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2020安全《化工安全》233_考前冲刺卷-含答案.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10.31-2020安全《化工安全》233_考前冲刺卷-含答案.pdf
14答案:D 解析:氧化工艺危险特点包括: C1 ①反应原料及产品具有燃爆危险性。 ②反应气相组成容易达到爆炸极限,具有闪爆危险。 ③部分氧化剂具有燃爆危险性,如氯酸钾、高锰酸钾、铬酸酐等都属于氧化剂,如遇高 温或受撞击、摩擦以及与有机物、酸类接触,皆能引起火灾爆炸。 产物中易生成过氧化物,化学稳定性差,受高温、摩擦或撞击作用易分解、燃烧或爆 炸。 D项,氧化工艺为放热反应。 15答案:D 解析:设备设施变更主要包括:①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②非同类型替换(包括型号、 材质、安全设施的变更):③布局改变;④备件、材料的改变;③监控、测量仪表的变 更;③计算机及软件的变更:电气设备的变更;③增加临时的电气设备等。D项属于 工艺技术变更。
解析:设备设施变更主要包括:①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②非同类型替换(包括型号 材质、安全设施的变更):③布局改变;④备件、材料的改变;③监控、测量仪表的 更;③计算机及软件的变更:?电气设备的变更;③增加临时的电气设备等。D项属 工艺技术变更,
解析:油库发生着火爆炸的主要原因有: ①油桶作业时,使用不防爆的灯具或其他明火照明; ②利用钢卷尺量油、铁制工具撞击等碰撞产生火花; ③进出油品方法不当或流速过快,或穿着化纤衣服等,产生静电火花; ④室外飞火进入油桶或油蒸气集中的场所: 油桶破裂,或装卸违章; ③维修前清理不合格而动火检修,或使用铁器工具撞击产生火花; 灌装过量或日光曝晒; ③遭受雷击,或库内易燃物(油棉丝等)、油桶内沉积含硫残留物质的自燃,通风或空 调器材不符合安全要求出现火花等,
不锈钢板标准解析:胺基化工艺危险特点包括:
①反应介质具有燃爆危险性。 ②在常压下20C时,氨气的爆炸极限为15%~27%,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爆炸极限 的范围增大。因此,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作用下,氨的氧化反应放出大量 热,一且氨气与空气比失调,就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③由于氨呈碱性,具有强腐蚀性,在混有少量水分或湿气的情况下无论是气态或液态氨 都会与铜、银、锡、锌及其合金发生化学作用。 ④氨易与氧化银或氧化汞反应生成爆炸性化合物(雷酸盐)。
解析:新型煤化工工艺危险特点包括: 反应介质涉及一氧化碳、氢气、甲烷、乙烯、丙烯等易燃气体,具有燃爆危险性。 ②反应过程多为高温、高压过程,易发生工艺介质泄漏,引发火灾、爆炸和一氧化碳中 毒事故。 ③反应过程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④多数煤化工新工艺反应速度快,放热量大,造成反应失控。 ③反应中间产物不稳定,易造成分解爆炸。
解析:电石生产工艺危险特点包括: ①电石炉工艺操作具有火灾、爆炸、烧伤、中毒、触电等危险性。 ②电石遇水会发生激烈反应,生成乙炔气体,具有燃爆危险性。 ③电石的冷却、破碎过程具有人身伤害、烫伤等危险性。 ④反应产物一氧化碳有毒,与空气混合到12.5%~74%时会引起燃烧和爆炸。 ③生产中漏糊造成电极软断时,会使炉气出口温度突然升高,炉内压力突然增大,造成 严重的爆炸事故。
解析:干式气柜结构特点包括: ①干式气柜由柜体、底板、顶盖和活塞四大部分组成。 ②柜体包括走廊、爬梯、采光窗、柜容指示仪和安全放散管。 ③底板包括底部油沟和瓦斯进出口。 ④顶盖包括中心通风帽、空气引入口、鞍式天窗和顶盖栏杆。 ③活塞包括活塞油槽、密封导轮和切向导轮。 ③干式气柜按照密封结构分为稀油密封型(M.A.N)、干油密封型(Klonne)和卷帘密封型 (Wiggins)3种。
解析: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条规定,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 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 般事故4个等级。其中,一般事故是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 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造成1人死亡、3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420万元属于一般 事故。
解析: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十条规定,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 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 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解析: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引起火灾和爆炸的点火源,例如,化工企业中常见的 点火源有明火、化学反应热、化工原料的分解自燃、热辐射、高温表面、摩擦和撞击、 绝热压缩、电气设备及线路的过热和火花、静电放电、雷击和日光照射等。该起事故 中,油罐进油管从罐顶接入罐内,但未伸到罐底。由此造成液体飞溅,产生静电放电火 花,引起着火爆炸。为了避免液体在容器内喷射、溅射,应将注油管延伸至容器底部; 而且,其方向应有利于减轻容器底部积水或沉淀物搅动;装油前清除罐底积水和污物, 以减少附加静电。
解析:静电最为严重的危险是引起爆炸和火灾。因此,静电安全防护主要是对爆炸和火 灾的防护。这些措施对于防止静电电击和防止静电影响生产也是有效的。主要包括:① 环境危险程度控制;②工艺控制;③接地;④增湿;③抗静电添加剂;③静电消除器。 其中,工艺控制是从材料的选用、摩擦速度或流速的限制、静电松弛过程的增强、附加 静电的消除等方面采取措施,限制和避免静电的产生和积累
25 答案: BD.E
解析:B类火灾: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 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油罐内发生火灾属于B类火灾。AC两项,密度小于水和 不溶于水的易燃液体的火灾,如汽油等大容量储罐,不能用水扑灭。B项,泡沫灭火器 适合扑救脂类、石油产品等B类火灾以及木材等A类物质的初起火灾。D项,二氧化碳适 用于可燃液体和固体火灾。E项,干粉灭火器主要是中断燃烧过程中的链式反应的化学 活性,主要用于扑灭可燃液体、可燃气体以及带电设备火灾,
2.该厂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可采用的方法有: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
.该厂应针对如下重大事故风险编制应急救援预案: (1)由于该厂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有毒、易燃易爆物质,且现场储存有大量的危险化 学品和大量待运成品,所以该厂应针对火灾爆炸事故、中毒事故、环境污染与泄漏事故 乱险的数量、种类及分布情况、重大隐患情况等编制应急救援预案。 (2)考虑该厂所在区的地质、气象、水文等不利条件及其影响编制应急救援预案。 (3)考虑该厂功能区布置及相互影响情况编制应急救援预案。 (4)考虑该厂以往灾难事故的发生情况编制应急救援预案。
(2)功能布局(包括重要保护目标)及交通情况: (3)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及主要危险物质种类、数量及理化、消防等特性; (4)可能的重大事故种类及对周边的后果分析; (5)特定的时段(如人群高峰时间、度假季节、大型活动等)的危险; (6)可能影响应急救援的不利因素。 271.(1)千人重伤率是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千名从业人员,因伤亡事故造成的重伤人数。 计算公式如下:千人重伤率=重伤人数/从业人员数×1000。 本题中,E企业2012年度重伤人数为2人,从业人数为2000人。因此,千人重伤率=重伤 人数/从业人员数×1000=2/2000×1000=1。 (2)百万工时死亡率是一定时期内,平均每百万工时,因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计算 公式如下:百万工时死亡率=死亡人数/实际总工时×106。 本题中,E企业2012年度死亡人数为1人,实际总工时为:8×2000×250= 4000000(时)。因此,百万工时死亡率=死亡人数/实际总工时×1000000= 1/(8×2000×250)×1000000=0.25
4.E企业为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包括: (1)限制物料运动速度。罐车采用顶部加油,应将加油鹤管深入罐底部,初始流速不 应大于1m/s,当注入口浸没200mm后,可逐步提高流速,但最大流速不应超过7m/s。 (2)保持良好接地。油罐车在装油前,应与储油设备跨接并接地建筑技术交底,装卸完毕先拆除油
4.E企业为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包括: (1)限制物料运动速度。罐车采用顶部加油,应将加油鹤管深入罐底部,初始流速 应大于1m/s,当注入口浸没200mm后,可逐步提高流速,但最大流速不应超过7m/s。 (2)保持良好接地。油罐车在装油前,应与储油设备跨接并接地,装卸完毕先拆除汇
管,后拆除跨接线和接地线。 (3)为防止人体静电的危害,作业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和防静电工作鞋袜,佩戴防 静电工作手套以及采取静电消除技术,防止电器设备引起火花, (4)现场安装火灾监测报警装置。 (5)现场使用安全电压工具。 (6)禁止明火,防止静电积累,防止摩擦,防止电气设备引起火花。 (7)采用静电消散技术。
(3)为防正人体静电的危害,作业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和防静电工作鞋袜,佩戴防 静电工作手套以及采取静电消除技术,防止电器设备引起火花, (4)现场安装火灾监测报警装置。 (5)现场使用安全电压工具。 (6)禁止明火,防止静电积累,防止摩擦,防止电气设备引起火花 (7)采用静电消散技术。 1.应急准备是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事先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包括意识、组织、机 制、预案、队伍、资源、培训演练等各种准备。从应急管理的阶段着,应急准备工作体 现在预防工作所需的意识准备和组织准备,监测预警工作所需的物资准备,响应工作所 需的人员准备,恢复工作中所需的资金准备等各阶段的准备工作。 根据以上场景描述,该厂在应急准备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成立相应的应急组织。 (2)防护面具陈旧、数量不够,说明该厂对应急资源准备不足。 (3)对相关人员教育、培训不够,导致出现氨气泄漏时,不知如何处理、向什么方向 疏散。 (5)应急组织权限不明确。 2.该厂在预案编制和预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具体如下: (1)存在问题:事故应急科救援预案仅由安全科编制。 改进建议: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该由生产、安全、技术、人力资源、卫生环境部门共同 组成编写组编写,预案编制完成居,要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包括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 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工程与维修部门,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部门,邻近社区,市 场销售部门,法律顾问,财产部门等。 (2)存在问题:预案经安全科长审查,由生产副厂长签发。 改进建议:预案应经本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响应人员充分讨论、修 订和评审,即进行内部评审。如果涉及外单位,还应该进行外部评审。经过评审的预 案,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厂长)批准、签发。 (3)存在的问题:预案没有在属地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备案, 改进建议:预案在评审后,应该按规定报送有关部门备案,并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 人签署发布。 (4)存在问题:员工不知道厂里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改进建议:预案经批准发布后,应组织落实预案中的各项工作,如开展应急预案宣传、 教育和培训,落实应急资源并定期检查,组织开展应急演习和训,建立电子化的应急 预案,对应急预案实施动态管理与更新,并不断完善等。 (5)存在的问题:预案编写完成后没有演练、评审和修订。 改进建议:预案签发后应组织演练、再评审和再修订。 (6)存在的问题:预案没有及时更新,签发日期为2005年7月8日,原负责签发的副) 长调离,2006年5月3日发生事故。 改进建议:场内有关情况发生时,应及时更新预案。 (7)存在的问题:预案没有按有关规定报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公差标准改进建议:应急预案应向属地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备案
该类应急救援预案中人员紧急疏散、撤离应包括的内容: (1)疏散决策的依据和疏散决策的作出。 (2)疏散工作的组织。 (3)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4)非事故现场人员撤离的方式、方法。 (5)周边区域单位、社区人员的撤离方式、方法。 (6)各种情况下的疏散路线和疏散距离。 (7)疏散运输工具(必要时)。 (8)抢救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9)安全庇护场所和安全安置(必要时)
....- 相关专题: