配备个人电脑级别或以上的计算机一台,并能自动、持续地收集采集车上或采集车 周围传感器发回的无线或有限信号; e 采用点对点无线电通信传输模式,可以不受网络覆盖信号的影响。通过点对点无线电通信把 数据传输到有网络信号覆盖的区域
2.6.2.3异地容灾备份与全国范围内数据共享建
异地容灾备份与全国范围内数据共享建设如下: a 执行异地容灾备份原则可备份到“云端”服务器; b) 数据应以实时、定期、自动化方式备份上传至“云端”服务器; C 如灾害致使数据服务器软硬件损害、数据丢失时,能从容灾备份“云端”服务器上完全复原 数据; 所传输各类型数据,应遵守全国范围内一致的数据格式标准,包括数据容错机制,并遵守一致 的数据传输协议
4.2.6.3.1软件建设内
数据管理软件设施建设内容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Web容器、对外服务门户网 据处理集成软件等
4.2.6.3.2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包括操作系统类型和性能。要求如下: a)操作系统类型:应采用商业操作系统或开源操作系统; b)操作系统性能:操作系统应稳定可靠,可支撑数据库管理系统、Web容器、数据传输 功能。
操作系统包括操作系统类型和性能。要求如下: a)操作系统类型:应采用商业操作系统或开源操作系统; b)操作系统性能:操作系统应稳定可靠,可支撑数据库管理系统、Web容器、数据传输等软件 功能。
4.2.6.3.3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类型和性能。要求如下: a)数据库管理系统类型:应采用商业数据库管理系统或开源数据库管理系统; b)数据库管理系统性能:应支持数据的增、删、改、查等功能,支持业务回滚、批量导人和
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类型和性能。要求如下: a)数据库管理系统类型:应采用商业数据库管理系统或开源数据库管理系统; b)数据库管理系统性能:应支持数据的增、删、改、查等功能,支持业务回滚、批量导人和导出
4.2.6.3.4Web容器
Web容器包括容器类型和性能。建设如下
Web容器包括容器类型和性能。建设如下
GB/T40053202
a)Web容器类型:应采用商业Web容器或开源Web容器; b)Web容器性能:对客户端请求响应迅速,单个数据查询的响应时间在1秒以内,支持300月 或以上的并发访问。
4.2.6.3.5门户网站建设
4.2.6.3.6数据处理集成软件建设
数据处理集成软件建设内容包括指标数据标准化转换软件模块、数据检查和纠错软件模块、数据实 寸存储软件模块、数据批量存储软件模块、数据读取和汇总软件模块、数据可视化展现软件模块、数据远 程几余备份软件模块、数据实时或批量 事件后数据恢复软件模块
4.2.7标识系统建设
4.2.7.1标识分类
主要包括站址区标识、综合实验楼标识和观测区标识。建设如下, a 站址区标识:森林生态站标牌标识、站址区宣传标识等 b)综合实验楼标识:楼层及房间标识、功能标识、引导标识、消防安全疏散标识、仪器设备标识、规 章制度标识等; )观测区标识:观测区标识、观测场标识、观测设施标识、固定样地标识等
主要包括站址区标识、综合实验楼标识和观测区标识。建设如下: a)站址区标识:森林生态站标牌标识、站址区宣传标识等; b)综合实验楼标识:楼层及房间标识、功能标识、引导标识、消防安全疏散标识、仪器设备标识、规 章制度标识等; c)观测区标识:观测区标识、观测场标识、观测设施标识、固定样地标识等
4.2.7.2 标识内容
标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森林生态站标牌:要求全称,应服从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 b)站址区宣传标识:对本站进行简单介绍,可明确标出本站的研究方向等,中英文双语标识,少数 民族地区还可增加当地文字; c)规章制度标识:包括组织机构与职责、实验室管理办法、研究室工作职责、临时工工作职责、车
标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森林生态站标牌:要求全称,应服从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 b)站址区宣传标识:对本站进行简单介绍,可明确标出本站的研究方向等,中英文双语标识, 民族地区还可增加当地文字; c)规章制度标识:包括组织机构与职责、实验室管理办法、研究室工作职责、临时工工作职责
GB/T 400532021
d) 观测区标识:介绍观测区特点及观测区各观测场布局; 设施标识:地面观测场标识,包括建设时间、观测场规格、观测内容等; 固定样地标识:包括建设时间、样地规格、观测内容等
辆管理办法、野外观测 d)观测区标识:介绍观测区特点及观测区各观测场布局; e 设施标识:地面观测场标识,包括建设时间、观测场规格、观测内容等;
4.2.7.3标识位置
标识位置如下: a)标牌标识设置:站址区人口或综合实验楼大门两侧; b)站址区宣传标识设置:进人站址区的道路两侧,标识醒目; 楼层标识:应布设在楼层或走道; d)功能标识:如森林土壤实验室,其标识牌应设置在实验室门上沿的墙上; e)引导标识和消防安全疏散标识:主要出入口、消防安全通道口等处; 仪器设备标识:贴在相应的仪器设备上; ) 各种规章制度标识:结合综合实验楼和综合实验室的功能区划应粘贴在相应位置; h)观测区简介标识:应设置在各固定样地的边位置
标识位置如下: a)标牌标识设置:站址区人口或综合实验楼大门两侧; 站址区宣传标识设置:进人站址区的道路两侧,标识醒目; C 楼层标识:应布设在楼层或走道; d 功能标识:如森林土壤实验室,其标识牌应设置在实验室门上沿的墙上; e) 引导标识和消防安全疏散标识:主要出入口、消防安全通道口等处; 仪器设备标识:贴在相应的仪器设备上; 各种规章制度标识:结合综合实验楼和综合实验室的功能区划应粘贴在相应位置: h 观测区简介标识:应设置在各固定样地的边缘位置
4.2.7.4标识建设
标识建设要求如下: a)标识系统基本色调、式样、材质无具体要求,但应选取融入森林的基本色调及样式,材质要求耐 用、耐风化、不掉色、防紫外线处理; b)观测区标识系统分类由标牌大小体现,除标牌大小有区别外,基本色、样式、材质应一致; C) 野外使用的标识系统多采用埋地安装,严格要求标牌的稳定性; d)生态站标牌标识的统一尺寸规定为:100cmX80cm,用不锈钢拉丝材料制作
标识建设要求如下: a)标识系统基本色调、式样、材质无具体要求,但应选取融入森林的基本色调及样式,材质要求耐 用、耐风化、不掉色、防紫外线处理; b)观测区标识系统分类由标牌大小体现,除标牌大小有区别外,基本色、样式、材质应一致; c)野外使用的标识系统多采用埋地安装,严格要求标牌的稳定性; d)生态站标牌标识的统一尺寸规定为:100cmX80cm,用不锈钢拉丝材料制作
5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要素观测场建设
5.1森林生态系统蒸散量观测场建设
长期、连续、定位观测单木树干液流量,了解不同树种的蒸腾耗水规律及其主导影响因子,基于单个 和多个林分蒸散量的观测数据,掌握典型森林植被类型的水文动态变化规律及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时空 分布格局,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耗散及水分利用效率提供基础数据
5.1.2单木树干液流量观测场建设
5.1.2.1地点选择
地点选择如下: a)应选择在观测区典型林分内,要求地势平坦; b)土壤、地形、地质、生物、水分和树种等条件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c)避开道路、小河、防火道、林缘,观测场形状一般为正方形; d)植被分布均匀,无病虫害。
5.1.2.2建设要求
建设要求如下: a)观测场面积:大小应为30m×30m; b)每木检尺:对观测场内的林木进行每木调查测量,测定树木的胸径、树高,并记载树种、年龄和 林层,按照径阶进行记载和统计; C 样木选择:应根据样地林木分布的径阶范围,选择不同径阶的样木,也可根据树种、生长状况 健康水平进行样木选择,每个径阶选择2株~3株样木,每个林分选择8株或8株以上样木作 为单木树干液流的观测样木
5.1.2.3仪器设备建设
5.1.3林分蒸散量观测场建设
5.1.3.1地点选择
5.1.3.2建设要求
见本文件5.1.2.2
5.1.3.3仪器设备建设
应配置称重式蒸渗系统。
应配置称重式蒸渗系统
5.1.4多个林分蒸散量观测场建设
5.1.4.1地点选择
地点选择如下: a)观测场的下垫面应均一,且有代表性; b) 光径路线的附近不能有大型障碍物; C 光径路线通过的地方不能有河流和湿地,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光路应当≤5km; d)观测场附近有电源或者方便安装太阳能板,电压要求稳定; 测量路径长度应包含或覆盖单木树于液流和单个林分蒸散量观测点所在的典型林分
5.1.4.2综合观测塔建设
综合观测塔应由取得国家建塔资质的公司专门设计、建造及施工。根据林分高度选择不同高 塔,塔形可为三角形、方形,全钢筋或角钢加钢筋结构
5.1.4.3仪器设备建设
建设内容应包括近红外光(工作波长0.67 94um)闪炼仪、发射器、接收器、信号处理 PU)、无线传输模块、交流充电控制器、自动气象站、太阳能供电系统、防雷装置等。
GB/T40053—2021
5.2森林生态系统水量空间分配格局观测场建
定量研究林冠截留率、调落物持水能力、土壤的渗透和涵蓄能力,对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水量空 间分配格局及水量平衡分析,揭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要素的时空规律,为研究森林植被的涵养水源功能 提供基础数据,
5.2.2森林降水再分配观测场建设
5.2.2.1地点选择
地点选择如下: a)应选择在观测区典型林分内,土壤、地形、地质、生物、水分和树种等条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应避开道路、小河、防火道、林缘
5.2.2.2建设要求
建设要求如下: a)观测场面积:大小应为30m×30m; b)每木检尺:见本文件5.1.2.2; C 样木选择:观测树干径流的样木应采用径阶标准木法,首先调查观测场内所有树木的胸径,按 胸径对树木进行分级(2cm~4cm为一个径级),从各级林木中选取2株~3株树形和树冠中 等的标准本,每个林分选择8株或以上标准木作为树于径流的观测
5.2.2.3设施及仪器设备建设
3.1森林降水量再分配观测设施及仪器设备建
设施及仪器设备建设内容见表2
表2森林降水量再分配观测场设施及仪器建设
5.2.2.3.2林外降水量观测设施及仪器设备建
林外降水量观测设施及仪器设备建设如下: a) 观测设施及仪器安装地点选择: 安装在森林降水再分配观测场周边的林外或林中空地。林外安装地点应放置在离林缘距离约 等于树高1倍~2倍处,林中空地面积至少20m×20m;也可架设在森林小气候观测塔的上 方,需高出林冠层2m。 b) 观测设备建设: 1)采用全自动雨量计或标准雨量简测定林外降水量。仪器水平放置在指定地点,可自制铁
架、木台,受雨口的高度为60cm 2)上述同一位置,也可放置激光雨滴谱仪,观测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速度、降水粒径大小 及分布谱图。 林外降水量水质观测仪器建设: 1)在全自动雨量计、标准雨量筒或激光雨滴谱仪的位置,应配置水样采集装置; 2)水样采集装置使用玻璃、瓷、塑料等不影响水质监测的器皿,并以1mm滤网封口滤掉果、 枝、花瓣等杂物,采样容器可使用直径20cm圆形器皿; 3 取样时可引流到200mL的塑料容器(聚四氟乙烯、聚乙烯)或玻璃容器(石英、硼硅)中
5.2.2.3.3穿透降水量观测设施及仪器设备建设
图1槽式受雨器示意图
GB/T 400532021
d)穿透降水水质观测仪器安装: 1)穿透降水水质采样装置可放置在槽式受雨器旁,围绕着一些树木摆放(围树采样),或在观 测场内系统摆放(样地采样)。每个观测场应布设10个~15个采样装置,并以1mm滤 网封口滤掉果、枝、花瓣等杂物; 2) 槽式受雨器材质应不影响水质测定(如:不使用镀锌铁皮材质的槽式受雨器),可专门使用 一个槽式受雨器用于接收雨水,并引流到10L~20L的塑料容器中(聚四氟乙烯、聚乙 烯; 3)取样见本文件5.1.2.2
5.2.2.3.4树干径流量观测设施及仪器设备建
树干径流量观测设施及仪器设备建设如下: a)观测设施及仪器安装地点选择: 在森林降水再分配观测场内的样木上。 b)观测设施及仪器安装: 1)取直径为2cm~3cm的聚乙烯橡胶管,长度依据样木的树高和胸径选定,采用锋利刀具 在聚乙烯橡胶管直径1/3位置沿着45°将其切开,保留2/3聚乙烯橡胶管待用; 2) 在选定的样木上,将聚乙烯橡胶管开口向上,从树干胸高直径处开始向下呈螺旋形缠绕在 刮平树皮的样木树干周围,做成截水槽,树干缠绕时与水平面成30°,缠绕树干2圈~3圈 后用钉子固定,并用密封胶将接缝处封严; 3 将聚乙烯橡胶管的末端伸人集水装置的进水口中进行观测,并用密封胶带将导管固定于 进水口,也可直接连接全自动雨量计观测,见图2。
c)树干径流水质观测设施建设 应采用聚乙烯橡胶管观测树径流雨收集的雨水直接进行水质分析。
c)树十径流水质观测设施建设 应采用聚乙烯橡胶管观测树干径流雨收集的雨水直接进行水质分析。 5.2.2.3.5枯枝落叶层截留量观测设施及仪器设备建设
枯枝落叶层截留量观测设施及仪器设备建设如下
图2树干径流装置示意
a)观测设施及仪器安装地点选择:在森林降水再分配观测场,可安置在槽式受雨器旁,共放置 5个~6个漏斗式量水装置。 枯枝落叶层截留量观测设施及仪器建设: 1)自制直径50cm的不锈钢漏斗,漏斗桶形边宽15cm,漏斗桶形与下部三角形相接处平铺 一层1mm不锈钢滤网,漏斗出口处直径为3cm~4cm; 2)用铁架固定漏斗式量水装置,距地面60cm 3 漏斗出口引入地面上的集水装置中进行人工观测,或引人全自动雨量计记录 4) 漏斗式量水装置需先行安装,自然落叶,观察和森林降水再分配观测场内枯枝落叶厚度、 分解程度一致时再安装记录仪器; 5)也可在森林降水再分配观测场周边选择枯枝落叶样方,截取原位枯枝落叶层放入漏斗式 量水装置中,安装集水装置进行观测,或采用全自动雨量计观测,见图3。 枯枝落叶层截留水质观测设施建设:漏斗式量水装置出水口引入地面上集水装置中的雨水用
观测设施及仪器安装地点选择:在森林降水再分配观测场,可安置在槽式受雨器旁,共放置 5个~6个漏斗式量水装置。 枯枝落叶层截留量观测设施及仪器建设: 1)自制直径50cm的不锈钢漏斗,漏斗桶形边宽15cm,漏斗桶形与下部三角形相接处平铺 一层1mm不锈钢滤网,漏斗出口处直径为3cm~4cm; 2)用铁架固定漏斗式量水装置,距地面60cm 3 漏斗出口引入地面上的集水装置中进行人工观测,或引人全自动雨量计记录: 4) 漏斗式量水装置需先行安装,自然落叶,观察和森林降水再分配观测场内枯枝落叶厚度、 分解程度一致时再安装记录仪器; 5)也可在森林降水再分配观测场周边选择枯枝落叶样方,截取原位枯枝落叶层放入漏斗式 量水装置中,安装集水装置进行观测,或采用全自动雨量计观测,见图3。 枯枝落叶层截留水质观测设施建设:漏斗式量水装置出水口引入地面上集水装置中的雨水用 于水质分析,也可使用漏斗式量水装置承接雨水用于水质分析
5.2.3地表径流量及水质观测场建设
5.2.3.1地表径流观测场地点选择
给排水造价、定额、预算图3枯枝落叶截留装置示意图
地点选择应满足以下条件: a)选择在地形、坡向、土壤、土质、植被、地下水和土地利用情况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林分中。 b)选择在林地枯枝落叶层保持完整的坡面,坡面处于自然状态,无土坑、道路、土堆及其影响径流 的障碍物。 c)地表径流观测场整个坡面应有一致性、无急剧转折的坡度,坡向也应一致,植被覆盖和土壤特 征一致;可采用1:200或1:500,或1:1000(视坡地长度而定)比例尺,等高线间距采用 0.25m~0.5m对所选坡地段进行地形测量
5.2.3.2地表径流观测场设施建设
地表径流观测场设施建设如下: a)地表径流观测场建设规格:宽5m,与等高线平行,水平投影长20m,水平投影面积100m 面图见图4
GB/T 400532021
注: 集水槽坡度不小于6%; 引水槽坡度不小于4%; 接流池内的圆圈为拐头、阅闻等排水结构
注: 集水槽坡度不小于6%; 引水槽坡度不小于4%; 接流池内的圆圈为拐头、阀闸等排水结构
图4径流场平面图(尺寸:5m×20m
地表径流观测场布设: 1)沿坡从上至下应分别设置相互平行的上侧拦水墙,相互平行的左侧拦水墙和右侧拦水墙, 形成平行四边形框架,设置围,围总深度50cm,高出地面25cm;围需采用工程塑 料、防腐铁板、混凝土预制板、浆砌等防水材料,围外侧设置保护墙,采用浆砌。 2)地表径流场下部应为径流出流断面,出流断面处设置集水槽,采用不锈钢挡板过滤果、枝、 花瓣、凋落物等杂物,集水槽采用直径约为2Ocm的PVC管,用锋利刀具沿PVC管切开 3cm缝隙,用于导流并防止地表径流场外降水流入。 3) 集水槽下垫面应平坦无凸起,采用水泥砌成,顶部采用石棉瓦、油毡等覆盖,边缘采用水泥 固定。 4)集水槽中间或一侧出水口,安装引水槽进行引流石油天然气标准规范范本,确保引水槽与集水槽、接流池对接严密 无缝隙,承接全部地表径流场的出水。引水槽将集水槽从地表径流场收集的降水引入接 流池中,集水槽、引水槽及接流池的规格见图5。
....- 相关专题: 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